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東亞-一個缺乏「霸權」的體系

第四節 東亞的特殊情況-隱性霸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第四節 東亞的特殊情況-隱性霸權

本文於上節透過對美國在東亞體系中的角色之討論,建立起-東亞體系自越 戰結束後,東亞體系中就不存在霸權-的事實,然而,本文尚未處理一個問題:

如果東亞體系自越戰後就不存在霸權,那東亞體系具體的體系現況到底為何?以 下筆者將提出本文對於東亞體系的看法,並指出東亞現在處於一種「隱性霸權」

的狀態,進而成為本文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修正的基礎。

隱性霸權:

從本章第二節的討論中,可以得知中日兩國在處理東亞體系問題時均十分小 心,並多採取迂迴且語帶保留的方式,避免讓本國成為聚焦的目標,如此對於東 亞體系最直接的影響為:要出現一個明顯並自稱霸權的國家相當困難。也因此,

使得東亞體系呈現著一種「隱性霸權」的樣態。

由於「隱性霸權」為筆者自行觀察東亞體系後所提出的概念,因此,筆者認 為有必要在此清楚界定隱性霸權的概念。所謂的「隱性霸權」指的是:(1)體系 中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潛在霸權競爭者;(2)最有實力的霸權競爭者皆不明確表露 爭取體系中霸權地位的意向;(3)競爭者間非零和關係,而呈現合縱連橫且在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層次上合作與競爭並存的現象,與對手的競爭不代表一定要將其從國際舞台上抹 除。然而,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由於以上「隱性霸權」的定義具有相當的限制 性,若要廣泛適用於國際關係其他區域研究中,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 才特別強調如此的隱性霸權,是一種東亞的特殊情況。以下筆者將基於這三項定 義,闡述為何筆者認為東亞呈現「隱性霸權」的原由。

首先,若談到東亞霸權的潛在競爭者,當然非中、日兩國莫屬,加上本文於 上一節得出美國在越戰後即不再是東亞地區霸權,而僅為一重要行為者的結論,

如此,便符合上述隱性霸權的第一項要件:體系中存在超過一個以上的潛在霸權 競爭者。

第二,美國雖於短期之內仍將於東亞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從中期來看,

於中國崛起之後,在美國的優勢持續縮小以及區域化運動的制約下,同上所述,

美國於東亞體系的影響力勢必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將是以「中日爭霸」為主的 相關發展37。然而,於本章第二節中得出一項相當重要的結論,即為中、日兩國 自過去以來均不願輕易且明確表露本國爭取國際領導地位的意向,且預計在未來 如此傾向也不會有太大轉變。綜合兩者之後,如此便符合了隱性霸權的第二項要 件:最有實力的霸權競爭者皆不明確表露爭取體系中霸權地位的意向。

第三,如今的中、美、日三國,或是在未來的中、日兩國,由於全球與區域 各層面的發展歷史,至今,任意挑選兩國,其之間的關係必呈現錯綜複雜的樣貌。

中美之間有著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者的關係,雙方在東亞的競爭也不同於過去 美蘇陣營之間的零和對抗,而是於許多面向上糾纏在一起;美日之間雖自二次大 戰結束以來就靠著美日安保條約形成密切關係,然而,日本從 1960 年代以來就

       

37  蔡東杰,前引書,頁 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不斷嘗試建立「美日平等」的雙方關係,希望建立起與其經濟實力相當的政治影 響力,不過日本於面對中國的壓力時,在安全事務上卻又沒有選擇,只能和美國 站在一起;中日之間的海洋爭議短時間之內難解,兩國對於過去亞洲歷史問題的 歧見也深,解放軍海洋投射能力的增強也使日本感受到壓力,儘管如此,兩國之 間的經貿往來卻相當密切(2012 年中國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請見本文第四章),

此外,於 2012 年 6 月,在釣魚台衝突當中,中、日兩國仍然能簽訂雙邊貨幣直 接交易協定,更展現了兩國來往的複雜性。

以上列舉各點均明白顯示,如今在東亞體系中,中、美、日三國或未來中、

日兩國之間的競合並非零和關係,三方(或雙方)在發展的過程中,已於許多面向 上糾纏在一起,與他國的關係也非可單純的用對手或是競爭者所定義,而是一種 合作與競爭皆有,無法細分的複雜架構。總結來說,如此便符合了隱性霸權的第 三點要件:競爭者間非零和關係,而呈現合縱連橫且在多層次上合作與競爭並存 的現象。

基於以上三點,筆者提出對於東亞體系現狀的看法,認為東亞目前呈現一種

「隱性霸權」的樣態,而不存在一個明顯的「霸權」,且預期如此體系樣貌將會 在未來持續。

此點事實的建立對於本文相當重要,可說是本文的立論基礎。得出此結論後,

本文的研究相當於完成了前半,本文將於下章檢視人民幣國際化,並探討其成為 東亞國際公共財的未來前景,以期最後能夠結合本章結論與人民幣國際化,進行 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第四章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

-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本章為全文核心,本文於前章中建立起東亞國際體系於越戰結束後即不存在

「霸權」的這個事實以後,本章將以人民幣國際化為切入角度,來探討霸權存在 與國際公共財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的關係,進而對於傳統的霸權理論作出修正。

本章將從東亞第一次的共同貨幣嘗試-Yen Bloc 開始,嘗試找出為何當年以 日本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最終推動 Yen Bloc 的倡議還是失敗的原因;第二 節將從貨幣的國際化、一國為何國際化其貨幣及中國大陸迄今在人民幣國際化上 的具體作為開始,最後以 8 個貨幣國際化指標:(1)外匯存底中的貨幣結構;(2) 各國選擇匯率錨(anchor)的貨幣標的;(3)外匯交易市場中人民幣作為交易標的之 比率;(4)人民幣境外流通數量;(5)中國已簽訂的貨幣清算協定數量;(6)國際貨 幣市場中的貨幣結構;(7)國際債券市場中的貨幣結構;(8)國際貿易中的貨幣結 構來討論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包括各家學者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未來的預測 做結;第三節則將檢視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並且探討人民幣是否能供成功成為 東亞的國際制度性公共財;第四節為全文之研究主題,結合本文至此之討論,以 人民幣國際化為例-若人民幣能夠成功在沒有霸權的東亞體系中成為全新的國 際公共財,則傳統霸權穩定理論勢必需要修正-嘗試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做出 修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第一節 東亞第一次的嘗試-「Yen Bloc」的倡議

本節將討論東亞第一次提出的區域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以日圓作為區域國 際貨幣的倡議-Yen Bloc;然而,日圓國際化最終並沒有成功,究其因,不外乎 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導致其經濟大幅衰退,而無法繼續提供支撐其貨幣國際化所 需要的國力,儘管日圓在東亞的國際化並沒有成功,筆者仍然認為檢視日圓過去 在國際化上的過程,將非常有助於以下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分析。本節將從 Yen Bloc 被提出的背景開始,進而探討為何提倡 Yen Bloc 的理由,之後檢視過去學 者對於 Yen Bloc 的質疑以及認為其不能成功的理由,最後以筆者本身對於 Yen Bloc 為何失敗,以及其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之影響的看法作結。

日圓的國際化:

1. Yen Bloc 被提出的背景

在 1980 年代,東亞地區的區內貿易比例大幅上升(自 1986 的 30.9%上升至 1992 年的 43.1%)1,區內國家的互賴也逐漸增強,同時區內的跨國投資也不斷增 加,對於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逐漸下降中。而日本為當時的全球經濟強權(其

1 C. H. Kwa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wards a Yen Bloc (London:

Routledge., 1994), p.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GDP 於 1994 年佔全球的 17.85%僅次於美國的 26.46%)2,也是當時亞洲各國的商 品主要進口國與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在如此氛圍之下,便創造了 Yen Bloc-以日圓為中心作為區域國際貨幣使用,並讓區內國家盯住日圓,而非美元 作為穩定其貨幣的匯率錨(anchor)-出現的契機;此外,同時間歐洲共同市場正 在進行的貨幣整合也吸引了亞洲國家的目光並成為借鑑。

C.H. Kwan 表示,影響東亞經濟成長的因素已不再是美國因素,且東亞經濟 似乎自成一格,其透過分別計算東亞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世界經濟成長率與美國 經濟成長率的彈性指出,在 1970 年代世界經濟成長 1%,可以帶動東亞 1.5%的 經濟成長率,然而,在 1980 年代,世界經濟 1%的成長,只能帶動東亞 0.4%的 經濟成長;美國的情況也相當類似,於 1970 年代,美國每 1%的經濟成長,可以 帶動東亞 1%的經濟成長,在 1980 年代,卻只能帶動 0.3%的經濟成長。3亞洲國 家在 1980 年代不受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持續保持高經濟成長率的事實(亞洲四 小龍仍保持年平均 8%的經濟成長率,東協國家也有不錯的表現,中國更有兩位 數的年平均成長率),似乎也佐證了如此說法。

更進一步來說,日圓國際化倡議出現的背景在於亞洲國家當時開始減少對於 美國市場的依賴(對美國的貿易自 1986 至 1992 年間,由 31.4%滑落至 24.2%,且 於同一時期,亞洲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市場),而展現出成為一個能夠自給 自足的區域的態勢。區內由日本(唯一的已開發國家)擔任領導的角色,提供技術 與資金,進行跨境投資,讓其他國家跟隨其腳步逐漸進步,可說是推動其他國家 重要的經濟成長因素,在東協國家更是如此,也因此,才有所謂的雁型理論產生。

美國於 1985 年廣場協定之後的加速衰退,有如將世界經濟領導權交給日本一般,

更加速了如此趨勢。在如此環境之下,很自然的,以日圓為主的區域貨幣整合倡

2 郭建偉,趙媛媛,前引文,頁 71。

3 C. H. Kwa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wards a Yen Bloc, op. cit., p.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議便隨之而生。

最後一點則是日圓當時的大幅升值,如此升值在 1980 年代初期就已見端倪,

最後一點則是日圓當時的大幅升值,如此升值在 1980 年代初期就已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