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語學術寫作的教學研究

第二章 文獻評述

2.4 學術寫作教學

2.4.3 二語學術寫作的教學研究

Zhu(2004)訪談商業學科與工程學科的專家,無論身處何種領域,教 授們皆強調寫作技能與溝通的重要性,尤其在越專業的領域,若未能提出專 業報告書,則將被視為能力不足的表徵。但課程設計免不了牽涉到該校的政 策與學科的潛規則,商學學科大多支持將寫作課程納入正式課程當中,但工 程學科的學者則認為寫作僅占了一小部分。總的來說,通用性寫作課程仍應 與專業內容結合。

Lee(2018)建議,教學機構應提供二語學習者適性課程,並倡導寫作 於現實世界的重要性,寫作教學環節當中,應確保學生有反思的機會,同時 教師應持續與學生溝通,並提供前輩分享學習經驗的機會。然而,這樣的設 計在執行上可能遭遇無法預期的難題。

Barkaoui(2007)指出寫作是語言能力的一環,牽涉構詞、語法等範疇,

其中還包括適應不同的語體、運用不同的寫作策略以組織篇章。他將二語寫 作教學分成過程、文本、讀者、回饋等不同的層次,亦討論教師與學習者於 課堂中扮演的角色。不少文獻關注從教學到寫作產出的過程,他們一致認為,

教師應該在學習者寫作的過程中示範或積極引導,透過反覆修正、再修正以 及學習運用策略,都能使學習者在獨立面對不同的溝通形式與需求時,能將 所學運用於寫作中。

綜合以上所述,當教學對象為二語學習者時,無論提升對語體形式的認 知、對社群讀者的了解,或是熟稔寫作策略,都能有效地增益學習者寫作能 力的途徑,這也使得教師的課程設計有了清楚的方向。本文將過去提供寫作 教學建議的文獻大致歸納為關注語體形式、社群讀者,及寫作策略等三類。

60

(一)以語體形式為焦點

Gustavii(2008)針對英語學術寫作提出建議,他援引個人失敗例子並 提供經驗,指出學術語體期望作者提供讀者明確的規範並避免犯錯,因此學 術寫作教學中使學習者認知到語體的形式是相當重要的。從行文風格層面談 起,他指出簡練(brevity)是寫作的基礎要求,冗長(verbosity)將影響讀 者閱讀的效率,若未能在短時間內傳達重點,易造成讀者產生作者專業度較 低的感覺;文本邏輯與清晰度也至關重要,版面整潔度亦影響閱讀感受。

根據 Wingate(2012)的三個教學研究階段,當學習者更加了解特定學 科的語體時,完成的篇章或寫作任務將得到較高的評價,這意味著語體知識 的增加能有效提升寫作成就。語體並不僅僅是不同的傳播形式,還牽涉到社 會大眾對於語體的傳統認知與期待,如前幾節的內容所述 Berkenkotter, Huckin, & Ackerman(1991)曾表示,合乎學科、語體的傳統,是踏入學術 界的第一步,並且有助於個人確認與社群的互動關係(Bourdieu, 1984)。

Hyland(2016)指出,以語體為本的二語寫作教學,能提供較為明確、

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同時能喚起學習者對於語體的意識,同時也使學習者了 解如何透過不同的語體達成社會需求。許多文獻(Clark, 2012;Paltridge, 2013;

Swales, 1990)也顯示,語體經常是為了不同的社會目的而存在的,因此針 對特殊需求,教學者有必要使學習者認知到語體對於寫作的影響。

(二)以社群讀者為考量

根據前幾節的內容所示,後設論述標記的運用,關乎作者與讀者間的互 動,學術寫作的目的性強烈,其成功途徑除了公開發表,更需要說服讀者進 而得到支持。許多文獻都強調了對於社群讀者的了解,是作者應該首先思考 的部分。Intaraprawat & Steffensen(1995)表示當學習者書寫時,考量到讀 者的喜好,他們會傾向使用易懂、清楚地敘述方式來表達。這與 Johns(1996)

的看法雷同,他認為強調對於目標讀者的想像,有利於外語學習者產出以讀 者為中心的篇章。

Hyland(2002)主張,有效的寫作教學應該喚起學生對於讀者的重視,

其中亦應該包括如何運用引發互動的策略、了解該領域背景,以及學術一貫 的傳統。Williams(1985)的說法也提到,作者經常預先考量讀者想法,試

61

圖使讀者理解自己的邏輯,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提高說服讀者的機率,降 低產生衝突的可能性。

從社會互動的角度來看,學術社群對於不同位階作者的期待不同,適用 的寫作規範也不同。Herrington(1985)進行化學工程學科的寫作任務前,

給予他們社會角色(social role)的條件,發現學習者會因對角色期待不同,

在提出研究結果時,論述方式、呈現證據的模式皆不相同,這也說明了,對 學習者而言,強化學術領域中的社群角色意識,可以提升寫作方面的表現。

跨文化元素也是社會互動的範疇之一,Beach & Liebman-Kleine(1986)

認為文化差異是作者應考慮的範疇,教師應鼓勵學習者換位思考,以讀者的 角度寫作。一旦學習者能以母語者角度思考,便同時也能發展目標語能力,

亦能考量到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Casanave, 2004)。還有其他學者也提 出了與提升讀者意識的教學設計,如課堂的閱讀及寫作任務、讀者角度的自 我對話,也有學者認為,假設一個假設性的理論,能實際幫助學習者於學術 寫作上進入更高的層次。

(三)以寫作策略為工具

在學術寫作中,運用不同策略以達到傳遞學術新知或說服讀者的目的是 必須的,Johns(1991)訪談學術經驗豐富的教授後指出,學術寫作的失敗經 常導因於下列幾項缺失,如缺乏對該學科的專業用語、篇章的失焦、缺乏系 統性地寫作策略、前後文無法按邏輯銜接、詞彙量過少,以及面對意見相左 的文獻無法客觀地陳述。Yu-wen(2007)分析 SRSD 模式對於中國學習者 的影響,這些受試者並非英語專業,他們一週有三小時寫作課與三小時的線 上英語閱讀課,實驗分為三組進行,其中一組不接受任何寫作策略的訓練,

其餘接受寫作策略的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寫作前的策略訓練,有助於激發 學生更多想法以及更具邏輯性地組織篇章。

Barkaoui(2007)的研究點出了二語學術寫作教學的各種面向,他認為 寫作能展現學習者對於母語的了解,從一般性的篇章到專業性文章,需要輔 以後設論述策略,例如:強調標記、連接標記、模糊標記等等,也應有意識 地使用特定詞彙、語言架構以完成描述、敘事等行為,並適時加入示證標記,

以他人言論作為證據,強化個人研究的影響力。Crompton(1997)整理了

1970-62

1990 年代學者對於模糊概念的討論,提到若要將模糊概念運用於教學,可 以專注於釐清模糊的功能,畢竟語言形式並非唯一判斷標準,且易隨語境改 變,對教師及學習者而言,都會容易一些。

Lin(2005)分析台灣華語母語者的碩士論文,發現在碩士論文當中,

互動式標記的重要性有上升的趨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大眾期待 學術論文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仍保持客觀性,因此在使用凸顯主觀性的態度 標記與人稱標記時,需格外注意。她認為對學習者來說,透過分析母語者使 用後設論述標記的模式,提出一套教學模型,窮舉標記例子製作小型語料庫,

使其具有參考的價值,可以因此喚起學習者對於該類標記的意識,補足語言 以及文化上認知的不足。台灣學習者在後設標記的運用上仍有待加強,若不 恰當運用模糊標記,在傳達個人觀點時可能會導致表述方式產生誤差;而態 度標記數量過少,無法傳遞個人觀感,是台灣英語學習者普遍的現象。

從學術交流的角度來看,一個新理論從提出到被社群接受,很大一部分 的原因,是由於文本以社群能接受的形式呈現。Swales & Feak(1994)認為 學術寫作稿件為求脫穎而出,除了格合乎規定的形式、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及 結果外,作者還應有意識地運用寫作策略以說服讀者。Rorty(1979, 1999)

指出人們求取知識的過程,必定會產生許多疑問,這些問題最終的目的在於 達到共識,但知識必須以有說服意味的形式展示,方可被社群認可,因此恰 當的語言形式以及說服策略的運用,便顯得相當重要,尤其在提出新理論意 味著產生面子威脅的問題,因此說服學術圈中相關領域的專家是母語者或學 習者都應該關注的問題(Abdi, 2011)。

綜觀台灣的寫作教學,可以發現教學界鮮少提到後設論述的概念,更別 提是學術寫作教學領域了,其原因一方面教是學者本身需建構個人在學術圈 中的地位,才能說服學習者學習,另一方面也是針對學術寫作,華語教學界 中的相關研究仍不夠豐富,Lin(2005)更指出,某些懂得迴避問題的教學 者,因未受過相關訓練,因此並不鼓勵學生使用後設論述標記。

根據本文前幾節的內容,我們可以說運用後設論述標記在學界是受到肯 定的,許多研究指出,在寫作課堂中教授後設論述的運用策略與概念,將提 升學習者寫作內容的評價(Hyland, 2004)。Intaraprawat & Steffensen(1995)

63

認為,在課堂上教授後設論述標記的概念,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學術寫作表 現,他們分析英語學習者高分群與低分群的說服篇章,發現高分群運用多元 的後設論述標記以達到引讀者的目的,同時運用標記的頻率是低分群的兩倍,

可以見得,具有較強的讀者意識亦可以提高寫作的評價,根據差異分析,該 研究的表現差異來自於文化以及教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