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評述

2.4 學術寫作教學

2.4.4 二語寫作難點

二語寫作當中,語言程度會是學習者的一大考驗,而在教學現場面對學 習者的教師,也必須面對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教育模式的學習者,因此本 小節旨在說明,學習者以及教學者的難點,以作為教學建議時的考量。

對二語學習者而言,首先會碰到的困難可能是基礎的語法、標點符號系 統等語言形式上的運用,如同 Hammill & Larsen(1996)針對英語學習者提 到的三個寫作任務中,最應該先鞏固的即是基本運用的課題。另外,學術寫 作強調社群共同的價值,亦即作者本身應該順服而非背離社群傳統,同時也 應意識到個人作為社群份子,應承受社群對個人的期待,但二語學習者往往 因為不熟悉目標語領域的傳統,而產生評價上較低的問題。不過,即使是母 語者,在面對學術領域的文體時,也不見得能將學術寫作發揮得淋漓盡致。

Han & Hiver(2018)分析心理因素對於學習者的影響,其研究羅列自我 約束(self-regulation)、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焦慮(anxiety)對於二 語寫作的影響。結果發現,焦慮因素對於學習者二語寫作的影響力最大,但 該篇文獻的作者認為,心理因素的計算不見得能運用於其他研究中,因此建 議後人應從不同的面向加以討論。

許多文獻也指出,不同領域的外語學習者都可能在書寫時碰上不利的情 形(Benfield & Feak, 2006;Benfield & Howard, 2000;Flowerdew, 1999;Kaplan

& Baldauf, 2005;St. John, 1987),即使學習者已經掌握了目標語言,切換 為學術寫作體裁時,不見得能順利地進行(Kern, 2000)。Dahl(2004)的 研究也證實,學習者背離社群傳統的主因大多是受個人本國文化因素的影響。

前述幾項因素,都可能造成教學以及學習上的難點。

但 Gillen, Vaughan, & Lye(2004)將研究文章運用於課堂教學中,發現 沒受過相關學科訓練的學習者,在適當的安排下仍能理解專業文章的內涵,

64

但即使是受過訓練的學習者,也可能碰上相關領域的問題。然而,有些學者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指出,學術寫作語體有其特殊性,即使是母語者也 難以掌握,因此對學習者而言,他們與部分母語者的起點相去不遠。

對教學者而言,教學現場遇到的困難來自政策、職場環境、教學資源以 及學習者的限制。Wingate(2012)在英國國王學院進行寫作教學課程,受 限於教學資源以及時間,僅能透過網路課程給予學習者寫作上的幫助。學習 者來自不同背景,因此極需對學術圈經驗較豐富的教學助理進行指導,

Wingate 認為此需求易造成教學助理負擔過重的責任,而不願意繼續合作。

根據前幾節的內容,我們了解學術寫作教學中,應當先提升學習者語體 分析的能力與素養,使他們正確認知到該語體當中的寫作規範,以獲取社群 認可。不少研究顯示(Bhatia, 2006;Wingate, 2012)認為,語體分析研究提 供了一個實際的架構,不但適用於所有語言,為教師提供教學方針,更可以 促進學習者對於所屬社群的認識。

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意味著不同社群有獨特的規範,有各自尊崇的價值 以及溝通方式(Van Dijk, 1997),這使不同背景的作者在作品中有不同的表 現。對不同語言的使用者而言,語言及文化可能會是運用外語寫作時的阻礙

(Abdi, 2011)。

Gross & Alexander(2016)嘗試研究二語學習者在學術寫作方面碰到的 障礙,其中包括教師關於評分量表的指令不清,造成學習者責任不明確;課 程任務參與度低、無法堅持並把持原則,都是學習過程中的障礙,甚至可能 是學習的難點。然而,該研究指出,這些障礙的分析並非完全是學生的責任,

專家應該將這些因素加以排除、改正,以待能幫助二語學習者。

某些研究提及教學過程中反饋的重要性(Ferris & Roberts, 2001),無論 是否給予學生正面評價,具有結構性的回饋往往能快速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

給予明確具體的建議,能達到鼓舞學習者的效果(Myles, 2002)。但部分學 者提出異議,他們指出,寫作是一項複雜的語言能力,教學者給予反饋不見 得能給予學習者信心,有時反而會使其大受打擊(Elbow, 1996)。因此,

Barkaoui 指出,糾錯、回饋的形式應該考量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且寫作的責 任與內容應交由學生自行決定。

65

除了糾錯與回饋,課堂的練習頻率也應仔細考量,Chenoweth & Hayes

(2001)的研究說明了語言的產量增加時,寫作的流暢度亦會隨之提升,當 寫作頻率升高,語言運用的反應時間也會縮短,亦即能逐漸邁向自動化。當 然,合理地融合閱讀與寫作教學,並於課室之外增加寫作練習的機會,能喚 起學習者對於語體、寫作傳統的重視。另外,有學者也提到,若能轉換課堂 形式,以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帶領寫作教學內容,亦能達到使學生自 主研究、與同儕談論內容的功用。

2.5 小結

本章首節先回顧學術寫作與一般文本的不同,並嘗試歸納前人說法,提 出學術寫作具有基本章節的結構性、遵循學術傳統的規範性,以及引發讀者 參與的互動性;接著提出學術寫作的目的與功能,學術寫作作為一種功能性 較特殊的語體,其目的在於發揚個人在該領域的新見解,同時藉此提升學術 地位。

然而,學術寫作欲得到讀者認同,其間必定運用了說服策略,第二節引 入傳播學界理論,分析不同類型的說服策略,並以 Toulmin(2003)提出的 證據、保留與修飾等說服手段,能對應 Hyland(2005a)的學術寫作中的後 設論述標記。本章第三節以 Hyland(2005a)後設論述標記模型為基礎,並 聚焦於示證標記、強調標記與模糊標記,同時指出,後設論述標記將受到不 同因素的影響。

第四節檢視過去學術寫作教學的成果,從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角度分析文 獻,可得知教學者對於學習者的影響,而學習者本身的因素亦能決定教學內 容的設計方向;差異化、階段性設計是學術寫作教學中普遍可見的模式,其 中 SRSD 模式的六個階段確保學習者明白個人學習的階段,使寫作教學能 達到最佳效益。不少二語學術寫作教學研究都注意到語體、社群讀者、寫作 策略的重要性,因此教學設計也將此些因素納入課程;二語寫作有其教學難 點,分別從學習與教學的角度著手,期望本研究能有所突破。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