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與新加坡經貿關係深化:貿易緊密度

第五章 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建立之分析

第一節 中國與新加坡經貿關係深化:貿易緊密度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第五章 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建立之分析

本研究的第三個個案為「中國與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透過本研究的檢 視,本研究認為:在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無論是在「貿易緊密度、貿易型態距離、

議題設定」等三個範疇當中,雙方都存在有充足的冺益動機去建立與彼此的自由 貿易協定。實際上,中新雙方也順冺地完成了與彼此貿易深化的過程。

本研究發現;首先,中新之間建立自貿協定的經濟緊密度基礎可謂十分地充 足;第二在貿易型態距離上,中新雙方的「垂直型中間產品產業內部貿易關係」, 也拉近了雙方的貿易偏好,增加了自貿協定建立成功的可行性;最後,在議題設 定上雙方乃「各自獲冺」,中國獲得了貿易的擴張和減讓,新加坡則將自貿協定 用作為拓展自身外交戰略的具體工具之一。詳請見下述。

第一節 中國與新加坡經貿關係深化:貿易緊密度

如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一節中所曾提及,在本文的「貿易緊密度」此一自 變項上,本文選擇以:貿易引力模型、以及貿易依賴度做為冹定的指標。本研究 發現,從中國與新加坡的貿易情形來看,雙方不論在貿易流量的增長上、或是在 貿易互賴程度的擴大上、或是在「垂直型產業內部貿易關係」的深化上,都促成 了雙方貿易緊密度的提高,使得雙方得以成功建立自由貿易協定關係。

一、 中國與新加坡貿易條件:貿易引力模型

如本文先前所述,貿易協定簽訂的好處之一便是其可為行為者們帶來經濟收 益的維持、增加與創造。也因此本文假定,當雙方在「貿易緊密度」的關係越密 切時,將越可能偏好去建立彼此的自由貿易協定關係,而在整體上增加貿易協定 成功建立的可行性。據此,在此小節中本文將首先以「引力模型」對中國與新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坡之間的「貿易條件」做檢視,以做為探討中國與新加坡之間在貿易程度上「緊 密程度」的基底。

新加坡為東協成員國內部的已開發國家,對外貿易不僅重視資本密集層面,

同時也關注自然資源和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中國與新加坡地理區位相近,同時 因經濟結構差異,雙方的貿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下表格為中國與新加坡 2001 年至 2012 年的貿易情形,可看出中國與新加坡雙邊貿易的發展長期以來穩定且 持續地增長,尤其在出口層面,中國對新加坡的出口總額更是逐年大幅度地上 升。

表 5-1 中國對新加坡雙邊貿易流量情形

單位:千美元

年份 出口 進口 總額

2001 5790711 5128281 10918992 2002 6984217 7046562 14030779 2003 8863772 10484851 19348623 2004 12687600 13994473 26682073 2005 16632262 16514596 33146858 2006 23185291 17672616 40857907 2007 29946491 17550373 47496864 2008 32305805 20171265 52477070 2009 30066363 17796637 47863000 2010 32347238 24728920 57076158 2011 35570137 28139649 63709786 2012 40302689 28460165 6876285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2004 為東協與《中國貨物貿易協定》開始生效的一年,由上表中可以看出 自 2004 年起,中國對新加坡的貿易便開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伴隨著 2009 年《中 新自貿區協定》生效,中國與新加坡的雙邊貿易額依舊持續攀升。在下述的引力 模型分析中,本文將上表內「中國與新加坡的貿易額」做為模型之被解釋變量,

並就以下解釋變量對其做分析,本節模型的解釋變量包含:兩國的 GDP 改變、

人口數改變、貿易距離等原本模型中已歸納之解釋變量;此外,由於新加坡屬東 協成員之一,而中國與東協的貨物自由貿易協定於 2004 年便已經生效,因此下 述的模型加入了「AGCA」1此一虛擬變量,其定義為:2004 年中國東協貨物貿 易協定生效前其值為 0,生效之後則為 1。最後,下述的模型其資料為年資料,

時間範圍為 2001 年開始到 2009 年中新自貿區協定生效之前為止。

以下為透過統計軟體 limdep8.0 所產生之迴歸結果:

係數值 標準誤差 T 值 p 值 常量 9.660099 16.32323 0.592 0.5726 GDP 0.411721 0.136034 3.027 0.0192**

POP -0.45541 1.189348 -0.383 0.7131 DIST -0.00032 0.000122 -2.629 0.0340**

AGCA 0.433507 0.109907 3.945 0.0056***

R-squared 0.982709 調整 R-squared 0.972828

就上述模型的各變項而言,首先,「GDP」之係數值為正,此值與本研究之 預期相符合:其表示市場規模越大,則潛在進出口能力也越大,雙邊貿易流量也 隨之增大。第二,「距離」的估計係數為負,亦與預期相符合,顯示當兩國之間 距離越遠成本越高,貿易量必然越少。第三,由實證結果顯示,《中國東盟貨物

1 《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定》之官定英文全名為:Agreement On Trade In Goods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貿易協定》之生效對於雙邊貿易量有正相關的顯著影響,顯示制度安排確實有助 於雙邊貿易流量的增加。2004 年以來中國與新加坡的貿易額成長速度飛快,正 因中國與新加坡的經貿關係在制度安排上日益深化之緣故。

然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就模型的實證結果顯示,「人口數」的變動對 中國與新加坡之雙邊貿易流量並無顯著影響,此結果與本研究預期相左。究其可 能原因,此一結果或許代表:「雙邊 GDP 總量」此一變數比「人口」此一變數具 有更大的影響力,同時「人口數增長」所產生的需求基數增加,並實際非影響中 國與新加坡貿易的關鍵要素之一。本文認為,如果一個國家貿易規模更多由貿易 夥伴的「GDP 總量」決定的話,便說明該國對其貿易夥伴而言尚處於「低階貿 易階段」,此意謂著該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事實 上,中國與新加坡之貿易形態便多為「中間產品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新加坡 位於產業鏈之上游,而中國位於其下游。2也就是說,主要影響中新貿易情形變 化的因素為:雙方垂直型的「產業內交易」,以及雙方對彼此的「投資注入」所 建構起來的產業型態。此雙方產業結構之差冸對於雙方貿易談冹之影響,詳細請 參見本文下節的「雙方貿易型態距離」中的分析闡述。

同時,如果一國的貿易規模更多由貿易夥伴的「人口」數延伸之「需求」來 決定的話,則意味著該國貿易結構已經處於高級階段,也意味著該國在雙邊貿易 體制中佔據有冺地位。據此,就實證的結果而言,中國對於新加坡的貿易型態仍 處於較低階的貿易結構。

此外,中國與新加坡地理區位相近之特點,使「距離」成為本模型一個重要 的解釋變量之一。由貿易距離此一變量的係數仍為負值來看,貿易距離的做為雙

2 李慈軍,「中國與新加坡商品貿易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06 年,第六期,頁 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方貿易障礙的效果依然顯著,但其阻礙程度透過實證結果來看,事實阻礙程度上 可能並不大。如前所述,照理來說當貿易雙方的距離越長,貿易交易的成本就會 因為「運輸成本、資訊交流成本」等因素的關係而越高,導致貿易量減少。在本 研究當中,貿易距離阻礙中國與新加坡雙邊貿易流量的係數雖為負值,事實上卻 極小。據此本文認為,雖然距離為一貿易障礙,但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地理區位 實已屬海運運輸之必經管道,同時雙方之間同屬「東協十加一」之成員國,彼此 之間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之資訊交流皆頻繁;正因中國對新加坡之貿易受益於上 述因素,才使「距離」阻礙雙方貿易的效果並不那麼地強烈。

自由貿易制度安排對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影響是可見的,本文用中國與東盟 的貨物貿易協定做為中新之間的制度安排之解釋變量。由迴歸結果來看,中國與 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對雙方的貿易流量影響具顯著性。也就是說由迴歸結果來看,

中國與東協間關於自由貿易協定制度的安排與建立,確實對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 雙邊貿易有正相關影響。中國與東盟的貨物貿易協定做為既有的制度安排,若說 其屬於「淺層的」雙方貿易開放,那麼由迴歸結果來看,其對於中國與新加坡建 立更「深層的」貿易整合確實有助益。然而若兩國之間已屬同一自由貿易協定中 之成員,為何新加坡與中國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積極地建立更深層的貿易自由化關 係呢?本文認為,由於中國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在本質上仍屬「多邊」貿易協 定,因此雙方或可能認為建立「雙邊」關係的自由貿易協定能為雙方的貿易冺益 帶來更大的推動效果;並且,中國東盟多邊貨物貿易協定更反而成為中新雙方雙 邊貿易協定的有力墊腳石,詳細請參見本文下節的「貿易型態距離」中的分析闡 述。

綜上所述,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貿易鏈結大體符合引力模型闡述的脈絡,由 於本文假定,當雙方貿易程度越緊密時,自由貿易協定談冹成功的可能性便越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從中國與新加坡的貿易流量和兩國的 GDP、既有制度安排皆呈正相關,以及貿 易距離對雙方貿易流量之阻礙效果並不強烈等等結果來看,中新雙方的貿易程度 十分緊密。因此,本文認為中新雙方建立自由貿易協定的經貿緊密度基礎實為十 分充足。然令人感到特冸的是,實證結果反而顯示「人口」並非影響中、新貿易 的關鍵要素,其或可能與雙方之間多以「產業內垂直型直接貿易」的貿易型態有 關,此點本文將在下節的「雙方貿易型態距離」中更詳細闡述。總結來說,本文 參照上述引力模型之結果,認為中國與新加坡在「貿易條件」上對於雙方的自由 貿易協定建立的影響是確實而正面的。接著,本文將接續以「貿易依賴度」分析 中國與新加坡雙方的貿易緊密程度。

二、 中國與新加坡貿易依賴度

如本文第一章所述,所謂的「貿易依賴度」乃指一國家「對中國的貿易總額」

佔「該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其比例越高,則代表該國在「貿易」上對中國 的依賴程度越高。又本文假定:當雙邊貿易額越大,而造成一國對另一方貿易依 賴程度明顯較高時,其越偏好與該國建立自由貿易協定關係,同時也越不能承擔

佔「該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其比例越高,則代表該國在「貿易」上對中國 的依賴程度越高。又本文假定:當雙邊貿易額越大,而造成一國對另一方貿易依 賴程度明顯較高時,其越偏好與該國建立自由貿易協定關係,同時也越不能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