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國崛起與中印關係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中印關係的演變

中、印關係在1950年代中期,可謂進入外交高峰期,隨後因邊界問題,在1960 年代初期起急轉直下。在長達數十年的關係低迷以及起伏後,兩國關係在1980 年代末期終於有較為顯著的改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印關係歷經曲折起伏,

從友好到戰爭,再由軍事衝突逐漸演進成緊張與對立。歸整中、印兩國雙邊關係,

79 門洪華,《中國戰略報告:中國軟實力的戰略思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頁 331。

80 門洪華,《中國戰略報告:中國軟實力的戰略思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頁 331。

大致可概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81

壹、互動密切時期(1950 年代)

中共政權在1949年宣佈成立以後,中、印兩國旋即在隔年4月1日正式建立外 交關係。在中共建政初期,印度的領導階層曾經對於是否應承認「共產中國」有 著相當大的歧異,而當時的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總理在1949年10月訪美時,

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基於美國整體冷戰的策略,建議尼赫魯不要承認 共產中國。82即便如此,印度仍悍拒當時的國際主流氛圍,成為最早承認「中華 人民共和國」合法性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之一。83雖然仍多是基於國家整體利益和 現實的考量,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一個願意伸出援手的鄰居,又是有著相近 的對外政策路線的夥伴,讓中、印兩國較一般國家間的交往更顯親密。1950年中、

印建交後,印度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總理尼赫魯公開表示:「我 們已經承認中國政府得合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該成為聯合國的一員」當時,

美國強烈反對承認共產中國的聯合國席次問題,為了中國這個鄰居與盟友,印度 可謂甘冒當時國際社會之大不諱。84其後,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雙邊民間團體 在藝術、宗教、教育及文化方面往來熱絡,經濟與貿易總額不斷提升,讓中、印 兩國的交往呈現逐漸升溫的趨勢。1950年6月韓戰爆發,中共總理周恩來甚至在 派兵「抗美援朝」的前夕,召見印度當時的駐中國大使潘尼迦(K. M. Panikkar),

希冀藉著印度向美國傳話,表達中國對於這場戰爭的立場與底線,表示倘若美軍 一旦越過了38度線,中國即將介入戰爭。85當時,尼赫魯甚至向美國駐印度大使 鮑爾斯(Chester Bliss Bowles)說:「如果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81 馬加力,《崛起中的巨象-關注印度》,(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 187。

82 趙蔚文,《印美關係愛恨錄:半個多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頁 2。

83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3。

84 張忠祥,《尼赫魯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頁 128。

8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北京:世界 知識出版社,1993 年),頁 22。

將有損聯合國的前途。」861951年5月,印度又反對美國在聯合國所提出的對中 國與北韓禁運議案。板門店停戰協議簽訂後,由於中、印兩國在外交上的密切與 默契,中國甚至堅持由印度擔任中立國戰俘遣返委員會的主席。871953年底,中 國政府與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係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首次提出按照「互 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作為處理兩國關係的原則。881954年4月29日,中、印簽訂了「關於中共西藏地 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為解決中、印間在西藏地區長久以來懸而未 決的歷史問題跨出了一大步。891954年12月,印度、印尼、緬甸、巴基斯坦及錫 蘭等國在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 又稱萬隆會議)籌備議程中,對 於中國入會的提案出現嚴重分歧,最後因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堅持,會議決定邀請 中國參加。90 1955年4月,印尼萬隆舉行了共有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萬隆會議,

會中發表了《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其中包括了這五項原則的全部 內容,成為國際公認的處理國家關係的基礎。91在這一時期,兩國領導人互訪頻 繁,兩國在各個領域均合作無間,為中、印關係的互動最密切的時期。

貳、衝突交惡時期(1960 年代初-1970 年代中期)

延續了近10年的良好氣氛後,1959年中、印兩國間長期隱而未發的問題終於 爆發。在印度尚屬英國殖民地時期即遺留下的中、印邊界線畫定問題,成為兩國 衝突的引爆點。

86 葉正佳,〈五十年來的中印經驗和教訓〉,《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 4 期(1999 年),頁 17。

87 楊值珍,〈冷戰結束以來的中印關係〉,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年,

頁 23。

88 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騰訊網,http://news.qq.com/a/20090702/000706.htm,accessed February 21, 2014.

89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年),頁 264。

90 楊值珍,〈冷戰結束以來的中印關係〉,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年,

頁 23。

91 1955 年萬隆會議:周恩來三次力挽狂瀾,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09/160518397510.shtml, accessed February 21, 2014.

中、印關係之所以逐漸惡化,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邊界線畫定與西藏問題,

這可謂是歷史與殖民主義的遺緒。印度獨立後,在心態上認為應該理所當然的繼 承英國在印度殖民時期所有的政治遺產以及領土疆界,這其中包含了英國在1913 年所簽訂的「西姆拉條約」(Simla Accord)內容。92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 拉召開的「西姆拉會議」,是以中國中央政府代表陳貽範為一方,西藏地方代表 司倫夏紮為一方,英國殖民政府則是外務大臣麥克馬洪(Sir Henry McMahon)

為代表。會議開始的議題以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當局的關係為中心,最後劃 定內外藏分界,外藏為金沙江以西地區,境內由西藏地方當局管理。約文規定,

中英政府承認中國在西藏宗主權,並承認外藏的自治權。93由於當時的中國袁世 凱政府忙於南方征戰,加上各方存有很大的分歧,最終也沒有談出結果。1914 年的3月24日,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亨利.麥克馬洪代表英國政府,在與會的 中國代表不知情的情形下,在西姆拉會場外私下與西藏代表達成了領土邊界協定 的秘密交易,這個當時的秘密協議叫《德里換文》,中、英、藏從來沒有一起討 論過這個交易中的邊界劃定問題,這個在《德里換文》秘密協約以及附件圖中劃 定的所謂的「中印邊界線」,就是現在所說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

94這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直接把國界往西藏方向的縱深推移了將近100公里,從 而把西藏境內的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進了英國統治的印度殖民地,這條線因為 沒有正式簽約,不具有國際法的效力,也理所當然地被後來的中共政府所拒絕。

1959年3月10日,拉薩發生大規模抗暴事件,中共派兵鎮壓,一舉驅逐印度 在西藏的勢力,西藏部分宗教領袖逃往印度。同月31日,達賴喇嘛及其數千名追 隨者得到印度的政治庇護,益加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西藏平叛以後,解放軍全 面進駐邊防要地,與印度軍隊形成了一條實際控制線。這條實際控制線在中印東

92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頁 189-190。

93 徐桂香,〈試論中印關係的發展-以邊界問題與西藏問題為中心〉,《蒙藏現況雙月報》,第 4 期(民國 92 年),頁 38。

94 Jetly Nancy, India-China Relations, 1947-1977A Study of Parliament’s Role in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New Delhi: Rdiant Publisher, 1979), p.19.

部邊境,與麥克馬洪線大致相同。95是年,中共政府正如火如荼的推行「大躍進 運動」,這直接的影響到國家的治理與經濟的發展。這時的中國出現嚴重經濟困 難,加之中美敵對,中蘇關係惡化,導致無暇處理中、印間長久以來的邊界問題。

1959年8月,印軍襲擊了「麥克馬洪線」以北的朗久駐軍,從而挑起了中、印邊 界上的第一次武裝衝突-朗久衝突事件。961959年10月,在中印西段邊境,中、

印雙方發生了空喀山衝突。1960年代中國為了緩解邊境的壓力並試圖解決懸而未 決的領土問題,於是提出「以東段的讓步換取對西段的讓步」,但由於中、印兩 國所主張的實際控制線差異太大,致使領土爭議繼續延續。97此後三年時間,印 度一步一步在中、印邊界推行「前進政策」,加劇了中、印關係間的裂痕。981961 年至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據點,面積達4000 平方公里。1962年7月,解放軍與印軍發生了加勒萬河事件;1962年9月到10月上 旬,中印雙方發生了繞橋、尺冬事件,進一步把中印邊境爭端推向戰爭邊緣。

991962年10月17至18日,印軍在東段和西段邊境上,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 擊,中、印邊界戰爭於是展開。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對印度訴諸武力是戰略上的運用,中國為求鞏固其政權 在國際上的基礎,一開始選擇默許以「麥克馬洪線」為界,後來因審酌當時的國 際與國內情勢,100在獲取了勝利後並未繼續挺進,反而自動後撤至此線以北的20 公里,換取對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的控制。對印度來說,這次戰爭的挫敗加深了印 度對中國的敵意,認為中國於1962年背叛了印度,同時又入侵印度的東北部。這

95 徐桂香,〈試論中印關係的發展-以邊界問題與西藏問題為中心〉,《蒙藏現況雙月報》,第 4 期(民國 92 年),頁 39。

96 中印邊境戰爭讓毛澤東忍無可忍,鳳凰網,

http://news.ifeng.com/photo/history/200708/0828_1398_204462.shtml, accessed February 22, 2014.

97 徐桂香,〈試論中印關係的發展-以邊界問題與西藏問題為中心〉,《蒙藏現況雙月報》,第 4 期(民國 92 年),頁 39。

98 黃想平、齊鵬飛,〈淺析中國政府在中印邊界爭端之危機處理〉,《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

第 1 期(2006 年),頁 81。

99 孫建琳,〈1962 年中印邊境反擊戰決策始末〉,《檔案時空》(長沙),第 9 期(2008 年),頁 10。

100 林正義,〈蔣介石、毛澤東、甘迺迪與 1962 年臺海危機〉,《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4 期(2012 年),頁 72-75。

樣的敵意即便是迄今,仍是隱含在中、印關係間的一根刺。101邊界戰爭結束後,

樣的敵意即便是迄今,仍是隱含在中、印關係間的一根刺。101邊界戰爭結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