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主任儲訓課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分析主任儲訓課程

主任與校長的相處之道就是「合作」。合作猶如合唱,有時齊唱,偶 爾有人獨唱,繼之輪唱,二部、三部合唱等等,儘管聲音有高有低,

節奏有快有慢,給人的總體感受卻是合諧。

(R/儲訓/96.04.13)

何前福田主任是研究者當時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接受主任儲訓時的主 任,他擔任「學校主任的定位」這堂課的講師,何前主任分別以能幹是主任的別 名、守分是主任的天職、修為是主任的功課三個面向去做分析,課堂上他一再強 調:主任接受聘書答應校長做主管的那一刻,就已經成為校長所領導的行政團隊 之一員,團隊中任何成員的職責就是接受領導、分工合作;簡言之,只能合作,

不能唱反調。在這堂課裡,我懂得要尊重行政倫理和程序,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在這個人生階段扮演的是主任的角色,就只能做主任該做的事,希望能成為一位 有口皆碑的主任---非常稱職、沒有僭越;當然一齣好戲一定是各種角色間要配合 得天衣無縫,才能相得益章,若有人唱反調就成為另外一種「好戲上場」囉!

從一個基層教師的角色到一個行政階層的位置,看似一小步,實則是天高地 遠啊!需要學習的功課很多,而大多需要藉由實際的經驗才能有所體悟,所以雖 然經過六週的候用主任專業儲備訓練課程,在工作職場上遇到問題時,仍然需要 向其他主任或教育前輩請教,但有時卻只能憑著自己的摸索前進,因此行政工作 中常有「不知其所以然」的困頓和疑惑。在這一節裡,首先介紹國家教育研究院 籌備處組織沿革和組織任務;再將這兩年(96 年、97 年)籌備處所規劃的儲訓 課程內容做一分析比較;最後再提出研究者對儲訓課程內容的討論和建議。

一、認識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距今 60 年前,英國便有國家級的教育研究院出現,以國家的力量,從事整 體性、長期性、系統性的教育規劃與研究,這是一般學者單兵作戰式的研究無法 完成的,甚至不是一所大學的教授聯合起來就能解決的。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建 設國家、造福人類,各國早已體悟這個道理,也競相辦理教育,我們的國家教育

研究院至今尚在籌備階段,明顯落後於許多國家,不過看來國家教育研究院對本 身是非常有自信的,其相信以現在擁有如此豐沛的教育人力,在國際上絕對是可 以建立自己的教育品牌的。

(一)籌設理念架構圖

集合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測驗與評量研究所、教育政策與制度研究所、教 育生態研究所、原住民族教育研究所、教育人力發展中心、教材研發中心、教育 資源中心等教育研究,以達到民主社會的全人教育及厚權提升國家競爭力。以下 圖 2-4-1 表示之:

圖 2-4-1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理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網址

而其籌設理念有二:(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網址,研究者整理)

1.教育研究應全面關照:

內含有二,第一個是「民主社會的全人教育」,就是要把每個孩子帶上來;

第二個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促使人力素質向上提昇。

2.教育研究應重點突破:

重點有二,第一個是掌握知識經濟的脈動,增益教育的附加價值;第二個是 因應時代需求,主動研擬對策,以利國家社會永續發展。

(二)籌備處組織沿革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於民國 89 年 5 月正式成立,當時員額只有 14 人,

現籌備處為李坤崇擔任主任,歷經吳清基、吳鐵雄、何福田、陳清溪代理主任等。

負責籌設國家教育研究院之任務。奉命整併 7 個單位:91 年 7 月先併入「教育 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96 年 8 月再併入「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 研習會」,並將「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改名「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國 立編譯館、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 育指導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等五個單位尚在規劃中。籌備處目前 以課程及教學、制度及政策、測驗及評量、教育人力發展、教學資源等領域作為 研究發展之重點。其組織沿革以表 2-4-1 表示之:

表 2-4-1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組織沿革

時間 機關名稱 所在地 整併單位

89 年 5 月 8 日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臺北縣三峽鎮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 處正式成立

91 年 7 月 15 日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臺北縣三峽鎮 整併教育部臺灣省國 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96 年 8 月 24 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1.臺北縣三峽鎮

2.台中縣豐原市

整併教育部臺灣省中 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網址

(三)籌備處組織任務

我們先看看它的組織任務,在進一步介紹它的組織架構,依據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暫行組織規程修正條文,其掌理事項可分成 9 項(國家教育研究院籌 備處網址,2008):

1.國家教育研究院發展計畫之擬訂。

2.國家教育研究院經費預算之編擬及組織法規之研擬。

3.國家教育研究院建院用地、建築設備之規劃及興辦。

4.各級學校課程及教學、教材教法之研究。

5.教育測驗及評量之研究。

6.教育制度及政策之研究。

7.教育媒體及資訊之研究發展。

8.教育人員之研習訓練。

9.各其他有關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事項。

接下來瞭解它的組織架構,大致上依任務需要分成 3 個組、2 個中心,行政 單位則有 3 個室,主任下面設有主任秘書,以下圖 2-4-2 說明之:

圖 2-4-2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網址

從組織任務中可以看出主任儲訓課程應是屬於第 8 項「教育人員之研習訓 練」,各式各樣、多元化的教師研習,是一直都在進行的。而籌備處的組織願景 就是研究原創性教育議題和擔任永續性教育智庫,除了重視國際交流之外,資源 整合是目前還在努力的,而研發創新更是其重點業務。

二、儲訓課程文件分析

本研究是將國家教育研究院在 96 年度第 105 期與 97 年度第 111 期所規劃的 國民小學主任儲訓班研習課程計畫做一分析和比較。105 期是研究者參加儲訓的 梯次,111 期是研究者之前服務學校的同事(B 智)所儲訓的梯次。

(一)研習目標

兩梯次針對的對象都是國小儲備主任,在研習目標是相當一致的,共列出 以下 5 點,目標是非常遠大而具有理想性的,不只是主任,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

課程及教學組

主 任

主任 秘書

制度及政策組 測驗及評量組

行政室 人事室

教育人力發展中心 會計室

教學資源中心

者所欲追求的目標。

1.涵養高尚品德,陶融教育專業精神。

2.瞭解當前國家教育政策,探討教育新知,精進專業發展。

3.強化教學行政,熟悉學校事務運作。

4.型塑二十一世紀國小主任典範。

(二)研習重點

二者課程進行的方式都是十分多元化的,靜態的包括聽講、書寫…等等,

動態的包括研討和展演…等等;在課程的安排運用了許多的教學技巧和模式,採 取的方式是分組的合作教學,有時候是大組討論、有時候是小組分享,交互替換,

變化性和多角性是足夠的。在研習內容的安排則是包羅萬象、跨多領域的,邀請 到的講師也都是一時之選,皆屬於其所擅長之領域。

1.以講授、閱讀、研討、調查、觀摩、演練、參觀、實習、研究、操作、

撰述等方式進行。

2.研習內容包括通識教育、教育政策、教育專業知能、學校行政理論與實 務、休閒活動、綜合活動等 7 類課程。

(三)研習時間、地點與人數

研習時間二者皆為 6 周。105 期是從 96 年 3 月 5 日至 96 年 4 月 13 日止,

地點在臺北縣三峽鎮;111 期則是從 97 年 3 月 3 日至 97 年 4 月 11 日止,地點 在臺中縣豐原市。在時間點的安排二者幾乎是第二學期一開學就必須將學校的教 學和行政放下,而調整好身心準備參加儲訓的相關事務。至於儲訓人數 105 期 5 個縣市約 130 人左右;111 期則有 6 個縣市約 150 人;後者人數是龐大了些,據 B 智表示國家教育研究院亦覺得人數是多了一些,場地和資源明顯出現窘況,這 樣是有礙課程的進行,下一梯次在人數的控管會更注意。

(四)研習成績評量項目

成績評量項目可分為兩大項,分別是學習表現占總成績 60﹪,生活表現則 占總成績 40﹪,評量內容俱細靡遺,文字說明非常具體,臚列如下(105 期、111 期儲訓實錄):

1.學習表現:

(1)卷宗評量(即學習檔案評量),評量項目有我的教育理念(1,000 字)、

自傳(1,000 字)、理想的學校校長(主任)(1,000 字)、生活札記交三至 四篇各 2,000 字、教育參觀心得(2,000 字)、理想的學校校長(主任)

(3,000 字)。

(2)學業成績評量,包括學科測驗、專題研究,以及學校行政實務實習等 三個評量項目。

2.生活表現:

(1)品德即行為及態度,評量項目包含 10 項:

胸懷理想聚教育熱忱、學習態度認真負責、樂於參與團體活動、尊重團 體決定、愛護團體榮譽、察納雅言、人際關係和諧,以及言行一致、儀 容端莊、舉止文雅等。

(2)領導才能,評量項目有 5 項:

諧和容眾、具親和力、善用團隊力量,以達成任務。沈著、穩重、決斷、

明智。各項討論發言中肯、見解精闢。負責主動勞怨不避。還有樂於表 現各種才藝並具創意。

(五)課程內容比較

研究者依研習內容的 7 類課程:通識教育、教育政策、教育專業知能、學 校行政、行政實務、休閒活動、綜合活動等,進行 105 期和 111 期儲訓研習內容 的文件分析和比較,找出出其差異的地方,用意在比較其是否在某一方面有所偏 頗?重心的拿捏是否得宜?以及課程是否有所闕漏,需要再放入或加強哪些學習

研究者依研習內容的 7 類課程:通識教育、教育政策、教育專業知能、學 校行政、行政實務、休閒活動、綜合活動等,進行 105 期和 111 期儲訓研習內容 的文件分析和比較,找出出其差異的地方,用意在比較其是否在某一方面有所偏 頗?重心的拿捏是否得宜?以及課程是否有所闕漏,需要再放入或加強哪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