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佛洛姆的生平與智識背景

第六節 晚年思想成熟期

1965 年後的佛洛姆專心於寫作,他終其一生在關心社會的處境,企圖為人 類生存困頓提出解決的方法。1974 年,佛洛姆移居瑞士。隔年,佛洛姆因膽囊

27

生病住進洛迦諾(Locarno)的醫院,隨後又轉院去蘇黎世(Zurich)的醫院,

後來又因膽結石的疾病轉去紐約醫院醫治(Funk,2000: 162)。生病期間,他寫 信給友人 Lewis Mumford 提到:「我的疾病是有趣且具有意義的經驗,它讓我有 機會擁有一整天的時間思索、分析自己。(Funk,2000: 162)」1977 年夏末,佛洛 姆第二次心臟病發,他被迫放棄他年末的所有計畫,正當才從第二次心臟病恢 復不久,1978 年的春天佛洛姆第三次心臟病,這次的病發使他在閱讀上日漸困 難,且記憶力也大幅下降。1979 年末,佛洛姆雖有身體好轉,但隔年三月佛洛 姆心臟病卻再度嚴重地復發,不幸於1980 年逝世,結束了他豐富、具有創造力 的一生(Funk,2000: 164)。

佛洛姆在晚年時曾經接受訪問,在訪問的對話中他談到:「有一件奇怪的事 情,大多數的人們都想要一個美好的生活,但卻很少人去實踐它(Funk,2000:

164)。」對佛洛姆而言,生活不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是生來具有任務的,

而且這個任務並不簡單。佛洛姆曾說:

我認為,生命的意志乃是深深在人身上扎下根的東西,那是一種生物的本 能趨勢,它不僅表現在肉體的存在中,而且也表現在人的頭腦。因為凡是 人都有保全自身生命,使生命欣欣向榮的本能,我很難想像有朝一日竟然 有人會放棄生命。(關山,1980:70)

佛洛姆的最後談話集中體現了他一生的奮鬥和基本思想,它充滿了對現代 人的憂慮,對現代病態的人和病態社會進行心理的和社會的分析,對健全的人 和健全社會進行探索,試圖尋找一條使現代病態的人變成健全的人,使病態社 會變成健全社會的道路(王元明,1990: Viii)。綜觀佛洛姆的一生及其著作,不 難可以觀察到這位思想家關心的始終是「人」,包含人心、人性和人道,關心現 代人類的生存狀態與未來前景。正是他對人心的內在透析,使他看到了現代人 類的精神病態,因而激起他對人類無限的關切與愛,進而剖析現代社會。(萬俊

28

人,2000:21)他不僅是受人尊敬的學者,也是廣為流傳的暢銷作家,他的著 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歷久不衰,貢獻於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倫理 學、哲學領域(張和平,2006:13)。佛洛姆認為現代生活的目的是將一個人的 心智、心靈和身體力量共同聯繫在一起,實現內在及外在的自己,使生命的愛 得以成長,發揮自我價值,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充滿朝氣的人生,進而讓自 己成為健全的人,讓社會成為健全的社會,他的一生都為此而努力、發揚他的 思想。

佛洛姆於1976 年出版的《生命的展現》,可謂他思想成熟的經典之作。此 書出版後,佛洛姆在歐洲的知名度大幅增加,接受英國、荷蘭和義大利電視台 以及各地方記者的訪問(Funk,2000: 162)。這本書中佛洛姆試圖結合精神分析 理論和他的人道主義倫理學與人道主義宗教,他區分了兩種基本的兩種生命型 態(Modes of Existence),從理論的核心闡釋人存在的兩種基本生命形態,探討

「存有」與「占有」的兩種生命型態(Funk,2000: 156)。此幾乎是兩種相反的 生活方式及價值取向,占有型生命型態的人試圖把世界的一切占為己有,貪得 無厭的心態嶄露無遺;而存有型生命型態的人認為一個人的存在不是去獲取、

掠奪和擁有一切,他的存在表現在他的獨立自主、自由、批判精神,充分施展 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的雙手積極創造美好的未來,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

愛整個世界,追求一種和諧美滿、具有創造力的生活(Funk,2000: 156-159;吳 光遠,2006:58;郭永玉,2000:36;萬俊人,2000:155)。

佛洛姆用他的生命去思索、感覺、付諸行動去發展心理分析理論,他認為 存有型生命型態的人是擁有獨立心智、心理的,具有創發性與重視內心層面,

而非存有型生命型態的人較重視外在的人事物,而且十分在乎他所擁有財富、

伴侶、榮耀等一切所能有擁有的(Funk,2000: 157)。他曾說過:「幸福是因自己 的努力,來自一個人內心世界,幸福絕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王元明,1990:

Viii)」佛洛姆的一生並非平步青雲,他將生命中所歷經的事件作為養分,造就

佛洛姆的晚年豐富的核心思想,因此筆者期望能以本研究分享其思想。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