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語寫作的教學設計

第二章 文獻評述

2.4 學術寫作教學

2.4.2 二語寫作的教學設計

學術寫作領域中有幾項問題是值得大家討論的,包括寫作教學當中是否 應包含學科本身的特殊性,也有學者質疑,學術寫作教學是否有所謂的傳統 可以依循等等。Celce-Murcia(2001)提出了針對二語寫作的說明,他指出,

二語寫作的評量標準經常以是否能銜接語篇段落的內容、精準運用文字傳達 個人思想為主,即使是母語者也未必能確實達成,畢竟這是一連串需要大量 訓練,並輔以明確形式訓練的過程。Martin(1999)主張學術寫作教學的模

52

組,應具體呈現於教學中,使學習者認知到,特定語言形式在語體中有重要 的社會功能。而教師在這當中扮演了引導、修正篇章的角色(interventionist)。

Littlewood(1996)也認為,使學習者了解寫作規範是寫作教學的第一 要務,但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在符合社群規範的情況下,給予學習者發揮個 人思考的空間。Barkaoui(2007)從文本形式、過程、社會文化等三個層面 分析二語學習者的教學內容,並指出,二語寫作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透過不 同方面的訓練,以及教師、學習者的相互配合已達成學習者能夠獨立、自動 地完成寫作篇章為目的。

以下將回顧不同寫作教學的教學設計,本研究將前人文獻歸為重視學科 傳統的差異化設計、以階段性課程設計為主的階段性設計,最後介紹經常運 用於二語寫作教學的自我管理策略發展模式。

(一)差異化設計

寫作教學當中,部分學者認為寫作教學不應納入學科差異加以考慮,一 方面是他們主張學術寫作應被視為一種通用性技能,另一方面,寫作教學的 教師很難熟練所有學科的特殊傳統或用語。如同 Spack(1988)認為,寫作 應忽略學科差異,教師須將焦點放在寫作策略的教學與訓練上。Horowitz

(1986)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寫作任務進行比較,也支持這樣的說法,他 們提出了學術寫作教學一般性的建議,排除學科間的差異,他認為學生的寫 作任務應該包含七的環節,包括:針對閱讀內容寫出摘要、文獻回顧筆記、

分享參與過程的經驗、連結理論與數據、個案分析、整合訊息和資源,最後 呈現研究結果。

但並非所有學者都抱持如此強硬的看法,如 Zhu(2004)訪談了工程與 商學領域的專家,並指出因學科固有的學術風氣,使學者認為學術寫作應提 出適用性強的基礎模型,再接著由教學者引入專業內容,可以說專業學科的 內容也有其必要性,但可以放在基礎寫作課程以後的階段;Wingate(2012)

提到個人曾經以國王學院的課程為試驗模型,嘗試找出通用性最廣的學術寫 作課程,他認為當學習者習得寫作策略與技能後,便能自動應用於學科之上,

雖樣本數仍有擴大的空間,但該份研究結論亦提到,若能與該學科教學者緊 密聯繫,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該課程回饋的內容,分析學習者需

53

求、給予目標語體相關的訓練,能使學習者正確認知到語體的特徵,於是 Wingate 總結課程建議,認為一般性的學術寫作教學,若能與目標學科的學 術傳統教學進行揉合,將會使課程效益最大化,並且能引發學習興趣。

也有部分專家們呼應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寫作教學應考量到不同學科 的影響,學術寫作尤其如此,學術論文寫作應該交由具備該領域專業的教師 進行教學設計。Monroe(2002, 2003)認為,針對特殊學科設計寫作教學並 非難事,相較於一般性的寫作課程,教師僅需納入學科的獨特傳統與書寫風 格即可;Lin(2005)認為,分析並列舉母語者使用的後設論述標記,能為 後人建構一套寫作模型,他參考 Crismore et al.(1993)的研究,對比台灣大 學生的學術作品,認為分析不同學科的語言形式,可以補足因語言、文化學 科所產生的落差。Mitchell & Evison(2006)指出學術寫作教學應是一系列 不中止且與學科高度關聯的課程,若與專業的學科切割,會產生寫作與學科 分離的情形,這與 Lea & Street(1998)指出教學者不應刻意分離學科與寫 作的看法相同。因此針對學科特性制定教學內容是教師應該具備的概念。

(二)階段性設計

除了學科與寫作的結合外,本研究爬梳二語相關的寫作教學研究,發現 普遍而言,寫作教學的研究者都具有階段性設計的概念,可以說教學界普遍 認為寫作技能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的課程,因此本文回顧相關研究,以期能 作為教學設計的範本。階段性的概念經常與 Bruner, Ross & Wood(1976)

提出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相關,亦即教師於課室中設計課程或 布置任務時,應從旁協助學生、循序漸進,提供能力範圍內的任務,熟練技 能後便可達成自動化的結果。

Wingate(2012)認為寫作教學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提供充足的學習 資源,並且安排一般性的寫作任務,使學習者能自主學習,以便應用於不同 學科。接著為嵌入式寫作輔助(embedded writing support),提供期刊文章 以及同儕作品做為閱讀語料,教學助理在其中也發揮功能,給予學習者回饋,

而約有八成的學習者在訪談中提到,此一階段對學術文章寫作有極大的幫助。

最後一階段的寫作教學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集體閱讀評價較高組別的篇 章,對照低分組,進行評價與修正,最後則對個人篇章進行改寫。前兩個階

54

段為訓練批判性思考為主,第三階段則講求語體導向的應用。

Barkaoui(2007)提到的過程焦點亦重視二語寫作教學的階段性過程,

他指出,教學者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應該盡可能描述、示範寫作過程以 及策略的運用,例如概念的發想到發展成篇章、計畫性地寫作、重新審視內 容等,並且持續給予回饋建議直至他們能獨立運用,如同 Roen(1989)曾 提出,各種輔助、策略運用、糾錯等回饋,都是為了使學習者離開課室後,

仍能不藉由旁人協助而成功產出個人著作。

吳欣儒(2011)碩士論文分析醫學院論文以及文學院論文,並整理常見 句式做為參考,透過語義內涵的分析搭配常見語境,以完成教學活動及目標。

如提供圖表與寫作範例,使學生能使用課堂教授的特定句式,如下圖二-6,

為台灣都會區人口成長率的數據及圖表,作者提供的範例為何於學術規範以 及寫作風格的範例,學習者必須在閱讀含有重要資訊的內容後,依循例句進 行圖表分析,並完成寫作任務。

另外該文獻也提到,運用範文中特定形式的問題,要求學習者依課堂材 料完成短文寫作,能逐步建構學習者的寫作能力,如下圖二-7,若學習者能 依序完成問題,搭配後設論述標記,便可以組織為完整的段落。作者認為,

華語學術寫作之情態教學,應以了解語體特質、規範及寫作架構為目標,同 圖 二-6 吳欣儒(2011)控制法之教學設計範例

55

時能清楚辨析標記的語義內涵,並推得標記的語用功能,最後歸納常見語境,

以運用於適切的句式當中。

(資料來源:吳欣儒(2011)。華語學術寫作之情態動詞分析與教學應用(161 頁)。 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Dehkordi & Allami(2012)提出示證標記的教學建議,他們指出學習者 在闡釋個人想法和意見時,應仔細引證以說服讀者,同時也能在確保語法正 確的情況以外,以恰當的手法得到學術社群的青睞。他們還指出,模組式

(pattern)的學習方法,能有效提升運用示證標記的意識。

謝佳玲(2014)研究情態詞「能」與「會」於學術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也運用了階段性的寫作教學設計。該研究認為實證性的語用分析研究,能使 學習者對於語言以及語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對教學者而言,也提供了 如歸納定式(formulaic language)(Wray, 2008)、語塊(lexical chunk)(Ellis, 2002)等方針,使學習者熟悉後,能妥善運用。由於該研究的「能」與「會」

二者為近義詞關係,因此教學上以具體的語境展示其中差異,是較合理的作 法。首先提供例句,喚起學習者對語塊的關注,接著進行組句練習,最後藉 由段落填空,亦即標題與命題的結合作為檢測。

謝佳玲等(2018)針對自然學科學術寫作教學提出教學建議,將寫作課 程分為三個步驟,該研究舉出所有語料庫當中,模糊、強調、示證標記個別 的形式,同時也以語料庫中的模式為基礎,設計寫作教學練習,如下表二-7 的練習內容7,遵循由簡易的詞彙運用到複雜的段落組成,使學習者能快速 熟悉學術寫作的傳統模式,也提高對於後設論述標記的意識。首先向學生展

7 此處僅擷取謝佳玲等(2018)部分寫作練習範例,並非完整的習題。

圖 二-7 吳欣儒(2011)控制法之寫作提問範例

56

示不同的標記形式,以及可以達成的說服意圖,並短文中的標記辨識練習,

作為學習的檢驗方式;其次,將相關學科中的真實語料拆解為句子,提供學 習者目標標記,讓學習者嘗試使用標記組成文意暢通的句段;接著以段落填 空的方式,提示學習者可以運用的標記類型,以完成段落;最後設定前後文 意清楚的情境,讓學習者融合標記、命題,完成整篇文章,該研究相信在教 師提供的鷹架下完成篇章,得以發展出個人的學術論著。

57

表 二-7 謝佳玲等(2018)認知情態標記練習

一、辨識練習:請閱讀下面文章,找出當中的模糊、強調、示證標記。

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可能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幾 乎所有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研究,都開始分析氣候變化對地球和生態系可能帶來

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可能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幾 乎所有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研究,都開始分析氣候變化對地球和生態系可能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