•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佛洛姆生命情態論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生命情態與學校教育

占有型生命情態隨著社會發展似乎亦影響著教育,教育者將學生視為己 物,認為學生是「我的學生」,不在乎學生的權益,不重視教育主體性。占有傾 向的教育者會認為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最優秀的,將學生視為展現自己教育成果 的工具,強調具體可見、可描述的成果。例如: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通常 是具體可見的成績和量化的分數,將學生成績或是學校師生的學術表現作為學 校的教學績效,或是高等教育每年都會受到關注的百大名校排行榜,筆者認為

93

這些現象皆是偏向占有型的生命情態的展現,本節將探討生命情態與學校教育 的關係,期許佛洛姆的生命情態可以給予教育有所啟發。

壹、教師角色之生命情態

學校與教師代替父母的責任,為學習者預備一個未來機會與挑戰的可預測 範圍,可是許多學校卻遭遇一連串的衝突、改變與特別的期待,導致學校朝向 無法預知的發展路徑,學校目標轉而符合社會的需求。教育決策者往往將教師 認為是公僕,其職責是將教育政策或決定付諸行動,教學則被貶抑為勞動市場 上的商品,導致教育商品化、教育市場化的現象。

當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相互扣連的意識型態強勢操弄,加上社經階級菁英在 各種國家機器的全面把持之下,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學校的績效評鑑,亦展 現出全球化的軌跡(陳安琪,2018:86)。

教師的權威被認為只是一種具有工具性的意義,他們和學生一樣沒有內在 的主體價值,只是一個實現教學外在價值的執行者(董素芬,2012:40)。然 而,個體的差異性極大,無論是學校、教師或學生皆難以將其標準化與規格 化,並進行優勝劣敗的市場淘汰競爭機制(Whitty、Power、Halpin, 1998: 3)。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教師個人的價值被簡化為效能與績效,縱然教師將全部 的精力專注在傳遞知識的任務上,卻也不免失掉整體的表現(賈馥茗,1983:

388)。教師並非一個書庫或一個教學機器,在這樣的生命情態下,教師的內在 或許會感到越來越焦慮不安、越來越困惑,即便教師每天努力工作、奮發向 上,但內心依然會覺得自己所作所為皆是枉然。

教師不只是一種人才,而是擔任作育人才的人(賈馥茗,1983:477)。教 師不只要當經師,更要成為人師,以啟發後學為己任,成為人師的重要性更勝 於經師。教師先實現自己,再將自己所知所行教導給他人,使別他人也明白人 與天的道理(賈馥茗,1979:127)。因此,在這追求名利的時代裡,身為教師

94

應先將自己沉澱下來,去除雜念,成為終身的學習者,不僅能規劃自己的專業 發展,也有能力依據教學的需要而安排各種學習、工作和生活,使心靈得到更 大的空間去容納各種不同的觀點,將心靜下來思考孩子真正所需為何。

每個孩子成長的步調不同,科學工具也無法完全度量他們的能力,在孩子 長大之前,他們都還會有重大的變化,不能太早下定論。所以成人應該謙 虛面對自己的限制,避免不當指導變相成為一種宰制和壓迫(林秀珍,

2003:109)。

如果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孩童的內在獨立與個體化發展,使其人格與 健全,那麼教育倒未必導致對自發性的壓抑,因為這種強加在成長中孩童 的限制,只是作為真正支持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暫時性手段(Fromm, 1941/1968: 267)。

在教育上,過去認為教師就是權威,大部分只討論有關學生的問題而不討 論教師(謝雅如,2009:63)。傳統教育傾向把教師視為獨裁者,事實上教師應 該是社會團體中明智的領導者,其領導地位來自廣博、深入的智識與成熟的經 驗,不僅能夠觸類旁通,同時還能把知識熱誠的感染力,傳導給學生(林秀 珍,2003:109)。教師的職業應被視為一項志業,肩負起教育承先啟後的責 任。其首要的任務不是傳播知識,而是傳授做人的態度(Fromm, 1956/1962:

117)。

教師除了傳播知識的任務,在人性發展上的教育更值得深思,唯有由成熟 的、充滿愛的人出現在受教者的生活才能給予此種人性教育。因此教師不應用 成人的觀點為孩子安排他的未來,過度的教與學徒然使學習淪為無意義的資訊 累積,也許亦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教師能夠正視孩子天生本有的成長力 量,體會生長的深意,就不能把孩子的成長工具化、只為未來做準備(林秀

95

珍,2003:107)。如此一來,老師不會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也不會被化約 為一種學習能力或表現,而是一個完整的存有(韓欣倫,2016:66-67)。

教師需要更有自覺地觀察社會的競爭現象,藉以得知身處在競爭環境的人 們從未停下來好好思考:「一直以來拼命追求的東西是否真是自己所想要的東 西?」佛洛姆舉例:

求學階段,我們想要得到好成績,而長大成年之後,我們想不斷獲得成就 或賺取更多金錢,贏得更多聲望、購買更好的車或是前往更多地方旅行等

(Fromm, 1941/1968: 277-278)。

上述內容隱約顯示現代人的生活處於某種假象之下,他們幻想自己知道想 要什麼,事實上,它只是欲求著外界期待他應該欲求的東西(Fromm,

1941/1968: 278)。

人們把現成的目標當作是自己的目標,拼命逃避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現 代人設法達成被期望的目標時,總是心甘情願接受各種困難的挑戰,但卻 害怕冒險或負起責任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Fromm, 1941/1968:

278)。

現代人必須認清一件事,應該要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了解自己的未來 目標,這個問題雖然不容易解決,但依然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困難問題之一。人 有別於物,人更要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生命不只有自然的生命,尚要 結合精神的生命才完整(謝雅如,2009:59)。人需要經過學習才能夠明白人的 價值不能以物質的占有量來衡量,生活的意義不在於奢侈的享受(賈馥茗,

1983:459)。價值需要靠後天的學習,保持生活正確的看法與態度,瞭解生活 不只是生命的延續,而要使這個生命更具意義。(賈馥茗,2003:324-327)。是

96

故,人們受教育的階段之時,教師擔任的角色便很重要,教師在教導的過程 中,應該考慮孩子生命的節奏,教育的價值不需寄託在遙遠的未來,生命存在 的當下便是價值創造的契機,精神價值的昇華才是永恆。

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育者,能夠切合當前學生身心條件與環境因素,讓學 生成為主動的探究者,創造自由、幸福的創發性生活模式。教師們可以在原有 的教學專業,加入勇於嘗試的創造力、解放精神及具有批判意識的教學(董素 芬,2012:38)。

教師在規劃教育計畫時,應自覺慾望和衝動不是最後的目的,它是判定活 動的計畫和方法的誘因和要求。教師的任務是要了解這些可被利用的誘因,教 師對學生智力給予指導,其目的是有助於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教師應考慮 學生的能力、需要和過去的各種經驗,運用團體中各個成員所提供的建議,將 之組成整體,從而使建議發展成為一種計畫和設計。教師從教學中獲益,不僅 照料自己本身的幸福,也在教學的過程中減少了過往的教學壓力,增加了教學 熱情(周玉秀、林婷婷,2017:181)。

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喜歡自己的能力表現及自我認同跟自我 接納,培養教學生活的樂趣。教學反思亦可以幫助教師更認識自己、了解學 生,並且更了解教學過程(董素芬,2012:38-39)。存有型的教師不會將自己 拘束在學生的評量成果,因此更能夠以更客觀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教學過程,

發現教學的問題,尋找解決的策略,反思後再檢視實施策略的效果。

教師自主意識的覺醒,意識到自己的努力能促使本身的工作生涯有所發展 與變化,從而自覺地發揮能動性,以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專業生活與教 學工作,使之具有創造性(董素芬,2012:40)。

教師若是對自己的能力有自覺,而且能將個人的創造性發揮出來,在個人 教學能量與幸福將會大有斬獲,不僅對於自身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有著

97

很大肯定,也會對學生擁有尊重關心與責任。教師的覺醒是專業成長的關鍵,

藉由學習、勇於實踐與教學反思,進一步深度思考、提升專業素養。良知的運 作也可使教師真誠的行動能再次展開,良知成為真正的聲音,呼喚教師回到個 人本身,重新整全並和諧地發展自我(Fromm, 1947/1969: 162-163)。佛洛姆認 為:

人是唯一擁有良知的生物,良知是呼喚人回到自我的聲音,它讓人知道應 該怎麼做才能做自己,幫助人意識到人生目標,以及成就這些目標所必須 的規範(林宏濤譯,2017:268)。

教師應成為一名具有良知的老師,呼喚孩子回到自我,聽見孩子內心真正 的聲音,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能力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教師若為了自 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戴上面具,用偽裝或隱藏的方式面對世界,面對所遇到的問 題可能也會時常將教師放在居高臨下的態度和立場思考,造成教師目光短淺且 不顧及學生感受,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無法著眼未來。教師必須清楚傳達希望 學生所達到的目標,但是切記不可將本身的價值觀及看法灌輸給學生(蘇傳 桔,2018:143)。

人類在面對自己的時候,最重要是認清自己,而不是用千萬種理由當作藉 口來掩飾,開放自己內在的聲音,因為這個聲音會告訴自己最真實的心聲

(Fromm, 1956/1962: 116)。因此,佛洛姆假設人與人、人與世界保有一種人性

(Fromm, 1956/1962: 116)。因此,佛洛姆假設人與人、人與世界保有一種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