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亞第一次的嘗試-「Yen Bloc」的倡議

第四章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第一節 東亞第一次的嘗試-「Yen Bloc」的倡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第一節 東亞第一次的嘗試-「Yen Bloc」的倡議

本節將討論東亞第一次提出的區域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以日圓作為區域國 際貨幣的倡議-Yen Bloc;然而,日圓國際化最終並沒有成功,究其因,不外乎 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導致其經濟大幅衰退,而無法繼續提供支撐其貨幣國際化所 需要的國力,儘管日圓在東亞的國際化並沒有成功,筆者仍然認為檢視日圓過去 在國際化上的過程,將非常有助於以下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分析。本節將從 Yen Bloc 被提出的背景開始,進而探討為何提倡 Yen Bloc 的理由,之後檢視過去學 者對於 Yen Bloc 的質疑以及認為其不能成功的理由,最後以筆者本身對於 Yen Bloc 為何失敗,以及其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之影響的看法作結。

日圓的國際化:

1. Yen Bloc 被提出的背景

在 1980 年代,東亞地區的區內貿易比例大幅上升(自 1986 的 30.9%上升至 1992 年的 43.1%)1,區內國家的互賴也逐漸增強,同時區內的跨國投資也不斷增 加,對於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逐漸下降中。而日本為當時的全球經濟強權(其

1 C. H. Kwa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wards a Yen Bloc (London:

Routledge., 1994), p.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GDP 於 1994 年佔全球的 17.85%僅次於美國的 26.46%)2,也是當時亞洲各國的商 品主要進口國與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在如此氛圍之下,便創造了 Yen Bloc-以日圓為中心作為區域國際貨幣使用,並讓區內國家盯住日圓,而非美元 作為穩定其貨幣的匯率錨(anchor)-出現的契機;此外,同時間歐洲共同市場正 在進行的貨幣整合也吸引了亞洲國家的目光並成為借鑑。

C.H. Kwan 表示,影響東亞經濟成長的因素已不再是美國因素,且東亞經濟 似乎自成一格,其透過分別計算東亞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世界經濟成長率與美國 經濟成長率的彈性指出,在 1970 年代世界經濟成長 1%,可以帶動東亞 1.5%的 經濟成長率,然而,在 1980 年代,世界經濟 1%的成長,只能帶動東亞 0.4%的 經濟成長;美國的情況也相當類似,於 1970 年代,美國每 1%的經濟成長,可以 帶動東亞 1%的經濟成長,在 1980 年代,卻只能帶動 0.3%的經濟成長。3亞洲國 家在 1980 年代不受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持續保持高經濟成長率的事實(亞洲四 小龍仍保持年平均 8%的經濟成長率,東協國家也有不錯的表現,中國更有兩位 數的年平均成長率),似乎也佐證了如此說法。

更進一步來說,日圓國際化倡議出現的背景在於亞洲國家當時開始減少對於 美國市場的依賴(對美國的貿易自 1986 至 1992 年間,由 31.4%滑落至 24.2%,且 於同一時期,亞洲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市場),而展現出成為一個能夠自給 自足的區域的態勢。區內由日本(唯一的已開發國家)擔任領導的角色,提供技術 與資金,進行跨境投資,讓其他國家跟隨其腳步逐漸進步,可說是推動其他國家 重要的經濟成長因素,在東協國家更是如此,也因此,才有所謂的雁型理論產生。

美國於 1985 年廣場協定之後的加速衰退,有如將世界經濟領導權交給日本一般,

更加速了如此趨勢。在如此環境之下,很自然的,以日圓為主的區域貨幣整合倡

2 郭建偉,趙媛媛,前引文,頁 71。

3 C. H. Kwa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wards a Yen Bloc, op. cit., p.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議便隨之而生。

最後一點則是日圓當時的大幅升值,如此升值在 1980 年代初期就已見端倪,

在 1985 年廣場協定簽訂之後更加快速,這讓其他亞洲國家取得商品出口日本的 優勢,且也為日本資金製造了進行海外投資的良好條件(先是在亞洲四小龍,後 轉進至東協國家),兩者交互作用之下,也使得日圓的國際使用備受期待。

2. 提倡 Yen Bloc 的理由

當年提倡形成 Yen Bloc 的理由有三:

(1)隨著區域內國家貿易結構與外國直接投資來源的變化,各國的貨幣標的 應隨之改變:

此項理由簡而言之,即是主張在各國的貿易對象逐漸轉向區內各國與日 本成為最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的同時,東亞各國的其穩定匯率標的應隨之改 變,從過去盯住美元改為盯住日圓,如此可以降低各國所承擔的匯兌風險4; 此外,根據最適貨幣區理論(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當一個區域的整 合程度越高時,使用單一貨幣的經濟效益就會越高,同時成本也會下降,在 整合程度高過一個臨界值(critical point)之後,則形成單一貨幣區將對區內所 有國家都有利5,因此,當時主張,由於東亞地區區內貿易的增加,使得日 圓與區域貨幣的互動越發緊密6,符合理論中對於形成最適貨幣區的假設,

4 Ibid. p.166.

5 C.H. Kwan,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a Yen Bloc in Asi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9, No.4(1998), pp556-557.

6 Raj Aggarwal, Mbodja Mougoue, “Cointegration among Asian Currencies: Evidence of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the Japanese Yen,”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Vol.8, No.3(September 1996), p3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因此,形成 Yen Bloc 將為所有國家帶來利益。

(2)穩定產出

各國政府都將穩定國內產出視為一項非常重要的目標,盡力讓國內生產 不受境外因素影響,尤其是外貿依存度相對高的東亞國家,而匯率就是其中 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為了穩定產出,一國最好盯住貿易競爭對手的貨幣,

或是建構一籃子的貨幣作為穩固匯率錨,於其中對手國的貨幣要占相當比重,

如此就能抵銷因匯率波動而引起的產出變化(當對手國貨幣升值時,原先本 國將增加的產出,會因本國貨幣的升值而被抵銷,反之亦然)。因此,東亞 國家,尤其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皆應該將原先盯住美元的匯率體制轉換 成盯住日圓的匯率體制,以穩定其國內產出7

(3)吸引日本的投資、貿易與國際援助

日本的經濟實力在 1980 年代為全球數一數二,並成為東亞國家商品的 主要出口目的地與東亞外國直接投資最大來源國,東亞國家也取代美國成為 日本最大的市場,如此趨勢在當時被視為將持續下去。有鑑於此,東亞各國 應該將匯率體制轉換為盯住日圓而非美元,且多使用日圓作為貿易計價的單 位,甚至增加以日圓發行的國家債券數量。如此便能吸引更多來自日本的投 資與貿易;此外,若東亞國家能夠將其匯率體制轉為盯住日圓,則會有更多 東亞的廠商願意以日圓而非美元作為貿易與交易計價的單位。如此事實對於 東協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因日本對東協國家的投資與其國內經濟成長高度相 關,若能藉由轉換匯率體系及增加日圓的使用而使更多日本資金流入,對於

7 C. H. Kwa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wards a Yen Bloc, op. cit., p.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東協國家絕對不是一件壞事。如此作法,也可使得日本與其他東亞國家均免 除匯兌風險,又進而加深雙邊貿易合作,因此對於雙方皆有利。8最後,日 本也是東協國家最大的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 提供國,若能夠擴大日圓的使用,也能讓日本更願意向其提供 ODA。

綜合以上三點,可以發現提倡在亞洲地區形成 Yen Bloc 的原因不外乎於日 本強大的經濟實力、其在區域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最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

除了在最大對外投資來源國這項上中國尚未符合之外,其實和中國現在的條件相 當類似,這也是為何筆者認為日圓當年的國際化過程,對於以下分析人民幣國際 化相當重要之原因。

然而,相較於日本學者認為 Yen Bloc 的出現隨著日本經濟與金融實力發展 之必然的事實9,有許多學者皆對 Yen Bloc 提出質疑,特別是在東亞區內整合程 度已經足夠支撐 Yen Bloc 的出現的如此前提上多有著墨。現下於 2013 年,筆者 有後見之明,知曉 Yen Bloc 終究只停留在倡議階段,從未成形,因此,其失敗 的原因筆者認為相當重要,因同樣的限制是否也可能發生在人民幣身上,對於本 研究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以下將回顧各個學者對於 Yen Bloc 所提出的質疑以及 數項實證研究結果,以及為何其認為 Yen Bloc 不能成功的原因。

3. Yen Bloc 失敗的原因:

關於 Yen Bloc 無法成形的原因, 於 1990 年 Park 和 Park 非常明白且詳盡地 指出 7 點日本難以和其他亞洲國家形成 Yen Bloc 的原因,由於其提出的理由大

8 Ibid. p8 & 166.

9 Yoshio Suzuki, Japan’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 Role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89), pp.117-119. & pp.133-1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致上囊括了學者對於 Yen Bloc 的質疑,因此以下先行列出:10

(1)亞洲國家仍對於美國市場相當依賴

此為最重要的理由,因為亞洲國家仍然對於美國市場有相當的依賴,提倡 Yen Bloc 的學者誇大了亞洲國家對於美國市場依賴的下降程度,因此,加入一個 排除美國的的貨幣區,並不會為亞洲國家帶來太多的效益,與其加入 Yen Bloc,

亞洲國家更希望形成一個包括美國的環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2)日本有限的吸收亞洲國家的出口的能力,或是不願意如此

若日圓要扮演起區域中心貨幣的角色,則日本必須取代美國成為吸收亞洲出 口商品的主要國家,然而,要達成如此目標,日本市場必須要有更大程度的開放,

同時降低國內的儲蓄率;此外,日本也可能必須犧牲國內經濟成長,以求得日圓 的價值穩定,且日本必須放棄以匯率工具來維持內部以及外部穩定的作法。當時 似乎沒有任何日本政府朝如此方向努力的跡象。最後,促成 Yen Bloc 的因素中,

日圓自 1980 年代初期以來的大幅升值相當關鍵,然而於 1990 年開始,日圓走弱,

這也讓其他亞洲國家難以在日本市場取得優勢,使得日本吸收出口的能力存在更 多的不確定性。

(3)亞洲國家貿易結構的相似性以及區內貿易興盛的假象

由於亞洲國家的對外貿易結構相當類似,也幾乎處於產業鏈的同一階段,因

10 Yung Chul Park, Won Am Park, “Exchange Rate Policy for the East Asian NICs,” KDI Working

10 Yung Chul Park, Won Am Park, “Exchange Rate Policy for the East Asian NICs,” KDI Wor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