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縱觀中、印兩國關係發展可以發現,兩國從跌宕起伏的外交關係,緩步的朝 向修補雙邊關係發展,特別是在中國崛起以後,印度深化與中國合作關係的傾向 相當的明顯,不管是政治、軍事、非傳統安全乃至於最顯著的經貿層面,這說明 了印度的領導階層在外交戰略上採取了更為務實而前瞻的思維,而揚棄了過往的 民族主義思考模式的箝制。這就像是 1972 年中國政府願意採取務實的態度與日 本建交一般,在這背後對於淡化歷史仇恨所必須付出的努力是難以估量的,特別 是當時的中國尚在極權統治下,而印度則是不折不扣的民主國家。這顯示印度在 對中國外交思維的調整,並非屬領導人的個人意志,而應是符合國家根本的利益 的。但透過本文的研究仍不難發現,當前中、印之間雖同時存有競爭與合作關係,

但合作的層面仍不若競爭關係來的廣泛。即使在各個領域兩國均存有共同利益,

但普遍來說,防範的思維仍深植於彼此的政策考量中。特別是在政治與軍事領域,

雙方即便都有合作的共識,也簽署了多項的合作協議,但合作的深度相較其他領 域來說仍不成比例。

壹、研究發現

對於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三個關鍵問題有以下幾點發現:

第一,在中國崛起後,中、印兩國關係都有默契的的朝向「以合作來取代競 爭」的趨勢來發展。當前的中國與印度考量自身的發展,都不願意讓雙邊關係重 新回到 2003 年以前的水準,這一點在中國方面可以從 2013 年中國總理李克強首 次外訪就選擇了印度,可以看出中國新一屆的領導班子亦調整了對印度外交的優 先順序,也顯示對中、印關係的重視程度。而從印度方面也可以從中、印在邊界

「帳篷對峙」的衝突上,並未採取過激、過大的言論與動作,這可以看出兩國都

不願破壞雙邊關係,甚至在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就位後,印度在心態上應可解讀 為對中國新領導人是存有期待的。在 2013 年,兩國總理在同一年互訪,這也是 中、印關係 60 年以來的第一次,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與印度關係的再深化是 可以預期的。

第二,分析影響中、印兩國競爭與合作的因素可以發現,兩國在軍事與安全 問題上仍缺乏互信,形成競爭大於合作的態勢,主要原因還是歷史因素以及結構 性矛盾,造成兩國在軍事上針鋒相對的競爭態勢未有稍減,這點可以由兩國競相 佈署長程導彈和航空母艦等戰略性武器,以及邊界針對性的軍事對峙即可觀之;

另外,作為中國崛起最重要的指標,經貿領域的合作關係也是促使印度中國政策 轉向最主要著眼點,故在的經貿領域上,中、印間呈現出合作大於競爭的態勢,

兩國不僅合作的範圍廣泛,雙邊交流與合作也日益加深,除了在區域國際組織及 新興能源的開發問題上,合作關係符合兩國最大利益,雙邊的貿易特性亦存在著 高度的互補性,這將有利兩國深化經貿的互賴與依存。故任何觸及兩國結構性矛 盾的因素,諸如中國西進印度洋、印度東向南中國海的國家戰略,或是雙邊對領 土主張的分歧等,都難以避免的衍生成兩國的競爭,這樣的競爭關係在傳統安全 領域最為明顯。而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對兩國經貿發展有利的因素上,列如確保 能源安全、反恐及貿易互惠等層面,即使存在有競爭,但透過對話、交流,兩國 的競爭還是能夠逐漸趨緩,並逐步朝向合作邁進,甚將外溢至政治或是非傳統安 全領域。

第三,透過本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大國因素在中、印關係間所扮演的角色,

同時存在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首先,俄羅斯在克里米亞「脫烏投俄」的事件後,

將更加需要來自於中國的支持,中、印兩國關係若能保持友好,將符合俄羅斯的 國家利益。因為一旦中、印間出現緊張,將打破俄羅斯與中、印間的等距外交,

俄羅斯將被迫在兩國間選邊站。中國這邊代表的是國際政治上的支持力量,俄國 在中國擁有包含經貿及能源等龐大的利益;而印度則是俄羅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市 場。選擇任何一邊當造成俄羅斯難以估計的損失。特別是如果這種情形一旦發生,

而俄羅斯選擇支持印度,那麼俄羅斯將名符其實的孤立於世界;而若選擇倒向中 國,這將加速使印度靠向美國。所以展望未來,俄羅斯將在中、印關係開展上發 揮正面促進作用。

此 外 , 當 前印 度 的 「不 結 盟 」 政策 已 經 轉為 「 全 方 位多 層 次 的結 盟 」

(multi-alignment)政策,1以藉此來抗衡中國。然而,中、印間的矛盾一時間可 能尚且無法解決,但隨著兩國交流深化,政府及人民的友好程度也將有良性進展,

畢竟,中、印間先天上並不敵對。對印度而言,對中國的提防尚不及對巴基斯坦 的防備,在印、巴關係間,有時中國甚至扮演著雙邊關係促進的潤滑劑,這一點 從中、印在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模式即可觀之。但是美、日兩國則有所不同,它 們與中國是真正利益上的衝突者。為了確保全球霸權地位,一個崛起的中國與美 國的矛盾只會持續加深,沒有放緩的空間;甚至對中國來說,日本基於歷史的經 驗,已經讓中國對之存有根深蒂固的敵意,日本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以及它與美 國同盟的關係,將更使得中、日裂痕加劇,故美、日兩國對中、印的關係的發展 所扮演的將是負面而對抗性的作用。而在中國與印度間的結構性矛盾解決之前,

美、日仍將透過拉攏印度來獲取所望之利益,但印度卻未必願意同時向美、日靠 攏。即使在許多問題上印度仍不得不聽命於美國,但其獨立外交與不結盟的國家 性格鮮明,印度絕不情願事事跟隨於美國或擔任它的代理人。2所以,美、日基 於「圍堵」中國來聯合印度的種種作為,印度願意配合到什麼程度、能收多少成 效等,殊值觀察。

展望中、印兩國關係的發展前景,在完成了本論文的研究後可以歸結出以下 幾點發現與啟示:首先,在領土爭議問題上,中國應不至於與各國全面的交惡。

當前與中國存有領土問題的國家,除了印度與日本外,尚包含了菲律賓與越南等。

但菲、越兩國太弱,在經貿上亦深度依賴中國,能擴大爭議的國家就屬印度與日 本了。自 2013 年起,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台主權爭議的衝突有越演越烈的跡象,

1 喻常森,《亞太國家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反應》,(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 年),頁 144。

2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形中的強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3 年),頁 440。

在這同時中、印間也存在著阿努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的疆界問題。從歷史的 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崛起的強權都極力避免同時在兩面甚至三面樹敵,不管是二 戰時期的德國甚或是冷戰時期的蘇聯皆然。3對中國來說,為了避免多面樹敵而 備多力分,與日本的關係越緊張,對於尋求對印關係友好的傾向應該越強,此點 應該是持續中、印關係和睦的另一個促進因素。

其次,人民黨的領導人未必將斲傷中、印間的關係推展。中、印關係的幾次 低潮,例如 1998 年的核子試爆等,皆是人民黨執政時期推行的政策所致。不少 觀察家認為,在對外政策尤其是中、印關係上,具有印度教民族主義傾向的莫迪

(Narendra Modi)在未來的對中國政策上將更為激進,尤其是在邊界問題上,

人民黨將奉行「強硬」的政策以迎合國內輿論,由此將導致中、印關係進入新的 調適期。4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民黨的民族主義色彩未必象徵中、印關係的 倒退。反倒是國大黨由於背負著 1962 年戰敗的包袱,對於領土問題經常必須採 取更為強硬的政策,以避免被對手批評「親中」或者是軟弱,而人民黨卻不需要 不斷強調其對中國強硬的印象,從而能夠從較為務實而自信的態度來處理兩國之 間的紛爭。從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印度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擴大與外部 經濟體的經貿合作,吸引投資與加強貿易聯繫應屬印度新政府對外政策的重點,

儘管要莫迪政府全面推翻中、印邊界問題上的既有立場並不切實際,但就中、印 已經達成的共識、形成的機制和簽署的協議而論,莫迪政府不大可能在現有的基 礎上後退。

貳、未來研究建議

在未來研究的建議上,後達賴時期乃至於達賴的去世是否將衝擊中、印關係,

這將是未來中、印兩國關係的重要觀察點。對整體對華政策長期不友好的印度來

3 平可夫,〈中國要在東西兩線樹敵?〉,《漢和防務評論》,第 107 期(2013 年),頁 56。

4 莫迪能否為印度帶來彩虹,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23&kindid=0&docid=103208674, accessed May 29, 2014.

說,中、印間對於西藏問題長久以來是各有各的盤算的。中國總是反覆的要求印 度能夠清楚的陳明「西藏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這一點應與中國 對印度的西藏政策感到疑慮與不信任有關;而印度卻也剛好抓住這一點,把西藏 問題當作其對中國外交關係上的一張好牌,以藉此來做為喀什米爾地位問題的重 要籌碼。由於兩國在達賴與西藏問題上缺乏溝通與互信機制,加上印度的中國政 策在本質上並未有任何的質變,仍舊以防範作為其對中國的主要思維,使印度即 使在兩國密切的合作當中依舊存在著安全上的焦慮。在後達賴時期,達賴的接班

說,中、印間對於西藏問題長久以來是各有各的盤算的。中國總是反覆的要求印 度能夠清楚的陳明「西藏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這一點應與中國 對印度的西藏政策感到疑慮與不信任有關;而印度卻也剛好抓住這一點,把西藏 問題當作其對中國外交關係上的一張好牌,以藉此來做為喀什米爾地位問題的重 要籌碼。由於兩國在達賴與西藏問題上缺乏溝通與互信機制,加上印度的中國政 策在本質上並未有任何的質變,仍舊以防範作為其對中國的主要思維,使印度即 使在兩國密切的合作當中依舊存在著安全上的焦慮。在後達賴時期,達賴的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