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水稻高雜異度作物組合區的區域特色與原因

第三章 日本時代彰化帄原的農業土地利用與分區

第三節 中部水稻高雜異度作物組合區的區域特色與原因

中部水稻高雜異度作物組合區僅包括:員林、坡心、芬園三街庄,為北部稻 米單一作物組合區包圍。雖然本區仍有將近70%的稻米種植面積,但在其他作 物相對影響下屬較高雜異度的作物組合類型,且有漸漸強化的趨勢。主要與員林 作為蔬果加工、集貨中心有關。(夏鑄九,1988:283)員林街在清末時,屬於 彰化第四街,次於彰化、鹿港、北斗三街庄。不過,在縱貫鐵、公路相繼通車後,

員林因其交通易達性優於鹿港、北斗(同時有縱貫鐵、公路經過),而逐漸發展 起來,終超越北斗、鹿港,成為彰化第二大市街。而這一系列的發展,也使得員 林與其鄰近地區有了不一樣的農業土地利用與發展。

員林街作為交通節點,因其便利的交通網絡,而成為蔬果的集散中心,除此 之外,也在本區設立了許多鳳梨罐頭工廠,亦帶來大量鳳梨的種植。整個員林街 境內也種植了相當多的園藝作物,其園藝作物甚至為整個彰化平原栽培面積比例 中最高者,由此可看出園藝作物對員林的重要性。這種發展方式也影響了其周圍 的坡心、芬園二庄,使得兩地的土地利用也呈現極為多樣化的形態。由此可看出 本區的發展,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本區具有較高的蔬果種植面積比例。尤其是園 藝作物的培植,在本區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屬於八卦山系的芬園與員林,和坡心雖然同屬中部高雜異度區,但形 成之原因略有不同。芬園為彰化境內少數位於八卦臺地,地勢較高、坡度較陡,

因此在開闢時便有別於平原地區,亟需注意其坡度變化。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

使得芬園能夠「水田化」種植水稻的面積有限,在早期便以水稻並輔以甘藷等作 物,其土地利用較周遭地區複雜。在海拔高度與坡度的影響下,部分邊坡適合種 植果樹,因此傾向種植大面積的園藝作物,例如:柑橘類、鳳梨…等等。員林亦 有相同的情形發生,不過,因為其境內位於八卦臺地地區仍屬有限,故不若芬園 明顯。除了受限於自然環境外,與其鄰近地區——員林的蔬果集散與加工有極大 的關係。園藝作物——特別是鳳梨可透過運輸至附近的工廠加工,成為工業產品

後,便較不受到原料易腐、具時效性等特性的影響,可經長途運送至日本銷售。

由於整個日本時代的臺灣農業,可以說是以滿足日本市場為主要目的的生產,

因此在生產時,都有一套相當完整的規劃。特別是關於芬園的作物生產,整個八 卦臺地地區都是鳳梨、芭蕉、龍眼等園藝作物的種植。這種由日本政府規劃的「農 業作物區域分別」,(夏鑄九,1988:280;吳俊龍,2010:2-15;趙珮儀,2001:

50-56)深深地影響了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並透過日資財閥的進駐,將臺 灣的農作物(部分會經過初級加工後)轉為貿易商品,而在此影響下,臺灣的農 民便紛紛選擇「有利可圖」19的農作物進行耕種。

坡心做為員林都市體系中較低層的鄉村,其發展基本上與員林無太大的差異,

僅在鳳梨的栽培上有所區隔。由於員林為縱貫鐵、公路的交匯點,交通便利,早 期為蔬果集散中心。而日本政府又在員林設立鳳梨罐頭工廠,使得員林日本時代 逐漸發展起來。相較而言,與其緊鄰的坡心就不具有相同的發展條件,因而未有 鳳梨的栽培。不過,其他的園藝作物(例如:芭蕉、椪柑….等)則有相當多的種 植面積。

貳、區域內部變遷

在此期間,中部水稻高雜異度作物組合區似乎有逐漸強化的趨勢,原本在大 正14 年(1925)時,本區仍為水稻與甘藷這二種作物所構成的單一及二種作物 組合區。但到了昭和5 年(1930),便轉為五種以上的作物組合類型,且有逐漸 強化的趨勢。

這種雜異化程度增加的可能原因為:員林做為蔬果集貨中心的強化與食品加 工業的進駐有關。受到員林的影響,使得周遭地區改種植蔬菜、園藝作物,相對 壓縮水稻的種植面積。由於此時的耕地面積是逐漸增加的,因此,水稻種植面積 亦有可能微幅的上升,但是整個種植面積比例卻是不斷波動。以昭和5 年(1930)

19 有利可圖的農作物:由於本時期臺灣主要的貿易對象為日本,因此,符合日本島內需求的作 物便可順利銷售,故可獲取相關利益。因此,有利可圖的作物通常是指符合日本島內需求的作物,

例如:「蓬萊種」水稻…等。

為一高峰,因此呈現先升後降的變化情形。這種波動會影響本區的作物組合,使 作物組合亦有所改變。

不過,由於本區面積相對其它地區而言較小,因此其內部變化相對而言亦較 少。整體而言,本區的變化大致朝向雜異度提高的趨勢。

第四節 南部水稻多種作物組合區的區域特色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