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說研究的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敘說研究的相關理論

一 、 敘說研究的意涵

Narrative 是由動詞 narrate 轉變而來,意思是「如同說故事一樣」詳細說出 而來。Clandinin 與 Connelly 認為敘說研究是研究不同的人經驗其週遭世界的方 式,並且使用方法讓人們說出他們的「故事性質生活的」故事(蔡敏玲、餘曉雯 譯,2003)。

將敘說視為研究方法時,就是敘說研究。Lieblich, Tuval-Mashiach 與 Zilber 將敘說研究定義為任何研究只要是使用或分析敘說的資料皆可稱之;而

Polkinghorne(1988)則認為敘說研究是用一組故事型態來描述人類行為的質化 研究設計,他認為根據敘說目的之不同,可將敘說分為描述性(descriptive)敘說研 究和解釋性(explanatory)敘說研究這兩種方式。描述性敘說研究:意指研究者著 重在敘說者的敘說基模的收集,敘說者在敘說過程有可對其所遭遇的結果有一原 因的敘說,這是敘說者個人的敘說基模的一種個人表現與行動,敘說者運用故事 來連結他們所經驗的世界和他們所認為自己和他人的動機、推理、解釋和記憶兩 者之間的關係;其目的在於如何使所研究向度的敘說事件呈現其個人意義,這樣 的研究並不建構新的敘說,而只是報告已存在的敘說。解釋性敘說研究:想要回 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某事會影響一個人行動的發生,在人文科學裡,將不同的事件 和情節放進故事中,透過一串事件的連續而至終點,研究者的最後報告讀起來更

像一個歷史故事,歷史學家和治療師常藉著敘說去解釋過去事件或經驗片段和目

綜上所述,敘說意指任何口語或書寫的表達,它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一個人 生命的歷程;敘說的形式包含了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如童話、小說、說故事、

笑話或是生活中的交談等。在個人層次而言,人們有屬於自己的敘說,能使他 們明瞭自己的定位;在文化及組織層次來說,敘說的方式亦可以分享信念並傳 遞價值。

( 二 )敘說的種類

大多數的學者把敘說當做分離的單位,有清楚的開始和結束,這些都可從 圍繞的言說中分離,而非從情境中的事件。亞里斯多德在《詩學》(Poetics)說凡 事敘說皆有起始 、中段和結束(劉效鵬譯,2008)。這一點,大部份的學者也 都持相同的看法。至於在敘說的次序上,Riessman(1993)提出三種不同的次 序方式,茲說明如下(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

1.編年式的次序(chronological sequence)

此由Labov與Waletzky所主張的 。 他認為所謂的編年式的次序,指事件的順 序按照線性時間的方式移動,「沒有改變原本語意,解釋中事件被推論出來 的次序,事件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按照這個定義 ,一個敘說總是在回答 「然後,後來發生什麼事了」?

2.後結果式的次序(consequential sequencing)

此由Young所主張的。所謂的後結果式的次序,指一個事件在敘說中導致了 另一個事件,其中之間的連結未必總是編年式的。

3.主題式的次序 (thematic sequencing)

指一個情節式的敘說被主題所縫串在一起,而不是以時間為主。

(三)敘說的結構

雖然故事的元素可能以對比的方式放在一起,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指向不同 的解釋,但是對話中所說出來的故事往往擁有共同的元素,而事件的意義通常 是因為敘說者在敘說中不同的位置所導致。至於敘說的呈現方式有無一定的結構 呢?Riessman提到了以下三位學者對敘說結構的看法(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

2003),整理如下表2-1-2:

表2-1-2各家學者對敘說結構的看法

學者 對敘說結構的看法

Labov(1972, 1982;Labov&

Waletzky,1967)

主張敘說具有形式上的特徵,每一 個 部分都有其功能。包括六個共 同的元素:摘要(總結敘說內容)、狀態(時間、點、情境、參與 者)、複雜的行動(事件的次序)、評價(行動的重要性和意義、

敘說者的態度)、解決方式(最後發生了什麼事)、結局(回到對 現在的展望)。

Burke(1945) 主張個人所說的傳說會運用到的文法資源包括五個部分:行動、場 景、行動者、行動方式、目的。任何有關動機的完整陳述,都將提 供對下列這五個問題某種程度的回答 :做了什麼(行動)、在什麼 時間或地點做的(場景)、誰做的(行動者)、他/她如何做的(行 動方式)、為什麼(目的)。

Gee(1986) 關注於一個故事是如何被說的。分析了語調的改變、停 頓、其他標 點符號的特徵,這些部分讓解釋者同時聽到整段(許多次)的談話。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上三種不同的敘說結構,可以得知不同的敘說結構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 不同,這端看研究者對於自己的文本想要從那個方向作一個切入來定論;而本 研究比較傾向於Labov與Waletzky所主張的敘說結構。

二 、 敘說研究的取向

(一)敘說研究是暸解經驗的一種方式

敘說研究身受杜威(John Dewey)經驗的自然主義所影響,杜威把經驗當 作主體和對象、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其解釋所謂經驗,本來是一件主 動而又被動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來不是認識的(cognitive)事情。Giroux(1983)

則主張:任何經驗的價值將不僅依靠事物的經驗,而且是對經驗詮釋與定義方式 的奮鬥。因此敘說者認為經驗的價值為何,全視敘說者能否知覺經驗所引出的關 係,或前因後果的關聯,也就是說對經驗過程逐漸形成的主體的詮釋是關鍵所 在,這就符應了敘說的基本精神---主體的詮釋為何。Clandinin 與 Connelly(1997) 引用 Dewey 的論述,認為教育、經驗和生活三者間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並 提出其主張:「個人實踐知識存在於個人的經驗中,當前的心智及身體中,也在 未來的計畫和行動中。此種知識反應了個人先前的知識,察覺的情境性質,此種

知識在情境中型塑也在情境中實現,知識是在生活故事中不斷建構的過程,更經

取負責的行動,並能對自己的行動產生更深的理解,進一步可以擴展專業能力(林 佩璿,2002)。

(二)敘說研究是一種專業實踐

蕭恩(Schon,1983)提出行動中反省(reflection-in-action)的論點,他認為 儘管運用許多深奧的知識以處理工作事務,但是當事者卻未察覺,透過再度的反 省,這些深奧的知識得以被重新掌握,進而提升專業素養,因此 Schon 同時還提 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其經驗是其反思實踐理論與專業建議的核心。

也就是說實踐知識論應是建基於「在行動中反思」,知識是在行動中認識,是一 種日常實踐知識的持有樣式。從知識方面看,正如蕭恩(Schon,1987)所指出的:

在專業實踐的地形中,既有實踐者能有效運用以研究為基礎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問 題的堅硬高地,也有技術手段不能解決的情況復雜的沼澤地,在複雜的情況下進 行何種實踐、採取何種措施,不僅依賴於他所掌握的各種理論或實踐知識,更依 賴於他的評價和判斷能力。Clandinin(1985)從敘事的角度,指出個人的實踐知識 是透過長時間觀察,實踐的詮釋加以展現出來的,是存在並根植於經驗的敘事 中。敘事作為理解實踐知識的重要性,受到許多學者的強調,研究者將各家學者 對專業實踐的看法,整理如下表 2-1-4:

表 2-1-4 各家學者對專業實踐的看法

學者 主張

Connelly & Clandinin (1990)

說明敘事呈現的是教師真實的聲音(voice),聲音存在於個人 的意義中,表達了一種關係,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是 一種社會過程,使得個人得以參與社區生活中。

Webb (1995) 研究發現實踐者不能脫離敘事知識,因為人們會使用個人的 故事,詮釋他們何以要選擇特定的行為方式。

Bruner (2001) 提出對意義的瞭解並沒有絕對唯一的方式,主張敘事的方式 或許是較容易讓我們接近人們生活中多元的意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多位學者的主張得知專業知識是一種現場取向的實踐知識,專業知識 具有由「實踐中認知」和「行動中反思」的本質,知識的獲得要與情境的脈絡性 和即時性作緊密的結合;也就是說理論不可被化約成感受,就如同經驗的支配 者,是需要經過許多轉化的過程。

若我們將看重脈絡性意義連結到Lincoln與Guba所提出自然主義的研究典 範,認為社會科學必須意識到研究的複雜性、多元性、具散佈特性、不確定性、

以及互為因果等特徵。這一脈的思考可提供我們瞭解敘說取向或敘說心理學的 世界觀,強調脈絡及其複雜性。下表2-1-5是實證主義與自然主義典範之間的比 較(Lincoln & Guba,1985):

表 2-1-5 實證主義與自然主義典範之比較

面向 主義 實證主義 自然主義 對象(研究者與受訪者) 互相獨立的 互相影響的

關係 無關的、分割的 不可分的

方法論 主/客體二元論 互為主體、互為客體

本體論 事實是簡單、有形而片段的 事實是複雜、建構的、整體的

求知者與對象的關係 獨立的 交互影響、不可分離

概化的可能性 時間與背景是中立的,概化 和化約是可能的

只有在時間與背景均納入之 下,才考慮概化

因果連結的可能性 有真正的原因,暫時或同時 產生效果

所有狀態均同時產生,無法區 別因果

價值的角色 價值是中立的 探究的本身與價值連結

資料來源:引自許育光(2000)

因此,面對敘說的資料,我們不期待「單一的現實」或有一個「標準的真 理」,每一個資料都具有多重意義,而意義的建構必須放在共用的文化意義系 統中進行,讓說者與聽者的經驗得以交流溝通。

(三)敘說探究空間

敘說探究的起點之一是研究者自身經驗的敘說和研究者的自傳。當研究者開 始了他的探究時,即開始建構敘事的開端,此時研究者同樣也在這個三度空間中 工作:訴說那些形成我們現在立足點的過往、在個人與社會間來回移動,並將一

敘說探究的起點之一是研究者自身經驗的敘說和研究者的自傳。當研究者開 始了他的探究時,即開始建構敘事的開端,此時研究者同樣也在這個三度空間中 工作:訴說那些形成我們現在立足點的過往、在個人與社會間來回移動,並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