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學與教

4.3 取向與策略

4.3.6 照顧學習多元化

學習多元化存在於每間課室。第三章已就如何選擇學習目的、組織內容和議題,來照顧 學生的不同需要,以及如何轉化班中的差異成為有利的條件,列出了一些課程規畫方面 的建議。

照顧能力稍遜的學生

在照顧能力稍遜的學生的教育需要時,教師應留意學生的全人需要,而不是只集中在他 們的學習問題上。教師也應對這些學生可能達到的學習成果,抱持合理的期望。要幫助

幫助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改進學習

一位任教綜合人文科(中四至中五)的教師描述他在照顧學生學習需要的經驗。

他的學生大多欠缺學習動機,並有讀寫障礙等學習困難。他認為以下的策略可以 有效改進學生的學習和動機。

● 在學生開始學習本科前,教師嘗試識別學生的強項和弱點及學習問題的成 因,從而採取適當的策略,協助每位學生學習。

● 調適課程規畫以配合學生的教育需要。

● 將大部分課時用於在活動爲本的學習,如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和模擬遊戲 等;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和教學方法,讓學生邊做邊學,保持興致。

● 調適或重寫材料,以適合學生的閱讀能力。

● 使用多媒體和互動式學習材料,以提供豐富的知覺刺激和鼓勵學生積極參 與。例如,使用流行曲和近期的本地電視節目,與學生開展關於「本地意識 及身份認同」的討論。

● 安排一些小型和簡單的課業,並允許學生以非文字形式(如錄像帶、圖畫)

呈交。

● 設計包括不同難度試題的測驗卷和考試卷,避免學生因評估造成沮喪,並提 高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

● 鼓勵學生重視自己不同方面的成就;即使學生在學術方面未達優異成績,教 師也對他們的表現予以肯定。

提升能力較高學生的學習

對能力或潛質較高的學生,教師應該因應他們的學習需要,提供難度較高的學習情境,

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能力。教師須為這些學生設計「充實」的課程,以確保學習內容與 他們的已有知識沒有重疊,並且提供更多延伸學習或獨立研習的機會(例如就學生有濃 厚興趣的某一特定主題進行延伸專題研習)。學生也可嘗試較高要求的課業,以掌握較 具挑戰性的學習重點,而教師須對這些任務予以足夠的關注。最後,教師可把能力較高 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小組,並完成特別設計而較具挑戰性的課業或工作紙。

能力較高學生的特別角色

一位在某所以英語教學的女校任教通識教育科的教師認為,對於能力較高的學 生,學校應提供機會發揮學生的優點。這位教師會識別在不同方面表現卓越的學 生,鼓勵她們在小組學習活動中擔當特別的角色。她策略性地將學生分成小組,

每組包括不同能力的成員,使同學互相幫助,達到共同目標。

在進行互動學習活動時,溝通能力較好的組員,會發揮主動的角色,包括激勵其 他同學參與、給組員以即時回饋、匯報小組的成果。教師可鼓勵協作能力較強的 組員帶領分組討論、激發小組成員參與並且協調討論,以達到結論。明辨性思考 能力較強的組員,則負責處理組員提供材料的真確性、制訂合理的論據;同時,

她們也會質疑組內提出的論點,並評論同學的意見。

透過在同儕學習中所擔任的特別角色,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因應本身的潛能,肩負 較艱巨和富挑戰性的責任;這些同學的參與也使其他能力稍遜的組員得益。此外,

這些學生在課堂內成功促進小組合作和互動,也能提升其個人及社交能力。

此個案是第 73 頁圖 4.3 內 D 點的例子。

照顧有情緒問題的學生

學生的情緒狀況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影響。對於照顧個別學生的情緒問題,可能需要協 調學校和家庭在個人層面作出共同支援,從學生較個人的層面來處理。通識教育科的課 程,爲學生提供很多反思個人成長和身份認同的機會。「自我和個人成長」學習範疇與 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生活經歷關係尤其密切,並可對學生的情緒和社交發展,帶來正面的 影響。

教師可利用較抽離的媒介,例如詩、戲劇或電影,引出討論的議題,以此間接地幫助學 生探索自己的情緒問題。在討論某些議題時,應小心避免觸發學生的強烈情緒反應。一 般來說,在通識教育科課堂上,不應以班上成員的私人問題為討論話題,而教師也應幫 助學生保障自己的私隱和尊重他人的私隱。不論何時,任何關於個人家庭背景、性別、

外表、傷殘以及任何方面的表現的歧視性評論,都應避免。

有關教導有情緒問題學生的建議

一位任教於佛教志蓮中學的教師,分享了她為一向有情緒困擾和行為異常問題的 學生教授「自我及個人成長」的經驗。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營造積極、穩定和溫 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建立信心和友誼。她訂立了一些課堂的行為守則,指導學 生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並且在日常的課堂互動中切實遵行。她也亦聆聽學生的 問題,特別是那些有嚴重情緒困擾和自我傷害跡象的學生。她與學生傾談他們的 關注,並識別他們的學習問題。

在班上討論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議題時,教師會設計反思活動,讓學生有機會 談論他們自己的經驗。她提醒學生要尊重別人的私隱和保守秘密。她讓學生預早 知悉往後的課堂進度,讓他們對可能感到困窘的討論議題作好心理準備,考慮會 否分享個人意見或感受。

她又建議,倘若教師察覺到學生有情緒困擾或自我傷害的行為的徵兆,應給予適 當的個別輔導或作出轉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