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邱坤玄博士.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研究生:王炳忠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摘. 要. 中國崛起是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學界對此關注的焦點,在於崛起 的中國是否會對國際秩序產生威脅。西方學者的研究,主要採用權力或 制度、價值的取向,進而得出「必然威脅」 、 「不會威脅」 、 「可能威脅但 可避免」等結論。然而,根據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無論是權力或制度、 價值的研究取向,皆忽略了「認知」這一重要因素,亦即對外主要行使 中國代表權的中共對客觀國際形勢的主觀判斷。因此,本文針對中共在 「和平崛起」既定戰略下對國際秩序的觀感與期待進行研究,並藉此掌 握中共認定的「崛起」意涵,提出學界對中共外交戰略應有的正確認識。 本文就中共宣示的政策及實際作為進行分析,發現中共追求的是包 含自身在內的多強集體領導的格局,並為了捍衛發展空間爭取成為東亞 國家中權力最高位者;在國際制度方面,則是傳統主權制度的維護者、 經濟制度的改革者與區域合作的促進者。中共奉行的是一種「不爭執政 權,但要發言權」的策略,也就是依附於其認知的多極化趨勢,透過擴 大自身的發言權,以和平手段促成與其它大國一起「共同執政」 。然而, 由於中共至今提不出具有普世性的發展模式及知識體系,故始終無法抗 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價值霸權,而這將對中共「和平崛起」所期望的國 際秩序多極化帶來重大挑戰。. 關鍵字:和平崛起、中國崛起、國際秩序觀、中共外交.

(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23. 第二章. 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31 第一節 「和平崛起」戰略的思想淵源…..............................31 第二節 決策者對「和平崛起」戰略的設計…......................39 第三節 學術菁英對「和平崛起」戰略的批評…..................50 第四節 小結…......................................................................57. 第三章 中共「和平崛起」對國際權力格局的觀感…..........................59 第一節 促進多極化的世界格局…......................................59 第二節 衝擊核心利益的區域格局…..................................67 第三節 東亞稱雄與美國霸權…..........................................78 第四節 小結…......................................................................87.

(4) 第四章 中共「和平崛起」對國際制度的觀感…..................................89 第一節 傳統主權制度的維護者…......................................90 第二節 經濟制度的改革者與區域合作的促進者…..........98 第三節 價值觀的論戰…....................................................108 第四節 小結…....................................................................118. 第五章. 中共「和平崛起」的前景評估…............................................121 第一節 中共「和平崛起」的目標…....................................121 第二節 中共「和平崛起」面臨的制約…............................128 第三節 中共「和平崛起」的前景…....................................138 第四節 小結…....................................................................143. 第六章 結論…....................................................................................145 第一節 研究成果…............................................................145 第二節 未來展望…............................................................149. 參考文獻…............................................................................................155.

(5) 表. 次. 表 1:中共高層對 「和平崛起」的相關發言…............................................5 表 2-1:中國大陸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1978~2003 年) …...................42 表 2-2:中國大陸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2003~2012 年) …...................43. 圖. 次. 圖 1:分析架構圖…..................................................................................28 圖 2: 「和平崛起」與 「和平發展」的內外連動關係................................123.

(6)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12 年 11 月 15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 京舉行,會中通過由習近平任新一屆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會主席,中國 大陸正式進入習近平時代。1兩週後,習近平率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到中國國家博 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宣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 代以來最偉大中國夢」 。2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進一步詮釋 稱:「中國夢就是追求中國崛起。」3 此時的中國,距離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已逾一百年,即將迎來的是 2014 年── 甲午戰爭一百二十週年,歲次同為甲午。而再往後至 2040 年,便是鴉片戰爭二 百週年。著名中國近代史學家唐德剛認為,中國自鴉片戰爭起算兩百年,將可望 走出「歷史三峽」,完成現代化的歷史轉型;4鄧小平也在 1992 年「南巡講話」 中期許,中國能在 21 世紀中葉時,成為一個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5 回顧近百年的中國歷史,經歷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 1. 「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 政治局常委與記者見面」 ,中國網,2012 年 11 月 15 日, 〈http://news.china.com.cn/18da/2012-11/15/content_27121188.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4 日)。 2 「習近平: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 ,新華網,2012 年 11 月 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4 日)。 3 陳振凱,「中國夢的中國氣質與中國景象」 ,人民網,2012 年 12 月 8 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2-12/08/content_1156744.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4 日)。 4 唐德剛認為四千多年以來的中國政治社會制度變可分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階段,其中要經 歷兩大「歷史三峽」,也就是兩大歷史階段的轉變,才能完成現代化。第一次是從封建轉帝制, 發生於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第二次則是從帝制轉民治,發生於鴉片戰爭之後。 唐德剛並稱,中國自鴉片戰爭起約需兩百年,即大約在 2040 年時,可以走完第二個「長江三峽」 , 迎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新時代。見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台北:遠流,2005), 頁 16~17。 5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 年 1 月 18 日~2 月 21 日)」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5/content_1546523.htm〉 (瀏覽日期:2012 年 3 月 7 日)。 1.

(7)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等一連串的動盪,大半個 20 世紀可說是中國人苦難的年代。直至冷戰結束後, 隨著國際體系的改變及中國國力的上升,中國的崛起才有了明顯的跡象。1992 年,美國學者孟儒(Ross H. Munro)發表〈正在覺醒的巨龍:亞洲的真正威脅來自 中國〉(Awak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一文,西方學界開 始盛傳中國威脅論,此後並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高甚囂塵上。6到了 2010 年 8 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7. 美國高盛資產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進而預言,中國的 GDP 將在 2027 年超. 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8當今的中國無疑已是國際高度矚目的焦點。 在西方傳統二分法思維的影響下,西方世界對中國崛起的研究,主要圍繞在 崛起的中國是一個「維持現狀強權」(status quo power)抑或「修正主義強權」 (revisionist power)的論辯上,即就中國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進行探討。9至於中 共官方,則長期迴避談論自身的崛起,直到 2003 年才首度宣示「和平崛起」的 戰略構想,並隨即引發中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後來中共官方雖在說辭上將「和平 崛起」改為「和平發展」 ,但大陸學界對「和平崛起」的各種論述仍持續進行。10 顯然,「和平崛起」已是中共確立的國家戰略。 多數學者認為,「和平崛起」的提出有很強的對外宣示成份,即對中國威脅 論進行回應,強調中國崛起的過程是和平的。11若用國際關係的話語表達,就是 中國不會以強硬的手段衝撞既有的國際秩序。準此,和平崛起戰略主要在處理實 力上升的中國與國際秩序的互動關係。事實上,因為國際體系中現實權力結構的 6. See Ross H. Munro,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 (Fall 1992), pp. 10~16. 7 「中國 GDP 規模超過日本 正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網,2011 年 2 月 14 日,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1-02/14/content_21915401.htm〉 (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4 日)。 8 「高盛:中國 2027 年有望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環球網,2011 年 11 月 21 日,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1-11/2190759.html〉(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4 日)。 9 宋興洲, 「中國崛起:修正型強權或現狀型國家」 ,全球政治評論,2011 年第 11 期,頁 19~60。 10 Robert L.Suettinger, “The Rise and Descent of „Peaceful Rise‟,”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12 (Fall 2004), pp. 1~10. 11 「崛起的中國要有自己的話語權──訪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宮力教授」 ,南方網, 2004 年 3 月 22 日, 〈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hpjq/sdcs/200405101003.htm〉 (瀏覽日 期:2012 年 3 月 7 日)。 2.

(8) 第一章. 緒論. 制約,國際秩序的話語權往往掌握在西方世界手中,而在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 中外學界對中國崛起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便著重在中國是否會藉由非和平手段崛 起。 筆者作為一個在台灣生長的中國人,基於民族情感,對於中國的崛起充滿憧 憬。筆者既好奇中共將如何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下帶領中國崛起,同時也亟欲 了解中共的和平崛起戰略對達成崛起的定義究竟為何。因此,筆者以為,關於中 國崛起的研究,核心的問題應是:中共對當今的國際秩序抱持怎樣的觀感,亦即 宣稱「和平崛起」的中共所懷抱的國際秩序觀。筆者相信,藉由對此問題的解答, 方能真正了解中共和平崛起戰略的思維內涵,並推估中共外交可能的走向。. 二、研究目的 如前所述,本文聚焦於中共在和平崛起戰略下對國際秩序的觀感,具體期望 能達到以下幾項研究目的: (一)探討綜合實力持續崛起的中共對國際秩序有何企圖。雖然中共亦發表 過若干對國際秩序的願景,但在措辭上仍多隱晦,且不一定是其內心的真實想 法。因此本文將致力於發掘中共看待國際秩序的思維,作為在往後一定時期內分 析中共外交戰略的依據。 (二)藉由中共對國際秩序的企圖,判斷中共對「和平崛起」成功的滿足標 準,為中國的崛起做出明確的定義。 (三)綜合中共的國際秩序觀及對崛起的追求內容,推測中共未來的外交走 向,並進而評估中共和平崛起戰略成功的可能性及侷限因素。.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中共關於「和平崛起」的官方論述 西方學界早在冷戰結束之初便開始熱議「中國崛起」這一牽動國際關係變化 3.

(9)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的動態事實。然而,在作為被討論對象的中國大陸,則雖有學者閻學通首先在 1998 年出版對中國崛起的研究,但官方卻一直未提及自身的崛起,12直到以胡錦 濤為首的第四代領導人上台後,中共才首次向世界承認中國正在崛起。2003 年, 中共提出了「和平崛起」戰略的構想,先是由時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中 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的學者鄭必堅發表論述,再經溫家寶、胡錦濤先後重申, 最後於 2004 年後漸被「和平發展」的說辭取代。13然而,雖然「和平崛起」的 說辭淡出了中共官方的宣傳,但學界仍繼續廣泛地使用這個說法,至於官方的相 關論述,則傾向將「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視為是同一概念。 關於 2003 年至 2004 年間中共高層對「和平崛起」的相關發言及其政治意義, 筆者整理如下表:. 12. 閻學通是中國大陸第一位提出中國崛起研究的學者。關於當年他的研究,見閻學通,中國崛 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3 「新聞背景: 『中國和平崛起論』的誕生和發展」 ,新華網,2004 年 4 月 23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23/content_1436993.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5 日)。 4.

(10) 第一章. 緒論. 表 1:中共高層對「和平崛起」的相關發言 發言者. 重要發言內容. 發言場合. 政治意義. 鄭必堅. 「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 而不是相脫離的過程中獨 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這樣一條和平崛起 新道路。」. 在博鰲亞洲論壇的 演講:「中國和平崛 起新道路和亞洲的 未來」(2003/11/3). 首次提出「和平崛 起」一詞。鄭必堅 作為中共智庫學 者,有其半官方的 色彩。. 溫家寶.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 大陸官方向國際社 起。」 演講:「把目光投向 會首次提出「和平 中國」(2003/12/10) 崛起」 ,且選在美國 宣示。. 胡錦濤.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中共中央紀念紀 道路,就要堅持走和平崛起 念毛澤東誕辰 110. 中共中央總書記首 次親自宣示「和平. 的發展道路。」.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 話(2003/12/26). 崛起」 ,有將之確立 為黨的指導路線的 味道。. 胡錦濤. 「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 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 局第十次集體學習 的講話(2004/2/23). 中共中央總書記向 黨的高層領導幹部 宣導「和平崛起」。. 溫家寶. 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 大陸第十屆全國人 義 民代表大會第二次 閉幕記者會上答記 者問(2004/3/14). 胡錦濤. 以「和平發展」替代「和平 博鰲亞洲論壇開幕 論壇以「中國和平 崛起」的說辭 致詞:「中國的發展 崛起與經濟全球 亞洲的機遇」 化」為主題,但胡 錦濤演說中已不見 (2004/4/24) 「和平崛起」。. 大陸官方最後一次 使用「和平崛起」 一詞。. 資料來源: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 ,新華網,2003 年 11 月 24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瀏覽日期: 2012 年 3 月 2 日); 「新聞背景: 『中國和平崛起論』的誕生和發展」 ,新華網,2004 年 4 月 23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23/content_1436993.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5 日); 「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機遇──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 2004 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 ,新華 網,2004 年 4 月 26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6/content_1439621.htm〉 (瀏覽日期:2012 年 3 月 2 日)。筆者根據以上資料整理製表。. 5.

(11)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由上述可知,中共提出「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最先是由鄭必堅在 2003 年的博鰲論壇上首發。由於鄭必堅曾執筆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草案, 並曾任中共第十四、十五屆的中央委員,因此他的宣示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14 其題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的演講稿,通篇即為後來官方表述 的和平崛起戰略提供了大體的綱領。整體而言,綜合鄭必堅的演講與溫家寶在大 陸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閉幕記者會上的闡釋,以及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 2005 年 12 月及 2011 年 9 月分別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及《中國的和 平發展》兩份白皮書,便可掌握中共和平崛起戰略的大體內容。 鄭必堅的演講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1.怎樣看中國的發展問題;2.怎樣看中 國的崛起道路;3.怎樣看中國崛起同亞洲的關係。15就第一個問題,鄭必堅主要 強調中國「人口多、底子薄」,說明中國的發展還要一段艱困的過程,並提出中 國目前正致力於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希望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 國家發展目標。關於第二個問題,則仍先就自身發展的層面,說明中國將在「同 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國內建 設。鄭必堅稱其為「和平崛起新道路」,表示就對外影響的層面來說,中國既不 閉關自守,也不會依賴國際社會,更不會走過去幾個崛起大國爭奪霸權的老路。 最後,在第三個問題上,鄭必堅塑造出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同為命運共同體的概 念,闡述中國的發展是整個亞洲發展的關鍵部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溫家寶在大陸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閉幕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則又提 出了「和平崛起五要義」 ,總體來說,即就鄭必堅演講中的前兩個問題再做宣示。 而在該場記者會上,時任大陸外交部長的李肇星又補充說,中國發展的最大特點 就是不使用過去殖民主義強國或帝國主義列強那種「掠奪別人、欺負別人、剝削 別人」的作法,而是在建設自身市場的同時積極地參與全球化貿易,為世界帶來 14. 文正仁著,李春福譯,中國崛起大戰略──與中國知識精英的深層對話(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1),頁 2。 15 見「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 ,新華網, 2003 年 11 月 24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瀏 覽日期:2012 年 3 月 2 日)。 6.

(12) 第一章. 緒論. 機遇而非威脅。16李肇星的說法,為鄭必堅所說的「不爭霸」提供了更明確的定 義。 準此,中共對和平崛起戰略的宣示,首先是對中國威脅論進行駁斥,其次則 將「崛起道路」與「發展問題」結合在一起,淡化國際關係話語中與「崛起」相 關聯的軍事、政治意涵。簡言之,和平崛起戰略雖是為對外宣示而提出,但其實 際表述的內容卻大大偏重於中國內部的發展需要,迴避對外在國際秩序表達批判 或期許。從鄭必堅的演講到溫家寶、胡錦濤提到「和平崛起」的幾次發言,皆將 「發展」與「崛起」兩個概念混在一起,幾乎視為是同義。鄭必堅後來受訪時也 表示, 「和平崛起」就是「和平發展」 。17但是, 「和平發展」是中共既有的措辭, 「和平崛起」卻是由鄭必堅首創,如果意涵相同,為何要換個說法?18再者,鄭 必堅宣稱中國將走「和平崛起新道路」,所謂新者,應有與過去不同之處;然就 其演講觀之,「和平崛起新道路」更像是承繼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並沒有整體 戰略上的改變。顯然,和平崛起戰略仍有諸多尚待釐清之處,必須再綜合更多官 方、學者的論述及中共的實際作為,才能釐清其中的確切思維。 中共後來將「和平崛起」的官方說辭修改為「和平發展」,正凸顯了上述的 問題。關於說辭改變的緣由,有報導稱是因為江澤民派系反對「和平崛起」的提 法,甚至暗藏有胡錦濤、江澤民兩派人馬政治角力的意味。19對於中共內部權力 鬥爭,筆者無從確知,但「崛起」在字面上確實比「發展」更具相對、比較性, 有「超越」他國的涵義,容易引起外界的疑慮。如此,本是要降低國際社會「中 國威脅論」而提出的「和平崛起」,卻反倒有更加誤導國際視聽之虞。 16. 「新聞背景: 『中國和平崛起論』的誕生和發展」 ,新華網。 「鄭必堅:『和平崛起』同『和平發展』是一回事」 ,新華網,2007 年 9 月 21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9/21/content_6765487.htm〉 (瀏覽日期:2012 年 3 月 8 日)。 18 「和平發展」的說辭最早由鄧小平於 80 年代初提出,核心概念為:和平與發展是國際關係的 主題,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沒有外部和平穩定的環境,任何國家都難以全力發展;沒有 全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就沒有持久的世界和平與穩定。中共十四大據此提出政治報告稱: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十五大報告再明確為: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這個觀念後為江澤民、胡錦濤繼承,一直見諸於各種官方的宣示文件中。見吳建民, 「把握時代 特點 走和平發展道路」,外交評論(北京),2005 年第 5 期(總第 84 期)。 19 汪莉娟,「胡江權鬥『和平崛起』路崎嶇」 ,聯合報,2004 年 9 月 13 日,A13 版。 7 17.

(13)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2005 年 12 月及 2011 年 9 月,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分別發表了《中國的 和平發展道路》及《中國的和平發展》兩份白皮書,對於中共所走的和平發展道 路進行更完整的論述。綜觀兩份白皮書的內容,彼此之間的差異不大,其所言的 「和平發展」,實際上也不脫 2003 年至 2004 年間大陸高層提出「和平崛起」的 論述架構,只是對於和平發展道路的背景、目標及作法做出更詳盡的補充。20其 呈現的要點如下: (一)向世界說明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受列強壓迫,無數仁人志士乃致力尋 求救亡圖強之道,以爭取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中共自建政以來歷經曲折, 確認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終極目標是追求現代化和富民強國,為世 界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白皮書並特別強調:「這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意志, 轉化為國家發展規劃和大政方針,落實在中國發展進程的廣泛實踐中。」 (二)中國發展的戰略重心主要放在國內,目前正全力主攻經濟戰略的結構 性調整,追求在 2020 年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水平。為了實現中國自身的經 濟發展,必須繼續提升綜合國力,將對內的改革和對外的開放結合在一起,維護 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和平穩定環境。 (三)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及義務,將 自身定位為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推動國際社會和平解決爭端。 中國捍衛聯合國在世界事務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國際關係民主化,各國內部事務 必須由其本國人民參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自己也絕不會重蹈「國強必 霸」的覆轍。中國將繼續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更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四)中國目前面臨複雜多樣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受到分裂勢力和恐 怖主義等威脅,因此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並保障國家發展利益, 中國必須投入更多資源以發展軍隊現代化。中國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 20. 見「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全文)」 ,新華網,2011 年 9 月 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 (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6 日);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網,2005 年 12 月,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book/1069230.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6 日)。 8.

(14) 第一章. 緒論. 防禦性國防政策,發展軍隊現代化並非和他國進行軍備競賽,而是基於發展屏障 的需要。 (五)中國自我定位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認為只要把自己的事 辦好,就是對世界負責任最重要的體現。中國並將自己的發展和周邊國家的發展 結合在一起,認為區域內各國應共同形成同舟共濟的「亞洲精神」。中國特別強 調,這並不是在謀求區域霸權或劃定勢力範圍,而是歡迎各國加入到區域發展的 建設,不排擠包括區域外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中共官方在繼續強調中國不爭霸、堅持以和平方式崛 起之外,也提出了若干較為強硬的要求:反對外國勢力干預中國內政,強調社會 主義政經制度是中國認為最適合的發展道路;點出當前國際秩序有其不合理的地 方,帶有與西方世界搶奪國際秩序話語權的味道;說明中國提升軍力是提供自我 發展的需要,並非要破壞國際秩序的穩定;揭示中國和區域國家共存共榮的關 係,隱約有從亞洲漸進突破美國霸權領導的意涵。 然而,即便透過這份白皮書,中共就其對國際秩序提出了比以往更為具體的 訴求,但當中論及的不少概念,仍舊缺乏明確的定義。比如,所謂「不爭霸」, 是不追求霸權主義式的領導風格,還是也不追求國際秩序的領導地位?中共宣稱 發展軍力是要保障「國家發展利益」,那麼所謂利益的範圍及內涵又是如何?強 調「亞洲精神」,則對美國在亞洲的勢力,中國採取怎樣的態度? 因此,透過對中共官方論述的梳理,雖可歸納出其和平崛起戰略的基本原 則,但對其確切的國際秩序觀,仍只能得出若干隱晦的概念。要深究其具體企圖 的內容,尚須從更多官方的外交政策宣示和作為,大陸學者的政策建議,以及中 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中尋找答案。. 二、從國際秩序的角度觀察中國崛起 冷戰結束之初,西方學界摸索未來的國際秩序,逐漸注意到經濟快速成長的. 9.

(15)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中國將是冷戰後的新興強國,對區域及全球政治的影響力正日益增強。1992 年, 美國學者孟儒(Ross H. Munro)在〈正在覺醒的巨龍:亞洲的真正威脅來自中國〉 (Awak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一文中更預言,中國會先 成為亞洲的區域霸權,並日漸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2190 年代中期,中共與菲律 賓、日本分別就美濟礁、釣魚台發生領土衝突,此外又與美國共同涉入台海危機, 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討論乃更趨向對「中國威脅」的評估。這種討論的視角, 即從國際秩序的角度觀察中國崛起,爭辯中國崛起對國際秩序可能帶來的衝擊。 2003 年中共宣示和平崛起戰略後,西方學界仍延續以此種視角觀察中國。 筆者綜合各家從國際秩序的角度觀察中國崛起的研究,歸納出以下三種類型 的評斷:1.認為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2.認為中國不會威脅國際秩序;3.認為 中國可能威脅國際秩序,但可避免。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國際秩序的話語權長期 由西方學界掌握,故依循此種角度做出的各類論述中,其所指涉的「威脅」也無 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本位思考的價值判斷。 (一)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 關於主張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的論述,最鮮明者就是依循權力取向的現實 主義所做出的研究。前面提到的孟儒即是典型的例子,他藉由對中國的經濟及軍 事能力進行推估,預言中國控制國際秩序的野心也將愈來愈大,最終成為繼蘇聯 之後對美國的最大威脅。22此外,攻勢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學者米爾斯海 默(John J. Mearsheimer)也以同樣的取向得出與孟儒相同的結論,認為國際政治即 大國政治,大國的生存意志就是將自身權力極大化,追求成為世界唯一的區域霸 權。23對於中國的崛起主要是追求自身經濟發展的說法,米爾斯海默駁稱:中國 將與歷史中的新興大國一樣,隨著經濟的成長擴張軍事能力,待能力充足時,便 會追求在區域稱霸;中國的崛起將威脅美國作為世界唯一區域霸權的地位,兩國. 21 22 23. Ross H. Munro,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Ibid. See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2001). 10.

(16) 第一章. 緒論. 的爭霸區域就在亞洲,而台灣正是最大的熱點。24 其他則尚有從制度及價值取向思考者,同樣得出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的結 論。持「民主和平論」者認為,民主國家偏向以和平解決爭端,而非民主國家則 容易發起戰爭。無疑地,這種思維雖以歷史事實作為佐證,但明顯帶有濃厚的意 識型態偏好。在西方自由派人士及不少流亡海外的大陸民運人士眼裡,中共堅持 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專制的代名詞,剝奪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基於這樣的價 值判斷,他們認為中共主政下的中國大陸國力愈趨強大,便會愈加肆無忌憚地挑 戰國際秩序。25換言之,中國的崛起之所以對國際秩序產生威脅,並非其權力上 升的必然結果,而是因為其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使然。此種邏輯基本上可視為是 冷戰反共思維的遺緒。 美國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根據其文明衝突論認為中國將威脅國際 秩序的主張,則在抽象層次上又高於對政治意識型態的偏好。杭亭頓認為,文明 是一套看待宇宙、人生的哲學體系,不同的文明比起不同的政治意識型態更難相 互融和。他在冷戰結束之初就預言,文明的衝突將是此後世界最大的不穩定因 素,且中國儒家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將結成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死敵,對當前的國際 秩序產生強烈威脅。26不過,杭廷頓的論述實際上仍隱含權力取向的思維,其認 為中國儒家文明促成東亞經濟整合的說法,便透露出權力仍是對國際秩序產生影 響的動力來源。27此種邏輯可被理解為是將文明視為一種輔助物質能力的權力資 源,並由此來詮釋「崛起」與「威脅」間的因果關係。 (二)中國不會威脅國際秩序 和主張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的論述一樣,認為中國不會威脅國際秩序者, 同樣包含有權力取向及制度、價值取向等不同的研究途徑。其中,依循權力取向 24. John J. Mearsheimer, “China‟s Unpeaceful Rise,” Current History, April 2006, pp. 160~162. 鈕維敢, 「偏見和對立──當代『中國威脅論』透視」 ,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2010 年第 1 期, 頁 132~138;劉曉波,大國沉淪:寫給中國的備忘錄(台北:允晨文化,2009);Minxin Pei, “The Dark Side of China‟s Rise,” Foreign Policy, March/April 2006, pp. 32~40. 26 See Samuel P. Huntington, “Clashes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pp. 22~49. 27 Ibid., p.28. 11 25.

(17)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認為中國不會威脅國際秩序的研究,其實並非真正反對中國崛起將威脅國際秩序 的觀點,而是否定中國的實力正在崛起的事實。美國學者陸伯彬(Robert S. Ross) 就認為,中國雖經由軍事現代化大大提升軍事能力,但美國仍在全球權力體系中 占據絕對領先的地位,尤其在海權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在現實主義對國家行為者 基本理性的假設下,陸伯彬認為中國也自知沒有足夠的條件挑戰美國,因此不至 於非理性地去破壞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28換言之,中國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去 威脅國際秩序。 美國前總統卡特(James Earl Carter)執政時期的國家安全助理、著名國際戰略 學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曾經和米爾斯海默於 2005 年時就中國的威 脅進行論辯,其論點同樣是根據中國的實力做判斷,認為中國關注的仍是經濟發 展,無心也無力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292011 年,他在其出版的論著《戰略遠見: 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 中,依舊指出中國在許多現代化水平及綜合國力的人均指標方面,不僅遠遠落後 於美國,而且也落後於歐洲及日本。布里辛斯基維持一貫的主張,認為維護和平 穩定的外在環境、致力於自身的現代化發展,在未來的幾十年間將持續是中共最 關注的核心利益。中共尚未做好取代美國領導位置的準備,並且相信美國地位如 迅速衰落,將會引發全球權力動盪的危機,進而損害中國自身的發展前景。30布 里辛斯基的看法,和中共官方和平發展的論調基本一致。 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Nye)和貝克利(Michael Beckley)也認為,中國的經濟及 軍事能力被過度高估,其國內的現代化建設仍需要至少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此外,他們還將「軟實力」(soft power)納入對綜合國力的判準,認為美國從結構 面宰制了全球的制度及價值體系,其政治體制、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的素質都在. 28. Robert Ross, “Assessing the China Threat,”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 81 (Fall 2005), pp. 81~87. Zbigniew Brzezinski, John J. Mearsheimer, “Clash of the Titans,” Foreign Policy, Issue 146 (Jan/Feb 2005), p. 46. 30 兹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洪漫、于卉芹、何衛寧譯,戰略遠見:美 國與全球權力危機(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北京:新華出版社, 2012),頁 83~85。 12 29.

(18) 第一章. 緒論. 中國之上,對國際秩序的掌控顯然不是中國所能挑戰的。31他們的研究顯然認為 中國威脅論是杞人憂天,因為中國的實力並沒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知的那樣強大。 值得注意的是,布里辛斯基和奈伊雖都認為中國不會對國際秩序造成威脅, 但也指出未來幾十年間的國際秩序確實將面臨動盪的危機。布里辛斯基認為,西 方對世界的長時間統治確實在不斷減弱,然而新興的亞洲國家也還不及領導世界 的條件;而隨著國際結構中的權力同時分散到更多的非國家行為者手上,全球領 導階層雖愈趨廣泛,但也愈加地缺乏凝聚力。因此, 「到 2025 年後將不是中國而 是渾沌。」32奈伊則除了注意到權力分散,還發現權力的性質正在起變化,軟、 硬實力間的轉換變得更為複雜,國際秩序的不穩定因素也隨之升高。33簡言之, 國際秩序面臨的威脅已非傳統所言新興強國取代現有霸權的「權力轉移」,而是 全球化下的「權力分散」及「權力轉型」。 美國學者依肯伯里(John Ikenberry)則提供了從制度取向論述中國不會威脅 國際秩序的觀點,認為就算中國的實力真的崛起,達到與美國匹敵甚至超越美國 的水平,當前的國際秩序仍將可以得到維持。依肯伯里主張,冷戰後的國際秩序 實際上是由「主權國家體系」及「自由貿易制度」兩大支柱組成,目前在現實權 力結構下由美國主導,而即便美國權力衰退,新興的強權也會繼續支持這套秩 序,因為它既維護了各國的繁榮與安定,也能幫助新興強權免於被其它國家聯合 制衡。34這種論述明確地將國際秩序中的權力格局及國際制度區分開來,認為中 國的崛起可能改變國際秩序的權力格局,但並不會改變國際制度的內容。 還有以價值取向看待中國崛起的英國學者克萊格(Jenny Clegg),作為一名長. 31. Joseph S. Nye, “China‟s Rise Doesn‟t Mean War,” Foreign Policy, Jan/Feb 2011, Issue 184, p. 66; Joseph S. Nye,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6 (Nov/Dec, 2010), pp. 2-12; Michael Beckley, “China‟s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6, Issue 3 (Winter 2011/12), pp. 41~78. 32 見兹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洪漫、于卉芹、何衛寧譯,戰略遠見: 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 33 見約瑟夫‧奈著,劉華譯,美國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4 See John G. Ikenberry, “The Future of the Liberal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ism after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Vol. 90, No. 3 (May/ June 2011), pp. 56~68. 13.

(19)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期反戰的新左派,提出與西方主流意識型態截然不同的論述:直接批判當前西方 自由主義主導的國際秩序,才是阻礙人類進步的力量。克萊格指出,崛起中的中 國內心有一套全球戰略,即是將當前美國霸權統治的單極世界逐漸推向多極世 界,而西方自由主義雖聲稱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及公平正義,最後卻淪為美國霸 權主義圖利自身利益的藉口。中國的崛起非但不是威脅,而且還將促進國際關係 民主化,反倒是當前被美國單極壟斷的國際秩序,才是世界最大的威脅。35克萊 格的觀點,和同樣從價值取向出發、認定中共的極權專制為世界威脅的自由派, 恰好是取向相同、立場對立的兩個極端。 (三)中國可能威脅國際秩序,但可避免 在「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及「中國不會威脅國際秩序」這兩個對立的立 場之外,尚有一類學者持相對中立的立場,即認為中國可能威脅國際秩序,但其 威脅可以避免。70 年代為美國打開與中共政權交往大門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 2011 年出版的《論中國》(On China)一書中預言,中國的崛起將 使世界權力結構再次「兩極化」 ,中美關係將進入「新冷戰」 ,甚至不排除熱戰的 可能。準此,季辛吉相信中國的實力將在未來幾十年內與美國分庭抗禮。季辛吉 並進一步分析現實的權力結構,認為中美兩國都是大國,大到不能為了對方犧牲 本國利益,大到不能讓對方主宰自己,一旦擦槍走火,只能是兩敗俱傷。不過, 和米爾斯海默不同,季辛吉仍相信經由精心的外交手段安排,雙方可以一起找到 共同利益,並據此從夥伴關係上升到「共同發展」,進而仿歐美「北大西洋共同 體」的模式,共建「太平洋共同體」。36也就是說,季辛吉反對國際結構中只容 許得了一個區域霸權的攻勢現實主義論點,主張中美兩國仍可在亞洲共建彼此都 接受的權力平衡。 英國學派學者巴里‧布贊(Barry Buzan)對中國是否威脅國際秩序,則給了相 對模糊的答案。他認為中共在面對當前的國際秩序時,既有對現實權力的理性計 35. 見珍妮‧克萊格(Jenny Clegg)著,葛雪蕾、洪漫、李莎譯,中國的全球戰略:走向一個多極世 界(China’s Global Strategy: Toward a Multipolar World)(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36 See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11). 14.

(20) 第一章. 緒論. 算,也有純粹對價值的心理認同。因此,在他的眼裡,中共確實自 80 年代起就 試圖融入國際社會,與過去如德國、日本、蘇聯這些新興強國相較是和平的;但 是,對於西方世界為國際秩序所制定的文明標準,卻又想另外開闢一套中國特色 的現代化道路。用巴里‧布贊的話說,就是一種擺盪於「全球化」與「後殖民」 兩套思維之間的國際秩序觀。37在這一點上,巴里‧布贊的觀察和杭亭頓的文明 衝突論是相近的,只是杭亭頓對於非西方文明國家發展出一套非西化的現代化道 路並不樂觀,而巴里‧布贊則認為可以透過國際社會化的過程化解激烈的衝撞。 同樣結合現實結構及心理認知做分析,美國學者沃爾伏(William Wohlforth) 聚焦在崛起的中共內心對「地位」的滿足感,認為中共在冷戰結束之初,由於外 在環境及自身實力的變化,一度不願承認美國單極霸權的地位,而提出「多極化」 的國際秩序觀,追求一個沒有任何國家稱霸的世界。在沃爾伏看來,中共甚至將 此種心理落實為競爭性的外交政策,希望將崛起的經濟和軍事能力轉化為在國際 社會中的地位。直到 1995~1996 年間爆發台海危機後,中共才體認到要改變美國 單極秩序所須付出的代價過高,方逐漸調整為維持現有秩序的戰略思維。38沃爾 伏的觀點,可以說是採用權力取向的論述,但又將心理認知這一中介因素補充進 來。事實上,前面所提及各種權力取向的研究,無論認為中國必然威脅國際秩序 抑或持相反立場,皆假設驅使崛起中的中國對國際秩序進行挑戰的動因,乃出自 對現實層面的安全或權力本身的需要。而沃爾伏則另外提出了心理層次的需求, 主張對地位的滿足感亦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秩序觀的因素之一。. 三、從中國崛起的角度觀察國際秩序 中國大陸學者多以中國為中心,探討中國在自身權力上升的過程中,對於國 際秩序應採取怎樣的作為。總體而言,由於西方學界長期瀰漫中國威脅論及中國. 37. 見巴里‧布贊,「中國能和平崛起嗎」 ,收於陳琪、劉丰主編,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頁 33~69。 38 William Wohlforth, “Unipolarity, Status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Power War,” World Politics, Vol. 61, No. 1 (Dec 2008), pp. 54~55. 15.

(21)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崩潰論的論調,大陸學者在進行研究時,亦經常被動地對這些西方學界的主流思 想進行回應。而隨著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愈來愈解放思想,大陸學者雖不至於 和官方論調大相逕庭,但在官方宣示的基本原則下,也提出了不少對官方政策戰 略及戰術上的批評,進而逐步地對決策者的觀念產生作用。 受文化背景及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陸學者進行論述時,與西方學界著 重於權力或制度、價值取向不同,更多地透過近代中國的發展脈絡、傳統中國的 哲學觀或中共官方的指導思想來表達。以葉自成和蔣立群合撰的〈新中國國際秩 序觀的變遷〉一文來說,通篇即對中共建政以來的國際秩序觀變遷梳理得極為清 晰。文中將之分作「改革開放之前」、「改革開放初期」、「90 年代以來」三個階 段,如歸納起來,大致包含有「排斥與抵抗」、「適應與融入」、「主動提出創見」 三種態度。39以下便借用這樣的分析架構,分別探討大陸學者對這三種態度的見 解。 (一)排斥與抵抗 秦亞青是大陸著名的建構主義學者,特別擅長從認同層面論述中共對國際秩 序的觀感。在他看來,中國與世界秩序的互動關係是一條從抗拒到融入的過程。 秦亞青認為,中國原本有自己的「天下觀」 ,即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所稱的「朝貢體系」,用現代國際關係的語言來說,就是中國制定、主 導、認同的一套國際秩序。不過,這樣的國際秩序僅適用於中國周邊的區域,當 西方帝國主義興起後,產於歐洲的國際體系及國際秩序便隨著船堅砲利擴張到全 球。40準此,近代中國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從排斥到被迫接受西方主導的 國際秩序。 而自中共建政後,中國又從被迫接受轉為排斥這種國際秩序。起先,中共於 建政之初採行「一面倒」的外交戰略,認為世界上同時有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 39. 見葉自成、蔣立群, 「新中國國際秩序觀的變遷」 ,黨的文獻(北京),2011 年第 6 期,頁 72~78。 秦亞青,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頁 83~85。另關於費正清的朝 貢理論,見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 :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 16 40.

(22) 第一章. 緒論. 秩序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秩序,宣布中國只認同、遵行社會主義的國際秩 序,不承認以往受帝國主義壓迫所簽定的所有國際條約。4150 年代初期,又逐漸 對蘇聯主導的國際秩序有所不滿,對西方的國際秩序產生部分認同,故而提出「和 平共處五原則」尋求調和。42只是在 60 年代中期爆發文化大革命後,中共在意 識型態高度掛帥的政治氛圍下,變成比建政之初的「排斥」更為激烈的「抵抗」, 不僅在論述上提出「三個世界」以否定蘇聯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更以實際行 為干預周邊國家的內政,企圖建立中共主導的國際秩序。43直到改革開放後的 80 年代,經過整體且深刻的反思,中共才決定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又要到 90 世代,才承認「一個世界」的觀念,認同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44 對於這樣曲折的國際秩序觀轉變,秦亞青以建構主義的途徑,指出當中的主 要變因是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自我身份認同。秦亞青認為,自近代以來,中國在 心理上感覺從中心淪落到邊緣,甚至連國際社會的成員都不是,所以產生了一種 很深的被剝奪感;當中共建政後,國際社會對中國充滿了懷疑和敵視,傳統的民 族文化使中國認為「西方主導的體制無法接受中國這樣的傳統大國。」45因此, 中國展開了很長一段對國際秩序的反覆思索,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確立了自身發. 41.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上卷:1911─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頁 349。 見葉自成、蔣立群, 「新中國國際秩序觀的變遷」 。另關於「和平共處五原則」 ,乃由周恩來在 1953 年 12 月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並在 1955 年 4 月萬隆會議上重申,內容大致為:互 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中共希望藉由「和平 共處五原則」在美蘇兩大集團間爭取外交自主性。見「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中華人民 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wjs/t8987.htm〉(瀏覽日期:2012 年 7 月 14 日)。 43 見葉自成、蔣立群, 「新中國國際秩序觀的變遷」 。另關於「三個世界」 ,乃由毛澤東在 1974 年 2 月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首次提出,此一概念將世界分為三個部份:第一世界是指美國和 蘇聯兩個具有最強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是指處 於這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第三世界指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毛澤東認為,第一世界爭奪霸權地位是世界局 勢動蕩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至於第二世界 則具有兩面性,是第三世界在反霸鬥爭中可以爭取或聯合的力量。見「1974 年 毛澤東提出劃分 三個世界的理論」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22/content_10839608.htm 〉(瀏覽日期:2012 年 7 月 14 日)。 44 秦亞青,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頁 83~87。 45 同前註,頁 85。 17 42.

(23)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展與外在環境的連繫,找到了自我在國際體系中的定位。 事實上,秦亞青對於中共國際秩序觀變遷的論述,顯然淡化了中共意識型態 變化的因素。回顧歷史,20、30 年代中國國民黨統治大陸時,中國對西方主導 的國際秩序的態度是相當正面的,因此所謂民族文化導致對西方國際秩序不認同 的說法,在理論上其實站不住腳。以中共建政之初的「一邊倒」戰略而言,多數 學者認為是出自意識型態及現實生存需要的綜合考量,而後來文革時對美、蘇兩 大陣營國際秩序的全面抵抗,就明顯是意識型態主導下的結果。事實上,秦亞青 自己也承認,中國自 80 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的國際秩序,與中共「解放思想」有 直接的關係。46這正說明了此前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排斥與抵抗,在現實國際權力 結構的制約下,主要還是受中共意識型態的影響。 (二)適應與融入 由於中共「解放思想」,所以才能開始適應與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而 也因為「解放思想」的緣故,大陸學者在看待此後中共的國際秩序觀時,幾乎也 就較少從中共的意識型態理解,而是多了些西方所慣用的權力或制度、價值取向 的詮釋。 在權力取向的詮釋方面,賈慶國提出「順勢」的說法,即認為因為在短時間 內,美國的單極霸權地位很難動搖,中共的戰略只能繼續以降低美國敵意為主, 而表現在行為上就是適應當前的國際秩序。47此外,相對於賈慶國這種比較被動 的「適應」說,孫學峰則更坦白地指出新興強國要崛起所必須通過的「合法化」 過程,也就是先融入霸權國的國際秩序,再伺機而動改變國際權力結構及制度體 系。48由此可以得知,不僅西方學界認為中國將隨著實力的上升擴張其改造國際 秩序的企圖,大陸學界同樣也期待中共能伴隨自身國力的上升,爭取對世界秩序 更深更廣的影響力。. 46. 同前註,頁 101。 見賈慶國, 「單極體系與中國崛起」 ,收於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 北:五南,2007),頁 3~22。 48 見孫學峰,中國崛起困境: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頁 70~106。 18 47.

(24) 第一章. 緒論. 在制度取向的詮釋方面,信仰自由主義制度的王逸舟則是典型代表,他所提 出的「創造性介入」策略,便是先打從心裡認同以自由主義為主軸的國際秩序, 確信中國的發展與全球化的自由貿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然後才藉由「搭便車」 融入到國際秩序中,進而減低美國霸權主義的勢力。49也就是說,王逸舟認為, 中國並不須要去改變國際權力格局,而只須要對美國違反自由主義制度的霸權行 徑進行制衡;在方式上則應以西方的話語讓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的立場,並完善自 身的政治制度改革,從而增加軟實力,追求在國際事務上「有所作為」的可能。 至於面對西方學界總愛爭辯的所謂中國是「修正主義」抑或「維持現狀」的 問題,秦亞青則從中國哲學的角度提出解套的論述。秦亞青指出,中國的哲學觀 不同於西方黑格爾辯證法的「非黑即白」,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 思維。準此,中國既融入國際秩序,同時也努力推動國際秩序更為公正,這種在 「全球化」與「後殖民」之間擺盪的國際秩序觀並不具有「融入」與「抗拒」這 樣的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和諧思想。50如此的觀點,為大陸學界因應中國威脅 論的論述提升了思想層次。 (三)主動提出創見 除了「排斥與抵抗」及「適應與融入」之外,中共自建政後也曾主動對國際 秩序提出自己的創見,如改革開放前就發表的「和平共處五原則」及「三個世界」 論述,便是針對國際秩序宣示堅持的底線及期待的願景。到了 90 年代初期,因 應冷戰結束造成的國際秩序大洗牌,鄧小平在大時代的轉捩點上提出要追求「國 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核心概念為反對霸權主義,認為世界秩序的制定須 經由更多元參與的民主協商。51就整體而言,此一主張仍是較為守勢的要求「獨 立自主」 ,且建立在 50 年代「和平共處五原則」的基礎上,對於西方設定的秩序. 49. 見王逸舟,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秦亞青,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頁 127~181。 51 游博, 「和平崛起:鄧小平的治國理念」,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武漢),2005 年 2 月(第 1 期),頁 63~64; 「中國對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9/content_696057.htm〉(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17 日)。 19 50.

(25)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框架,並沒有較攻勢的挑戰乃至顛覆。其後江澤民的「和而不同」以及胡錦濤的 「和平崛起」與「和諧世界」,也都是同一脈絡的擴展和延伸。不過,中共官方 畢竟在字面上用了「國際新秩序」的說法,因此仍透露出其有意改變國際秩序的 企圖心。 近年由於發生國際金融海嘯,西方自由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開始受到中外廣泛 質疑,大陸輿論界一時間對中國崛起的信心大大提升,對建立「中國模式」的呼 聲也強烈起來。其中,大陸國防大學教授、現役解放軍大校劉明福所著的《中國 夢》一書便是代表,書中旗幟鮮明地宣稱「中美世紀對決,軍隊有主張」,主張 中國要勇敢地和美國爭奪世界秩序的領導地位,包括追求軍事崛起、發展海權力 量、與美國一較長短。且除了權力之外,在制度及價值觀方面,劉明福也指出, 美國以「霸道」主導世界秩序,不但無法服人,還會為世界帶來災難,因此中國 必須發揚傳統的「王道」思想,以仁政令天下順服,爭取成為世界的「冠軍國家」 。 52. 此類的想法,雖帶有濃厚的民族情感,不如一般學者所展現的邏輯縝密與條理. 分明,但卻真實地反映出近代以來中國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熱切心願。尤值得注 意的是,劉明福帶有執行國家對外武力的軍人身份,而剛剛上台的中共中央總書 記、中央軍委會主席習近平,也同樣使用「中國夢」一詞宣示中共的奮鬥目標。 和大陸學界頻繁互動的新加坡學者鄭永年,與大陸學者徐牧也同樣主張中國 必須更主動地提出中國版本的國際秩序,只是他們並未像劉明福那樣認為要在軍 事上與美國爭雄,而是先發展軟實力,改變美國主導國際制度及價值體系的局 面。鄭永年認為,中國要真正崛起,必須在知識上扮演一個有力的角色,為世界 提供一個知識體系,如同當年的英國首倡古典自由主義一樣。53徐牧則認為,未 來的國際秩序將同時是中國模式的崛起與西方模式的衰落,金融海嘯說明西方模 式已走到盡頭,中國模式將引領人類文明的未來。54兩者同樣主張,此時對中共. 52 53 54. 見劉明福,中國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鄭永年,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頁 216~217。 見徐牧,大變局:中國模式的崛起與西方模式的衰落(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0.

(26) 第一章. 緒論. 而言,發展經濟及文化實力比擴展軍力更為重要。 總而言之,大陸從官方到學界,皆不同程度地為建立「中國模式」的國際秩 序做出嘗試,且主要偏重於對制度、價值層面的論述工作。但是,在目前可見的 論述中,皆只是概括性地提出中國傳統「王道」與「霸道」的不同,強調中國的 「和諧」思想,及預言西方模式的衰退。至於究竟中國能提出怎樣的「中國模式」 , 能與目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有何種顯著的不同,則迄今仍缺乏答案。.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關於國際關係的研究途徑,存在有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兩大典範,前者認為 權力是制約國家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後者則更偏重制度及價值對國家行為的影 響。透過上一節中的文獻探討,本文發現中外學界在研究中國崛起和國際秩序之 間的關係時,幾乎也就是從這兩種典範中擇一作為論述基礎。然而,如認真探究 起來,即便是制度、價值取向的研究,前提仍是出自對權力變化的關照,即因為 中國的權力確實發生急遽的變化,所以才認為中國對國際秩序的作用有被研究的 意義。 準此,本文認為,權力取向的現實主義途徑仍較適合用來理解中國崛起和國 際秩序之間的關係。但是,除了中國威脅論的絕對支持者米爾斯海默外,多數研 究在探討此問題時,亦不直接將大國的權力上升作為其必然挑戰國際秩序的依 據。不論其對於中國將如何影響國際秩序持怎樣的立場,亦不論其採取的是怎樣 的分析取向,多數研究在關注中國權力的同時,皆論及中國對自身權力及外在環 境的認知,並藉此做出對中國外交戰略的分析。其中,關於中國對內外情勢的觀 感,又包含國際權力格局及國際制度兩個方面。 所以,要了解爭取「和平崛起」的中共會對國際秩序做怎樣的因應,固然必 須在國際權力結構下理解,但更重要的是深入中國內心的認知。事實上,透過文 21.

(27)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獻探討所得出的這個結果,正好也就是本文所認定值得研究的焦點。綜觀現實主 義典範下的各種流派,或將權力視為國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如古典現實主義、攻 勢現實主義),或將權力視為國家追求安全的手段(如結構現實主義、守勢現實 主義),皆忽略國家對權力的認知才是當中的關鍵。而唯有晚近發展出的新古典 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研究途徑,才以「認知」作為「權力結構」和「國 家行為」之間的中介,建立起一套新的分析架構。55本文有鑒於此,乃決定採用 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並對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內涵略作介紹如下。 簡言之,「新古典現實主義」是由美國學者羅斯(Gideon Rose)最先提出的名 詞,專指在古典現實主義的單元層次理論和結構現實主義的體系結構理論之間尋 求一種「中庸模式」的外交政策研究途徑。作為 90 年代以來在現實主義典範中 發展出的一個新的理論分支,新古典現實主義結合了體系結構與單元層次,在研 究外交政策時,既強調國際權力結構的制約,也重視決策者的認知在外交決策中 的作用。56具體而言,新古典現實主義與其它現實主義流派相較,有以下幾點特 色: 〈一〉新古典現實主義同意權力是決定國家行為的基礎,但兩者並非等號, 亦即權力並不等於外交利益和行動。57權力與外交政策行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傳 輸帶,而是以決策者的感覺為媒介,權力結構只有經過決策者的認知才能轉變為 國家的對外政策行為。58 〈二〉新古典現實主義和結構現實主義一樣,都認為國際權力結構是主導國 際關係運作的核心力量。但是,新古典現實主義對於國際權力結構的概念,則除 了包含客觀的國際權力格局外,也重視各國對權力格局的主觀認知。基本上,新 古典現實主義認為一國如擁有較多能力資源,自有助於其對外行動能力,因此當 55. 見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頁 37~58;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 (Oct 1998), pp. 144~172. 56 See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57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 ,問題與研究,第 44 卷第 1 期(2005 年 12 月),頁 125。 58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p. 147. 22.

(28) 第一章. 緒論. 一國在國際體系相對權力增加時,該國在國際社會的外交活動及企圖心也會增 加。新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的目標是設法在國際無政府狀態的不確定環境 下,塑造有利於該國利益發展的環境。59 〈三〉新古典現實主義強調,國際權力結構不會自動轉化為外交政策行為, 必須透過決策者和國內政治的承接傳送。因此,國家內部其實存在多樣的變化與 特色,不能單純以掩蓋「黑盒子」的方式處理之。新古典現實主義特別指出,國 家權力能否轉化為國際行動力量,尚決定在國內政治結構,特別是在「政府能力」 (state power)方面,必須和國家能力(national power)有所區分。60 本文採取新古典現實主義途徑進行研究,將在權力取向的現實主義架構下, 遵循以上特點,建立本文的研究範圍與架構。.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傳統現實主義的研究前提,將「中國」視為是國際體系中單一的行 為者,其內部雖有多方勢力參與及影響決策,對外則是獨立的個體。換言之,在 國際關係的語境下,本文將國家的概念等同於一群政府及學界菁英的集體。準 此,為了解這樣一群人在面對國際秩序時所形成的共同觀念,本文採用文獻方析 法,並首重大陸官方的文件,包括其所簽訂的國際條約、高層領導人的發言、政 府的宣示(如中共會議的文件、發言人的講話、白皮書、新聞稿)等等。再者, 亦參考大陸智庫及主要學校、機構的學者的論著,以及大陸幾家有一定影響力、 在政治光譜上有其代表性的媒體言論,如人民日報、環球網、南方網、鳳凰網等 等。 此外,本文也輔以歷史研究法來補其不足。自 60 年代起,行為主義逐漸取 代傳統主義成為國際關係研究方法的主流,其中的弊病,就在於少了歷史、人文 的深度與廣度。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底蘊,其占據唯一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尤 59 60.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 ,頁 125。 同前註,頁 126。 23.

(29)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重視歷史及哲學性的思考,故仍須加入傳統文、史、哲的分析,才能對中國的戰 略思維得出足夠深刻的結論。本文將特別留意中國與國際體系間互動的歷史脈 絡,關注中共在若干外交事件中的處理態度,並參考歷史學家對中國哲學文化的 研究,以期認識中共國際秩序觀之全貌。.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一、研究範圍 (一)時間範圍的界定 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雖是在 2003 年才被正式提出,但透過前面的文獻 探討,可知「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乃承自鄧小平思想,甚至包含毛澤東時代便 提出的「和平共處五原則」 。就國際上而言,一般從 90 年代初冷戰結束後開始關 注中國的崛起;而中國大陸學者則在官方提出「和平崛起」後,將中國的崛起追 溯到 1978 年改革開放開始之時。61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 際秩序觀時,將不限縮於 2003 年以後的時間範圍,而是在論述上顧及和平崛起 戰略的歷史發展脈絡,對中共過往的國際秩序觀變遷有所著墨。 當然,根據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假設,國家的認知乃受其內外環境變化的影 響,故中共在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也不可能永遠維持不變。自中共十 六大起,在 2020 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就被宣示為是中共的國家戰略目標,這個 目標並在十七大、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得到重申;62而延續美國高盛公司關於中 國將於 2027 年在 GDP 方面超過美國的預言,各種對於中國在進入 2020 年後經 濟總量將達世界第一的評估也紛紛出爐。63準此,本文將 2020 年視為是中共崛 61. 姜長斌, 「論中國和平崛起與美國國際戰略」 ,國際經濟評論(北京),2005 年第 1 期,頁 15; 「鄭 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在 2003 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 ,新華網。 62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3】」 ,人民網,2012 年 11 月 18 日,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3.html〉(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31 日)。 63 「經濟學人:中國將在 2019 年超越美國」 ,多維新聞,2010 年 12 月 20 日, 〈http://economics.dwnews.com/news/2010-12-20/57214306.html〉(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31 日); 「 《瞭望》:中國 2020 年全面趕超美國」,多維新聞,2011 年 1 月 5 日,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1-05/57264171.html〉(瀏覽日期:2012 年 12 月 31 日)。 24.

(30) 第一章. 緒論. 起另一進程的開始,假定自 2003 年到 2020 年的這段時間,中共的國際秩序觀不 會起根本性的變化,並在此基礎上理解、推測中共的外交政策傾向,以提供學界 可兹參照的分析架構。 (二)空間範圍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主體為中共,意指實際上形塑「中國」此一國際體系中的成員看 待國際秩序的觀感的決策者集體。至於對其所處之外在環境,在分析上則區分「世 界」及「區域」兩個層次,前者指涉影響力涵蓋整個世界的權力格局及制度,後 者則是在地緣上和中國國家利益更為密切的區域秩序。依循現實主義的思維,本 文認定大國是影響國際秩序的主要行為者,故在研究中國所處之外在環境時,將 重點放在大國及大國主導之國際組織。 (三)概念的界定 1.「中共」與「中國」 中國目前處於尚未統一的局面,中共政權和中華民國政府在海峽兩岸分治, 但雙方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主權完整未分裂的中國,並在法理上都主張自己在 國際社會代表中國、主權涵蓋對方。 本文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在指涉大陸當局時,以「大陸」 、 「中國大陸」 、 「中 共」 、 「中共政權」稱之,其中「中共」多指涉國際關係中「政府」的概念,某些 地方則專指中國共產黨。此外,中國大陸雖以黨領政,體制上仍區分「黨」和「國 家」兩套系統,故本文在提及「國家」系統的官銜時,即稱「大陸」而不稱「中 共」(如「大陸國家主席」),以免混淆。 本文所稱的「中國」則指在國際體系中的概念,亦即主權國家體系中的一員, 是國際關係中的獨立行為者。目前在國際社會中,主要由中共政權代表「中國」 這一國際成員行使外交行為,故本文在研究中國的崛起戰略時,即就中共官方的 論述及作為進行分析。. 25.

(31)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2. 國際秩序 國際關係學者普遍認為,當今的國際秩序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一是主權平 等的國家體系,一是世界經濟中的自由貿易制度。以上皆形成於歐洲,於戰後逐 漸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並隨著全球化成為國際社會的基礎。64 然而,此兩大支柱主要是各國在歷史中相互接觸而形成的國際共識,彰顯的 是各國對國家互動關係的規則和追求,是一種理想的世界秩序,在現實中並不能 夠完全實現。關於現實的世界秩序,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各有不同的詮釋。現實 主義者認為,國際關係為無政府狀態,國家之間並不存在具有權威性的國際機 構,所謂的秩序就是透過外交手段達成的權力平衡或霸權穩定,即等同於權力結 構;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可以依靠制度來創造秩序,國際秩序不僅侷限於權力結 構,還有制度。而無論是權力結構或是制度,皆是以相對實力為基礎的現實秩序, 經過各國的運作,使原先的理想秩序產生某種程度的扭曲與偏離。65 準此,本文認為權力結構與制度並非分離的兩種秩序,兩者的關係乃是由前 者創建、維護後者,而後者所揭示的制度內容,則完善了無政府狀態下的權力結 構,使之得到法理權威的穩定力量。換言之,本文對國際秩序的界定與現實主義 的思維相同,即認為國際制度本身也是國際權力結構的產物。不過,為了掌握中 共對國際秩序觀的整體觀感,在論述上亦不可忽略中共對國際制度內容的評價與 期待,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共的國際秩序觀時,將先就無政府狀態下決定國際權力 結構的「國際權力格局」進行探討,然後再論國際權力結構所主導的「國際制度」 , 以期從兩方面呈現中共完整的國際秩序觀。. 二、研究架構 (一)研究假設 本文經過相關文獻探討,依循新古典現實主義之研究途徑,對於中共和平崛. 64 65. See John G. Ikenberry, “The Future of the Liberal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ism after America.” 秦亞青,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頁 49~55。 26.

(32) 第一章. 緒論. 起下的國際秩序觀研究有以下假設: 1.相信中共對中國大陸之一黨專政能持續保持穩定,其國際秩序觀能直接轉 化到中國的外交政策上。影響中國外交的國內因素相對於其它西方式民主國家來 得簡單,決策者及學術菁英的認知能直接體現於國家對外的戰略思維。 2.中共一直企圖對其國家發展建立一套「大戰略」,其戰略目標的設定皆在 幾十年以後,故對於國際秩序亦有一套宏觀的戰略思維,雖會經國內外環境的變 化而有所調整,但不至於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轉變。 3.按照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假設,隨著一國權力地位的提升,其主動影響外在 環境的積極度將提高,心中企圖影響的範圍也將擴大。 (二)分析架構 本文經由文獻分析及歷史研究,探討中共對於中國自身地位及外在環境的認 知,並藉此歸納出中共看待國際秩序的觀感;進而再透過中共的國際秩序觀,推 測其外交政策的走向,以及對國際秩序可能產生的影響。準此,中共和國際秩序 之間呈現的乃是一種互動的關係,國際秩序影響了中共的外交行為,而中共的外 交行為也反過來影響國際秩序。下面特以架構圖來說明其中的因果邏輯:. 27.

(33)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 圖 1:分析架構圖 對自身地位 的認知. 中國國內環境 中國(決策者). 中國的 國際秩序觀. 對外在環境 的認知. 國際秩序. 中國的 外交行為. 【國際制度】. 國際權力結構. 【國際權力格局】. 說明: 1.→表示前者對後者是「因→果」關係。 2.外在的國際秩序和國內的環境決定中國的認知,而中國的認知形塑其國際秩序觀並決定其外交 行為,中國的外交行為再反過來對國際秩序產生影響。 3.國際權力格局決定國際權力結構,國際權力結構再主導國際制度。國際權力格局和國際制度是 國際秩序的一體兩面。 4.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三)章節安排 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先就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進行介紹,再藉 由相關文獻之回顧,決定本文之研究方法及途徑,從而擬定本文之研究範圍及架 構,完成本文之研究計畫。 第二章則就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進行探討。首先,回顧和平崛起戰 略的思想淵源,包含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對救亡圖強、復興中華的追求,以 及中共幾代領導人對於「和」的思想傳承。之後,再對 2003 年中共官方提出的 和平崛起戰略進行分析,了解決策者的整體戰略設計。最後,加入大陸具代表性 的幾位學者對和平崛起戰略的批評,以掌握中共對該戰略可能的修正方向。 在了解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後,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便展開對中共在 和平崛起戰略下的國際秩序觀的分析。第三章聚焦的是中共對國際權力格局的觀 感,包含對自身權力地位和外在權力格局的判斷,對現有權力格局的滿意程度, 28.

(34) 第一章. 緒論. 以及企圖達成的理想狀態。當中將區分世界和區域兩個層次進行分析,並論及中 共內心的觀感所引發的外交策略。 第四章聚焦的是中共對國際制度的觀感,包含其對全球政經制度、區域政經 制度及所謂「普世價值」的看法。為與第三章進行區隔,本章將重點放在國際制 度的內容,對主導國際制度的權力結構不做過多探討。與第三章一樣,本章在分 析時分為世界和區域兩個層次,並同樣會論及中共對國際制度內容的應對策略。 第五章則綜合前面的研究成果,點出中共和平崛起戰略的目標及侷限。在中 共官方對外宣示的戰略構想中,雖也提出若干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目標,但 仍多語帶保留,尤其迴避對外在環境的企圖。因此,經過對其國際秩序觀的分析 後,本章將判斷中共真心認定的「和平崛起」應達到那些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 標所可能面臨的國內外侷限因素。 第六章為結論,將綜合上述各章所曾探討及分析的內容,總結出本文的研究 發現與建議。. 29.

(35)

數據

表  次  表 1:中共高層對「和平崛起」的相關發言…............................................5  表 2-1:中國大陸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1978~2003 年) …...................42  表 2-2:中國大陸 GDP 及對外貿易總額(2003~2012 年) …...................43  圖  次  圖 1:分析架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 國際收支平衡表手冊 》( 第五版)載有下列定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答: 芝玲往返沙鹿中心和竹東中心一趟的平均時速為每小時 公里。...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