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教育政策在生命情態上的剖析

第五章 佛洛姆生命情態論的教育價值

第三節 臺灣教育政策在生命情態上的剖析

壹、臺灣教育政策文本

教育政策具有引導教育發展方向的功能與責任,教育政策的規劃與制定包 含政策願景與目標的擬定,再透過教育政策的實施來達到教育目標,落實教育 理想(吳清基1997;張芳全,2001;黃昆輝,1988)。教育部施行教育政策的 核心理念為「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並 以「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家長減輕負擔」、「讓教育跟上時代」及「培養成熟 的公民」為目標。但是隨著工商業越來越發達,產業追求制度化以及標準化,

逐漸重視績效,生產模式傾向快速、利多結果。

教育被視為國家意識型態機器,作為國族政治意念與文化價值的延伸與傳 遞,在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聯手強勢夾擊之下,以經濟優勢為前提的 政策導向,提昇國家競爭力,以便晉升為世界公民(陳安琪,2018:85)。

市場化重視績效與速成的結果,使市場競爭趨於激烈,整體社會文化氛圍 日漸產生變化,市場經濟過過度強調工具理性,產生許多以利益掛帥的單向度 思考者。學校早已成為資訊、商品與人們流動的全球網絡之一部分,無法自外 於全球化風潮而保持超然或真空的地位(陳安琪,2018:85)。

105

市場化以後,為了商業利益競爭,而產生的過度生產、壓迫勞力和刺激盲 目消費等現象,在在說明了市場的無形之手,難謂社會福祉提供穩當的保 障(林逢祺,2010:82)。

教育影響是社會文化重要的一環,自難免於這個風潮的影響。教育如果只 是一種企業,只著重在商業利益,這樣的思維是不是會造成學校的走向,受控 於校園外的工商企業(Neave, 1998: 19)?因此這本章的最後,筆者以臺灣教育 政策為文本,研究佛洛姆其生命情態在臺灣教育政策上的蘊義。本節選擇教育 部目前最新的106 至 109 年度中程施政計畫為探討對象,其原因是考量到中程 施政計畫為目前實際在推行的政策,且此政策相較於教育部的總綱或其他重大 政策而言較為不巨觀,是以較實際面向去推行的教育政策,因此本節選擇此政 策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教育部「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106 至 109 年度)」的施 政計畫中,有七大項施政目標:

一、階段性落實適性發展的十二年國教。

二、培養學生的前瞻應用能力。

三、維護國民的多元學習權益。

四、營造安全永續的友善校園。

五、協助青年職涯發展及提升公共參與。

六、推展全民健康運動及提升國際競技實力。

七、妥適配置預算資源,提升預算執行效率。

前述教育政策內涵試圖將學生學習與課程規劃和產業深度連結,達成學用 合一之目標,期許學生未來發展能夠符合國家經濟目標和效益。然而,就佛洛 姆的生命情態而言,這些目標明顯偏於占有型生命情態的展現,此類型的教育

106

觀使得學生成為社會利益的工具,造成學生主體性失落。筆者以教育部中程施 政計畫的目標作為首要分析對象,再將目標歸類成兩個面向討論,第一著重在 學生培育成長方向,二為環境永續發展。希冀藉由佛洛姆的生命情態探討臺灣 教育政策的生命情態,俾能改正偏向,使教育政策能夠更全面,而不過度競 爭、過度偏於占有型的生命情態,冀能給予教育更開放、寬闊的人文空間,使 教育能夠發揮其本質的教育意義。

貳、剖析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

一、提升國民人力素質,培養務實致用的能力

培養市場人才的思維其實是來自於工業革命、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 的興起造就專業分工崛起,經濟發展以知識為掛帥。例如:英、美國家重視自 由市場的機制,在教育改革上將經濟學中的選擇、競爭、品質等概念帶入教 育,追求績效卓越,使得教育市場化的現象逐漸浮現(范熾文、謝月香,

2015:1)。學校教育無法置外於這波自由競爭與自由消費的文化衝擊浪潮,群 起效尤的教育改革政策將自由化與市場化視為改革教育的萬靈丹(黃誌坤,

2001:31-32)。學校扮演著人才提供者的角色,培養學生前瞻的應用能力,縮 短學用落差,培育未來技職人才(教育部,2017)。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生產工 具,如電機工程師、機械技師、醫生、會計師、律師…等專才角色,提供給企 業專業人才,以下是教育部106 至 109 年度中程施政計畫對於人才培養內涵的 相關要點:

高中職教育建立技專校院及技術型高中實務選才機制,規劃術科實作選 才,引導高職重視務實教學;強化技專校院對技優學生學習輔導、技術精 進及就業銜接之照顧,讓學生即早切入產業實務面,培育整合思考、問題 解決與跨領域實作能力。

大學高等教育階段組成區域產學研生態系統聯盟,連結地方政府、學研機

107

構及區域產業聚落,推動區域產業創新發展與關鍵人才培育,帶動學校與 區域產業聚落連結合作。引導學校健全產學合作、技轉及創業育成機制,

增進師生研發成果商品化,協助創新創業團隊育成並發展衍生企業。教育 部也推動大學轉型,地方大學透過外部挹注資源,結合當地產業,調整學 校系所,導引學校改變培育人才方向,轉向培養產業所需之專業人才(教 育部,2017)。

社會潮流以知識經濟為掛帥,知識經濟的三大特質:「以『知識』為核心、

以『科技』為手段及以『成長』為目的」,知識經濟強調創新,其目的在於達成 組織成長與佔有競爭優勢(吳清山,2002:1-3)。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表現在 教育及教學方面則是專業管理、知識經濟與教育市場化三大範疇(陳安琪,

2018:86)。此潮流影響之下,社會重視專業化的管理以及知識資本的多寡與品 質,並藉由科技的突破與發展,創造出有利的生產工具,以便符應社會要求並 獲得最大利益,更希望在全球競爭趨勢之下,迎頭趕上社會潮流。

物質文明的進步,雖然帶給人便利的生活,卻也讓人產生無窮的物欲而成 為物的奴隸,且以功利為導向,汲汲於財貨、權勢及聲望,顯露人性的貪婪與 墮落,導致人與人相處間的不和諧(賈馥茗,1983:123)。知識經濟與科技效 率以牟利為原則,利益凌駕於其他更高的價值,只要能獲得利益,即使威脅人 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所不惜。當教育經市場化之洗禮與衝擊,教育成為達成 工具性價值目標的商業化導向,教育本質價值將不復存在(何金針,2003:

41)。個人的價值將會被簡化為「我」等於我所擁有的一切,自我的價值不再是 內在生命的成熟與否,自我生命的價值是指個人所擁有的一切來衡量。一個人 的自我感覺只是建立在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Fromm, 1941/1968: 20)。

此外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國際人才亦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包括當地人 才、從海外留學工作歸國的人才或是其他國籍的人才。教育政策對於培養國際 人才競爭力方面,持續強化東南亞、南亞、紐、澳等地之布局,開發多元招生

108

策略與拓展新生源,並擴大國際學生選擇來臺留學、研修與實習機會,同時鼓 勵我國學生前往國外研習,配合國際經濟發展之人才需求,培訓專業人才及技 術訓練師資(教育部,2017)。對於國際化的競爭,教育部試圖透過教育能提升 國民人力素質與國際雙向學習交流,促進人才流動,使臺灣專業人才在國際舞 台上嶄露頭角。

教育政策受全球化影響,紛紛引進市場邏輯、強化競爭機制,教育的市場 化與全球經濟競爭焦慮彼此扣連,以致於學校不僅面臨國際性的教育成效 競技,教育實務逐漸轉變為服務與促進全球化的強化過程(陳安琪,

2018:86)。

教育部政策受到國際化的社會現況的影響,除了希望提升技職學生專業英 語能力,同時亦推動華語文八年計畫,開拓海外華語市場。為了將臺灣推向華 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積極打造華語師資培育基地,如:教育部推廣專業華 語文能力測驗,建立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開發華語文實體及數位教材。結 合文化節慶活動,規劃從生活中學華語,擴大國際行銷,以推動學華語到臺 灣。

教育部認為臺灣的華語文教育應積極朝國際化及教育產業方向發展,藉此 提升臺灣華語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培育在運動領域也受到重 視,期望投入運動科學資源,提升國家競技運動競爭實力。推動整合醫療 機構及資源,運用團隊式運動科學等檢測,遴選優秀或具潛力青少年選手 施以專案培訓計畫,支援各重要賽事爭取最佳名次並達到參賽目標,以提 升國家競技運動實力及國際競技運動成績,讓選手在無虞的運動訓練環境 下訓練,持續努力為國爭光(教育部,2017)。

109

教育施政核心理念是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 的教育,受教育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關鍵。但是教育部卻受到國際競爭意識形態 的影響,認為成功是透過競爭力,名利雙收就是最好的寫照,跨國企業所需要 的多元文化專業知能與個人特質,便成為國家教育政策培育人才的重要趨勢。

競爭成為經濟生活的常態性準則,而競爭又意味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是故,身 處於此的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壓力,在廣度及深度上皆可謂明顯加大加深(許國 賢,2017:13)。

人人都想要擁有更多,則人人都會害怕別人,因為他怕別人會拿走他所擁

人人都想要擁有更多,則人人都會害怕別人,因為他怕別人會拿走他所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