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012 年全球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首度超過全球 GDP 的 50%,這代表著已開發國家的沒落和開發中國家的 振興。1而這占全世界 GDP 總值一半的開發中國家中,中國與印度是最具代表性 的大國,這兩個崛起中的大國,主宰了現今乃至於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與方 向。這兩個相鄰的國家,不僅在人口、市場規模、經濟成長速度以及物產資源等 各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之間的互動與競合,更是牽動著區域穩定 和權力的平衡。

憑藉著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儘管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崛起的路徑模式尚未形成共識,但在許多觀察家看來,中 國是未來最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候選國,2換言之,「中國崛起」這個概念,已 經被當前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依據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AG)在 2006 年所做的一項主題為「誰將統治世界:21 世紀未來世界強國」問卷調查顯示-

中國將在未來 20 年內成為有能力與美國競爭的世界強國。根據調查結果,55%

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屆時將是領導世界的超級強國;而即使是美國人,也有 54%

的人認為到 2020 年中國將和美國平起平坐,而這也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

1 汪戎、萬廣華,《印度洋地區藍皮書-印度洋形勢與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頁 1。

2 Sheng Ding, The Dragon’s Hidden Wing:How China Rise with Its Soft Power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8), p.1.

為,美國的全球唯一霸主地位將只能維持到 2020 年。3

正當眾人的目光置於中國的崛起的同時,印度也同樣有著令人刮目相看的突 出表現。如果中國是繼美國以後,下一個有能力主宰世界的強權,那麼,印度則 就是在中國之後下一個潛在的強國繼任者。

印度是當前國際社會中一個具有潛力也不容忽視的力量。繼中國崛起後,印 度的軍事、經濟與科技技術發展迅速,國際地位明顯的提升,吸引了國際社會的 矚目。在軍事實力方面,印度不僅常規部隊發展迅速,也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武 器進口國;在戰略性武器上,除了擁有中程彈道飛彈外,更是世界上少數擁有航 空母艦與核嚇阻能力的國家之一。在經濟實力方面,印度被視為十大新興市場之 一,更經常與「崛起的中國」相提並論。耶魯大學著名的經濟學家傑佛瑞.加登

(Jeffrey Garten)認為,中、印兩國屬於「新興的全球性大國」,並且「正取得 足以改變世界政、經格局的力量」。42006 年 11 月 27 日,前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

戴維‧沃爾芬森(James David Wolfensohn)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發表演說時亦表示,中國和印度經濟崛起,全球勢 力均衡不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印兩國將是主宰未來的兩股力量。5在科 技領域方面,印度的軟體業以極高的速度不斷的發展。比爾.蓋茲(Bill Gates)

就曾預言,未來世界的超級軟體大國及軟體開發地既非歐洲亦非日本,而是印度。

6以印度在現今世界的快速崛起來看,印度再也不是可以被輕忽的角色。

做為南亞的第一大國,印度緊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崛起,做為毗鄰而居的兩 個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是崛起中的兩個亞洲大國,中印關係是亞洲乃至於全世界 最受矚目的雙邊關係之一,不但具有全球與戰略意義,中印關係對於地區的發展、

3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2020 年中國將超美國,中國評論新聞

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70&kindid=1850&docid=10015404 5&mdate=0911123624, accessed October 6, 2013.

4 傑佛瑞.加登(Jeffrey Garten),《十大新興市場-來自美國商務界權威人士的報告》,呂大良、

王全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年),頁 1。

5 楊值珍,〈冷戰結束以來的中印關係〉,(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年),

頁 1。

6 韓康,《21 世紀:全經濟戰略的較量》,(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年),頁 1。

穩定,以及對於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貳、研究目的

中國與印度兩國關係的發展,可以高低起伏,歷經波折來形容。有學者曾將 兩國間的關係作出整理,將之區分為五個階段。7中共建政以後,印度是第一個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性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又是當時第三世界兩個路線 相近的盟友,兩國在 1950 年 4 月 1 日正式建交後,曾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 原則」,這進而成為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提出著名的「不結 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的基礎。在這個時期,兩國之間互動熱絡,

往來頻繁,可謂處於「友好合作時期」。但是,1959 年西藏叛亂、1962 年發生的

「中印邊界戰爭」以及 1965 年的「第二次印巴戰爭」,使中、印兩國的關係急轉 直下,使得兩國原本和諧、友好的氣氛跌落到谷底。除了軍事對立以外,兩國也 同時將大使級別降低為代辦,兩國的交往進入所謂的「對抗調整時期」。冷戰結 束後,印度頓失原本蘇聯這個強大的外交支柱,面對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多極化 的衝擊,印度修正了對中關係的敵對思維,兩國關係從僵持中慢慢回溫,兩國高 層也恢復互訪,積極修復外交關係,這時兩國處於「恢復調整時期」。1988 年 12 月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出訪中國,印度重申西藏為中國的一 個自治區,雙方同意通過和平友好的方式解決邊界問題。在兩國關係看似即將回 穩的背景下,印度在 1998 年 5 月 11 和 13 日兩日內,共實施了五次的核試,並 且將核試歸因為「中國威脅論」,8使得中、印關係從修復中又重新遭受重挫,至 此,兩國關係進入了「調整發展時期」。進入 21 世紀後,隨著中國連年穩定的高 經濟成長,國際社會轉而對中國投以注目的眼光,「中國崛起」逐漸成為世界矚

7 慕永鵬,《中美印三邊關係-形成中的動態平衡體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年),

頁 38-42。

8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形中的強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3 年),頁 300。

目的焦點。面對這個逐漸強大的鄰國,印度再次選擇修復兩國間已多次受挫的關 係,重新恢復高層互訪,此時的中、印關係回到了「雙邊關係新階段」。

從兩國曲折起伏的關係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峰迴路轉的變化中,有著大國角 力、領土爭議、民族主義意識、地緣政治考量,以及權力競合下的安全困境,而 貫穿在這其中的,是複雜的歷史因素糾葛。諸如美、日、蘇等大國對兩國關係所 造成的牽引;中、印兩國對於海洋戰略的矛盾以及核嚇阻所產生的安全困境;中、

巴關係對中、印關係所產生的影響;西藏問題與領土爭議在兩國間所種下衝突的 因數;中、印在非洲的能源與資源開發問題上的競爭等等,都不斷挑動著兩國最 敏感的神經。在這麼重要的雙邊關係之間,卻夾雜了如此錯綜複雜的內、外在變 數,這使得兩國間似乎只可能成為全面的敵人,而絕無相互合作的空間。但事實 上,中國與印度彼此間在面對恐怖主義、氣候變遷、經貿交流、中亞能源開發、

喀什米爾地位等議題上,兩國卻又像是盟友般,有著堅實而共通的利益。2003 年 10 月,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發表一篇《與 BRICs 共同夢想-通往 2050 年之路》報告,指出中國與印度於 2050 年時將名列全球前四大經濟體;另 外,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NI)在《2020 展望 報告》(Project 2020)中指出,中國與印度將在 2020 年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 量。9這顯示中、印同為亞洲崛起的國家,而且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經濟力量。

可以確定的是,中、印兩國的崛起將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中、印關係中顯著的問題將成為影響各自戰略利益、地區和全球安全的不穩定 因素。10本論文研究之目的,即是藉由對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崛起中的大國,以有 系統的歸類、分析,探究中國崛起後,雙邊在競爭與合作關係上的趨勢與消長;

研究重點則是探討三個關鍵問題:

一、中國崛起後,中、印關係的發展與變化為何?

二、影響中、印兩國競爭與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9 洪鳳儀,〈中、印 經濟崛起模式比較初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12 期(2005 年),頁 44。

10 張力,〈印度戰略崛起與中印關係:問題、趨勢與應對〉,《南亞研究季刊》(成都),第 1 期(2010 年),頁 4。

三、美、俄、日等大國因素在中、印關係間扮演甚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