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寫作的後設論述標記

第二章 文獻評述

2.3 後設論述理論

2.3.3 學術寫作的後設論述標記

後設論述標記的運用已被視為學術寫作的特徵之一,其目的在於促進作 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效率,同時達成如說服讀者、引起互動等目的(Hyland, 2005a, 2005b;Lewin, 2005)。後設論述理論逐漸成為學術界相當關注的話 題之一,除了語言學本體的討論外,學者專家們已經開始研究不同寫作目的 的語體特性,也發展出不同領域的專門研究。

Burns(2004)整理前人文獻,認為後設論述分析範圍大致上落於下列 三項。其一為特殊目的的英語研究(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其 寫作風格大多數有較為書面的色彩,包括實驗型研究文章(Hyland, 1996, 1998b)、大學課堂練習、自然碩士學位論文(Crismore & Farnsworth, 1990;

Harris, 1991)、商業書信往來(Hyland, 1998)、教科書(Hewings, 1990;

Love, 1993;Mauranen, 1993;Myers, 1992;Swales, 1995;Valero-Garces, 1996), 另也有關於藥學的研究如 Thomas & Hawes(1994)、Webber(1994),也 有合法個案報告書等等。

其二,是立基於 Halliday(1994)系統功能學派的語體分析,主張不同 語體能達到不同的溝通功能,其間差異以及如笑話、給出版編輯的信件、工

46

作申請文件、實驗室研究報告、預約文件、奇聞軼事、天氣預報、工作面試 等等。其三,為關注民族誌(ethnographic)並以之為基礎的研究,考慮的是 社會中的環境以及各種條件下的語境,如 Beauvais(1989)提出的言語行為 理論(speech act theory),另外還包括跨文化研究、寫作研究、專業化寫作

(Bhatia, 1993)等等。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後設論述標記在學術寫作中的表現受到外在因素的 影響,例如不同語言中,後設論述標記的形式、語法結構、語用功能皆有差 異;在不同學科中,後設論述標記的運用情形也不盡相同;甚至在學術寫作 中的不同章節,導因於章節功能不同,後設論述標記的運用情形也大相逕庭。

以下將整理不同便因對後設論述標記表現的影響。

(一)不同語言文化的後設論述標記

語言背後蘊含深刻的文化意涵與認知,不同語言系統也代表著相似或相 異的習慣。Clyne(1987)研究英美及德國教育系統下,學術寫作的差異,

透過跨文化的語言對比分析,發現接受德國教育系統訓練的學者,較少使用 示證標記,與英美教育系統傾向在全篇文章中融入實證性數據及引用外部言 論的手法相反,這可能與德語系統注重理解速度的傳統有關,證實文化因素 是決定語言型態的要素,也左右了篇章的安排,因此對於非母語者的學生而 言,以二語寫作必須先了解目標語言的寫作傳統,以免因為文化差異造成評 價上的落差。

Yang(2012)分析華語、英語、德語的示證標記,也證實使用示證標記 可以視為學術寫作的特徵,同時其表現形式與使用偏好亦受到語言及文化影 響。部分學者認為,示證標記的運用可以視為一種通用性的表達方式,但因 為標記的運用經常牽涉到當地語言與文化的影響,故跨語言的對比或是對地 方文化的考證也很重要(Aikhenvald, 2004)。

Yakhontova(2006)分析英美語系與斯拉夫語系的期刊文章,發現不同 語系使用的動詞時態並不相同,建構作者形象時使用的人稱與單複數型態也 有差異。Vold(2006)對比英語、法語以及挪威語,並得出英語、挪威語與 法語相比,傾向使用較多的模糊標記,證實了語言確實影響了後設論述標記 的使用模式。

47

Molino(2010)分析自稱標記在英美語系和義大利語系之間的差別,發 現英美語系以人稱作為篇章開頭的次數為義大利語系的兩倍,且使用人稱的 形式與語用功能息息相關,如義大利語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標記時,大多用於 陳述學術寫作中的研究目的,或是針對研究步驟和過程提出解釋;英美語系 則傾向以非人稱代詞標記展示研究過程與數據。

根據前述文獻,我們能說明後設論述標記的表現確實受到語言文化的影 響。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學習者若欲以二語進行與學術相關的輸出,如國際 會議簡報,則應接受專門的訓練(Jordan, 2002)。

(二)不同學科的後設論述標記

眾多就已經指出,後設論述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科是研究者們 率先注意到的,這也牽涉到學術寫作教學的議題。Hyland(2001)分析應用 語言學、公共行政、商學、電腦科學、電子工程以及生物學後設論述標記的 使用情形,發現人文社會學科使用標記的頻率普遍較高,其中互動式標記的 頻率更是高出了百分之三十左右,Hyland 認為,應是人文社會學科具有突 出作者形象的特性,並且人文社會學科經常處理無法量化或是更為複雜的情 境,因此描述時更仰賴後設論述標記的協助。

Hu & Cao(2015)分析應用語言學、教育學科、心理學之間後設論述標 記的表現,發現應用語言學及教育學科運用強調標記的頻率較高,這與 Hyland(1998b)的研究結果一致。而心理學語料當中,自稱標記的使用頻 率高於應用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的語料當中,也可以發現該學科傾向使用較 多參與標記。這些後設論述標記分佈的差異,是導因於學科本身存在富有特 色的知識與邏輯安排(Maton, 2014)。

Dahl(2008, 2009)研究經濟學科與語言學的學科表現,發現在突出個 人論點同時保持謙和態度方面,經濟學家更擅長運用宣稱、模糊標記以及時 態表現的手法來達成目的。這可能導因於經濟學科的發展歷史長,競爭激烈,

相較於過去的寫作模式,有策略的組織篇章結構可能成為稿件勝出的關鍵,

因而使經濟學家在運用後設論述標記方面顯得企圖心較強。

依據前述內容,可以發現後設論述標記受到學科差異的影響,因此進行 不同學科的寫作教學,應將學科的特性列入考量,如 Stotesbury(2003)分

48

析人類學、社會學以及自然學科期刊的摘要,他認為學術寫作教學中,不同 學科的學習者應該嘗試針對不同領域的期刊進行分析,方可以運用個人掌握 的數據進行學術寫作,因此使學習者意識到個人的學術領域具有一定的特殊 性,是有其必要性的。

(三)不同章節的後設論述標記

學術寫作被視為較為正式的溝通語體,其不同的章節具有相異的功能,

後設論述標記作為一種語言輔助工具,使用形式與頻率也可能因為章節的主 要目的而有所不同。Crismore & Farnsworth(1989)立基於 Vande Kopple(1985)

提出的交互標記(interpersonal markers)分類,分析 Darwin《物種起源》於 不同章節的表現,認為標記相異的分布現象可能導因於章節的功能不同。

Gillaerts & Velde(2010)以 Hyland(2005a)的模組分析應用語言學三 十年間的期刊摘要,他們發現摘要並不僅止於概括全文,同時也具有推廣的 功能,因此摘要的形式與正文不同,可能導因於功能的差異,這也解釋了強 調標記在摘要中的數量較為突出;再者,他們認為三十年間,摘要中部分標 記的使用產生了變化,其中包括表現人際關係的模糊、強調及態度標記的使 用頻率逐漸減少,而交互式標記的數量上升,此現象來自於摘要與正文的相 似性逐漸提高的緣故,學科更重視科學方法的風氣也使得摘要的書寫模式產 生了些微變化。

Basturkmen(2012)提及研究結果應該是期刊中被重視的一部份,因該 章節同時涉及前人文獻的比較以及作者對結果的解釋,故選擇探討結果與討 論章節。他觀察過去文獻,認為學術文章的相關研究已臻成熟,專家們也注 意到語言、學科、章節造成的差異,但針對不同章節的討論,學者們並不重 視學科的獨特性,也未考量其特殊性並融入研究方法或教學當中,牙醫作為 醫學學科的分支,經常被排除在醫學之外,但牙醫學科的討論具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因其學科具有理論與實務的實際性質。

本節說明後設論述標記的定義,說明其功能以及與命題的關係,同時回 顧本研究關注的示證、模糊、強調標記等形式與作用,再討論後設論述標記 與說服行為的關係,最後指出,後設論述標記於不同語言、學科與章節的表 現情形,以作為教學建議的參考方向。

49 2.3.4 小結

學術寫作的目的是傳遞新知與鞏固學術地位、建構學術名聲,而除了個 人提出的命題外,語言形式上的運用亦不可忽略,因此我們可以說,後設論 述標記在學術寫作當中扮演要角,透過不同的寫作策略,能使個人著作的表 現方式更加多元。Hyland(2005b)認為,後設論述標記牽涉層面廣泛,不 能僅以單一面向分析,學界應以多種角度檢視之,後設標記是一個開放性的 系統,允許作者依據需求,自行增加標記的項目,教師只能盡可能的收集所 有標記的形式作為教學的參考。

Hyland 更進一步說明,後設論述並非單一語言現象,也絕非特定語言 或語體的獨特風格,而應將之視為一種發話者運用在溝通過程中的策略。眾 多寫作研究(Intaraprawat & Steffensen, 1995;Hyland, 2004;Wu, S. M., 2007)

也已證實,以豐富的後設論述標記作為策略,能夠幫助作者在學術圈內獲得 較佳評價。

Miller(1979)曾提到,自然科學學術論著的產出,並非純然的自然事 實,反而應該視為一種以個人經驗說服聽話人的過程,這與 Rorty(1979)

認為知識的首要目標是被讀者接受的說法雷同。因此我們可以說,新學說的 成立,牽涉到一連串的溝通技巧或是寫作手法,以說服社群內原有的讀者,

亦能拉攏社群以外的觀眾。

Hyland(1998b)研究強調與模糊標記,指出作者提出新學說時,若能 適時地調配強調與弱化的語用功能,傳遞作者個人對於命題的態度以及確信 程度,使個人言論被廣泛地接受,同時也維持了與讀者之間和諧的關係,避 免面子威脅的問題。謝佳玲等人(2018)檢視華語自然學科期刊以及碩士學

Hyland(1998b)研究強調與模糊標記,指出作者提出新學說時,若能 適時地調配強調與弱化的語用功能,傳遞作者個人對於命題的態度以及確信 程度,使個人言論被廣泛地接受,同時也維持了與讀者之間和諧的關係,避 免面子威脅的問題。謝佳玲等人(2018)檢視華語自然學科期刊以及碩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