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檢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三節 文獻檢閱

霸權穩定理論:

本文的於理論部分著重於霸權穩定理論。霸權穩定理論被提出的時間甚早,

霸權穩定理論的創始者 Charles P. Kindleberger,於 1973 年的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一書中首先提出了霸權穩定理論的概念霸權穩定論的來源,

Kindlerberger 借用經濟學中共有財(collective goods)的概念詮釋霸權國家在國際 經濟體制中的行為,認為國際經濟體制中,如自由貿易、國際貨幣與合作機制的 建立與維護,都屬於公共財的範疇。由於消費者多於提供者,因此霸權將會負起 提供如此商品的角色,並使之運作且維持穩定。霸權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原因無他,

因為保持體系的穩定,能讓霸權從中獲利,霸權也才願意負擔提供如此商品的成 本。有趣的是,當時 Kindleberger 本人並沒有使用「霸權穩定理論」這個名詞,

而是在之後由 Robert Keohane 所提出的。此理論最早是屬國際經濟範疇,然而隨 後又有 Robert Gilpin 與 Stephen Krasner 等人將理論補充,並延伸至國際政治領 域,提出國際上應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存在,體系中的國際合作才有可能發生,此 即為一般所熟知的霸權穩定理論。

然而,傳統的霸權穩定理論被批評過於武斷,且也從許多角度提出霸權存在 並不是國際合作的必要條件的例子,例如 Duncan Snidal 與 Timothy Mckoewn 就 認為霸權穩定論者將國際體系視為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是錯的,Snidal 更進一步 指出國際公共財是一種虛無的假設,並不存在於世界上;更有甚者,認為霸權穩

3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91. 

4  Ibid. p.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東亞體系:

本文於建構與描述東亞體系部分,將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做為出發的時間 點,陳述戰後自 1990 年 2000 年間,亞洲體系之概況。此部分主要藉由岩波講座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 7 卷至第 10 卷來輔佐筆者描述如此橫跨 50 年的歷史。

於中日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部分,筆者主要透過檢視三類資料,以嘗試得知 兩國對於自身在東亞體系地位的看法。第一類資料為官方資料,包括日本外務省 共同研究、外交白皮書和首相就職演說等;中國領導人對於外交事務之評論,以 及出席國際場合所發表之聲明。第二類資料為學術期刊,諸如「遠景季刊」和 Asian Perspective等,看學者對於如此議題已有何種研究。第三類資料為自 2000 年以來至今各大媒體的新聞整理,包括中央社、新華社、法新社與 BBC 等,藉此 來讓本文所使用的資訊保持在最新的狀態。

此外,關於美國於東亞體系角色的部分,蔡東杰於「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 濟學」一書中有精闢的見解,書中對於界定東亞以及如何研究東亞有非常完整的 介紹,並回顧了東亞的體系結構變化,與體系中「霸權」的角色改變,並且在對 於東亞體系未來的權力結構做出了預測。本文將參考此書與其他資料,來導出本 文對於美國在東亞的角色轉變之看法,並得出東亞體系自越戰結束以來便不存在 霸權的結論,且為何本文會認為目前東亞的體系是呈現一種「隱形霸權」的狀態。

至於提出「隱形霸權」的部分,由於目前似乎尚無學者使用如此觀念描述東 亞體系,然而,中日競爭可以大致上被視為類似概念,因此,本文在此部分將會 以靠學術期刊等文章輔佐作者建構在東亞體系中,雖不存在霸權,但仍有中、日 兩國作為候選人,使得體系大致上呈現一種「隱形霸權」的狀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人民幣國際化:

本文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部分,將從 8 個方向檢視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1) 外匯存底中的貨幣結構;(2)各國選擇匯率錨的貨幣標的;(3)外匯交易市場中人 民幣作為交易標的之比率;(4)人民幣境外流通數量;(5)中國已簽訂的貨幣清算 協定數量;(6)國際貨幣市場中的貨幣結構;(7)國際債券市場中的貨幣結構;(8) 國際貿易中的貨幣結構。

以下列出於人民幣國際化部分將檢視的相關資料來源:

1. 中國人民銀行。此為中國中央銀行,其網站中彙整了 2000 年以來中國各 項金融數據;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定期發布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與《貨 幣政策大事記詳細》,有中國自 2000 年以來詳細的貨幣政策實施狀況。

2.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該局除了有即時的人民幣匯率資訊外,更有自 1986 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外債數據以及歷年的外匯存底數據。

3. 中國國家統計局。此為中國官方統計機構,直屬於中國國務院,其擁有中 國自 2000 年以來中國國內的經濟月度數據,且也收錄了自 1996 年以來的《中 國統計年鑑》。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組 織之一,其《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全球財務監測報告》與《匯率管理與匯 率限制報告》等出版物,對於本研究有相當的幫助,此外其 COFER 與 AREAER 資料庫也包含非常豐富的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5.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此組織由 50 餘國的中央 銀行所組成,每年定期出版世界政策性及財政性年度報告。

6. 中國數據資料庫(CEIC)。此資料庫收集了自 1949 年以來許多中國宏觀性 的資料、地區經濟資料和專題資料等等,目前資料數已達 287,000 餘條。

7. 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香港金管局為香港特區 政府專責貨幣與銀行穩定之機構,由於香港已經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點,

因此該局發表之《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與《中國經濟研究專題》

等資料,對於本研究為不可或缺之資料。

進行初步檢視後,筆者發現學者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的共識,皆認為對 比於中國於改革開放後 30 年來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實力,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 仍相當弱勢,且中國必須繼續維持相對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高經濟成長率,才能 使得人民幣獲得繼續國際化的動力;此外,中國的金融市場目前仍不足以應付人 民幣國際化後所帶來的龐大業務,也無法很好的提供完善的基礎措施、多樣化的 金融商品以及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5;也有學者指出,中國雖然已超 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 GDP 來看),但因中國的經濟成長絕大部分仍 來自對外貿易,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不足,因此,中國的經濟規模雖「大」, 仍無法算是一個經濟強國。6

同時,貨幣是否能成功國際化,並不完全取決於一國之經濟實力,否則如日 本在 1990 年代,GDP 總額甚至高達全球的 17.85%,直逼美國的 26.46%,但日 圓國際化的嘗試仍然以失敗收場,就其所因,仍然與日本缺乏足夠的國際政治力        

5  吳愛民,「人民幣國際化:經驗借鑒與策略選擇」,中國經貿導刊,11 月下(2012 年),頁 59‐61。 

6  郭建偉、趙媛媛,「人民幣國際化:現實與前瞻」,經濟問題,2013 第一期(2013 年),頁 67‐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量所致。更重要的是,至今為止,許多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與預測,都是建 立在中國完全開放資本帳的情況下,但是如此可能會高估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因 為中國在短期內都不太可能解除對於資本帳的管制。7王國臣在其博士論文中,

透過主成分分析,也提出了人民幣目前國際化程度仍然不高的看法。

總結來說,本文將從前述 8 項指標出發,並搭配其他可用指標,先檢視人民 幣迄今的國際化程度與中國當局的政策以及成效,進而綜合過去學者之討論,探 討人民幣未來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是否能成功成為東亞區域的國際公共財,並藉 此對於霸權穩定理論進行修正。

       

7  Jeffrey Frankel, “Historical Precedent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orking Papers,

<http://i.cfr.org/content/publications/attachments/CGS-IIGG_WorkingPaper17_Frankel.pdf>

(November, 2011), p.13.(下載日期:2013/04/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