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鄧中堅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 ‧. 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蔡智棠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謝辭 在兩年完成論文並取得碩士學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我完成了。. 這兩年的時光中,得到太多人的幫助,才得以有今日的成果。我才終於知道, 原來陳之藩說「謝天」不是沒有道理的,是真的不知道要從何人和何處開始感謝 起。我發自內心的感謝所有人在這段過程中給我的支持與協助。. 感謝鄧中堅院長一年來在百忙之中還抽空對我的指導,在多次自己找不到方. 政 治 大. 向繼續進行的時候,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與可以嘗試的方法,最終讓本文得以順. 立. 利完成;感謝蔡東杰老師在關於霸權本質與體系公共財關係的部分,於大綱與最. ‧ 國. 學. 終口試時都從許多角度提出見解與看法,讓本文能夠更加完整;最終也感謝李世 暉老師對本文於日本政治與東亞體系的部分提供許多觀察與可以發展的材料,對. ‧. 自己這樣半路出家研究日本的研究生來說,老師提供的幫助是無以名狀的。. sit. y. Nat. al. er. io. 此外,在這裡我想特別感謝一個人,沒有她,我想我沒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 v. n. 間之內完成本論文。謝謝你,林雅雯。謝謝妳無時無刻的打氣,也謝謝妳永遠督. Ch. engchi. i n U. 促我專心寫作。「沒有妳我做不到」,這應該是最貼切的寫照了。. 感謝家人以及朋友在這段期間之內對我的支持,也謝謝每位外交所老師的再 造之恩,讓我這個非本科系出身的學生能夠在這兩年的時光中,建立對國際關係 的粗淺了解。若這篇論文能有絲毫的學術貢獻,每位老師的指導都是其中關鍵。. 謹將此論文獻給我的母親 研究生 蔡智棠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二日於綜合院館北棟 10 樓 51005 室.

(3) 摘要 本文觀察到於越戰結束後,東亞呈現一個沒有霸權的狀態,然而,近來中國 經濟的成長,使得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成為一項在東亞新出現的國際公共財。因此, 筆者欲透過檢視東亞體系的現況與人民幣的國際化,嘗試對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中, 對於霸權與公共財出現關係之部分進行修正,並重新檢視霸權的存在與一項新國 際公共財提供之間的關聯性。. 政 治 大 行為者-中、美、日於體系中的角色轉變與其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最終本文提 立 本文檢視東亞體系自戰後以來的演變與現況,並分別探討東亞體系中的三大. ‧. ‧ 國. 學. 出「隱性霸權」的概念來為東亞體系下一註腳。. 提出「隱性霸權」之概念後,本文進一步檢視人民幣國際化迄今為止的政策. sit. y. Nat. 與現況,並透過 8 項貨幣國際化指標來評估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本文發現,. al. er. io. 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比起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國際化程度仍相對較低,然而,. v. n. 本文認為由於中國本身的特殊條件,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能或不能的問題,而只. Ch. engchi. i n U. 是何時的問題。因此,人民幣成為東亞體系中的國際公共財指日可待。. 綜合上述討論,本文提出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指出於東亞體系中 人民幣的國際化,讓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中,需要在體系內有一超強存在,國際公 共財才得以出線的論述有修正之必要,此外,雖體系中有霸權存在將使公共財出 現的可能性大幅上升,然而並不代表沒有霸權存在,公共財便不會出現。. 關鍵詞:霸權穩定論、貨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東亞體系、中日競爭. I   .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6 研究方法 ............................................................................................................................6. 政 治 大 12 第三節 文獻檢閱 ............................................................................................................. 立 論文架構 ..........................................................................................................................10. ‧ 國. 學. 霸權穩定理論 ..................................................................................................................12 東亞體系 ..........................................................................................................................14. ‧. 人民幣國際化 ..................................................................................................................15. sit. y. Nat.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8. io. er. 研究範圍 ..........................................................................................................................18 研究限制 ..........................................................................................................................19.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21 第一節 霸權之定義探討 ................................................................................................23 霸權的定義 ......................................................................................................................23. 第二節 霸權穩定理論之論述以及演變探討..............................................................27 Charles P. Kindleberger 的霸權穩定論思想...................................................................27 Robert Gilpin 的霸權穩定論思想 ...................................................................................32 Stephen D. Krasner 的霸權穩定論思想 ..........................................................................36. 第三節 對霸權穩定理論的批評與回應 ......................................................................38 霸權之領導與體系穩定之間的關聯性 ..........................................................................38 II.

(5) 霸權衰落與體系崩解之關聯性 ......................................................................................40 國際公共財的性質 ..........................................................................................................41 美國霸權的衰落 ..............................................................................................................42. 第四節 霸權興衰與中型強權 ........................................................................................44 霸權興衰 ..........................................................................................................................44 中型強權的角色 ..............................................................................................................45. 第三章 東亞-一個缺乏「霸權」的體系 ............................................48 第一節 戰後至今東亞國際體系之概況與演變 .........................................................49. 政 治 大. 戰後至 1960 年代 ............................................................................................................49. 立. 1960 年至 1975 年 ...........................................................................................................52. ‧ 國. 學. 1975 年至 2000 年 ...........................................................................................................55 2001 年至 2013 年 ...........................................................................................................59. ‧. 第二節 中國與日本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 ..................................................................64. Nat. sit. y. 中國對東亞體系的認知 ..................................................................................................64. n. al. er. io. 日本對東亞體系的認知 ..................................................................................................68. i n U. v. 中、日兩國在 ASEAN+N 模式中的互動與競爭..........................................................72. Ch. engchi. 第三節 美國於東亞體系的角色 ...................................................................................75 全球霸權時期 ..................................................................................................................75 尼克森主義至亞太主義時期 ..........................................................................................76 小布希反恐時期到歐巴馬重返亞洲與再平衡 ..............................................................78. 第四節 東亞的特殊情況-隱性霸權...........................................................................80 隱性霸權 ..........................................................................................................................80. 第四章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83 第一節 東亞第一次的嘗試-「Yen Bloc」的倡議 .................................................84. III.

(6) 日圓的國際化 ..................................................................................................................84 Yen Bloc 失敗的原因及其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93. 第二節 人民幣的國際化 ................................................................................................97 何謂國際貨幣以及決定貨幣國際化的條件 ..................................................................97 一國國際化其貨幣的原因 ............................................................................................102 人民幣國際化 ................................................................................................................108 人民幣國際化迄今的政策 ...........................................................................................111 八項貨幣國際化指標 ...................................................................................................127. 第三節 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 ......................................................................................139. 政 治 大. 學者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前景之看法 ............................................................................139. 立. 筆者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前景之看法 ............................................................................143. ‧ 國. 學. 第四節 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對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 ..........................................149 提供國際公共財的條件 ................................................................................................ 149. ‧. 霸權存在與國際公共財出現之關聯性 ........................................................................151. sit. y. Nat. io. n. al. er. 第五章 結論 ................................................................................................................153. v.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4. Ch. engchi. i n U.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157. 附錄 ....................................................................................................................................158 參考文獻.........................................................................................................................159. IV.

(7) 表目錄 表 4-1 國際貨幣的功能 .............................................................................................. 99 表 4-2 中國世界經濟數據與排名 ............................................................................ 108 表 4-3 2010-2012 年全球前五大進口國與出口國排名(商品貿易) ....................... 110 表 4-4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最新發展 .................................................................... 118 表 4-5 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過程 ............................................................................ 120 表 4-6 與中國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之國家及金額 ............................................ 133 表 4-7 國際貿易中的貨幣結構 ................................................................................ 137. 政 治 大. 表 4-9 2030 年國際儲備貨幣結構之預測-宋曉玲 ............................................... 140. 立. 表 4-10 2020 年國際儲備貨幣結構之預測-Li and Liu ........................................ 141. ‧ 國. 學. 表 4-11 2012 年中國與東亞區域國家貿易數據 ..................................................... 14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8) 圖目錄 圖 4-1 2010 年至 2012 年 9 月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 121 圖 4-2 2007 年至 2013 年 3 月香港人民幣存款數量 ............................................. 124 圖 4-3 2007 年至 2013 年 3 月人民幣存款佔香港總存款的比例 ......................... 124 圖 4-4 2007 年至 2012 年人民幣債券於香港發行金額 ......................................... 125 圖 4-5 全球外匯存底中的貨幣結構(2012).............................................................. 128 圖 4-6 各國選擇匯率錨的貨幣標的(2009).............................................................. 129 圖 4-7 外匯交易市場中人民幣作為交易標的之比率(2010).................................. 130. 政 治 大. 圖 4-8 人民幣境外流通數量分布 ............................................................................ 131. 立. 圖 4-9 國際貨幣市場中的貨幣結構(2012 年 12 月) .............................................. 135. ‧ 國. 學. 圖 4-10 國際債券市場中的貨幣結構 ...................................................................... 136.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在國際經濟貿易事務上的合作,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達到了頂點,由. sit. y. Nat. 美國所一手主導的「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可說是自大戰結. al. er. io. 束後至 1973 年之間國際經濟、貿易與金融體系的代名詞。如此高度國際整合與. v. n. 頻繁的合作的出現,讓人實在很難想像,在不到 30 年前,國際社會才經歷過一. Ch. engchi. i n U. 場由「以鄰為壑」(Beggar thy neighbor)政策所引起的大蕭條,各國為了保持經常 帳的盈餘與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透過貿易關稅壁壘與競爭性貨幣貶值政策來進 行國際貿易競爭,最後卻導致了世界性的經濟衰退。這樣的反差,便不禁讓人好 奇,如此巨大的轉變,是如何在短短 20 年間發生的。. 雖然從歷史的教訓中可以明白知道合作所得的利益是大於互相對抗的,但為 何合作之所以是國際關係中少見的事件即是因為,在必須自助的國際環境且缺乏 一個外在的制衡力量時,每個國家都有不履行義務(Defection)的動機,「囚徒困 境」(Prisoner’s dilemma)就是一個最佳的例證。因此,即便每個在國際中的行為 1   .

(10)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者,都選擇了自身的最佳策略(Dominant strategy),但產出的結果卻是一個次佳 (Sub-optimum)的結果。. 除了不履行義務的問題之外,國際合作上仍存在著另一個重大的障礙,也就 是提供公共財(Collective good)的問題。由於公共財的「非敵對性」(Non-rivalrous) 與「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因此在行為者眾多的情形下,會出現沒有任 何行為者願意負擔公共財成本的問題,每個行為者都認為自己的貢獻對於公共財 的出現微不足道,只想著由其他行為者負擔成本,自己便可以「搭便車」. 政 治 大. (Free-riding)享受公共財所帶來的效用,進而使得國際合作難以發生。. 立. 但是,即便在這兩種重大挑戰之下,美國還是成功的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 ‧ 國. 學. 了布列敦森林體制的建立,並透過其下的三大支柱-國際復興發展銀行(IBRD)、. ‧. 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與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將國際金融與貿易體系重塑成. y. Nat. 符合美國利益的樣態,包括了美元儲備匯率制度的建立以及自由貿易的推展等。. er. io. sit. 如此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出現(只有在 19 世紀晚期由英國所主導的世界貿易自由 化能稍比擬),便成為了霸權穩定理論出現的溫床,也就是認為國際合作必須要. al. n. v i n 有一願意且有能力提供公共財與制裁不勞而獲的行為者的霸權存在 ,國際合作 Ch engchi U 1. 才能突破上述兩種挑戰而成形。. 然而,美國自 1960 年代中期開始,明顯的出現衰退的跡象,其在國際經濟 上的領導地位,正逐漸的被復甦的歐洲與日本挑戰。自 1965 年開始,美國的 GDP 佔三角經濟(西歐、日本、美國)總 GDP 中的比例便逐漸下降,美國的經濟政策 也造成經常帳赤字的惡化,導致國際貨幣市場上對於美國價值信心的喪失;同時,                                                         1. 在 Keohane 的著作中,其又將霸權穩定理論區分成兩類:一為粗糙的(crude)霸權穩定理論;另 一為修正過的(refined)霸權穩定理論,根據 Keohane 的看法,這兩種理論在預測國際合作是否可 能,對霸權的意願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2   .

(11) 第一章 緒論. 即便 GATT 甘迺迪回合談判在削減關稅上仍有突破,但世界各國透過非關稅貿易 障礙(Non-tariff trade barrier)來為貿易保護主義掩飾的動作卻有增加的趨勢,種種 跡象均顯示,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似乎正在慢慢地瓦解中。. 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發表了美元與黃金脫鉤的聲明,也 就是所謂的「Nixon Shock」 ,代表著國際固定匯率制度的結束,象徵著大戰後所 建立的布列敦森林體制的崩解,也象徵著國際經濟事務的合作將邁向下一階段。. 治 政 大 國際合作必須仰賴一個有能力且有意願制裁不勞而獲的行為者以及願意負擔公 立. 乍看之下,霸權穩定理論似乎能夠為國際經濟事務合作提供一個很好的解釋:. 共財成本的霸權才能成功,隨著霸權力量的衰弱,其所主導的合作體系也隨之崩. ‧ 國. 學. 壞,19 世紀的英國與 20 世紀中後期的美國似乎也提供了非常強力的佐證。然而,. ‧. 筆者對於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連結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並認為透過觀察東亞的國. y. Nat. 際經濟現況,可以推得霸權的存在對於國際合作與制度性公共財的出現或被創造. n. al. er. io. 穩定理論。. sit. 並不是一個絕對的要素,或至少可以說,東亞的例子並不完全適用於傳統的霸權. Ch. engchi. i n U. v. 東亞的經濟實力在美國與歐盟相繼爆發危機之下顯得突出,東亞地區。似乎 是在全球經濟一片哀鴻遍野之下唯一仍有活力的避風港。於東亞體系中,中日兩 國一直在經濟事務上扮演著區域兩強的角色;然而,重要的是,東亞體系中似乎 從未出現過一個真正的「霸權」。從最直觀的角度切入,即便在中國快速崛起的 當下,其經濟實力仍不能讓其被稱作是一個霸權,日本方面,除了自二次世界大 戰以來刻意的避免塑造強權形象之外,於 2011 年 GDP 總額被中國追過,也讓日 本更不能說是在東亞地區稱霸。中日兩國,都只能算是東亞地區的區域強權。. 3   .

(12)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真正讓筆者感到興趣的是,國際貨幣制度一直都是霸權穩定理論學者最先切 入的角度,包括理論奠基者 Charles, Kindleberger 也是先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貨 幣體制談起,由於中國在國際經貿地位的提升,自 2000 年以來,東亞各國與中 國貿易量逐漸攀升,為了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中國也和許多國家簽有貨 幣清算協定,這樣的趨勢發展至今,在中共當局不斷的放寬人民幣的浮動幅度下, 人民幣在東亞的國際化儼然成形;但是這樣的結果,似乎是不符合霸權穩定理論 中,先有霸權再有合作與公共財的假設的。. 治 政 大 能對於霸權穩定理論進行修正,以更好解釋現下東亞國際經濟事務現況,且以人 立. 因此,筆者想藉由這次撰寫碩士論文的機會,來探討上述現象的出現,是否. 民幣國際化為例,建立對於一個體系中存在著「隱性霸權」現象時,對於國際經. ‧ 國. 學. 濟合作可能與制度性公共財的提供影響之解釋。最後,人民幣國際化的出現,最. n. al. er. io. sit. y. Nat. 霸權角色。. ‧. 終是否會導致東亞如此隱性霸權的現狀終結,而讓中國真正扮演起東亞體系中的. 4   . Ch. engchi.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可以分為以下三點敘述:. 1.. 首先,是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流變之回顧與修正,此為本文最重要的研究 目的。本文嘗試透過檢視過去各家霸權穩定論者所提出的論述,並且結合各 個學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建立起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正確認識,包括 其理論內涵與發展演進。此外,本文也將整理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批評,並. 治 政 大 例,修正霸權穩定理論以讓其可符合東亞目前的國際經濟現況。 立. 將焦點集中於討論理論中對於貨幣制度合作的部分,希望以人民幣國際化為. ‧ 國. 學. 2.. 第二,本文將建立起東亞體系並未存在霸權的事實,並且提出在中日兩國. ‧. 都有實力以及意願在東亞體系扮演霸權角色,但卻均採取較為模糊的態度,. y. Nat. 小心翼翼的不願讓其他東亞國家將「霸權」二字加諸其身上之下;因此,筆. er. io. sit. 者認為,東亞體系其實是處於一種由中日兩國扮演「隱性霸權」的情況。本 文欲探討,這種隱性霸權的狀態會對於東亞地區國際制度性公共財的出現造. al. n. v i n 成甚麼影響,且和過去在二次大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金融合作又有何不 Ch engchi U 同之處?. 3.. 最後,透過修正後的霸權穩定理論討論人民幣國際化未來可能的發展與走 向,並且提出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將對東亞國際經濟體系造成何種影響的看法。 此外,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地說,人民幣的國際化最終是否會改變東亞目前這 樣的隱性霸權的現況,並讓中國在未來成為東亞體系的真正霸權。. 5   .

(14)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能幫助研究者選擇有效的研究工具,來獲取研究所需的資料之外,. 政 治 大 效度(validity) ,最後,從中獲得欲得的結論,因此是一份完整研究中非常重要的 立 更能幫助研究者找出適當的切入角度,進而確保其研究成果的信度(reliability)與 2. ‧ 國. 學. 部分。本文預計採用質性分析方法,主要以觀察事件的內涵與脈絡切入分析,並 經由作者的解讀得到研究結果。本文主要採「歷史文獻分析法」與「案例分析法」. ‧. 做為全文穿針引線的研究方法. n. al. er. io. sit. y. Nat. 歷史文獻分析法:.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首先將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作為本文鋪陳以及穿針引線的架構, 透過檢視過去學者先進們的文獻,將有助於釐清過去以及重建歷史,且也能從過 去學界先進的推測與今日現狀之對比,得到有意義的結果,同時也可印證對於該 事件的看法;檢視的文獻又可再細分為兩類:一類是第一手資料,包括了由政府 發出的官方聲明、貿易資料以及政策白皮書等等;另一類則是第二手資料,包含 了相關期刊文章與專書等,也包括學者們對於相關議題的評論與看法。.                                                        . 2.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ir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p.177.  6   .

(15) 第一章 緒論. 因此,筆者將首先從霸權的定義切入,探討過去學者到底是如何定義「霸權」 以及霸權的種類,作為本文理論架構的基礎;再來,筆者將檢視過去諸位霸權穩 定理論學者-Charles P. Kindleberger、Robert Gilpin 和 Stephen D. Kransner 等人 的著作,希望透過如此能夠完整的檢視與釐清霸權穩定理論的論述以及流變,同 時也將檢視過去對於霸權穩定理論已有的批評與修正以及霸權穩定論者對於這 些批評的回應,以對霸權穩定理論能有更全面的認知。最後,筆者將再參考 Robert Keohane 等人之專書以及長循環理論(Long-Cycle Theory)來建立起對於霸權之維 持與興衰的看法。. 治 政 大 在關於東亞國際體系部分,筆者除了透過國內外學者過去對於中日兩國在東 立. 亞地區競爭的文獻切入之外,還將運用行為科學的角度,來建立起中日兩國對於. ‧ 國. 學. 東亞體系的認知以及兩國在體系中扮演何種角色的基礎認識,進一步的建立東亞. Nat. y. ‧. 地區自始未曾存在過「霸權」的這個事實。. er. io. sit. 最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部分,本文將主要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發表的聲明 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最重要佐證,再佐以各國學者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議題的研究、. al. n. v i n 分析與預測,以及引用人民幣境外流通數量等等之數據,來建立對於該議題最全 Ch engchi U 面的認識。. 總結來說,本文檢視資料包括了三大主題,首先是有關霸權定理論的部分, 主要透過專書與期刊整理出霸權穩定理論的內涵與演進,以及貨幣霸權的分析框 架;東亞體系的部分透過專書與期刊來建立對歷史的敘述與詮釋;最後,在人民 幣國際化的部分,則透過官方聲明、學者研究與官方統計資料來釐清對於此議題 的不明之處。綜合以上,最後驗證本文的主張、立場與假設。. 7   .

(16)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案例研究法:. 本文另一個研究方法為「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也屬於質化研究方法的 一種,其目的是挑選出一個或多個特定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與解釋,並將該事件之 背景與環境等其他條件突出與聯繫,以得知事實發生的機制,且為了達到研究者 的特定目的而進行的研究方法。. 在國際關係研究中,案例分析法是相當普用運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許多學者. 治 政 Mearsheimer 在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大 一書中,就以歐洲大陸上自 立. 都 在 其 著 作 中 使 用 許 多 案 例 分 析 來 佐 證 自 己 的 立 場 與 立 論 , 例 如 John. 1792 年以來權力平衡如何演變的大量案例,來闡明其所謂的「攻勢現實主義」. ‧ 國. 學. 如何決定國家的行為,又或者是 John Ikenberry 在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一書中,也透過描. io. al. er. 的需要與喜好,創造一個符合自己利益的國際體系。. sit. y. Nat. 述大戰結束後大國對於國際體系的重塑,來主張大國總是在大戰結束,根據自己. n. v i n 案例研究可以對個案做出歷史性解釋,也可嘗試透過確定變數而從中提出因 Ch engchi U. 果關係的主張;然而,雖然案例分析法可以成為通往概括性理論之途徑,但本質 上其並非一種普遍性研究,不適合需要用大樣本進行分析的問題。. 本文挑選的案例包括下列三項:.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 1947 年布列敦森林體制的建立,是國際上首次 真正出現國際制度性公共財的關鍵事件,也是霸權穩定理論立論的重要關鍵, 筆者欲透過此案例探討國際制度性公共財的出現與當時美國霸權之關聯。. 8   .

(17) 第一章 緒論. 2.. 於 1990 年代開始提倡的「日圓集團」(Yen Bloc),其倡議的開始、過程以 及最後的失敗。筆者想透過此案例來檢視東亞地區第一次嘗試以區域貨幣而 非美元作為國際貿易之計價方式,並檢視這次倡議的失敗和日本非東亞地區 霸權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關係,抑或是由於其他因素而最終導致日圓集團的 倡議失敗。. 3.. 於 2010 年開始的人民幣國際化,其開始及其至今日的演變。這是本文最 重要的一個案例,此案例研究代表著本文假設與主張能否得到證實,也就是 說,一個體系是否能在沒有霸權存在(至少沒有明顯霸權存在)的情況下,是. 政 治 大. 否仍然能夠成功地提供所需的國際制度性公共財的問題。筆者欲透過檢視此. 立. 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 學. ‧ 國. 案例,來探討人民幣的國際化與東亞體系沒有霸權的關聯,並透過以上案例. ‧. 總結以上,本文使用案例分析法的方式為堆疊式的,首先從國際制度性公共. sit. y. Nat. 財開始,再進一步檢視為何東亞第一次的嘗試失敗,最後則是以浮現中的人民幣. al. n. 到驗證。. er. io. 國際化做為出發點,進行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以讓本文的假設主張得. Ch. engchi. i n U. v. 9   .

(18)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論文架構:. 本論文以對「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為核心,主要透過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議 題之檢視,來探討對於傳統霸權理論進行修正的可能性。本論文共有五章,第一 章為緒論;第二章為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第三章為東亞-一個缺乏「霸權」 的體系;第四章為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探討-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並將於 最後透過前述所有討論結果進行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第五章則為結論。. 治 政 大 的理論架構變得清晰。霸權穩定理論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 立. 首先,第二章將對於霸權穩定理論之論述進行釐清與探討,讓本論文欲修正. 個理論,其可說是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第一個真正的理論,也是國際政治經濟學於. ‧ 國. 學. 兩大意識形態之過度時期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理論。第二章檢視的主要代表學者有. ‧. 三:理論的奠基者:Charles P. Kindleberger、現實主義學者 Robert Gilpin 和新自. y. Nat. 由制度主義的 Robert O. Keohane。此外,筆者也將於該章中檢視過去先進學者已. er. io. sit. 對霸權穩定理論提出的批評,來找出其所批評之處與本論文將對霸權穩定理論修 正之處的異同,綜合以上作為論文後半部分修正理論的基石。.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於第三章中描述的是東亞自戰後以來國際體系的情勢,以作為對於理論修正 重要的佐證依據。本文認為東亞自越戰結束以來,東亞體系就不再有一個真正能 夠稱霸區域的「霸權」國家存在,雖美國來自區外的影響力從未完全消失,但關 鍵的轉捩點在於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由於當時美國及其代表的 IMF 在危機中 採行的政策失當,導致部分國家的經濟情況更為惡化,這次的事件使得亞洲地區 國家對於美國的觀感不佳,進而使得美國的領導力下降,也創造了讓中日兩國在 此區能夠獨立發展的機會;然而,即便出現了上述的轉變,本文仍然認為中、日 兩國不能在東亞地區算的上是霸權的存在。因此,本章最後欲從中日對於東亞體. 10   .

(19) 第一章 緒論. 系的認知出發,強調自 1997 年至今,東亞體系中仍然沒有出現霸權穩定論中所 述的一個有意願以及有能力的「霸權」存在,由中日兩國扮演隱性霸權的狀態, 似乎更貼近東亞體系目前的現況。. 第四章則主要探討東亞區域的國際制度性公共財。首先本章將簡短整理東亞 第一次提供如此公共財的嘗試,也就是在 90 年代首次被提出的「日圓集團」(Yen Bloc)倡議,透過分析為何如此倡議沒有成功的原因,以檢視霸權存在與公共財 出現的初步關聯性;另一方面,本章將整理本「人民幣國際化」從議題浮現以來. 治 政 大 民幣未來在東亞地區擁有成為國際制度性公共財的強大實力。本章並為全文之核 立. 至今的演變與現況,透過政府聲明、經濟指標和其他資料的佐證,本文將證明人. 心,即為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筆者將透過自第二章到第四章所建立起的內. ‧ 國. 學. 容來進行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主要的目的,是指出東亞體系不同於傳統霸. ‧. 權穩定理論的敘述-必須要有一個有能力且願意的霸權出現,國際制度性公共財. y. Nat. 才能被提供-東亞體系能在體系中沒有明顯霸權的情況下,國際制度性公共財仍. er. io. sit. 然能被成功的提供。最後透過本章的分析,讓本文的研究假設-傳統的霸權穩定 理論無法直接套用至東亞體系,而必須要經過修正-得到驗證。.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則為結論與研究發現,除了總結前述研究結果之外,並將提出往後可 能研究方向,包括成功的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可能終結東亞目前隱性霸權的狀態, 讓中國成為東亞體系中真正的霸權,以及是否有可能發展東亞獨特的國際制度性 公共財理論等問題為本文作結。. 11   .

(20)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第三節. 文獻檢閱. 霸權穩定理論:. 本文的於理論部分著重於霸權穩定理論。霸權穩定理論被提出的時間甚早,. 政 治 大 Depression 1929-1939 一書中首先提出了霸權穩定理論的概念霸權穩定論的來源, 立 霸權穩定理論的創始者 Charles P. Kindleberger,於 1973 年的 The World in. ‧ 國. 學. Kindlerberger 借用經濟學中共有財(collective goods)的概念詮釋霸權國家在國際 經濟體制中的行為,認為國際經濟體制中,如自由貿易、國際貨幣與合作機制的. ‧. 建立與維護,都屬於公共財的範疇。由於消費者多於提供者,因此霸權將會負起. sit. y. Nat. 提供如此商品的角色,並使之運作且維持穩定。霸權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原因無他,. al. er. io. 因為保持體系的穩定,能讓霸權從中獲利,霸權也才願意負擔提供如此商品的成. v. n. 本。有趣的是,當時 Kindleberger 本人並沒有使用「霸權穩定理論」這個名詞,. Ch. engchi. i n U. 而是在之後由 Robert Keohane 所提出的。此理論最早是屬國際經濟範疇,然而隨 後又有 Robert Gilpin 與 Stephen Krasner 等人將理論補充,並延伸至國際政治領 域,提出國際上應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存在,體系中的國際合作才有可能發生,此 即為一般所熟知的霸權穩定理論。. 然而,傳統的霸權穩定理論被批評過於武斷,且也從許多角度提出霸權存在 並不是國際合作的必要條件的例子,例如 Duncan Snidal 與 Timothy Mckoewn 就 認為霸權穩定論者將國際體系視為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是錯的,Snidal 更進一步 指出國際公共財是一種虛無的假設,並不存在於世界上;更有甚者,認為霸權穩 12   .

(21) 第一章 緒論. 定理論實際上企圖合理化霸權的帝國主義意圖。Gilpin 也承認霸權穩定論過度強 調國家與政治的因素,忽略了社會力量、意識形態和市場本身的影響力,批評者 也正確指出其適用的限制與無法預測霸權國家在特定情境之下反應的限制性3。. 然而,若細究上述批評,則可以發現世上幾乎沒有純粹的共有財,且若至今 所有出現過的國際合作體制皆不曾運作,則所有國際行為者必將深受其害,因此 這樣的存在,仍然可以算是一種共有財;此外,在國際上缺乏霸權時,國家主義 和帝國主義競爭是國際上主要潮流;霸權穩定理論也成功指出必須重視國際體系. 治 政 大 體系形成,則國際經濟將會按照國家系統的方式運作,而非僅由經濟力量決定。 立. 由民族國家組成的事實,了解國際政治對於國際經濟的影響,強調一旦民族國家. 際政治經濟學的貢獻仍然不可忽視。. 學. ‧ 國. 最重要的,霸權的興起與衰落是體系改變的重要因素,因此霸權穩定理論對於國. ‧. y. Nat. 雖然霸權穩定理論曾受到許多抨擊,筆者仍認為探討國際上霸權的行為仍是. er. io. sit. 有意義的,且更重要的是,筆者想要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沒有一個明顯的霸 權,則國際公共財是否仍會出現?在過去,霸權穩定論者已經提出許多對於批評. al. n. v i n 的回應,佼佼者如 Gilpin 曾說: C「雖霸權存在不絕對保證合作的發生,但沒有霸 hengchi U. 權而有合作的情況,在國際間可說是少之又少。」4且以往對於霸權穩定理論的 批評與修正,都是基於一個既存的合作體系-布列敦森林體系,且探討美國於 1970 年代衰落後,既存的國際自由經濟體系是否會因霸權的消失而瓦解,或是 能夠因其他因素而得以存續;然而,筆者欲探討的主題為-一個新的國際公共財, 是否能在沒有明顯霸權的體系中成功地被提出?本文將從霸權的行為對於國際 公共財的影響出發,進而探討是否能夠再次對於霸權穩定理論修正的可能性。                                                         3.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91.  4   Ibid. p.72. 13   .

(22)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東亞體系:. 本文於建構與描述東亞體系部分,將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做為出發的時間 點,陳述戰後自 1990 年 2000 年間,亞洲體系之概況。此部分主要藉由岩波講座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 7 卷至第 10 卷來輔佐筆者描述如此橫跨 50 年的歷史。. 於中日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部分,筆者主要透過檢視三類資料,以嘗試得知 兩國對於自身在東亞體系地位的看法。第一類資料為官方資料,包括日本外務省. 治 政 大 及出席國際場合所發表之聲明。第二類資料為學術期刊,諸如「遠景季刊」和 立 共同研究、外交白皮書和首相就職演說等;中國領導人對於外交事務之評論,以. Asian Perspective 等,看學者對於如此議題已有何種研究。第三類資料為自 2000. ‧ 國. 學. 年以來至今各大媒體的新聞整理,包括中央社、新華社、法新社與 BBC 等,藉此. Nat. y. ‧. 來讓本文所使用的資訊保持在最新的狀態。. er. io. sit. 此外,關於美國於東亞體系角色的部分,蔡東杰於「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 濟學」一書中有精闢的見解,書中對於界定東亞以及如何研究東亞有非常完整的. al. n. v i n 介紹,並回顧了東亞的體系結構變化,與體系中「霸權」的角色改變,並且在對 Ch engchi U. 於東亞體系未來的權力結構做出了預測。本文將參考此書與其他資料,來導出本 文對於美國在東亞的角色轉變之看法,並得出東亞體系自越戰結束以來便不存在 霸權的結論,且為何本文會認為目前東亞的體系是呈現一種「隱形霸權」的狀態。. 至於提出「隱形霸權」的部分,由於目前似乎尚無學者使用如此觀念描述東 亞體系,然而,中日競爭可以大致上被視為類似概念,因此,本文在此部分將會 以靠學術期刊等文章輔佐作者建構在東亞體系中,雖不存在霸權,但仍有中、日 兩國作為候選人,使得體系大致上呈現一種「隱形霸權」的狀態。. 14   .

(23) 第一章 緒論. 人民幣國際化:. 本文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部分,將從 8 個方向檢視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1) 外匯存底中的貨幣結構;(2)各國選擇匯率錨的貨幣標的;(3)外匯交易市場中人 民幣作為交易標的之比率;(4)人民幣境外流通數量;(5)中國已簽訂的貨幣清算 協定數量;(6)國際貨幣市場中的貨幣結構;(7)國際債券市場中的貨幣結構;(8) 國際貿易中的貨幣結構。. 政 治 大. 以下列出於人民幣國際化部分將檢視的相關資料來源:. 立. 中國人民銀行。此為中國中央銀行,其網站中彙整了 2000 年以來中國各. 學. ‧ 國. 1.. 項金融數據;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定期發布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與《貨. y. Nat. io. sit.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該局除了有即時的人民幣匯率資訊外,更有自 1986. er. 2.. ‧. 幣政策大事記詳細》,有中國自 2000 年以來詳細的貨幣政策實施狀況。. 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外債數據以及歷年的外匯存底數據。. n. al. 3..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國家統計局。此為中國官方統計機構,直屬於中國國務院,其擁有中 國自 2000 年以來中國國內的經濟月度數據,且也收錄了自 1996 年以來的《中 國統計年鑑》。.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組 織之一,其《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 《全球財務監測報告》與《匯率管理與匯 率限制報告》等出版物,對於本研究有相當的幫助,此外其 COFER 與 AREAER 資料庫也包含非常豐富的資料。. 15   .

(24)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5..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此組織由 50 餘國的中央 銀行所組成,每年定期出版世界政策性及財政性年度報告。. 6.. 中國數據資料庫(CEIC)。此資料庫收集了自 1949 年以來許多中國宏觀性 的資料、地區經濟資料和專題資料等等,目前資料數已達 287,000 餘條。. 7.. 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香港金管局為香港特區 政府專責貨幣與銀行穩定之機構,由於香港已經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點, 因此該局發表之《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與《中國經濟研究專題》. 政 治 大. 等資料,對於本研究為不可或缺之資料。. 立. ‧ 國. 學. 進行初步檢視後,筆者發現學者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的共識,皆認為對 比於中國於改革開放後 30 年來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實力,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 ‧. 仍相當弱勢,且中國必須繼續維持相對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高經濟成長率,才能. sit. y. Nat. 使得人民幣獲得繼續國際化的動力;此外,中國的金融市場目前仍不足以應付人. al. er. io. 民幣國際化後所帶來的龐大業務,也無法很好的提供完善的基礎措施、多樣化的. v. n. 金融商品以及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5;也有學者指出,中國雖然已超. Ch. engchi. i n U. 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 GDP 來看),但因中國的經濟成長絕大部分仍 來自對外貿易,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不足,因此,中國的經濟規模雖「大」, 仍無法算是一個經濟強國。6. 同時,貨幣是否能成功國際化,並不完全取決於一國之經濟實力,否則如日 本在 1990 年代,GDP 總額甚至高達全球的 17.85%,直逼美國的 26.46%,但日 圓國際化的嘗試仍然以失敗收場,就其所因,仍然與日本缺乏足夠的國際政治力                                                         5 6.   吳愛民, 「人民幣國際化:經驗借鑒與策略選擇」 ,中國經貿導刊,11 月下(2012 年),頁 59‐61。    郭建偉、趙媛媛, 「人民幣國際化:現實與前瞻」 ,經濟問題,2013 第一期(2013 年),頁 67‐72。 . 16   .

(25) 第一章 緒論. 量所致。更重要的是,至今為止,許多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與預測,都是建 立在中國完全開放資本帳的情況下,但是如此可能會高估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因 為中國在短期內都不太可能解除對於資本帳的管制。7王國臣在其博士論文中, 透過主成分分析,也提出了人民幣目前國際化程度仍然不高的看法。. 總結來說,本文將從前述 8 項指標出發,並搭配其他可用指標,先檢視人民 幣迄今的國際化程度與中國當局的政策以及成效,進而綜合過去學者之討論,探 討人民幣未來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是否能成功成為東亞區域的國際公共財,並藉 此對於霸權穩定理論進行修正。.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Jeffrey Frankel, “Historical Precedent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orking Papers, <http://i.cfr.org/content/publications/attachments/CGS-IIGG_WorkingPaper17_Frankel.pdf> (November, 2011), p.13.(下載日期:2013/04/25) 17 .  .

(26)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研究範圍:. 就議題領域而言,本文以國際貨幣體制為主軸,來探討國際制度性公共財是. 政 治 大 及數個面向,包括了金融、貿易與安全議題等,在現下國際複合互賴越發緊密之 立 否能在缺乏霸權的情況下被提供,進而修正傳統的霸權穩定理論。論文中也將涉. ‧. ‧ 國. 學. 下,如此為國際關係研究不可避免的趨勢。. 就時間範圍來說,本文檢視的事件包括自戰後以來由美國主導建立的布列敦. sit. y. Nat. 森林體制、日本於 90 年代提出「日圓集團」的倡議,到晚近的人民幣國際化,. al. n. 際制度性公共財的出現上面扮演了如何的角色。. Ch. engchi. er. io. 約橫跨 60 年的範圍。透過檢視這些事件中霸權的重要性,看霸權要素到底在國. i n U. v. 就理論上來說,本文仍然是根基於霸權穩定理論為出發點,像是「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 ,利用新出現的國際事實,來對於傳統的理論進行修正,以便讓其更 貼近現下的世界現況,同時,也能讓傳統的理論在得到更新後,在不改變其最關 鍵的啟示之下,得以繼續被往後的研究者應用。. 18   .

(27) 第一章 緒論. 研究限制:. 儘管筆者非常想要將所有事實與理論結合,融合進本文當中,並嘗試完成一 份包羅萬象的研究,以期能夠提出完整且全面的看法與解釋;然而,為了使篇幅 合理和不使焦點模糊,本文必須對於所檢視的現象和詮釋角度做一定程度的取捨 與限制;因此,本文勢必有不足與不及之處,而其為本文之研究限制。本文的研 究限制可分為五點敘述:. 1.. 治 政 大 二節中說明,案例分析法雖能成為提供研究者擷取因果關係的重要依據,但 立. 本文的研究方法中,案例分析法為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誠如於本章第. 是其仍非為一種普遍性研究,因此,在進行研究的過程,要特別注意其特殊. ‧ 國. 學. 慶的特質,更加的小心謹慎。. ‧. 本文在進行研究時,在描述東亞體系現狀時,將會採用許多對於文獻的詮. y. Nat. 2.. er. io. sit. 釋,如此詮釋主要來自筆者於閱讀資料後所得之結果,可能缺乏如實證研究 一般的嚴謹路徑與步驟,而造成缺乏創新或是重複研究的情況,也可能含有. n. al. Ch. 主觀的成分,於進行研究時必須特別小心。. 3.. engchi. i n U. v. 本文於探討中、日兩國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時,由於其僅為本文驗證研究 問題的過程之一,礙於篇幅限制以及不使討論焦點偏失,因此,本文將以二 次大戰後做為討論的出發點,而非同於一般對兩國在東亞體系認知上之研究, 以日本明治維新後或是英法聯軍後做為討論起點。因此點可能造成筆者在進 行討論時,直接接受某些認知或事實為既定,所以必須特別小心。. 4.. 本文由於筆者對於量化模型的能力不足,因此,在評估人民幣國際化時,. 19   .

(28)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將無法發展一量化模型將各種貨幣國際化指標結合,並進行綜合檢驗以準確 排列人民幣與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國際化之次序,而僅能由各項指標的比例與 數值去推論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此為本文研究不足之處。. 5.. 本文主要以東亞體系為研究範圍,在縮小研究範圍的同時,無可避免的, 也同時會有研究限制性的影響,如此限制性,可能導致本文最終結果無法擴 大至其他區域體系或是全球體系中適用,而僅為東亞國際體系中的現象,此 為本文普遍性上的不足之處;然而,筆者相信,本文能夠成為往後研究的先 行研究,進而協助往後研究類似主題作者的前進基石,並擴大研究範圍以及 產生的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20   . Ch. engchi. i n U. v.

(29)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霸權穩定理論最早是由 Charles P. Kindleberger 於 1973 年在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一書中提出,然而「霸權穩定理論」這個名稱,卻是由 Robert Keohane 所賦予的1。霸權穩定理論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第一個理論2,其同時帶有. 治 政 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色彩,自 Kindleberger 之下,屬 大Robert Gilpin 和 Stephen D. 立 Krasner 這兩位學者最為重要,兩位學者對於 Kindleberger 最先提出的理論內容 ‧ 國. 學. 更有延伸與修正;有趣的是,儘管 Keohane 曾從國際建制的角度為霸權穩定論提. “. ‧. 出過定義:. 由單一國家掌控國際權力分布的霸權國際體系結構,對於一個強而. y. Nat. io. sit. 有力的國際建制的形成是最有助益的…霸權穩定理論指出,國家間相對. er. 的權力改變,將可以解釋國際經濟建制的改變,且根據理論,隨著霸. n. a. iv. l C 權結構的衰弱,對應的國際建制走向衰弱也是可期待的 n 3”. hengchi U. 然而 Keohane 卻不認為自己應被歸類成霸權穩定論者,原因將在後面章節詳述。. 霸權穩定理論是根據自 19 世紀以來的國際政治經濟變化推論,得出國際經 濟的穩定需要一個霸權的存在,上述三位學者均表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在第一 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無力維持其領導地位加上美國不願意承接如此責任-缺乏霸. 1.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86. 2 Benjamin J. Cohe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67. 3 Robert O. Keohane,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r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1967-1977.,” in Holsti, Ole R. Siverson, Randolph M. George, Alexander L. eds.,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0), p.132. 21.

(30)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權,是導致戰間期(inter-war period)國際經濟事務衝突頻繁且間接造成第二次世 界大戰的主因。根據如此推論,三人皆提出警告,認為在 1970 年代,美國的霸 權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在美國越來越無法維持其霸權的地位之下,未來的國際經 濟情勢可能漸趨於混亂4。. 霸權穩定理論並不是第一個將國際體系結構(即體系內權力分布狀態)與國 際經濟情勢連結的理論,人類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如此認識了5,真正讓霸權穩 定理論脫穎而出的,是其借用了經濟學的公共財(public good) 以及共同行為. 政 治 大. (collective action)的概念,根據如此概念進而延伸出兩點基本假設:. 立. 由於國際體系為一無政府狀態,必須要存在一個霸權願意負擔提供公共財. 學. ‧ 國. 1.. 的成本,否則國際公共財難以被提供;此外,在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下, 「搭. ‧. 便車者」(free-rider)必然存在,若沒有一霸權制裁搭便車者,國際公共財會. sit. n. al. er. 根據以上假設,國際公共財的提供會因為霸權的衰弱而式微,換句話說霸. io. 2.. y. Nat. 因成本分配問題而難以被提供. 權的存在是國際公共財出現的必要條件. Ch. engchi. i n U. v. 本章將首先從霸權的定義切入,第二節透過檢視上述三位學者的論述來釐清 霸權穩定理論自提出後經過了如何的延伸與變化,第三節則從理論的反對角度出 發,看霸權穩定理論至今受到甚麼樣的批評,最後則是以探討霸權的維持與興衰 來結束本章。筆者希望透過如此的檢視與釐清,能建立起對於理論的正確認識。. 4.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p.19-30, pp. 291-308.; Robert Gilpin,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p. cit.,pp.72-79; Stephen D. Krasner, “State Power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Politics, Vol. 28, No. 3(April 1976), pp. 317-347. 5 在西元前 4 世紀,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已在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中指出,一個強大的行為者將有助於國際體系的穩定。Duncan Snidal 也在其 著 作 中 提 出 同 樣 看 法 , 詳 見 Duncan Snidal, “The Limit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9, No.4(Autumn 1985), p581. 22.

(31)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第一節. 霸權之定義探討. 霸權的定義:. 若是先從霸權(hegemony)的字義來看,根據線上韋伯字典(Merriam Webster),. 政 治 大 或是具有權威,如此解釋可讓我們大約知道,所謂的「霸權」 ,指的是一個在體 立 Hegemony 的意思為” influence or authority over others”6,意即對於他人有影響力. ‧ 國. 學. 系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且對於其他國家有一定的支配力,但是這樣的定義 只能提供我們非常模糊的意義,且讓人進一步想問,怎麼樣算是具有影響力?我. ‧. 們又該如何去定義「權威」(authority)?最重要的是,一個國家必須要具備甚麼. al. er. io. sit. y. Nat. 樣的條件,才能夠算上是一個「霸權」?. v. n. 關於成為霸權的標準,學者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著重於國家的實力. Ch. engchi. i n U. 面向,例如:Josef Joffe 在其著作中提出,一個霸權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 是霸權國家要有能力對抗所有的挑戰者,無論他們是單獨前來或是以聯盟的形式 進行挑戰;第二個條件是霸權國家必須要有權力上的充分盈餘(surplus),且其利 益與影響力必須要能夠達到體系中的每個角落,如此才能被稱做一個霸權 7,但 是 Joffe 認為,至今以來只有羅馬帝國與美國是唯二能夠稱作霸權的看法,似乎 有點過於狹隘。. Merriam-Webster Web Dictionary – Hegemony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hegemony> (2013/02/18) 7 Josef Joffe, “Defying History and Theor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Last Remaining Superpower,” in John Iken berry ed., 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55. 23 6.

(32)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George Modelski 則明確指出作為一個領導世界的國家(world leadership)必須 具備的四項特質,其分別為:(1)適當的地理環境,最好是位於島嶼或是半島上(強 調孤立(insularity)的狀態),以及隨之而來的安全盈餘(surplus security);(2)社會開 放,且擁有強大的凝聚力;(3)居於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leadeconomy),如此的 領導地位代表的不只是經濟規模與富裕程度,而主要指一國結合質和量以經濟創 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經濟實力;(4)擁有維持全球範疇的政治與戰略組織8。. 另外,也有學者完全以軍事力量來認定一國是否可被認定為霸權,此種看法,. 治 政 大 的國家,以至於沒有其他國家能夠與之抗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與霸權國進 立 以 John Mearsheimer 為代表,其認為:「所謂的霸權,是一個在體系中如此強大. 行一場認真的軍事衝突所需的必要實力…本質上,一個在體系中擁有巨大力量優. ‧ 國. 學. 勢的國家並不能算是一個霸權,因為在定義上,這樣的一個國家仍然面對著體系. ‧. 中其他強權的挑戰。」9,除此之外,Mearsheimer 特別強調陸軍的重要性,認為. y. Nat. 勝利永遠來自強權於陸地上的決戰,單獨運用空軍或是海軍沒有辦法取得對於國. er. io. sit. 際體系的改變有決定性的勝利;然而此點必須特別留意,由於 Mearsheimer 在分 析時所使用的案例為自 1792 年以來歐洲大陸的國際體系變化,因此其注重陸軍. al. n. v i n 的角色可說是無可厚非,然而在東亞地區,群島與海域分布廣泛,國際紛爭也多 Ch engchi U. 見於海洋方面,因此,Mearsheimer 的看法,或許在東亞並不是如此合適,筆者 認為,海洋才是東亞的兵家必爭之地。. 亦有學者從經濟的角度來定義霸權,Immanuel Wallerstein 從核心與邊陲的角 度來認知霸權,其認為霸權是一種罕見的現象,一個霸權不只要是核心國家,還 必須要在所有核心國家中具有生產上的優勢地位(productive superiority),且 Wallerstein 也指出,當一個國家達到如此狀態後,會想盡辦法來維持其優勢地位, 8. George Modelski,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pp. 220-225. 9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2001), pp. 40-41. 24.

(33)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即為維持自由貿易體系10。關於以經濟條件來定義霸權,在 Keohane 的著作中則有更明確的定義,其提出四個其認為霸權應該要滿足的四個 物質條件,分別是:對關鍵原物料的掌控、對於國際資金的掌控、具有廣大的國 內進口市場和具有在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比較優勢11。. 更有學者綜合多種面向提出霸權的定義,例如 Robert Gilpin 提出,一個霸權 國家就是國際經濟、政治與科技層面都佔有支配地位的超級強國,然而,儘管如 此,如此的控制仍舊只是相對的,因為歷史上從未有一個國家能夠真正的完全掌. 治 政 大 Goldstein 與其他學者 國家,認為霸權必須要具備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優勢,不過 立. 控國際體系12;Joshua Goldstein 則認為,霸權是指一個在世界中居於領導地位的. 較為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強調霸權維持國際秩序的重要性,認為霸權國家可以有. ‧ 國. 學. 效地塑造國際關係運作的規則13;D. R. Kalia 也認為霸權是指在世界經濟及軍事. Nat. y. ‧. 層面上擁有主導力量的國家14。. er. io. sit.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學者大多透過物質條件來為霸權下一定義,然而,由於 冷戰結束至今,國家權力所涉及的層面愈發增加,因此,也不乏有透過影響力等. al. n. v i n 非傳統硬性權力來定義霸權的學者,例如前述之 Goldstein 就是明確提出影響力 Ch engchi U. 要素的一位學者,此外,Keohane 和 Joseph Nyeu 也認為霸權應該要有能力及意 願去維持國際社會中的規範15。以如此定義來檢視國家權力地位的學者,最著名 的即為 Nye。其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相較於所謂以經濟與軍事. 10.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I: Merc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80), p.38. 11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32. 12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28. 13 Joshua S. Goldstein, Long Cycles: 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12. 14 D. R. Kalia, The Emerging Great Powers: Their Potential and Prospects (Delhi: Prominent Publishers., 1997), p.6. 15 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ongman., 2001), p.38. 25.

(34)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實力為主的「硬實力」(hard power),軟實力更強調一國隨著本身發展的同時, 其文化、意識形態或價值觀等等的無形價值,吸引其他國家願意自發的跟從與學 習,因此,該國便取得影響他國的利益偏好與設定國際議題的能力16,而霸權國 也能減少其他國家不遵守由其所定下的國際規範的可能性。. 軟實力在一國嘗試領導國際體系時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首先,由於軟實力 所產生的吸引力,其可以降低國家運用硬實力時的成本,也同時可以增加硬實力 的影響力,讓該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第二,在冷戰結束後,霸權的概念已不再. 治 政 大 重要的是來自其他國家對於霸權國所建立的制度規範的認同,換句話說,霸權必 立. 如傳統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與殖民主義(colonialism)所強調的領土佔領17,更. 須要建立自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霸權對於國際事務的支配才能得到真正. ‧ 國. 學. 的實行,由於軟實力的提升可對於其他國家產生拉力,因此也能大大提升霸權國. ‧. 在這方面所受的支持。Keohane 也在其著作中呼應如此觀點,其認為一個霸權國. y. Nat. 家領導國際體系的關鍵不在於絕對權力的差距,而在於體系中的其他國家是否能. er. io. sit. 夠體認到霸權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將會為他們帶來好處,因而願意遵守霸權所訂 下的國際規範,Keohane 將此稱作為「意識型態的霸權」(ideological hegemony)18。.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霸權可被認定成一個在國際體系中於軍事以及經濟層面 上都處於優勢地位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其有意願維持國際秩序與設定某種程度 的國際規範,並且願意在有國家不遵守其所設定之規則時,採取制裁的動作;同 時,該國也在國際體系中扮演散播自身之文化、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並對他國 產生強大的吸力。筆者認為,如此的定義才能與現下多元化的國際情勢相呼應。. 16. Joseph S. Nye,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p.32. 17 Peter M. Sanchez, “The End of Hegemony? Panam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World Peace, Vol. 19, No.3(September 2002), pp.58-62. 18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op. cit., p.39. 26.

(35)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第二節. 霸權穩定理論之論述以及演變探討. 本節將檢視霸權穩定理論的主要論述,並探討從提出以來至今的流變發展。 本節將主要透過檢視三位霸權穩定論者-Charles P. Kindleberger、Robert Gilpin 和 Stephen D. Kransner 的論述,來達成上述目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Charles P. Kindleberger 的霸權穩定論思想:. sit. y. Nat. al. er. io. Kindleberger 被譽為是霸權穩定理論的創始者,其思想的精華在 The World in. v. n. Depression 1929-1939 一書呈現,其主要以一二次大戰的戰間期,國際經濟的混. Ch. engchi. i n U. 亂與最終造成的大蕭條為例,提出了霸權穩定論的精華(此時「霸權穩定理論」 (The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一詞尚未出現):. “…在如此的情況下(按:國際體系非零和狀態,但普遍存在搭便車者. 的情況),國際經濟與貨幣體制需要一個領導者(leadership),無論該國 是否意識到自身正在扮演如此角色,如此領導者必須替國際體系設下 行為的準則、設法讓其他國家跟從其領導,並且必須在體系中負擔較 大的成本以維持體系的運作…英國在 1913 年擔任如此的角色,美國則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接手…1929 年的大蕭條為何如此慘重,我的解釋為 27.

(36)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因為當時英國沒有能力繼續扮演上述角色,來擔保體系的運作(the role of underwriter to the system),且美國在 1936 年前不願意接手的緣. 故19”. 同前所述,Kindleberger 的獨特之處不在於提出國際體系需要強權國家支持 這件事,相關的論述早在 E.H. Carr 的著作「二十年的危機」(The Twenty Years Crisis)中就已被提及20,而是在於其結合了經濟學中「集體行動」與「公共財」 的概念,來解釋國際體系中公共財被提供的問題。若仔細檢視 Kindleberger 之論. 治 政 大 Action)一書影響,Olson 在其著作中提出,國際體系的穩定是一種公共財,而只 立. 述,可以發現其理論受到 Mancur Olson 在「集體行為的邏輯」(Logic of Collective. 有國際體系中最大的行為者有能力提供如此公共財,也因此,領導國有「責任」. ‧ 國. 學. (responsibility)提供如此的國際公共財,並且吸收其巨大的成本;若此中公共財. ‧. 無法被順利地提供,則由於搭便車的行為存在,各國將競相的把本國利益投射在. io. al. er. 整個體系所導出的結果將會是次佳的(sub-optimum)21。. sit. y. Nat. 他國的損失上,因此,不僅體系的運作會瓦解,每個行為者的私人利益也會受損,. n. v i n Kindleberger 將如此理論修正後導入國際經濟理論之中,提出如果世界經濟 Ch engchi U. 體系要穩定,則光靠市場本身的調整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個具有支配性的. 國家從中領導,並且負擔維持體系穩定成本,更具體來說,這個領導國家必須提 供公共財和吸收體系內生產過剩的產品(accepting redundant commodity)等,扮演 「穩定器」(stabilizer)22,或是最終救火隊(lender of the last resort)的角色,總結來 說,Kindleberger 的立論邏輯受到凱因斯的啟發,並將國際體系比擬成國內體系 19.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op. cit., p.28. E.H.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 Macmillan., 1956), pp. 234-235. 21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169. 22 Charles P.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rs,”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25, No.2(June 1981), p.247. 28 20.

(37) 第二章 理論探討:霸權穩定理論. -市場被認為具有不穩定性,因此需要受到管理。在世界經濟越來越倚賴於信用 的建立時,國際上就需要一個權威性的單位來管理信用問題,就像國內的中央貨 幣機構一樣23。為何 1929-1939 的大蕭條為何如此嚴重,就是因為發生了一場「領 導權危機」。. 這個關心「公共利益」並願意承擔「公共成本」的國家,就是世界經濟體系 中的領導者,同時,就歷史上的紀錄來看,也是世界政治體系中的領導者。 Kindlerberger 也認為領導權無法被兩個以上的國家分享,因為如此的合作將會非. 治 政 大 存有共同責任的體制,這樣的合作集團將再次受到搭便車行為的戕害,而使得合 立. 常輕易的瓦解,因為若是領導國家間欲建立合作,無論是雙邊、三邊或是只要是. 作無法成功-When there is more than one actor, the buck has no place to stop24。. ‧ 國. 學 ‧. 對 Kindleberger 而言,領導國家應該提供的國際公共財包括了:(1)維持一個. y. Nat. 相對開放的國際市場,並在有危機時開放國內市場,以穩定受到暫時因素干擾的. er. io. sit. 貨品價格;(2)穩定的國際貨幣關係,當國際上發生金融危機時,貨幣的重貼現 機制必須被確保(rediscounting in crisis),且當信用在國際上緊縮時,必須要確保. al. n. v i n 一穩定且反向的長期向外資金流動(counter-cyclical long-term lending),並擔任最 Ch engchi U. 後救火隊的角色,以及透過協調各國的總體經濟政策,以維持一個穩定的國際匯 率架構;(3)必要時透過提供外國援助促使資本重分配已維持自由的秩序(4)必須 建立起一個對於不遵守規則國家的制裁機制(sanction mechanism)25。. Kindleberger 指出,由於國際體系是一種無政府的狀態(anarchy),因此由搭 便車行為所引發的公共財不足就更為嚴重,這充分表現出國際公共財的兩項特點: 23. Stefano Guzzini,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a Death Foretold.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146. 24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op. cit., p.299. 25 Ibid. p.291.; Stefano Guzzini,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a Death Foretold., op. cit., p.144. 29.

(38) 東亞國際制度性共有財之提供與霸權存在之必要性探討. (1)缺乏世界政府或國際權威來為國際公共財募集資金和支付成本;(2)搭便車的 現象非常難以根除,導致公共財的提供永遠跟不上需求。Kindleberger 認為,如 此現象的責任必須由搭便車者負起,由於搭便車行為的無法根除,領導國負擔的 成本將會日漸上升,導致其合法性地位與領導權威的逐漸下降,最後,原領導國 將無力也不願意再繼續提供國際公共財,進而導致次佳的結果。. Kindleberger 的思想可以說是介於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現實主義方 面:(1)其同意國際無政府狀態的假設;(2)其理論的出發點為國家之間權力的差. 治 政 大 系是處於零和狀態;(4),國家中心論是其論述的中心;(5);其指出小國在創建 立. 異,換句話說,國際之間自動的合作機制是難以產生的;(3),其也認為國際體. 如此國際合作上無法扮演太重要的角色,即使有再完美的發想,若缺乏使其生效. ‧ 國. 學. 的資源,則終究只是空談一場;(6)每個國家都會以自身的國家利益作為考量的. ‧. 出發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用「公共利益」的角度去觀察國際經濟情勢26。然. y. Nat. 而,其思想中也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27,其既承認國際體系中存在著「弱肉. er. io. sit. 強食」的現象,但同時提出「如果領導權的追求被想成一種提供公共財的責任, 而非對於跟隨者的剝削,或是只為了追求一己之私利,那麼追求領導權這件事仍. al. n. v i n 然是一項好事…(畢竟)領導權在缺乏權威的環境下仍是必須的。」 Ch engchi U. 28. ,此外,其. 思想中也隱含著領導國家將會為了「公共利益」而提供國際公共財。. 除了提出領導權的性質之外,Kindleberger 在論述時未曾使用過「霸權」的 概念,其只是藉由提出階層的概念,嘗試為戰間期以及美國在 1970 年代之後的 衰退找出一個可行的辦法與合理的解釋,究其所因,可能是因為「霸權」這個詞. 26.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op. cit., p.299. Stefano Guzzini,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a Death Foretold., op. cit., p.143. 28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op. cit., p.307. 30 27.

數據

表 4-10:2020 年國際儲備貨幣結構之預測-Li and Liu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憲法第十五條設有明文。國家機

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1.若無相關國際標準,或擬議之技術性法規及符合性評估程序所

畢業於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所謂 HPM,是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數學史與數學 教學之關連)的縮寫,同時,它也代表一個以此為宗旨、且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