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東亞-一個缺乏「霸權」的體系

第二節 中國與日本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第二節 中國與日本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

本文於上節檢視了東亞體系的概況,此節將透過行為科學的角度,透過觀察 中、日兩國過去所做的聲明與實際作為,嘗試得出兩國是如何理解其所面對的環 境,以及這樣的理解影響兩國自認其應在東亞體系中扮演的角色,並將提出「中、

日兩國皆不願明確表示競爭區域領導權的意向」作為後續章節分析討論的基礎。

本節將先從中國的認知開始分析,第二部分則是日本認知的分析,最後將以雙方 在東協中的競爭與互動作結。

中國對東亞體系的認知:

中國一直到 1971 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才逐漸被納入西方陣營的國際社會 中,至 1978 年行改革開放後,中國才真正展開與世界密切的交往。因此,本文 對於中國對東亞體系認知的探討將從 1978 年之後開始,筆者認為,如此討論較 有意義與代表性。

中國於改革開放後,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逐漸建設其所謂「社會主義 特色的市場經濟」,外交上,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意即中國要隱 藏自己的鋒芒,但作為一個世界中的大國中國必須有與其身分、地位與實力相當

14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070523-China-Military-Power-final.pdf> (2007). (下載時間:

2013/05/01)

15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363。 

16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11 卷,第 4 期(2010 年 10 月),頁 8。 

19  Halper A. Stefan,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ri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0), pp.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如此心態。此外,美國推動 TPP 談判的同時,又再次將東協諸國推向中國的影 響力之下,中國認為時機成熟,順勢參與 RCEP 倡議,繼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形成與美國對抗的區塊。另一方面,同時於表面上保持低姿態,並一再強調沒有 與其他集團針鋒相對之意,筆者認為,由此觀之,中國仍然奉行絕不當頭的指導 原則。

可以說,中國始終認為亞洲脫離不了中國,無論情況如何改變,中國將在亞 洲事務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此自信,是一項於中國對東亞體系認知中具有 重大影響力的因素,中國主觀上認為其將重回其於近代之前所享有的國際地位,

也就是東亞各國的共主,經歷過自 19 世紀以來遭受歐美國家侵凌的慘痛經驗,

無論是理性上或是情感上,這樣的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

總結來說,中國對外政策中的實用主義色彩仍濃,但是中國爭奪區域領導權 的野心卻從來沒有消失。過去中國缺乏競爭所需的實力,如今其政、經、軍實力 均在東亞區域中位居前茅,「不爭霸」或許在短期之內不會改變,然而,「不當頭」

是否得以繼續維持,則有待觀察,RCEP 的提出或許可以視為中國第一次在區域 整合事務中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但是無論如何,目前中國仍保持近 30 年以來的 政策特性,在競爭區域領導權的同時將姿態放低,從「韜光養晦」過渡至「有所 作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日本對東亞體系的認知:

日本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就透過美日安保條約與美國建立起相當密切的關 係,然而,這樣的關係以及日本的非戰憲法,再加上亞洲地區對於二次大戰的歷 史記憶,都對於日本在東亞的對外關係造成很大的影響。

首先,日本於美日同盟之中,儘管日本不願承認,其實質上的地位次於美國,

輔仁大學何思慎教授曾多次表示「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女房(にょうぼう,意即 妻子)」20,意即日本在對外政策上,至少在安全方面,基本上均遵循美國的意思,

而不與美國意見相左。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和平憲法與美日安保條約讓日本在對 外政策上失去很大的自主性,不過日本仍憑藉著其在經濟領域的優異表現,取得 經濟大國的地位,也因如此成就,日本始終沒有放棄想要真正自主獨立的目標。

然而,若從二次大戰之後的美日關係發展來看,現實中,日本似乎從未真正擺脫 美國對其的影響力。

例如自 1970 年代以後,美日之間的經濟關係與安保條約便無法逐漸調和(雙 方有過數次的貿易摩擦),甚至到了近期美國推動 TPP 時,日本國內甚至出現「TPP 亡國論」的聲音,擔心在未來,可能連日本的經濟,都將落入美國的影響力範圍 之中。總結來說,日本國內雖有正常國家化的倡議存在,但在安全事務無法獨立 自主的情況下,其對外政策有很大一部份受到美國整體東亞戰略的牽制,進入 21 世紀以後中國國力的成長,更使得日本越來越沒有遊走於美、中兩國之間的 餘地。

第二,日本於二次大戰中侵略各國的歷史,讓東亞各國深怕日本捲土重來,

       

20  筆者參與多場與日本相關學術研討會所聞。 

「亞洲發展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與結合澳洲推動 APEC 等,給 人的感覺都是「含蓄的」(implicit)、「不直接的」(indirect)和「隱形的」(invisible)21, 但背後又隱藏著嘗試扮演區域領導者的意味22;也不難了解為何日本極力想要擺

21  Jeffrey Frankel, “Is Japan Creating a Yen Bloc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in Jeffrey Frankel, Miles Kahler, eds., Regionalism and Rivalry: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cific As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54. 

22  Edward Lincoln,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4), p.139. 

23新華網,「麻生言論無力挑戰歷史事實」(2013 年 05 月 16 日)。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16/c_115784417.htm > 

(瀏覽時間:2013/05/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有趣的是,日本爭取對外自主的第一個嘗試卻是在對中政策上。冷戰後,日 本的「中國政策」亟思突破冷戰時期的格局,建立不受美中關係影響的日中關係,

1962 年 11 月簽訂的 LT 經濟協定可視為如此發想之代表。1970 年代中美關係的 快速正常化,也讓日本對於美國產生不信任感,因此,日本想讓日中關係不再從 屬於日美關係之下,而形成美、日、中戰略三角關係,隨後橋本龍太郎也提出「日 中關係與美日關係一樣是最重要關係」的論調。2009 年,民主黨政府上台,主 張建立「美日中正三角論」,首相鳩山由紀夫進一步提出建構「東亞共同體」以 及「脫美入亞」的構想,嘗試加強日本對中國關係的自主性,日本在小泉時代強 烈親美之後,似乎又向中國靠近了一點。

然而,如此構想提出之後,中、日雙方仍在許多基本議題上無法化解歧見,

2010 年的船隻衝突,更是象徵著雙方的爭執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民主黨的外 交路線受到相當大的挑戰,2012 年中日再度爆發海上衝突,且對峙程度更高,

日本在面對中國的強大壓力下,最終仍必須尋求美國的支持以對抗中國,重回美 日同盟的舊路線。鳩山由紀夫的嘗試證明了,日本沒有辦法挑戰美國的力量,因 為日本的體制以及現行的美日安保條約,使得倚賴美國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諷刺 的是,日本雖想要在對外關係上突破冷戰後的格局,卻在進入 21 世紀後和美國 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同時,與中國之間的對抗也不斷升高,民主黨的嘗試,最 終的結果似乎印證日本沒有外交路線的說法,因無論執政集團情願與否,美國因 素都將是日本對外政策中無法抹去的陰影,日本仍然屬於美國整體戰略中的一部 份(相當重要的一部份),而無法發展「日本」的整體對外政策戰略。

另一方面,同上所述,日本在戰後保障生存的方式是透過其經濟力量,從外 交青書中的「經濟安全保障」專章就可看出日本對此的重視。「經濟安全保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的內容不外乎討論石油、能源與區域整合的議題。於其中,筆者認為,區域整合 議題更能表露出日本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因能源議題均牽扯到區外行為者因素,

然而,東亞的區域整合卻是日本長久以來持續耕耘的領域,特別是在 1992 年泡 沫經濟破滅加上同時間中國的成長,日本經濟的停滯讓其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大 幅縮小,因此,日本不斷在尋找可以發揮的舞台,而區域整合就是如此的代表。

於 1997 年後增加了領導人會議的東協加三應可算是東亞區域整合的代表,

最先日本也礙於美國的壓力而興致缺缺,是在中國也同意加入後,日本才隨之加 入。然而,在 ASEAN+N 模式中,日本與中國不同,鑒於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 後,日本喪失了其於東南亞的影響力,相較於中國想要將成員限縮在東亞地區之 內,日本則是希望能夠邀請區外國家參加,也因此才有後來的 ASEAN+5、+6,

最終演變成東亞高峰會的形式,日本此舉原因無他,無非是想藉由引進區外勢力 來淡化中國在東協中的影響力,且更重要的是,不如中國最初所願,美國勢力最 終還是加入了 ASEAN+N 模式當中。

無論日本是否單純的出於保障經濟安全而推動區域整合,中國均不會認為日 本的舉動僅含有經濟意義,而傾向認為日本是替美國處理東亞事務,且某種程度 上針對中國,若從現狀來看,日本其實也認為經濟集團之間的角力,背後代表的 即是大國之間的角力,在 2012 年中日關係惡化後,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喊出「民 主自由之弧」更是可以看出,日本在經濟整合之上,加進了更多的政治及意識型 態意涵。在南海主權爭議發生後,日本更是積極爭取東協諸國的合作,促成雙方 在海洋問題上的口徑一致。

基本上,中、日兩國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很大程度受到美國的影響,然而,

筆者認為,美國因素對於日本的影響更甚於其對中國的影響。同前所述,日本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戰後於安全事務上幾乎完全倚賴美國,若將一個國家比喻成一個人,則日本就是 一個獨臂人,只有經濟實力這隻胳膊,而另一隻胳膊-軍事實力-則是完全被美 國掌控;更重要的是,日本在面對中國時,仍然需要美國的支持,中國對於日本

戰後於安全事務上幾乎完全倚賴美國,若將一個國家比喻成一個人,則日本就是 一個獨臂人,只有經濟實力這隻胳膊,而另一隻胳膊-軍事實力-則是完全被美 國掌控;更重要的是,日本在面對中國時,仍然需要美國的支持,中國對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