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中共「和平崛起」對國際權力格局的觀感…

第一節 促進多極化的世界格局…

一、對世界形勢的認知

不同實體在一定範圍內彼此影響,自然就會產生權力關係,進而形成權力格 局。二戰結束以來,一個擴及世界的權力格局逐漸確立,各國在其中佔據不同的 位置。無庸置疑地,各國的權力地位是不平等的,少數強權國家佔據了上層席位,

決定了這樣一個世界權力格局的基本組合。對中國而言,追求躋身那些「少數強

60

權國家」之一,一直是清末以來就懷抱的熱切盼望。1抗戰結束前後,中國一度 成為四強之一,但旋即就因國共內戰而地位大跌。即便如此,剛剛建政的中共很 快地又在韓戰中成為左右美、蘇強權的關鍵力量。中國天生擁有的地理及人文條 件,賦與了其成為強權的潛力;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外交政策很自然地擁有世 界性的格局。

在這樣的客觀現實下,中共自建政以來的外交戰略,一直離不開對世界權力 格局的判斷,而當中首重的就是對世界整體形勢的分析,用中共的話語表達,即 為「時代主題」。從毛澤東到鄧小平,中共決策者對「時代主題」的認知產生了 巨大的變化。在毛澤東時代,無論是建政之初的「一邊倒」、50 年代中期提出的

「和平共處五原則」乃至文革時提出的「三個世界」,「戰爭與革命」始終是中共 對時代主題的認識,用後來鄧小平的話說,就是「立足於早打、立足於大打、立 足於明天就打」,認為世界大戰隨時會發生。2鄧小平時代開啟後,改革開放成為 主旋律,「和平與發展」成為對世界形勢的新認識。雖然這樣的新認識,亦受到 中(共)美關係改善、歐洲及日本經濟崛起等國際因素的影響,但主要仍得力自 中共國內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思維。

大體而言,自鄧小平確立「和平與發展」為新的時代主題後,中共決策者對 世界形勢的判斷便沒有太大的改變,即維護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全面致力於經 濟發展。然而,外部環境的變化卻不操縱於中共之手,因此當外部環境出現可能 傷害到中國發展的威脅時,國內菁英便會對外部環境的「安全」程度做出不同的 評估,從而影響決策者的認知。

根據台灣學者陳牧民的研究,中共在確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後,實 際上又經歷了「韜光養晦」、「全球化」、「新安全觀/和平崛起」這些不同的對外 部環境的安全評估。3客觀來看,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主要是為了應對 1989

1 關於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救亡圖強的理想,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一節。

2 秦亞青,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頁 129。

3 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陸研究,第 49 卷 第 4 期(2006 年 12 月),頁 10~14。

61

至 1991 年間所發生的東歐巨變、天安門事變、蘇聯解體這一連串的國內外衝擊,

而當時中共內部也因此對外部環境的安全評估轉為悲觀,將西方國家「和平演變」

的企圖視為主要威脅,甚至激起對改革開放是否持續的爭辯。4鄧小平南巡講話 後,確立了改革開放的路線不變,但各方對於全球化的爭論仍沒有休止,一直到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才算定調。5相對於「韜光養晦」的保守態度,「全球化」

的思維則是對外部環境的樂觀表現,認定只要不急著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便能 利用全球化的環境完善自身的現代化。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國際上「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日益高漲,

中國大陸的菁英對外部環境的評估又轉趨審慎,而有「新安全觀」、「和平崛起」

這種偏重於反駁中國威脅論的概念提出。6總的來說,近十年來的中共,對世界 形勢的判斷還是較為正面的。自 2003 年中共發表十六大報告後,21 世紀的頭二 十年就被官方認定為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7這種認知為胡錦濤及甫任中共 總書記的習近平所接受。8中共官方顯然相信,外部環境中對中國發展的威脅處 於可控制的範圍,中國的崛起仍主要決定於自身的現代化進程。

二、「多極化」的戰略內涵

中共對世界形勢的認知可見於官方的宣示,然其對自身地位的認知就沒有這 樣直白地表述了。事實上,要探究中共如何看待自身在世界權力格局中的地位,

首先還是得先了解其對世界權力格局的判斷。自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 代主題後,起初對世界形勢的判斷還是較為審慎,僅是認為戰爭爆發的機率降低

4 邢賁思,「風雲驟變後的思索」,科學社會主義(北京),1992 年第 2 期,頁 8~11。

5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共內部對全球化的態度仍不一致,一直到 1997 年江澤民將「高舉鄧小 平理論大旗」及全球化的概念納入中共十五大對外關係的論述中,世界全球化的趨勢才為中共肯 定。見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頁 14;珍妮‧克萊 格(Jenny Clegg)著,葛雪蕾、洪漫、李莎譯,中國的全球戰略:走向一個多極世界(China’s Global Strategy: Toward a Multipolar World)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頁 76~82。

6 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頁 10~14。

7 「戰略機遇期可求更可為」,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 年 3 月 4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4/c49156-20664870.html〉(瀏覽日期:2013 年 3 月 5 日)。

8 金燦榮、段皓文,「重要機遇期的變與不變」,新華網,2013 年 2 月 2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6/c_124388840.htm〉(瀏覽日期:2013 年 3 月 5 日)。

62

而已,但到了冷戰末期,則愈來愈傾向認為美蘇兩極的對立已出現鬆動,世界權 力格局將會在經濟集團化(日本、西歐等經濟集團形成)、經濟整合、第三世界 逐步發展的浪潮下產生大變動。91988 年 2 月,鄧小平指出:「現在看來,完全由 兩個超級大國主宰的時代已經過去。」10同年 6 月,時任外交部長的錢其琛公開 表示世界將走向「多極化」,而且這樣的趨勢是「積極的發展」。11「多極化」成 為中共官方對世界權力格局前景的預言。

1989 年後,美蘇兩極對立的鬆動似乎更為明朗,但中共卻因為發生天安門 事件,而受到西方國家的圍堵。此時大陸的菁英多對外在環境的安全評估轉為悲 觀,鄧小平乃在此時提出了著名的「韜光養晦」策略,強調「不當頭」。然而,

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鄧小平仍在 1990 年 3 月明確表示:「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 正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中 的一個……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12 中共對世界將走向多極化的判斷,並未因外在環境轉趨不友善而改變。

中共所說的「極」究竟意涵為何?大陸學者在這方面意見基本一致,認為「極」

意指對國際政治有較大影響力的力量中心,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經過一定 整合的國家集團。13那麼,到底當今的世界是不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呢?冷戰結 束二十餘年來,大陸學者大多承認,美國對國際政治明顯有其它強權所不及的支 配能力,而且是在層次上的根本差異,他們稱美國這樣的特殊地位為「一超」, 其它幾個強權則是「多強」。14準此,大陸學者多認定,這種「一超多強」的格 局還不到中共所稱的「多極化」,因為它實際上是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或者 也只是朝多極化世界發展的過渡階段而已。綜合中外學者的看法,中、歐、俄、

日是公認的多強,而按大陸學者普遍的認知,它們「都具有成為一極的實力,但

9 李岱、周陽,「略論當代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國際問題研究(北京),1986 年第 3 期,頁 5。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 329。

11 「世界多極化是個積極的發展」,人民日報,1988 年 6 月 2 日,第 6 版。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頁 353。

13 葉自成,「對中國多極化戰略的歷史與理論反思」,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4 年第 1 期,頁 9。

14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實力地位」,收於陳琪、劉丰主編,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11),頁 14~20。

63

都還不是一極。」15

其實,1991 年美國在波灣戰爭中展示絕對優勢的軍事實力後,中國大陸對 多極化趨勢的判斷便轉趨保守。沃爾伏(William Wohlforth)和克萊格(Jenny Clegg) 兩位西方學者都認為,1995~1996 年的台海危機是影響中共判斷很大的分水嶺。

美國學者沃爾伏(William Wohlforth)認為,本來崛起的中共對美國建立的單極秩 序是不滿意的,但經過台海危機後,中共承認、容許了美國單極領導的現狀。16 對此,英國學者克萊格(Jenny Clegg)則有不同觀點,她認為不能以此就認定中共 默認了美國的單極地位,因為中共考慮了主要大國的綜合國力,並對所處的權力 格局做了認真評估,然後才改以一些新手法來推動多極化。17

以後來中共的宣示來看,「多極化」仍是中共所相信的世界趨勢,1997 年中 共十五大報告中,便將多極化確立為全黨對未來世界局勢的判斷。18值得注意的 是,此時中共所稱之多極化,顯然除了對形勢的判斷,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價值 期待。此外,對中共而言,多極化也成為一種可實踐的外交策略。在十五大報告 中,中共同時提出了「新安全觀」,也就是要以合作安全的手段來推動多極化。19

「新安全觀」為中共的多極化戰略提供了論述,同時也幫助中共迴避了對自身權 力企圖的表態。本來,「多極」這一說辭就帶有濃厚的權力政治色彩,放在現實 主義的話語體系中理解,很容易就令人聯想到大國協調的權力平衡;但為了取得 道德制高點以「軟制衡」美國,中共刻意淡化多極化戰略的權力重組意涵,而強 調追求國際政治的民主化,反對霸權,建立公平正義的世界新秩序。這種考量,

和後來中共將「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混為一談是同一種邏輯。

15 葉自成,「對中國多極化戰略的歷史與理論反思」,頁 9~10。

15 葉自成,「對中國多極化戰略的歷史與理論反思」,頁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