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競爭下的中印關係發展

第一節 中印在政治上的齟齬

探究中國與印度間的衝突與矛盾,所有的根源都是源自於政治上的競爭。從 西藏問題衍生為兩國對領土的爭議,再由兩國間的矛盾擴散至區域間的對抗,進 而演變為國際性的摩擦與對立。所以,欲探就兩國間的競爭關係,則必須由政治 領域做為探討的起點。摘整中、印間的政治領域的競爭,可透過以下六個面向做 具體的探討:

壹、西藏與達賴問題

中國與印度兩國關係中,最根源也最矛盾難解的關鍵因素,就是印度面對西 藏與達賴問題的立場。在這兩個關鍵的問題上,印度一向採取兩面政策,一方面 承認西藏在中國的自治區地位,反覆重申反對印度境內藏人從事反中的政治活動;

另一方面則是以一種較為曖昧的態度,將西藏問題視為一枚與中國交涉的籌碼。

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北京當局始終認為印度政府持續利用達賴喇嘛來削弱中國對 於西藏的控制,1而新德里方面則認為,中國與巴基斯坦間的緊密互動,是對印 度的一種圍堵。由於達賴喇嘛曾表示要尋找中國與西藏間的中間道路,也就是所 謂的「西藏自治」,不過這裡的「自治」是指大西藏自治,不僅僅是中共統治下 的西藏自治區,即大西藏的統一及西藏實行民主制或「一國兩制」。2楊開煌教授 認為,在西藏的自治範圍和方式上,雙方的認知差距相當大,可說根本沒有談判 的基礎。3 印度對於達賴一直採取模糊態度,使得中國對於印度的西藏政策感到 不信任。例如在 2009 年 11 月,達賴在印度政府的支持下,訪問中、印有爭議的 領土,並在達旺地區舉行記者會,發表對中國邊界政策的看法,同時回顧他當年 由西藏流亡印度的心路歷程。儘管印度方面強調達賴此行乃屬私人訪問性質,但 此舉仍然激怒了中國,更進一步加深中國對印度在西藏政策上的猜忌。4

中國崛起後,中、印雙方均有意調整原本的外交基調,兩國關係現況雖不能 稱之為敵對,但卻也算不上和睦。52003 年 6 月 23 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依出訪中 國,首次正式承認中國在西藏的主權地位,並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 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此舉為兩國關係一大進展,此後,為了雙邊關係 的持續開展,印度政府在各國際場合反覆的重申「承認西藏自治區屬於中國領土 的一部分,並且不允許藏人在印度境內從事反對中國的政治活動」。6雖說如此,

北京當局卻仍然對於印度在西藏及達賴問題上的隱晦態度感到猜忌。隨著穩定的 經濟發展,印度的整體實力也隨之提升,伴隨而來的是與大國交涉時漸而提升的 自信。2010 年 12 月溫家寶訪問印度時,雙方所發表的聯合公報首次沒有提到西

1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75。

2 博河,〈紐約召開四方獨立會議-東土耳其斯坦、內蒙古、西藏、台灣問題研討會側記〉,《開 放雜誌》(香港),第 144 期(1998 年),頁 32-33。

3 楊開煌,《達賴喇嘛「西藏問題」國際化之策略分析》,(臺北:蒙藏委員會,1999 年),頁 30。

4 “Living Buddha sprinkles peace water upon fierce Chinese Dragon”, Struggle for Hindu Existence, http://hinduexistence.org/2009/11/09/, accessed April 12, 2014.

5 陳牧民,〈印度的中國政策-影響因素與形成過程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3 期(2013 年),頁 156。

6 中國印度關係,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3-05/17/content_28854970.htm, accessed March 22, 2014.

藏與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部分學者認為,這是印度微調原先對中 國原則立場的証明,這顯現在與中國競爭的過程中,印度開始展現出更多的彈性,

例如自 2010 年以來,印度似乎開始將一中政策當成一種籌碼,也就是除非中國 在喀什米爾問題上回到原來立場,否則印度不可能正式承認西藏與台灣是中國的 一部分。7這使得已然缺乏互信基礎的兩國關係再平添了一筆變數。2011 年 11 月,達賴出席在印度舉行的佛教大會,使得中、印第 15 輪邊界談判推遲,8西藏 與達賴問題可謂反覆的造成中、印兩國間的摩擦。

貳、領土與邊界爭端

除了達賴的問題外,影響中、印關係最大的癥結點就是邊界爭端。由於邊界 問題沉痾已久,使得印中兩國長期在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上部署 重兵,形成對峙之勢。印度媒體時常出現中國軍隊越界或中國非法侵佔印度領土 的新聞報導,雖然這樣的報導很難獲得證實,但證明在邊界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 緊張與對峙氣氛。92013 年 4 月 15 日,印度指控解放軍越過印度喀什米爾拉達克 段的暫定邊界,並進入深入印度領土約 19 公里處駐紮,破壞了兩國暫時擱置爭 端,並追求邊界和平的默契,雙方部隊相互對峙了三周,雖然情勢因中國總理李 克強訪印而有所緩和,仍顯見兩國關係即使已大幅度的改善,但邊界爭端仍舊是 兩國最深沉的「歧見」。這樣的歷史情結進一步反映在印度政府對邊界問題的態 度上,1970 年代西方學者麥斯威爾(Naville Maxwell)撰寫一本中印戰爭的學 術著作,主張 1962 年中、印邊界戰爭的發生,印度政府應負起較大責任,迄今 此書在印度仍然被禁。10另一方面印度認為中國是一個「傲慢而莫測高深」的對

7 陳牧民,〈印度的中國政策-影響因素與形成過程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3 期(2013 年),頁 169。

8 〈陸新戰略 擴展兩國經貿合作〉,《聯合報》,102 年 5 月 20 日,版 A3。

9 陳牧民,〈印度的中國政策-影響因素與形成過程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3 期(2013 年),頁 166。

10 陳牧民,〈印度的中國政策-影響因素與形成過程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3 期(2013

手,即使是親如兄弟之邦,中國最後還是有可能因為某些「核心利益」對印度動 武。11

目前中印兩國間主要存在著三段領土爭議:位於西段喀什米爾東部拉達克

(Ladakh)與中國新疆中間的阿克賽欽(Aksai Chin)地區,總面積約為三萬八 千平方公里,目前由中國實際控制;12中間區域的小塊未劃界地帶,位於兩國在 尼泊爾與喀什米爾間,面積約為二千平方公里,目前由印度實際控制;13東段中 國一般稱為藏南(或稱山南)地區,面積約為 9 萬平方公里,自 1950 年後由印 度實際控制,但印度始終認為兩國邊界應該也包括西藏與錫金的邊界,以及巴基 斯坦在 1960 年代劃給中國的一部份喀什米爾領土邊界,總長達 4 千多公里。14(雙 方爭議地區見圖 3-1, 3-2, 3-3)

圖 3-1:中、印邊界爭議領土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牧民,〈領土主權與區域安全-中印領土爭議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第 1 期(2009 年),頁 170。

年),頁 165。

11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形中的強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3 年),頁 434。

12 陳牧民,〈領土主權與區域安全-中印領土爭議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 期(2009 年),頁 169。

13 陳牧民,〈領土主權與區域安全-中印領土爭議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 期(2009 年),頁 170。

14 陳牧民,〈領土主權與區域安全-中印領土爭議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 期(2009 年),頁 170。

圖 3-2:中、印邊西段與中段爭議領土示意圖

註:紅色區域為爭議領土。

資料來源:印度出版的中印邊界地圖,網易論壇,

http://bbs.news.163.com/bbs/mil/1182003.html, accessed March 23, 2014.

2008 年 1 月,印度總理辛格訪中,而就在結束訪問後的兩天,印度就宣佈 總理辛格將視察中、印邊界中段爭議地區-阿魯那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

並在該地首府發表「太陽首先在阿魯那恰爾邦親吻印度,這是我們太陽升起的地 方」的感性談話,而後隨即在邊界地區增兵,被視為對中、印邊界問題上發出了 明確而強硬的信號。15領土爭議導致兩國在 1962 年 10 月爆發戰爭,並且在往 後十多年維持冷戰的狀態。中國政府至少曾經有兩次向印度提議用東段換西段,

也就是讓印度保有東段阿魯納恰爾邦,以換取印度承認中國擁有阿克塞欽地區,

不過都遭到拒絕。1981 年時,兩國政府決定用談判方式解決領土爭議,先後設 立副部長級會談(1981-1987)、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會議(1989-2005)、以及

15 汪戎、萬廣華,《印度洋地區藍皮書-印度洋形勢與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頁 116。

特別代表會談(2003 迄今),但這些談判都沒有具體結果。即使印度國內有人認 為放棄阿克賽欽地區符合現狀,也最符合印度的最大利益,16此舉除了能有效改 善中、印間長久以來不睦的關係,更能直接解決難解的邊界問題。但在印度政壇,

無論是執政的人民黨抑或是最大的在野黨國大黨,此主張無異是政治自殺。這顯 示邊界問題並未因兩國關係的緩解而出現解決的曙光。

圖 3-3:中、印邊界東段爭議領土示意圖

註:紅色區域為爭議領土。

資料來源:印度出版的中印邊界地圖,網易論壇,

http://bbs.news.163.com/bbs/mil/1182003.html, accessed March 23, 2014.

參、中巴同盟與印巴關係

自 1960 年代以來巴基斯坦即是中國最堅實的政治與軍事盟友,巴基斯坦依 靠中國來對付印度,也是中國用來平衡印度的國家,通向伊斯蘭世界的橋梁,更

16 陳牧民,〈印度的中國政策-影響因素與形成過程之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3 期(2013 年),頁 164。

是外交上可信賴的朋友。中、蘇決裂以後,由於印度的親蘇傾向,使得中、巴關 係就更加緊密。中國不僅供應巴基斯坦傳統武器,協助其興建核能電廠,甚至還 可能是其核武計劃的幕後推手。常久以來,中、印、巴關係一直是左右中、印關 係和緩或是惡化的重要因素。而這其中,中印與中巴關係間一直存在著很深的戒 備心態,形成了所謂的「安全困境」。對印度而言,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長久友好 是對印度的一種圍堵,在心態上即若美國拉攏印度來針對中國一般。中、巴關係 除了政治與外交上的友好,在軍事上更是相當緊密。除了作為巴基斯坦武器裝備

是外交上可信賴的朋友。中、蘇決裂以後,由於印度的親蘇傾向,使得中、巴關 係就更加緊密。中國不僅供應巴基斯坦傳統武器,協助其興建核能電廠,甚至還 可能是其核武計劃的幕後推手。常久以來,中、印、巴關係一直是左右中、印關 係和緩或是惡化的重要因素。而這其中,中印與中巴關係間一直存在著很深的戒 備心態,形成了所謂的「安全困境」。對印度而言,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長久友好 是對印度的一種圍堵,在心態上即若美國拉攏印度來針對中國一般。中、巴關係 除了政治與外交上的友好,在軍事上更是相當緊密。除了作為巴基斯坦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