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菁英對「和平崛起」戰略的批評…

第二章 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構想…

第三節 學術菁英對「和平崛起」戰略的批評…

一、對「崛起」的含義提出不同主張

中共官方在 2003 年正式提出「和平崛起」後,又於 2004 年 4 月的博鰲亞洲 論壇上將說辭改為「和平發展」,其中最主要的爭論點,就在於部分人士認為「崛 起」一詞容易使國際社會誤解,反倒更助長中國威脅論的氣燄。事實上,官方的 論調始終迴避對「崛起」一詞做明確的定義,其相關的論述皆將「和平崛起」引 導到內向性的國家發展,而在官方修改修辭後,鄭必堅更表示「『和平崛起』同

『和平發展』是一回事」。62然而,「和平崛起」的提法畢竟是中共首次承認自身 的崛起,既然以「崛起」取代傳統鄧小平使用的「發展」,難免令人感覺背後另 有一些不見於文字的思維。

後來中共內部發生的「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間的爭辯,正凸顯了官方 論述沒有解釋的問題。相較之下,學術菁英雖也遵循官方論述的架構,但仍能有 更多空間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也就是說,對於「崛起」的含義提出不同的主張。

大陸學者胡宗山認為:「崛起指一個國家在其原有的國家行列中迅速地脫穎而出 或與最強國縮小差距,達到另一個國家定位,如從一般國家成為地區強國,由地 區強國成為世界強國,由世界強國躍為超級大國的動態過程。」63俞新天則認為:

「崛起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比較側重於內部的變化。

而談到和平崛起,則更加強調及對外戰略。」64門洪華則說:「所謂崛起,是一

61 劉建飛,「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6 年第 2 期,頁 39。

62 「鄭必堅:『和平崛起』同『和平發展』是一回事」,新華網。

63 胡宗山,「和平崛起是否可能?──歷史與理論的思考」,勛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湖北),

2005 年第 4 期,頁 2。

64 俞新天,「認識和避免當今的衝突與戰爭──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北 京),2004 年第 6 期,頁 38~43。

51

種興盛的景象,但又不是一般的興盛,而是一個大國從落後轉向興盛的景象;崛 起是一種發展,但又不是一般的發展,而是一個大國改變世界政治生態和國際格 局的發展。」65綜合以上幾種說法,大致可歸納出以下幾點:1.「崛起」和「發 展」的概念不盡相同;2.「崛起」具有比較性,包括和其它國家比較,以及和自 身原本的地位比較;3.「崛起」具有外向性,比「發展」更具有國際關係的意義。

閻學通、潘維、徐堅、樊體寧四位學者也都強調「崛起」與「發展」不同,

指出「崛起」的參照系是全世界,必須相對於其它國家在國際權力格局中的地位 而言。66其中,閻學通尤其以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語言,精準地對「崛起」做出 定義。閻學通指出,「崛起」決不等於「發展」或是「富有」,而是高於「發展」、

「富有」的概念;「崛起」同時是一個僅適用於大國、不適用於小國的概念。在 他看來,「崛起」是指成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國家,重要到成為少數幾個國家之 一或甚至是最重要的唯一國家,而這個過程勢必會挑戰到既有霸權的地位,此乃 實力變化的必然結果,與崛起國的主觀意願無關。67在這一點上,潘維和閻學通 有一樣的看法,而且還說得更直白,那就是必須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不管國 際權力格局是一極、兩極還是多極,所謂的崛起,就是必須和世界上存在的「極」

平起平坐、甚至超越。68因此,「崛起」便是愈來愈不接受別國領導的過程,努 力地使自己的地位能因應實力的增長而提升。

而在閻學通關於「崛起」定義的論述中,尤其指出「地位」這一概念的內涵。

他表示,「地位」同時又包含了「排序」和「差距」這雙重含義,「排序」指的就 是單純按國家間綜合國力的大小排出的名次,而「差距」則是國家間綜合國力性 質的差異。舉例而言,今天的美國和任何一個位居其次的國家,在排序上雖是第

65 門洪華,中國:大國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2 月),頁 5。

66 見樊體寧,「論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005 年第 3 期,頁 16~20;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實力地位」,陳琪、劉丰主編,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11),頁 3~32;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4 年 第 2 期,頁 1;「潘維:關於『中國的和平崛起』」,新法家,〈http://www.xinfajia.net/789.html〉(瀏 覽日期:2013 年 2 月 19 日)。

67 閻學通,「對『和平崛起』的理解」,教學與研究(北京),2004 年第 4 期,頁 5~6。

68 「潘維:關於『中國的和平崛起』」,新法家。

52

一和第二,但在差距上則是超級大國(super great power)與普通大國(great power) 的差別。所謂的崛起,便是必須達到在差距上的全盤改變。69閻學通並指出,常 說的「權力」一詞,其實必須區分為「權」和「力」兩個概念,「力」指的是軍 事實力、經濟實力、文化實力等資源性實力,「權」則是如政治實力這樣的操作 性實力。以中國大陸今天的經濟實力而言,理應在主導國際財經制度的相關組織 中擁有更大的投票權及發言權,但目前顯然還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在閻 學通眼中,中國的「權」與「力」還不相稱,不能算是真正的崛起。70

給人強烈鷹派印象的軍事問題專家羅援,由於本身具有解放軍少將軍銜,其 對於「崛起」含義的看法尤具有代表性。羅援表示,崛起要分三步走:一是營造 階段,營造安全的周邊環境,這是一種維護型的,標誌是主權領土不再分裂;二 是塑造階段,塑造對我有利的安全環境,這是一種主動型的,標誌是收復失地;

三是經略階段,經略對我有利、國際社會又能普遍接受的政治經濟新秩序,達成 戰略平衡和穩定。在羅援看來,目前的中國還只在第一階段。71顯然,羅援對中 國的崛起有很高的期望,其終極的目標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關於中共內 心對這套新秩序的願景,尚有待本文第三、四章的研究,但至少能確定的是:綜 合羅援及前面多位學者的看法,可知在關於「崛起」含義的問題上,大陸學界有 與官方論述不同的聲音。

鄭必堅對於「崛起」的詮釋,則遵循官方一貫的論調。他指出,自中共十一 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便依循改革開放的路線,提出了一直到 21 世紀中葉為止 的發展戰略,而這套經鄧小平、江澤民再到胡錦濤一脈相承的國家發展方向,其 實質就是在追求和平崛起。鄭必堅並說明,擺脫落後、改善民生、給人民提供有 品位的生活,就是和平崛起的目的。72準此,按鄭必堅的說法,「和平崛起」幾 乎不具外向性,唯一有的就是同時為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機遇。鄭必堅一再強

69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實力地位」,收於陳琪、劉丰主編,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

70 文正仁著,李春福譯,中國崛起大戰略──與中國知識精英的深層對話,頁 18~19。

71 「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與國際戰略」,學習時報。

72 文正仁著,李春福譯,中國崛起大戰略──與中國知識精英的深層對話,頁 4。

53

調,「和平崛起」並不是什麼新概念,它和傳統所講的「和平發展」是一樣的。

然而,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大陸學界及人民紛紛賦予「崛起」更多的期許,而 官方有意讓學界繼續討論「和平崛起」的表現,亦隱含著在國際舞台上加大力度

「有所作為」的企圖。鄭必堅此種嚴守官方立場的論述,更多地是為了避免中國 威脅論的質疑,並不能完全反應決策者內心真實的想法。

學術菁英對「崛起」的要求,無疑會對決策者的外交戰略產生影響,而為了 凝聚民心鞏固統治正當性,中共亦必須適度地滿足人民對民族強盛的願望。中共 一方面壓制過度民族主義情緒的自大心態,一方面也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 為號召團結的旗幟。習近平就任中共總書記後,又提出更具濃烈情懷的「中國夢」

一詞,而這其實正是官方對「崛起」的另一種說法。因此,部分大陸學者乃主張,

中國人認知的「崛起」就是「恢復」中國昔日的地位。此種定義雖顯得十分主觀,

卻也凸顯了研究決策者內心認知的重要性。

二、「和平」是目標還是手段的論辯

學術菁英對和平崛起戰略的另一個爭點,就在於「和平」究竟是目標還是手 段。此一問題的解答還免不了和「崛起」形成一種互相辯證的關係,亦即「和平」

到底只是中共完成「崛起」的工具,抑或「和平」本身也是目標之一。關於這個 問題,官方的論述一直是以淡化的態度處理,盡可能地將「和平」與「崛起」混 在一起表述,強調這是一種有別於傳統霸權國的戰略。然而,當和平崛起戰略開 始被當作學術研究的課題,「和平」與「崛起」的關係也就免不了嚴格的邏輯檢 視,各方對「和平」究竟是目標還是手段的問題便呈現眾說紛紜的情況。

帶有官方代表性的鄭必堅,以籠統的論述方式將「和平」同時視為是目標及 手段。他開宗明義地表示,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是依託於全球化的外部環境及改 革開放的國內政治環境,由於有這樣的條件,中國得以不透過犧牲他國利益的方

54

式完成自身的崛起,使得和平崛起的最終目標是「共同的發展和繁榮」。73準此,

鄭必堅揭示了「和平」是一種目標。而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鄭必堅也強調了「和 平共存」是中國崛起的先行條件,只有維護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才能 順利地完善自身的發展。如此,在鄭必堅看來,「和平」同時又是一種為達成崛 起而使用的手段。

事實上,除了鄭必堅外,不少大陸的官員及權威學者也都持這樣的觀點,也 就是將「和平」當成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其中,秦亞青習慣以建構主義來詮釋中 共的和平崛起戰略,主張改革開放後的中共已逐步融入到國際社會,對於自身的

事實上,除了鄭必堅外,不少大陸的官員及權威學者也都持這樣的觀點,也 就是將「和平」當成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其中,秦亞青習慣以建構主義來詮釋中 共的和平崛起戰略,主張改革開放後的中共已逐步融入到國際社會,對於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