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東亞-一個缺乏「霸權」的體系

第三節 美國於東亞體系的角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第三節 美國於東亞體系的角色

本節將探討美國自戰後以來在東亞體系中的角色變化,並嘗試建立起本文一 重要的研究假設-東亞體系自越戰結束以來就不存在霸權。本節將藉由於本章第 一節中整理的東亞國際體系的變遷,專注於美國於其中的變化,以佐證本文的論 點。以下將討論依時序分為三部分討論:(1)全球霸權時期;(2)尼克森主義至亞 太主義時期;(3)小布希反恐時期到歐巴馬重返亞洲與再平衡。

全球霸權時期:

於二次大戰結束後至 1968 年美國開始準備撤出越戰之間,美國事實上為一 個全球霸權。雖世界上呈現著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但蘇聯其實在各方面的實力 上均不如美國,因此,可以說此時的美國具有全球霸權的地位31。以本文在第二 章中所發展出的霸權定義來檢視,美國在東亞體系中,無庸置疑的扮演著霸權的 角色。隨著冷戰的發展,東亞各國在安全事務上均相當倚賴美國,經濟上美國所 提供的援助以及美國廣大的市場都是東亞國家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來源,美國 明顯且刻意的刻畫東亞國際體系的樣貌(第一島鏈封鎖為很明顯的例子),並在全 球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訂下國際遊戲規則,最後,當時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與        

31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 年),頁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自由的意識形態(相較於共產陣營來說),也被各國奉為發展的指導原則。然而,

須注意的一點是,美國此時的影響力並不及於亞洲大陸上的共產陣營,不過筆者 認為此點事實不足以挑戰美國作為東亞霸權的論點。

尼克森主義至亞太主義時期:

1968 年美國開始尋求與北越簽訂和平協定的可能性,象徵了美國全球霸權 與東亞霸權的終結。同本章第一節中所述,美國在越戰結束後面臨了三大衝擊:

(1)經濟上的 Nixon Shock;(2)國際聲譽受到打擊;(3)對外政策的尼克森主義。筆 者認為,其中第一與第三點的影響尤大,理由以下敘述。

美國深陷於越戰第一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其經常帳由盈轉虧,進而使 得美國必須印製大量美元來填補如此赤字,最終導致尼克森總統不得不在 1971 年宣布終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也正式為二次大戰以來的布列敦森林體制畫下句 點。此事象徵了美國經濟霸權的終結,也象徵著西歐與日本的復甦已經取得和美 國匹敵的經濟力量;此外,受到國力在越戰中大量消耗的影響,尼克森上台之後 也改變其對於美國於東亞體系應扮演何種角色的看法,如此改變也稱作「尼克森 主義」,相較於過去在東亞體系擔任「世界警察」的角色,此時美國的對外政策 更轉向從旁協助以及提供物資的角色,雖尼克森仍然強調對於東亞盟邦的安全承 諾不變,但是實質上,如此政策的改變,其實等於要求東亞當地國家在安全事務 上負起更大的責任32

       

32  同前註,頁 49。 

學者如 Strange 與 Bruce Russett,認為布列敦森林體制的終結象徵的是美國 的權力,而非其霸權的終結33,然而,若根據霸權穩定理論對霸權的描述,霸權

33  Bruce Russett, “The Mysterious Case of Vanishing Hegemony; or, Is Mark Twain Really Dea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9, No. 2(Spring 1985), pp.207-231.

34  Edward Lincoln, 2004,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 op. cit., p.1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總結來說,此時期見證了美國在東亞體系角色的轉變,由原先的霸權轉變成 東亞體系中多邊主義的一員,但如同第一節中所述,越戰並沒有將美國帶離東亞,

只是大幅削減了其在此區的影響力,因此,美國此時成為了東亞體系中的一個「行 為者」而非霸權,且再也沒有重奪霸權之位。

小布希反恐時期到歐巴馬重返亞洲與再平衡:

美國在 2001 年 911 事件後,對外政策的重心便轉移至反制恐怖主義上,雖 說美國仍然建設亞洲為反恐的「第二防線」,但整體國家注意力並不集中在東亞 地區。與此同時,中國繼續保有讓人驚豔的高度成長,一來一往之間,美國在東 亞的影響力更形低落,2008 年的次貸風暴更讓美國經濟受到重創,進而採用量 化寬鬆政策以期挽救國內經濟,不過,如此不但使得美國的經濟實力繼續下滑,

更造成東亞國家的反感。一直要到歐巴馬政府打出「重返亞洲」與「再平衡」政 策,美國才重新將對外政策的注意力擺回東亞,並再次積極參與亞洲事務。

配合著東亞國際事件的發展,東亞各國清楚感受到美國的「重返」以及美國 欲「平衡」崛起的中國之意向。然而,即便如此,筆者認為,此時的美國也無法 在東亞算是一個霸權,理由如下:(1)經濟上,美國雖仍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 其優勢已被大幅縮小,中國或許將於本世紀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此 外,中國現已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雖這不等於完全的中國優勢,然而對於美國 來說,無疑是一大隱憂;(2)軍事上,美國仍占有巨大優勢,其實美國在東亞一

直有一定的軍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即便於 2001 至 2008 年之間也是如此,

日韓的駐軍即為最好的例子。軍事實力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領域,各國難以望其項

35  “The 15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2011,”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sipri.org/research/armaments/milex/resultoutput/milex_15/the-15-countries-with-the-high est-military-expenditure-in-2011-table/at_download/file> (2011) (下載時間:2013/05/04)

36 例如“Soft Power in Asia: 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UserFiles/File/POS_Topline%20Reports/Asia%20Soft%20Power%

202008/Chicago%20Council%20Soft%20Power%20Report-%20Final%206-11-08.pdf> (2008) (下載 時間:2013/01/28) 及 Asian Barometer Survey 第三波調查資料的 Q156-Q161,均分別調查了東 亞民眾對於中國與美國的評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