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農民於冬季種植荷蘭豆,拍照時農民正在收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照片 4 農民於冬季種植荷蘭豆,拍照時農民正在收成

照片 4 農民於冬季種植荷蘭豆,拍照時農民正在收成 資料來源:毛嬿媖,2013.02.04。

就整個人力資源而言,本區的農民多為獨立耕種的老農,年齡普遍在 60 歲以上,

且多為獨立種植少有人幫助,這也顯現出臺灣農村勞力資源不足之一大問題。由於農村 人力不足,因此農民多採用農業機械(如:耕耘機、插秧機、割稻機…等),使得農民 得以用機械代替人力,減緩其工作量。而在進行「機械化」生產時,水稻便成為農民選 擇作物的主要考量。整個平原的機械化情形極為普遍,幾乎所有農民皆會提及其運用農 機進行耕種的相關情形,亦會交代其機械來源,多分為二種類型:自有或者雇請擁有者 代為駕駛。而在機械的輔助下,農民平常主要負責除草、「顧田水21」等較輕鬆的工作,

其他較大型、繁重的工作,則多交給機器代替。因此,透過以上敘述,可以發現:原本 農村的人力外移以及老化情形,在機械的加入後,得以稍微舒緩。不過,僅能透過降低 集約度的方式暫時解決此一問題。

這種人口老化的情形在臺灣相當普遍,本區之情形如上所述亦相當嚴重。而使得本 區農民選擇水稻作為其作物選擇主要原因為: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農民的創新性會大 幅下降轉而趨向保守。水稻作為本區農民長期種植的作物——自清代八堡圳修築以降至 今,又可大規模機械化自然而然便成為本區農民的不二選擇。在此一環境下,使得本區 成為水稻單一作物組合區。

另外,本區農民亦談論到關於灌溉水源主要為地下水。因為本區大部份位於和美沖 積扇內,土壤孔隙較大、地下水含量豐富。再加上只要用馬達即可將水源抽出,成本相 對而言低廉,以及路面水圳的汙染等因素,使得本區農民多以地下水做為其灌溉用水。

除了水源以外,本區的農民亦多提及收成後的穀物繳交情形。由於農會在收受穀物 的規定較多(穀物需要烘乾等)且手續繁雜,因此多將收成後之穀物,直接交給「生意 人22」或民營穀場而不交給農會。而這種情形,似乎極為普遍。不僅出現在本區,筆者 在其他地區進行田調時,農民有多有論及(如下節訪談資料)。不過,也有農民持相反 的立場,認為有些生意人會「偷斤減兩」,因而選擇將穀物交給農會。而將穀物交到農 會或生意人,似乎有極為強烈的區域性,通常都是一個村莊共同的選擇結果,且會影響 其周遭地方。而農會在收受穀物時,透過「收」與「不收」的過程,亦扮演著影響農民

21 由於水稻在生長時需要一定的水量,因此農民的工作之一就是確保其水量足夠。

22 生意人是當地人的說法,指的是從事穀物買賣者,且會直接到當地收受穀物,對穀物的要求也較少,

頗受當地農民的喜愛。另外,亦有一些在地方的穀場,當地人亦會以「商人」稱之。而這些人,多屬私 人的公司,與農會象徵公家機關有所差別。

種植某項作物的角色。在戰後初期,小麥為彰化平原常見的糧食作物,次於水稻、甘藷 的第三種作物。不過在民國59 年(1970)以後便不復見小麥的蹤跡,實地訪談後才知 道與當地農會不收有極大的關係。由於在生產端的農民無法知道其販售對象,故僅能透 過農會、生意人…等中介者進行銷售。但在這些中介者不再進行銷售後,農民只能以其 他作物因應。

而本區的種植形態,也與政府近年來推行的「小地主大佃農23」政策相符。根據訪 談資料發現:本區的農民,多向人承租或借用24土地,平均每人耕種之土地面積約1 甲 餘地。不過,在耕種年齡上老化的情形則未得到舒緩,與其政策之勞動力年輕化仍有一 段差距。因為在機械的幫助下,老農可獨立種植如此大面積的土地。在農村人口外流的 情況之下,農民僅能選擇較「粗放」的種植形態,且其種植亦會受到其鄰近地區的農民 相互影響。

整體而言本區的耕作環境為:以水稻為主,機械化程度高。機械使用的普及,主要 是因為農夫年齡偏高,需獨立負擔約1 甲的耕地,在地廣、人稀且老的情況下,僅能選 擇過去以來一直種植又可使用機械的水稻,作為其選擇依據。

貳、區域內部變遷

本區自民國39 年(1950)始即呈現較複雜的土地利用形態,直至民國 79 年(1990)

才轉較單一的土地利用方式,當中以民國49(1960)與民國 69 年(1980)為土地利 用雜異化的高峰期。不過,這波高峰期不僅僅出現在本區,而是整個彰化平原普遍的現 象。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民國69 年(1980)的高雜異度土地利用形態中,本區境 內的鹿港自該年起開始呈現水稻單一作物組合,且亦逐漸影響整個彰化平原北部。鹿港 作為開發悠久的歷史古城,其水稻種植亦有相當久遠的歷史,自清代即有本地種植水稻 的相關記載。而後,不論日本時代或是戰後,其水稻種植面積皆維持在65%之上,以

23 小地主大佃農指的是政府輔導無意願或無法耕作之農民或地主,將其土地承租給有意願擴大其經營規 模之農人,可促進農業勞力年輕化,並使老農安心享受離農或退休生活。同時,擴大經營規模,可進一 步降低生產成本,並由政府輔導、改善其經營設施,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及其競爭力。(資料來源:行政院 農委會,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9096 下載日期:2013.04.19)

24 筆者在進行田調時,當地農民常表示此塊田地是向其朋友借來的,這種情形似乎極為普遍。承租與借 用最大的差別就是租金的有無,通常若是親朋好友借來的,幾乎不用負擔任何費用;而若是向別人租來 的,也多支付租金即可。而這也顯示出本區農村極為重視社會關係,且這種關係使得無償借用在當地極 為合理,亦不足為奇。

民國49 年(1960)為其水稻種植面積比例的最低點,以後節節高昇,至最近(2010)

甚至以96%以上的種植面積比例獨佔該區作物。

全區中較特別的就屬日本時代的線西庄——也就是今日的線西、伸港兩鄉最為與眾 不同了,尤其是伸港鄉更為獨特。而其位於烏溪出海口,為水尾地區;又靠海,風沙大。

因此環境較其鄰近鄉鎮差,故自戰後初期便以多種作物組合類型為其種植形態,以蔬菜、

甘藷作為其當時主要的種植作物。即使至今日雖以水稻為主,顯示出其環境已有所改變。

不過,仍需要靠(第二期)休耕作為養地之用。

其餘的和美、秀水、花壇等地之變化,便與整個彰化平原以及本區的變化較為雷同。

皆是從較高雜異度的利用形態,逐漸轉為低雜異度的類型。也因為這些地方的自然環境 較為相近,都為和美沖積扇,且在清代即有八堡一圳、二圳可供灌溉,八堡圳從早期便 影響本區極為深遠。而這些內部較均一的性質,也使其變化亦較為一致。

第三節 中部水稻多種作物組合區之區域特色與原因 壹、區域特色與原因

相較於其他地區的作物組合有潛在的一致性,本區的作物組合則呈現較為多元的變 化。自民國79 年(1990)起到民國 99 年(2010)止,作物種類也從單一作物至十種 作物組合皆有。不過,正因為這種「不穩定性」而使筆者將其獨立劃出,成為另一地區。

此外,可明顯地發現本區內部朝向專業化的發展模式。區域內部除了水稻外,分別選擇 蔬菜(花椰菜等)或是園藝作物(葡萄等)作為其農民種植之作物。例如,位於本區內 的農民曾提及:

「我目前種植番石榴、葡萄二種作物,以前曾種植龍眼、鳳梨、甘藷、水 稻、蔬菜等,我在選擇作物時會參考附近其他農民種植項目而避開。種水稻可 以用機械,不然你看我們這些老農,身體都種田種壞了。…然後我自己的地,

只有 5 分,但是我現在種的地有一些是共同持有的,總共有 50 甲,這個要付 租金向人家租才能種。」——大村鄉 黃先生

「我一直以來都種水稻,而且我們這一帶的人也都種水稻。因為種水稻可 以使用機械,不然我今年 85 歲了,哪可以獨立種 1 甲地?(如照片 5)」——

埔鹽鄉 黃先生

「我目前種植水稻,約 2 分地,這是我自己的田。而我現在 45 歲了,之 前曾種植蔬果:椪柑、大頭菜…等作物,主要是用來賺錢。…水稻主要在收割 後,直接包給穀場。其實,農業本身是我的副業,我另外有一個正職工作。」——

員林鎮 游先生

「我的地只有 1.5 分,種香瓜、酪梨、黑松(松樹的一種),然後我爸爸 還有 3 分地租給別人,我最近想把他拿回來自己種。我現在 50 幾歲快 60 了,

我從民間企業退休後才開始種田。而種植香瓜主要是因為我們這邊有農會的產 銷班可以幫我運到臺北的果菜市場去賣,不用我自己處理銷售。因為我以前曾 經種過花苗,像是芙蓉等等,但是因為數量少,不知道要拿去哪裡賣,而放棄。

當然也可以拿去田尾的公路花園請他代售,但是不好賣。而我所種的這些作物,

都無法使用機械,所以都我自己一個人照顧。而我們五福村附近的農田,大部 份都種花苗、果苗,花苗有桂花、櫻花。果苗有芭樂、柑橘。這邊很少種水稻,

不過再過去一點的地方,都種水稻、花椰菜等蔬菜。」——永靖鄉 高先生

照片 5 彰化水稻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