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寫作章節的特徵

第二章 文獻評述

2.1 學術寫作

2.1.4 學術寫作章節的特徵

Swales(1990)針對語體進行說明,他認為不同語體對應的溝通功能也 相異,為了達成溝通目的,學術寫作具有特定的篇章結構。有些學者指出,

學術寫作不同章節之間的篇章結構不同,是由於段落的功能相異(Swales, 1981),也因此不同章節的結構相異、功能分明,有時標題亦具有決定文章 整體脈絡的功能。

現今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大多依循 Weissberg & Buker(1990)提供的 IMRD 典型架構圖進行篇章結構的安排,如圖二-1 所示。IMRD 模式,又可 以稱為 IMRAD 模式,相較於語體的大概念而言,屬於篇章當中的內部結構,

據信最早可以追溯到 Pasteur 於 1876 年《啤酒研究》(É tudes sur la Bière)

提出的寫作模組,即使當時對於章節之間的標題、結構等仍不完整,但他已 清楚地將內容區分為緒論、方法、討論。

圖 二-1 學術論文章節架構圖

17

在 1950 年代,物理領域的學術寫作已率先運用類似的模式(Bazerman, 1984)進行寫作;生態學(Ecology)領域的研究,也於 1950 年代開始接受 這樣的寫作模式,Wu. J,(2011)提出一連串關於生態期刊的分析,認為 IMRD 的模組已經成為當時生態學當中的基本架構,可見這樣的結構有其重要性。

雖然當時已有部分學科採取相似的模式作為學術寫作的架構,不過,學 者對於學術寫作的章節架構討論不多。直至美國國家標準委員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Committee, ANSC)於 1972 年提出並推廣後,IMRD 模式 方成為寫作規準(Sollaci & Pereira, 2004),並在各學科領域流通。基於不 同章節在學術寫作中的功能不同,本研究將說明不同章節的基本功能。

(一)緒論及研究方法

緒論(Introduction)一章旨在由廣泛而深入地(general-to-specific)引 導讀者進入研究問題的核心(Weissberg & Buker, 1990),該章節為了闡釋 個人研究動機及學術知識,經常與大量的文獻回顧共存(West, 1980)。

Swales(1990)深入分析緒論章節,得出書寫緒論的三個主要結構,稱 之為 CARS(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模式,他強調緒論應提出明確的研 究問題,首先設定研究範圍(establishing a territory),指出該研究有助於解 決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回顧相關領域的文獻;第二步依序為反面論述、指 出研究缺口、表明問題意識,最後提出理由,四個步驟可以闡釋個人研究貢 獻;最終步驟,則簡述研究目的與架構、描述當前研究情形、提出研究的基 礎理論,再進行整體論文架構的簡要說明,使讀者在緒論章節便可以快速理 解研究核心概念。

文獻回顧具有三項功能,其一,可以接續前一節研究背景,繼續引導讀 者跟隨作者的理路,其次,可以顯示研究者對該領域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最後,可以指出個人在該領域中的定位並擴大研究的版圖(Weissberg &

Buker, 1990)。研究方法(Method)提供讀者對於該份研究操作手法進一步 的了解,亦可提供後人發展、重現研究時的參考,Weissberg & Buker(1990)

認為,即使研究不包含數據分析,也應清楚描述素材、語料、工具等相關細 節,該章節大多為描述性語言,是為此章節的特性,並且在此章並不提出個 人的新論點(West, 1980)。研究方法的要點在於詳盡描述研究步驟,使得

18

個人的研究易於複製,也更具有參考價值。

研究方法的內容對讀者而言,也具有判斷此研究的信度、效度、品質高 低的功能。在英語研究論文中,研究方法的語態(voice)大多以被動式

(passive)為主,該現象與學術論文中,作者傾向去除個人主觀的因素有關,

能使焦點匯聚於作者想呈現的客觀資訊上(廖柏森,2006),而我們可以將 此類現象視為一種呈現研究客觀性的語用策略。

(二)結果、討論與結論

一般來說,學位論文的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而期刊論文則多將此章安排 在研究方法之後,也經常因為篇幅限制,會將結果與討論章節合併在同一章,

故本文搜集語料時,凡牽涉結果以及其討論內容,便納入分析範圍,詳細篩 選標準將於第三章仔細說明。

West(1980)認為研究結果一章的功能為描述實驗後的結果,且該章節 的內容多為作者對研究成果的評價及闡釋。作者嘗試提出新的論點,展現個 人的研究能力與該研究的價值,並以文字形式呈現客觀研究結果與數據。因 此,運用模糊標記如 may、might、suggest、possible 等,可提供作者與讀者 之間辯論的空間,也揭示作者願意承受讀者批評、接納建議的謙和態度。

Swales & Feak(1994)指出,研究結果是以描述性的語言呈現事實,討 論的內容便是作者關注的重點,其中包含個人詮釋以及評價,此處可能隱含 作者個人主觀地解讀,可能引發社群間的意見衝突,不過,透過專家學者們 的相互質疑,才可能拓展研究的可能性,也說明結果與討論章節當中,說服 讀者的策略是重要的。

從學術寫作的演變來看,指出學術界關注研究的重點會隨著技術以及器 物變動,如早期文章聚焦在研究方法、研究儀器、數據結果,至 1930 年代 後,轉而關注結果與討論、結論部分(Bazerman, 1984)。這意味著作者本 身在結果與討論、結論章節的表現是受到重視的,此部分的表現更可能成為 決定作者是否能學術地位的關鍵。由前可知學術寫作中的結果與討論章節具 有呈現研究結果、主觀解釋的特徵,因此模糊策略在該章的運用值得關注。

談到結論章節,Weissberg & Buker(1990)認為該章在寫作上的安排應

19

與緒論相反,由繁而簡、由特定問題擴展至普遍情況(specific-to-general),

能適切對應研究以外的世界現象,同時檢視是否解決研究問題,這與 Rudestam & Newton(2001)的說法雷同,他們認為論文最末章,應屬於歸 納性的反思,將具備特殊條件的個人研究,與外界聯結。

由於結果與討論屬於個人主觀闡釋,雖具備客觀研究成果,但敘述時作 者大多採用保守和謹慎的態度,提供自己一個安全空間,廖柏森(2006)指 出,大多數作者都會採用模糊的手法來規避風險,包括運用表示可能性的助 詞 might, could, may 等;另外也可以運用副詞或形容詞,如 probably, apparently, probable, perhaps 等;最後可加入建議性或主觀性的動詞,如 believe, tend to, appear,他認為有經驗的研究者會交替使用這些形式,這與 部分運用後設論述標記策略的文獻有相似的結論,亦即評價較佳、經驗較豐 富的作者,會交替運用不同的標記(Hyland, 2004;Wu, S. M., 2007)。

(三)摘要及其他

除了 IMRD 結構外,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經常也細分致謝詞、摘要、參 考文獻等部分,而致謝詞、摘要等也常運用後設論述以達到溝通目的,如摘 要的功能在於節錄全文重點,使讀者見微知著,提供快速了解全文研究方向 的說明。一般按照寫作的進程,摘要書寫的順序應在全文最後,且其中應該 依序寫出研究章節內容的重要資訊,且必須包含研究目的、方法、以及研究 結果,其餘部分可以考慮省略(Weissberg & Buker, 1990)。依據目前學術 界的研究,摘要的重要性逐漸上升,其寫作模式亦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

甚至在期刊或研討會論文被視為最重要的部分(Berkenkotter & Huckin, 1995;

Gillaerts & Velde, 2010)。

本研究透過 Swales(1981, 1990)的語體分析理論,說明不同語體為達 成溝通目的,不同的寫作形式與策略應運而生。相較於其他語體形式,學術 寫作具有結構性、規範性、互動性的特點,也具有傳播新知與鞏固作者學術 地位的功能(Hyland, 2002, 2009),學術寫作章節的內部結構不同,結果與 討論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該章節作者的表現與學術地位息息相關,如何妥 善將說服策略運用於寫作中,是社群與作者都應該關注的重點。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