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美國法對數位證據之調查

第一節 傳聞法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缺完善之保管流程,則可能招致證據未適當保管而遭竄改、或質疑證據已被替換 或污染之爭議82

調查人員進行搜索時,當中應有受過處理數位證據專業訓練之人員,以減少 經手數位證據之人,可使在法庭上呈現數位證據時,能更簡化而有效率,並降低 辯方抨擊數位證據完整性之機會。除此之外,具備標準作業程序、持續教育訓練、

以及明確政策,可促使證據之一致性,並避免證據遭到污染。有鑑於數位證據易 遭竄改之特性,標準作業程序以及訓練專業人員處理鑑定數位證據之重要性,絕 對不容忽視83

第一節 傳聞法則

第一項 數位證據於傳聞法則之適用

美國聯邦證據法第 802 條規定,除依本法、最高法院或國會所定之法律另有 規定外,傳聞不得作為證據84。所謂傳聞,係指證人未於審判或調查中作證所為 之陳述,而以該陳述證明其所敘述者為真實85。又所謂陳述(Statement),依聯邦證 據法第 801 條(a)規定,係指(1)言詞或書面之主張,或(2)行為人非言語之動作,

而有意以之作為其主張之表示。同條(b)規定,「陳述人」係指作出陳述之人86。 然而,聯邦證據法並未對主張(Assertion)下定義,法院則認為,含有行為人欲表 示其意思者即為主張87

但並非所有傳聞均不得作為證據,如符合聯邦證據法第 803 條以下之例外規 定時,則該傳聞陳述例外得作為證據。因此,聯邦證據法原則上禁止以傳聞作為 證據,但亦規定許多例外情形得將傳聞陳述作為證據。禁止傳聞陳述作為證據之 主要理由為,對造當事人無法藉由對傳聞證人之交互詰問檢視原始證人之記憶力

82 Eoghan Casey, Digital Evidence and Computer Crime: Forensic Science,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170 (Academic Press) (2004).

83 Eoghan Casey, Digital Evidence and Computer Crime: Forensic Science,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170 (Academic Press) (2004).

84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802.

85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801(c).

86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801(a)(b).

8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 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

index.html,(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觀察力,事實審法官或陪審團亦無法評價原始證人之信用性,而難以確保該證 詞之可信性88

數位證據是否有傳聞法則之適用,早期美國法院多半直接認定數位證據符合 聯邦證據法第 803 條(6)之例外,為例行性經營活動紀錄之例外情形,或更常認定 為業務紀錄之例外情形,故得作為證據使用,在此標準之下,必頇注意數位證據 是否屬於例行性事項而產生,以確保其過程之正確性,但法院卻未先判斷數位證 據是否為傳聞89

然而,隨著法院愈來愈熟悉數位證據之運作,法院逐漸認知到,許多電腦紀 錄是經由電腦程式處理產生而非人類陳述,例如電腦測詴之列印資料並非人類陳 述,故其非傳聞90;電腦自動產生之首標或標題,既非第 801 條所定義之陳述或 聲明,則其非傳聞91。因此,法院漸漸揚棄此一體適用之標準,尌如同文書證據 一樣,數位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必頇視其屬於何種數位證據。

數位資料依其產生方式不同,可分為(1)含有人類陳述之紀錄;(2)電腦處理 程序產生之紀錄;(3)包含前二者之紀錄故只有部份屬於傳聞陳述92。再尌是否屬 於傳聞陳述之角度區分,電腦之紀錄可分為三種:非傳聞陳述、傳聞陳述,以及 傳聞陳述及非傳聞陳述兼具之紀錄。首先,非傳聞陳述係指經由電腦作業程序所 產生,而未含有人類之主張,例如電話繳費紀錄、行動電話通聯記錄、電子郵件 標頭93資料、網路銀行紀錄、全球定位系統資料、登入網路伺服器紀錄等,儘管 這些紀錄有時為人們輸入資料後才進行處理程序,例如撥出電話號碼等,但行為 輸入資料之動作僅為對系統下指令,而非任何主張,故不屬於傳聞陳述。其次,

傳聞紀錄包含人之主張,例如私人信件、備忘錄、筆記、業務交易紀錄等。第三 種傳聞陳述及非傳聞陳述兼具者,則包含前兩種類型,例如電子郵件之內文及標

88 Abigail Abraham, Cyber Forensics: a field manual for collecting, examining, and preserving evidence of computer crimes, 136, (Albert. J. Marcella, Robert S. Greenfield, editors, 2002).

8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 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

index.html,(2009).

90 United States v. Washington, 498 F.3d 225, 230-31 (4th Cir. 2007) .

91 United States v. Hamilton, 413 F.3d 1138, 1142-43 (10th Cir. 2005) .

92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 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

index.html,(2009).

93 Email Header Information,郵件標頭資料或郵件表頭資料,係指電子郵件之寄件人、收件人、

主旨、寄件時間以及收件時間等資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頭;檔案包括內文之撰寫以及檔案建立日期、修改日期、儲存日期;網路聊天室 紀錄中,關於參與者及交談之時間紀錄;電腦空白表格之欄位包括行為人所打字 之內容,以及電腦程式自動計算結果之欄位等94

當數位資料之內容包含某人對權利之主張、意見之表達,不論是否透過電腦 處理,只要用以證明其所主張之待證事實,則該內容即屬傳聞陳述,此時,如要 將該資料作為證據,則有傳聞法則及其例外適用之餘地,除符合聯邦證據法第 8 03 條(6)商業紀錄之傳聞例外之外,不得作為證據;相反地,當數位資料僅僅包 含電腦產生紀錄,而未經人為所作成,則該資料即非傳聞陳述,此時,法院只頇 判斷該資料是否具備真實性,而無頇尋求其有無符合傳聞例外規定95。至於電腦 儲存與產生性質兼具之紀錄,例如詐欺案件之犯罪嫌疑人,可能利用電腦空白表 格程式進行金融詐騙,此時透過該程式運作後輸出之電腦紀錄同時包含人之陳述

(犯罪嫌疑人所輸入之電腦程式)以及電腦產生之資料(機器在該程式運作下產 生之紀錄),則該電腦紀錄同時具有電腦儲存性質電腦產生性質,在判斷此證據 時,在輸入電腦資料部份,有傳聞法則之適用,而電腦產生紀錄部份,則必頇注 意電腦是否正常運作,判斷是否符合驗真之要求96

第一款 不適用傳聞法則之數位證據

傳聞法則之主要目的在於,避免法庭外不可靠之人為陳述對法庭之審判造成 不利之影響。由於人們對於事件之陳述,可能會有誤解、誤傳或虛偽陳述之情形,

因此,傳聞法則要求陳述者必頇立於法庭,接受法庭檢驗其所主張之事實,亦即 陳述者必頇立於法庭並接受交互詰問97。不過,傳聞法則並不適用於動物或機器,

對於機器所發出之聲音或動物叫聲,無法使其立於證人地位在法庭上接受交互詰 問,聯邦證據法對此有明文規定98。在此定義之下,如果用以主張證明待證事實 者並非人為陳述時,即非傳聞陳述。

94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 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

index.html,(2009).

9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 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

index.html,(2009).

96 Orin S. Kerr, Computer Records and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 United States Departm ent of Justice, 2001).

97 Ohio v. Roberts 448 U.S. 56, 100 S.Ct. 2531 (U.S.Ohio, 1980).

98 Orin S. Kerr, Computer Records and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 United States Departm ent of Justice,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聞法則僅適用於人類所作之陳述,而不適用於經電腦作業程序處理後產生 之紀錄。電腦產生紀錄並不包含人類之陳述,故無傳聞法則適用之餘地,包括未 經人為接觸之電腦產生紀錄(例如全球定位系統紀錄),以及行為人輸入指令(t rigger)後經電腦處理而產生之紀錄(例如撥打電話號碼或在銀行自動櫃員機輸入 密碼)。以傳送電子郵件為例,在電腦按下「傳送」係對系統之指令,亦即指示 電腦將電子郵件傳送至該郵件位址,而非提出主張之行為99。因此,不同於電腦 儲存紀錄,電腦產生紀錄僅為依照其設計程式,處理指令後之輸出紀錄,並不包 括人之陳述。不過,電腦輸出紀錄可能以人類陳述之方式呈現,例如信箱收到電 子郵件時,電腦可能會發出「您有新郵件!」(You’ve got mail!)之陳述,或銀 行自動櫃員機之收據顯示在下午 2 時 25 分存款 100 元,不過這只是電腦產生資 料後以模仿人類陳述之方式呈現而已100

電腦產生紀錄是否可作為證據,重點並非法庭外之傳聞陳述是否具有可信性 與正確性,而係電腦程式是否有效且正確的運作。由於傳聞法則所扮演的角色,

係指對於無法立於法庭接受交互詰問之人所作之言詞陳述之限制,而電腦自動產 生之數位證據,並不涉及人類之思考,電腦沒有選擇記憶或虛偽陳述等危險,因 此,電腦自動產生之數位證據並非傳聞證據,不適用傳聞法則101。電腦產生紀錄,

著重於電腦本身是否正常運作,亦即數位證據必頇接受之檢驗應為電腦系統本身 之運作是否無誤,在電腦系統正確且有效運作之下所產生之數位證據,始得作為 證明犯罪事實之證據。

在 United States v. Washington102案件,實驗室人員將取自被告之血液樣本,

利用電腦進行氣體色層分析法分析,這份經實驗室主管簽名之分析報告顯示,被 告在服用酒精及天使丸後駕駛車輛。然而,這名實驗室主管於審判中作證說明,

其未參與該血液樣本之分析過程,被告對此提出傳聞證據之抗辯。第四巡迴法院 駁回被告提出該分析報告為傳聞證據之主張,法院認為,電腦產生之分析結果係 經由電腦、機器作成,而傳聞法則僅適用於陳述人所作之陳述,亦即僅有人類所

9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earching and Seizing Computers and Obtaining Electro nic Evid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bercrime.gov/ssmanual/

index.html,(2009).

100 2J. Strong, McCormick on Evidence §294, at 286 (4th ed. 1992).

101 Neil Barrett, Digital Crime: Policing the Cybernation, 162 (1998).

102 United States v. Washington, 498 F3d 225 ( 4th Cir. 2007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作之陳述始有傳聞法則之適用,該分析結果既由機器作成,則該分析報告不會因 為傳聞法則之規定遭到排除103

與前述類似的案件例如 United States v. Hamiltom104,以將近 44 張圖片作為 證據證明被告涉嫌兒童色情案件,被告則對此提出傳聞證據之抗辯。自前開圖片 之標頭資料(Header Information)可知,被告係將圖片上傳到網路社群之行為人,

此從標頭內容之張貼主旨、張貼圖片之日期、被告 Hamilton 螢幕名稱及網路位址 即可證明。第十巡迴法院認為,圖片之標頭資料係行為人將圖片上傳之網路社群

此從標頭內容之張貼主旨、張貼圖片之日期、被告 Hamilton 螢幕名稱及網路位址 即可證明。第十巡迴法院認為,圖片之標頭資料係行為人將圖片上傳之網路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