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決策者對「和平崛起」戰略的設計…

第二章 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

第二節 決策者對「和平崛起」戰略的設計…

一、中共提出「和平崛起」的背景

2003 年,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向世界正式宣示了「和平崛 起」的戰略構想。為深入了解中共決策者對「和平崛起」戰略的設計,首先必須 對該戰略被提出的背景有所掌握。按照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假設,國際情勢仍是決 定一國外交行為的結構性因素,然而該國之決策者對國際情勢的認知,則起到了 中介的關鍵作用。新古典現實主義相信,決策者所處的國內政治環境將影響其對 國際情勢的認知。因此,以下便就 2003 年提出「和平崛起」戰略的決策者──亦 即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做一番探究。

(一)國際情勢

先就國際情勢而言,當時冷戰已結束十餘年,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強,沒有 任何單一國家的實力足以與之分庭抗禮,且各國亦未如權力平衡論所言組成反美 聯盟,或僅以「軟制衡」(soft balancing)對付之。31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深了 各國間的互賴關係,各國順應時代變遷不再受限於冷戰時期「黨同伐異」的兩極 體系,轉而更關注自身內部的國內事務,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從「革命與戰爭」

轉移到「和平與發展」的主題。進入到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國際權力結構雖仍是 決定國際關係的宰制因素,但「權力分散」(the diffusion of power )及權力性質的 轉變已然超越了傳統的軍事同盟對抗。「權力」變得愈來愈難衡量,其指標、內

31 關於後冷戰時期各國對美「軟制衡」的理論,見 T.V. Paul, “Soft Balancing in the Age of U.S.

Prim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1 (Summer 2005), pp. 46~71.

40

涵愈來愈多元化;而各種軍事技術、武器裝備(包含核武)也更加容易跨國界散 播,並落入許多政府失靈的開發中國家內部的非政府好戰團體、恐怖組織手中。

32基於這樣的情勢,非傳統安全問題乃為之叢生,各國非經由國際合作無法解 決,遂更加倚賴各種國際制度來安排國際關係。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以美國為 首的西方國家仍占據國際制度的主導地位,在中國及其它開發中國家看來,這樣 的國際制度體系充滿著許多不公義處須要改革。

再就世界超強的美國之對華政策觀之,柯林頓政府雖於 1997 年宣布與中共 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但美國許多學者 仍主張中國是美國最主要的威脅,中美終將發生衝突。332000 年小布希(George W.

Bush)就任美國總統後,便開始調整外交政策,更大地將重心放在維持美國的軍 事優勢,以此捍衛美國的價值觀在國際關係中的主導地位。配合這樣的思維,小 布希對中共的定位從「建設性戰略夥伴」改變成「戰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企圖在東亞以軍事圍堵中國。34不過,隨著 2001 年「911 事件」無 預警地爆發,美國的國家戰略遭受重大衝擊,小布希乃決定以多邊主義的方式,

與盟邦及其它國家合作進行反恐戰爭,而中共也因此和美國找到了共享利益,雙 方建立起一定的戰略互信。352003 年,美國聲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並以此為藉口對伊拉克發動攻擊,此種未經聯合國安理會同意的片面強勢行為引 發法、德等歐陸國家的不滿,西方陣營內部產生裂痕,而中共則在國際法理及道 德上與歐陸國家站在一起。

此時期的美國為反恐的需要,其「中國威脅論」暫時偃旗息鼓,雖仍持續在 東亞對中共進行軍事圍堵,但其注意力也因中東有戰事而有所分散。中共乃趁這

32 Barry R. Posen, “Emerging Multipolarity: Why Should We Care?,” Current History, November 2009, p. 351.

33 Bill Gertz, The China Threat: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Washington DC:

Regnery, 2000), p. 199;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7), pp. 3~21,

34 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3 卷第 3 期(2002),頁 140~143。

35 趙建民、胡志嘉,「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和諧世界觀』:理論與意涵」,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0 卷第 1 期(2009),頁 5。

41

一階段在東亞站穩腳跟,逐漸地擴展影響力,並更為主動地提出論述來回應「中 國威脅論」,以求爭取西方陣營中反對美國霸權行徑的力量,營造對華友善的國 際環境。

(二)國內政治環境

中國大陸快速的經濟發展,給予了中共第四代領導人提出更具主動性的外交 戰略與國際秩序觀的動力。自改革開放到 2003 年中共提出「和平崛起」之間,

中國大陸的經濟產量成長了數十倍,其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 9.3%,名列世界各 國之首。36而在足以表現一國參與國際分工之深度的對外貿易總額方面,更從改 革開放之初的 206.4 億美元上升到 2003 年的 8509.9 億美元,且在此後仍不斷上 升。關於 1978 年至 2003 年間中國大陸的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詳見表 2-1:

36 門洪華編,中國:大國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頁 10。

42

表 2-1:中國大陸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1978~2003 年)

年份 GDP(億人民幣) 對外貿易總額(億美元)

1978 3624.1 206.4

1979 4038.2 381.4

1980 4517.8 381.4

1981 4862.4 1982 5294.7 1983 5934.5 1984 7171

1985 8964.4 696

1986 10202.2 738.5 1987 11962.5 826.5 1988 14928.3 1027.9 1989 16909.2 1116.8 1990 18547.9 1154.4

1991 21617.8 1357

1992 26638.1 1957

1993 34634.4 1655.3 1994 46759.4 2366.2 1995 58478.1 2808.6 1996 67884.6 2898.8 1997 74462.6 3251.6 1998 78345.2 3239.5 1999 82067.5 3606.3 2000 89468.1 4742.9 2001 97314.8 5096.5 2002 105172.3 6207.7 2003 117390.2 8509.9

而從 2003 年到 2012 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持續增長。這段時間正是以胡 錦濤為首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執政時期,同時也是中共提出「和平崛起」戰略後

資料來源:

筆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出版的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製表。

(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查無 1981~1984 年的對外貿易總額。

43

的時代。關於 2004 年到 2011 年間中國大陸的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詳見表 2-2:

表 2-2:中國大陸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2003~2012 年)

年份 GDP(億人民幣) 對外貿易總額(億美元)

2004 136875.9 11545.5 2005 183084.8 14219.1 2006 210871.0 17604.0 2007 249529.9 21737.3 2008 300670.0 25632.6 2009 340506.9 22075.4 2010 401202.0 29740.0 2011 472881.6 36418.6

事實上,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共對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定位也開 始轉變。改革開放以前,中共基本上認為自己是具有革命性的體制外國家,以抗 拒甚至衝撞的態度來面對國際秩序。改革開放以來,雖逐步適應、融入到國際社 會中,但對於全球化的趨勢,直到 90 年代都還存在極大的爭辯。372001 年底,

中國大陸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此後並一直維 持穩定升高的對外貿易總額,使 90 年代中期開始提出的「做國際社會的負責任 大國」得到深化。38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代領導人繼承中共官方這樣的思路,得 以更堅定、自信地面對國際秩序,提出與國際社會共同成長、進步的「和平崛起」

發展道路。

此外,自中共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以來,意識型態對其外交戰略的影響大 大降低,中共從「革命外交」逐漸轉為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國益外交」。由於

「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已被丟棄,中國大陸決策者及相關學者對國家利

37 珍妮‧克萊格(Jenny Clegg)著,葛雪蕾、洪漫、李莎譯,中國的全球戰略:走向一個多極世界 (China’s Global Strategy: Toward a Multipolar World)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頁 76~82。

38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份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 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 53 卷第 2 期(2010 年 6 月),頁 73~74。

資料來源:

筆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出版的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製表。

(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44

益的認知,不再像過去帶有階級性的思維,而是更近於以民族國家為核心思考的 民族發展利益。39延續鄧小平對世界主題為「和平與發展」的判斷,安全問題也 不再如過去幾乎主宰中共的外交決策,獲取經濟利益的大小成為衡量對外政策合 理性的主要標準。40這種對國家利益的強調及判斷,給予了「和平崛起」戰略立 論基礎,以此合理化中國以和平方式追求崛起的抉擇。

2003 年中共提出「和平崛起」戰略時,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代領導人才剛 在 202 年舉行的中共十六大後接班。第四代領導人幾乎都是技術官僚出身,基本 上沒有革命建政的經驗,但卻是改革開放政策的主要執行者,這樣的背景使他們 在看待外交問題時有比較強烈的務實世界觀。41因應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上升,

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大大提高,這種心態體現於對適應於中國實力的國際地位的 追求,從而對甫上任的第四代領導人產生壓力。42在傳統的社會主義意識型態已 然淡化的中國大陸,愛國民族主義成為中共最主要的執政正當性來源。因此,中 共第四代領導人必須積極向國際社會表達更為主動的企圖,以回應、滿足人民對 國際地位格外敏感的心理。

最後,則是按照中共傳統,中共每一代領導人都必須提出一套其專屬的思想 論述來鞏固權力基礎,以期路線政策的正當化。由於對外政策在中共內部的爭議 性相對較少,要達成共識的阻礙相對較少,因此剛剛上任的第四代領導人便選擇 由此建立論述。43後來雖傳出江澤民派系對「和平崛起」的提法表示反對,因而 官方在說辭上又修改為「和平發展」,但「和平崛起」仍被學者廣泛使用,且已 成為胡錦濤時代的標誌。2005 年胡錦濤又提出「和諧世界」,其內涵不僅延續「和 平崛起」的論調,而且雖然在說辭上看似比「崛起」含蓄,但實質的內涵則從自 身的發展擴及到對世界的關照,更為具體地提出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期望。

39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種假設」,世界經 濟與政治(北京),2003 年第 1 期,頁 11。

40 見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1 趙建民、許志嘉,「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和諧世界觀』:理論與意涵」,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0 卷第 1 期(2009 年 1 月),頁 1~2。

42 同前註,頁 6。

43 同前註,頁 6~7。

45

總體而言,「和平崛起」戰略的提出帶有頗重的功能性色彩,既是回應國際 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同時也是領導人滿足人民期待、確立在中共黨內權力地位的 工具。而此工具所承載的內涵,則實際上乃繼承中共前人的思想而來,只是冠以

「和平崛起」之名,以表現一種更主動的政治姿態。

二、論述內涵及作為規畫

在前面所述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形塑了其「和平崛起」的戰 略構想。以 2003 年正式提出「和平崛起」為起點,經 2004 年在說辭上改稱「和 平發展」,2005 年提出「和諧世界觀」,再到 2005 年 12 月發表的《中國的和平

在前面所述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形塑了其「和平崛起」的戰 略構想。以 2003 年正式提出「和平崛起」為起點,經 2004 年在說辭上改稱「和 平發展」,2005 年提出「和諧世界觀」,再到 2005 年 12 月發表的《中國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