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人墾殖與水利設施

第二章 彰化帄原的環境背景

第三節 漢人墾殖與水利設施

在清政府領有臺灣後,並未開始積極治理臺灣,反而以消極方式治理臺灣。

之後,清政府頒佈了渡臺禁令,對移民來臺的漢人進行相關限制。不過,在經濟 力的誘惑與原鄉的推力下,使得此時仍有大量漢人移臺。在漢人大量移入後,原 本的自然環境就成為一大限制——特別是水資源的限制,極度影響了漢人在彰化 平原的開墾。漢人要在彰化平原開墾,須先克服此地河川洪枯流量變化大的限制,

因此,水利設施的修築,就成為開發此地的重要設備。

「彰化陂大約有四,其由北而南者曰清水圳,…。其由南而北者曰濁水圳,(即 八保圳。言灌溉八保之田也。亦曰施厝圳,言施家所開也。)引濁水溪水而導之。

凡東西螺、大武郡、燕霧、馬芝數保之田,俱資灌溉。…濁水之田,其稻粟皮厚,

而米較重。」(周璽,1957:50)

而在上述引文中,亦可發現整個八保(堡)圳對彰化平原的重要性,也使得 其生產之穀物具有皮較厚、米較重之特性。

而整個八保(堡)圳作為彰化平原第一個大型的水利設施,其興建之沿革為:

在以施世榜為首的士紳階級的領導下,歷時10 年,於康熙 58 年(1719)竣工,

名為施厝圳。其灌溉範圍包括: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 堡、燕霧下堡、馬芝上堡、線東堡9(如圖2-10)。(顧雅文,2000:34-42;林達 雄,2000:125-138;吳建民,2000:102)

而在整個施厝圳的修築中,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無法成功導水,這時出現了 一位傳奇人物——林先生。運用古法,改良、設計出以石笱的導水工法10,將多個 石笱攔堵水流使其導入圳內,而擺放石笱必須由諳水性且專業的工人負責,此法

9 此八堡為乾隆以後出現的名稱,因此八保(堡)圳之名,應不可能在施世榜修築時即出現。應 為之後出現,逐漸取代前名。

10 石笱:一種以籐或木或桂竹所編成的上寬下窄的臨時性攔水結構物。隨著其編成形狀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方型為角笱;圓錐型為原笱。而施厝圳使用時,在中間填有石塊,故名 為石笱。(顧雅文,2000:45;林達雄等,2000:132)

亦影響臺灣之後的水利設施(周璽,1957:50;顧雅文,2000:44-50;林達雄,

2000:132;吳建民等,2000:368-390)。在克服此一困難後,施厝圳得以完工,

也帶動彰化平原其他水圳的修築。例如:康熙60 年(1721)由黃仕卿倡導開設 的十五庄圳(後又稱為八堡二圳)、乾隆8 年(1743)竣工的埔鹽圳…等。這些水 利設施多為私人財產,若想獲得水圳使用權,以「割地換水」或者繳納實物(稻 穀)…等的方式都是常見的。而管理人員(施家)除了負責收取「水租」以外,也 必須保證水頭與水尾的居民皆有水可以使用——也就是水利設施的維修與水資源 的分配。透過水圳的興建,讓施家得以同時身兼墾首(大租戶)與圳主二種身份,

亦強化其對地方的影響力。

此時,取得土地主要有二種方式:向清政府申請墾照,在一定時間內開墾完 畢「陞科」後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權;或者向番人納租(番大租)。而除了這二種「正 規」取得土地的方式外,亦有採取巧取豪奪原住民的方式11取得土地。(張勝彥,

1981:53-114)在大批漢民族的移入下,使得原本較不善農耕的平埔族,不是逐 漸被漢化或是遠走他鄉。(蔡泰彬,2003:203-208;洪麗完,1997:86-87)

而從清代水利設施的開發情形中(如表2-3),可發現:大型水圳的開發至嘉 慶以後便無相關記載,顯示出漢人在彰化平原的土地墾殖在此時達到第一期的飽 和。(顧雅文,2000:61-68)另外,透過彰化平原的埤圳分布(如圖 2-11)可以 顯見彰化平原土地的開拓過程。以施厝圳的灌溉區域(如圖2-10)為起點,自和 美沖積扇、彰化隆起海岸平原開始,至嘉慶以後才發展至濁水溪沖積扇北翼。

水利設施的興建,對當地的人文條件亦產生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地表的水田 化,直接影響了土地的贍養力及其價值,並使得土地的生產力有所提升——彰化 平原從平埔族時,僅4 月到 8 月的農耕生活,拓展到年可二穫。從中,亦創造出

「天庾正供12」與「鹿港飛帆13」的繁榮景象。(施添福,2000:204)

11 巧取豪奪的方式有三:其一為利用平埔族為母系社會,漢人男子入贅後,再運用漢人社會男 子繼承的習俗向官府登記土地所有權;其二為利用平埔族善良、不識漢字,誘騙其簽下契約後,

以相當低的價格(或實物)出售其土地;其三則是以暴力奪取。(張勝彥,1981:53-114)

12雍正年間,鹿港米市街西畔建有儲存正供米的倉廒,門首有匾約:「天庾正供」。(施添福,2000:

204)

圖2- 10 施厝圳灌溉區域

資料來源: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過程,

頁58;施添福,2000,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意義,頁 247。

13嘉、道年間,鹿仔港,煙火萬家,舟車服奏,為北路一大市鎮。西望重洋,風帆爭飛,萬幅在 目,波瀾壯闊,接天無際,真巨觀也。故被選為邑中八景之一,並名之約:「鹿港飛帆」。(施添 福,2000:204)

表 2- 2 清代水利設施的開發情形

名稱 水源 名稱 水源

打簾莊陂 涸死陂 三汴埤 八堡圳末流草港溪

燕霧莊陂 涸死陂 新埤 東西圳餘水番雅溝

施厝圳(即八堡 圳)

濁水溪 深耕仔圳 濁水溪

三條圳 濁水溪 莿仔埤圳 舊濁水溪

十五庄圳 濁水溪 三分圳 舊濁水溪

二八水圳 八堡圳水 七分圳 舊濁水溪

八粉陂圳 大肚溪 大義圳 濁水溪分流北斗溪

二八圳 大肚溪之支流貓羅溪 慶豐圳 濁水溪分流北斗溪

永基圳 濁水溪 和興圳 濁水溪分流北斗溪

鹿寮圳 永基圳餘水 義和順圳 濁水溪分流北斗溪

下溪墘圳 濁水溪 廣興圳 濁水溪

糧粉埤課圳 貓羅溪上游 新興圳 濁水溪 快官圳 大肚溪之支流貓羅溪 新耕圳 濁水溪 福口厝圳 快官圳餘水 信義圳 濁水溪 貓兒高圳 快官圳餘水 舊耕圳 濁水溪

大突圳 不詳 永豐圳 濁水溪

埔鹽埤 施厝圳餘水

資料來源:葉爾建等,2004,彰化縣地名辭書,頁 27;周璽,1957,彰化縣誌,

頁50。

圖2- 11 清代彰化平原埤圳分布

資料來源:重繪自葉爾建,2004,〈縣名緣起與地區特色〉,收於《彰化縣地名辭 書》,頁28。

漢人進入彰化平原拓墾,首要面臨的挑戰就是水資源的問題。因此,透過水 利設施的修築,使得彰化平原從原始的聚落地景,逐漸形成水田片片的農村地景。

在此一轉變過程中,漢人也逐步的蠶食鯨吞掉原住民的傳統生活空間,使得原本 生活在此地的平埔族,面臨不是被同化就是遷移至他處的難題。

而漢人也透過水利設施,讓彰化平原的土地墾殖逐漸達到第一波的飽和。其 拓墾自康熙年間的和美沖積扇、彰化海岸平原始,終於嘉慶以降的濁水溪沖積扇

(北翼)。這些大大小小的埤圳,亦創造出清代彰化平原的水稻生產與鹿港的繁榮 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