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方法的抉擇

生命的敘說或書寫,歷史上、生活中俯拾皆是,研究者希望藉著敘說與書寫,

呈現生命中空間性和時間性的豐富、細緻、深刻與完整性,展現研究者生生不息 的生命實踐和智慧開顯。

一、敘說探究是整理經驗的典式

我之所以會採用敘說探究的方法,這會是一種偶然嗎?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 的經歷,當你心中擬定了一個研究主題時,總會被人問起,是量化還是質性呀?

一開始,在我的心理並沒有預先設定某種特別的教育理論。但我認為人文科學的 研究是一項價值承載的事業,是環繞人類的心靈,是人們意象互相表露的傳達,

研究中揉進了「美與倫理」的力量,加深我們的歷史意識,是一種從生命本身來 理解現象的方法。呼應於我研究的主旨,是從一個混沌開放的系統中,探究身處 實際環境中的教師,如何經由主體自我的意識與抉擇,在生活的行動中逐漸塑造 自己的教育實踐。這種研究角色與多樣因素間彼此互為因果的互動過程,若要發 掘整個事實的完整圖像,就必須依賴多元的觀點組合起來,才能貼近事實真相,

這時採用自然典範的質性研究方法,自是最貼切的。誠如 LinIcoln 與 Cub(1985)

所說的:「自然典範提供了我們一個更具有詮釋力的研究典範選擇」。

敘說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它在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間,輕輕地喚起了平常不 易提及的人、事、物。當一個人開始從平凡的生活經驗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時,

除了顯示他自己的存在之外,也開始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自己,並讓人們對周遭生 活、文化有更敏銳的感受。而我向來是喜歡聽故事的,也愛說故事的;故事之中 有一種奇妙的模仿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深入一個人的思考生活。故事是生活的舖 排,它們不只陪伴我們還告誡我們,指示我們新的方向,或是給我們勇氣留在既 定的路程上。一個故事可以轉成智識上的操練,成為永遠陪伴在旁的聲音,追尋 一種純真的特質。透過他人的眼睛、他人的耳朵,讓我們得以看清楚,聽明白。

他們的故事,你的、我的,每個人在旅途上都帶著故事,而且我們都該尊敬彼此 之間的故事,然後彼此學習。

二、敘說探究是一個動態過程,是詮釋生活經驗的視窗

當一個人開始從平凡的生活經驗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時,除了顯示他自己的 存在性外,也開始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自己。故事的敘說,不在「解決」或「矯正」

問題,而是「放大」、「穿透」我們所經歷的種種況味,提供新的關懷、憂心或希 望的源頭,給每一位可能面對新事務需要調整心境的生命過客,有一安身之道,

不必然只是嘆息、扼腕(阮凱利,2002)!主觀的經驗及經驗對個人的意義與影 響,都會反映在我們的故事中。研究者覺得敘說故事的結構和音樂的呈現方法有 很多相似處,敘說性研究使用一連串富於節拍韻律的事件組織成一個故事,故事 裡建立了事實真相的「平常」和「論證」,正如它所經歷過的一切。希望研究者 對故事的詮釋,能如同美妙的音符一樣,被哼唱、理解,並且迴繞心海久久不已...

因此,我以敘說探來進行本研究,以故事的角度來理解屬於個人主觀的、獨 特的、完整的經驗與意義,透過敘說,把尋常的事物變得陌生,讓我得以有機會 觀照自己的經驗,並實踐 Connelly 與 Clandinin(2000)所言:知識因透過個人 經驗形成而具有意義。

三、自我敘說(self-narrative)是一種再現歷程

Flick 所提出的「再現歷程」用在專指自我敘述。自我敘說化為文本作為主 體探索自身生活世界的教育取徑,使其產生自我理解與創化的教育歷程,自我書 寫不僅需要主體在不同自我文本中理解、詮釋、對話與重構,也需要有意義的「他 者」、追求公義且良善的敘說氛圍、協同者敘說場境的規劃,更需要將書寫中的 自我理解與真實生活中的人我關係往返驗證修正,才能將理解自我放置到更大的 社會理解,達致自我創化。

放在自我敘說文本來看,文本的主要閱讀者(再構者)是作者本身,三層 的再現都是作者主體的某種再現。換言之它是一個多層次螺旋循環不斷的歷 程。其中,「經驗我」是指生命經驗,包括未能言說的經驗及前理解;「文本 我」是指將經驗我的文本化呈現,在此特別指書寫形式;「詮釋我」指敘述主 體像研究者一樣,把「文本我」詮釋理解,將意義再歸入生命經驗的理解中,

成為生命經驗的一部份,而人可以藉由自我文本的建構以反身看見自己的生存 樣貌(賴誠斌、丁興祥,2005)。賴誠斌、丁興祥將 Flick 的「再現歷程」修改 如圖 3-1-1:

再現 2 再現 3

再現 1

圖 3-1-1 Flick「再現歷程」

資料來源:引自賴誠斌、丁興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