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給予父母的建議 一、父母親的立場

人一出生所面對的教育環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 會受到父母身教、言教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其生命情態的立場著實影響著孩 子的發展。

筆者建議父母可將自己轉變成存有型生命情態的學習者,有自覺地了解真 正的愛,主動關懷孩子的生命與成長,在孩子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與關 愛。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尊重所愛之人的自願性、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自由的 展現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生命,不讓父母親的愛淪為控制與占有。存有型 生命情態的父母親在親子關係的定位,不只是穿透孩子的生命,在不執著中成 全孩子生命的美好,養成孩子獨特的生命樣態,也會在付出的行動裡找到自 己、體現自我。

二、親子溝通的重要

佛洛姆亦強調對話的重要。談話是需要了解對方的想法,進行真實且具有 人性的交流(王大鵬譯,2001:102)。因此,筆者認為親子溝通也是父母親與

122

子女共同成長很重要的關鍵。孩子的生活絕非只有考試、作業與補習,存有型 生命情態的父母親會意識到孩子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優異,並不能代表未來就 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身心靈的平衡發展與整合,才能使人的生命擁有意義感 及幸福感。存有型生命情態的父母能夠放下自己對孩子未來規劃的執著,在親 子溝通互動中,多關心孩子非學科的表現,從中看到孩子的長處。開放傾聽與 適度修正父母個人的立場,讓孩子能夠勇敢為自己發聲,勇敢為自己冒險,發 展內在的創發性活動。養成讓孩子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用活潑、開創性的 心胸把握每一刻覺察自己、認識自己的機會。

存有型生命情態的人,面對多變的事物時,能夠強化自我,引領自身的個 體性與理性能力,且能獨立思考、回歸內心的真實,體悟到自己就是自己的領 導者。受到存有型生命情態教育模式的孩子成年後,會持續將其心理氛圍或內 在精神傳遞給子女,使存有型的生命情態代代相傳,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 循環。

三、親子關係是長期的陪伴

筆者認為正常關係下的父母與孩子的羈絆是一輩子的,所以父母的陪伴應 是一場持續、開放的情感。兒童幸福感歸因於家長陪伴、參與及照顧方式所累 積時間資源,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愈長或質量愈高、則兒童愈容易增加其幸 福感(呂朝賢、盧妍伶,2014:102)。父母親的愛以原則及期望為導引,具有 耐心與容忍且遠離威脅與獨裁(Fromm,1956/2006 : 40-41)。

是故,筆者認為存有型生命情態的父母需要多費心思於陪伴孩子,給予孩 子無限的可能性,給予孩子一種在內在的準備、一種對生命及成長心靈上的依 靠,讓孩子能夠面對未知的事物也不畏懼。孩子天生對自然界的萬物充滿好奇 心,對眼前的事物進行發現與探索,父母親應陪伴孩子感受自然環境與自己的 連結性,共同體會生命的獨特與奇妙,感受生命的奧妙。

123

貳、給予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的角色

學校亦是培養學習者面對未來機會與挑戰能力的場域,教師角色對於學習 者的影響力也頗為顯著。因此筆者認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學習哲學素養,教育者 學習哲學將有助於教育理論的建立,也有助於教育歷程的釐清與規劃。教師學 習不同的哲學,隨著實際教育問題的思考來構築教育的思想,進而改變的自身 的原有教育觀念以及訓練自己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配合學生的經驗和發展來 安排。教育哲學可成為師資養成教育的思想重心,協助教育者建立自己的教育 學術理論,使教育者能順利地進行教學工作。

教師不只是一種人才,而是擔任作育人才的人(賈馥茗,1983:477)。偏 向存有型的生命情態的教師,可以看到每個孩子都是重要的一員,每個孩子都 是團體中重要的一份子,教師的力量可以引領個人的自由心智開展,找出自我 價值,再連結團體,最後影響至社會層面。筆者認為教師的職業為一項志業,

肩負起教育承先啟後的責任,切合當前學生身心條件與環境因素,讓學生成為 主動的探究者,創造自由、幸福的創發性生活模式。

二、教學反思之重要性

教師應具反省意識,時時審視自己的言教與身教是否學生的表率,無愧於 心,誨人不倦(賈馥茗,1983:238)。如同佛洛姆所談到自我揭露的同時,需 要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人們感到驕傲與幸福的時刻,

便是能夠去思考、感受,以及表達出真正的自我,存有的生命情態因運用而增 長內在的力量。

存有型的教師不會將自己拘束在學生的評量成果,因此更能夠以更客觀地 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教學的問題,尋找解決的策略,反思後再檢 視實施策略的效果。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師可以透過教學反思,獲得對自己更 深刻的瞭解,而且能夠擁有開放和正向的思維模式,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心 態,吸取自身經驗或重新體驗師生共同歷經的事情,發展教師的新知識及認知

124

的方法,充實自我,引領師生能夠一起迎接未知的將來。

三、成為教育實踐者

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師既是教學反思者也是教育實踐者,從教育實踐中促 進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教師從教學中獲得自我的滿足,不僅開創了個人的創 發性生活,也增加了對學生的教學熱情,尊重學生的自願性、主體性。存有型 生命情態的教師會保留時間與空間讓孩子自主學習與摸索,培養獨立思考與解 決問題的能力,使孩子能夠自由的展現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生命。教師不 只要當經師也要成為人師,以啟發後學為己任,學無止境自知不足更要隨時充 實新知,並且學而不厭,樂在學習(賈馥茗,2004:280-281)。

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藉由學習、勇於實踐與教學反思,進一步深度思 考、提升專業素養。教師藉由反思了解自身的才華與能力,並能夠喜歡自己的 表現,對自己感到認同跟接納,培養教學生活的樂趣。保持生活正確的看法與 態度,生活將不只是生命的延續,而要使這個生命更具意義。(賈馥茗,2003:

324-327)。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若是對自己的能力有自覺,而且能將個人的創 造性發揮出來,在個人教學能量與幸福將會大有斬獲,不僅對於自身的生命、

幸福、成長、自由的有很大肯定,也會對學生擁有尊重、關懷與責任,最終成 為一名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育實踐者。

参、給予教育政策的建議

教育政策方面,前述章節已經提到教育部的政策受到知識經濟影響,偏向 強調資本、科技與牟利等商業經營模式,甚至利用績效責任與標準化測驗,當 作評估教育成效的量尺,導致諸多教育政策偏向占有型的生命情態。教育會削 弱了孩童的自發性,以附加的情感、想法與期待,取代了孩童的原創性心理活 動(Fromm, 1941/1968: 267)。然而,教育政策應正視孩子天生本有的成長力 量,體會生長的深意,不能把孩子的成長工具化、單為未來做準備。

教育政策制訂的方向應讓人們學會聆聽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再擁有足夠 的能力有意識地了解外在資訊的動機、觀念與信念。呼喚人們回到個人本身,

125

過著有創發性的生活,整全而和諧地發展自我,使人成為能夠發揮潛能

(Fromm, 1947/1969: 162-163)。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育方式會給予孩子信心,

孩子擁有足夠的信心,便能鼓起勇氣判斷自我所關心的價值,做出堅定的權 衡,然後把自己付諸在這些價值。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育方式亦會提供試探與 發展的機會,使他們不斷嘗試的機會裡察覺到自我的存在,了解到無論外在環 境如何變遷,人格中不變的核心都會堅持存在。

教育政策應提倡每個人的特別之處,以成長與實現為教育目的。透過教 育,個人可以熟悉、參與社會,甚至改善社會組織及制度的運作,使教育能夠 發揮其本質的教育意義。真實自然的存有型生命情態成長需要時間,獨立成長 的過程也許很慢,但也許透過教育政策的制定為始,逐漸改變當今教育偏向占 有型的生命情態,使存有型生命情態逐漸擴展,成為學習者豐富多元的內在,

造就紮實的心理素質,回歸內心的真實,能夠不急不徐地面對未來挑戰。

126

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Eliza(2018,3 月 10 日)。清醒,才能開朗。【臉書文字資料】。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elizatseng/photos/a.1606427032906201.1073741828.

1605956636286574/2041344196081147/?type=3。

尤淑如(2003)。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哲學與文化,30(1),

107-114。

方永泉 (2000)。概念分析。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大辭書(第八冊)(頁 572-575)。臺北市﹕文景。

方永泉(譯)(2003)。Freire, Paul 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臺北:巨流。

王大鵬(譯)(2001)。E. Fromm 著。生命之愛(For the Love of Life)。北京:

國際文化。

王元明(1990)。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

王俊杰(2017)。冒險教育融入大學體育課程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1(4),

273-281。

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上)。臺北:五南。

但昭偉(2003)。分析哲學與分析的教育哲學-以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P.H.

Hirst)的教育主張為例。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 35-59)。

台北市﹕師大書苑。

何金針(2003)。教育市場與教育政策。學校行政雙月刊,28,29-44。

吳光遠(2006)。佛洛姆 : 說來也挺可笑,世上只有人是唯一自尋煩惱的動 物。 臺北市 : 海鴿文化。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