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妙法蓮華經》詞彙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現象

第二節 動詞類同形異義詞

六、 利益

「利益」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作為名詞,為「好處、正面影響」之意。但在《妙 法蓮華經》中,「利益」一詞卻大多作為動詞使用,為「替[人/事/物]帶來好處」

之意。

(一) 《妙法蓮華經》用例

「利益」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共出現七次,以下舉例說明之:

1. 譬喻品第三:「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2. 譬喻品第三:「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 脫一切。」

3. 譬喻品第三:「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

4. 信解品第四:「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 報者。」

5. 囑累品第二十二:「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 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以上五例「利益」皆為動詞,有「替[人/事/物]帶來好處」或是「施予恩惠」

之意。除了第 3 例之外,其他例句在「利益」之後皆搭配名詞,「利益一切」、「利 益無量一切眾生」指施惠於一切眾生,「利益天人」指施恩德於天神世人,「利益

71

我等」指「施恩惠給我們」之意。而第 3 例,「利益」之後雖不接名詞,但也當 作動詞使用,「為欲利益」表示「為了讓世間眾生得到大的益處」。由以上用例可 知,「利益」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作為動詞使用時,可以是及物動詞,如「利 益一切」,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例如「為欲利益」。

6.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 安樂利益。」

7.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 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以上兩則用例,都是將「利益」作為名詞來使用,與現代漢語「利益」詞義 相同,皆為「好處」之意。第 6 例為釋迦摩尼讚嘆普賢菩薩的話語,言普賢菩薩 能守護、弘揚《法華經》,使眾生得到持經的安樂與好處。第 7 例則言彌勒菩薩 有具有三十二相的大菩薩眾圍繞擁護,又有百千萬億的天女眷屬,能生在那裡,

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及長處。以上兩例為《妙法蓮華經》中「利益」一詞與現 代漢語詞義相同的案例,其他五例則作為動詞使用,為「替[人/事/物]帶來好處」

或是「施予恩惠」之意。

(二) 其他語料用例

追本溯源考察「利益」的源頭,發現在漢代開始出現「利益」一詞的蹤跡,

在漢代以前並未發現「利」、「益」合為一詞的用法。《東觀漢記》:「河西舊少雨 澤,延乃置水官吏,修理溝渠,皆蒙其利益」,此處的「利益」為名詞,為「好 處、恩惠」之意。《毛詩注疏》:「播種百穀以利益下民」,此處的「利益」為動詞,

有「施恩惠」之意。三國時期的《孟子注疏解經卷上》用「叟不遠千里之路而至 此,相將有以利益我國乎?」來注疏《孟子》:「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 吾國乎」,比較這兩段文字,由原文的「利」改成「利益」。除了這一句之外,《孟 子》原文多次提及「利」字,而在《孟子注疏解經卷上》中,都以「利益」注釋

72

之。由此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未將「利益」合為一詞,而是使用單音詞「利」

來表示「好處」、「優惠」等,到了漢代以後的注疏,開始將「利」、「益」合稱。

由「利」到「利益」,這是漢語從單音詞向複音詞發展的結果。

檢索佛經語料,發現「利益」一詞的詞義與《妙法蓮華經》中「利益」一詞 的詞義相符,作為動詞使用,為「施予恩惠」、「帶來好處」之意,例如晉朝的《摩 訶僧祇律》:「汝實勸相習近住,乃至僧今慈心諫汝,欲利益故」、南北朝的《四 分律》:「今欲說深戒,為樂持戒者為能諷誦者,利益諸長老」、隋代的《大乘義 章》:「不能善利益眾生障」,以及唐代的《十地經》:「菩薩最勝道,利益諸群生」, 以上幾個例子的「利益」均作為動詞,有「替[人/事/物]帶來好處」或是「施予 恩惠」之意。

另外,也有與現代漢語相符,作為名詞使用,有「好處、恩惠」之意的案例,

例如:晉朝的《摩訶僧祇律》:「僧於汝有何利益」、南北朝的《十誦律》:「諸天 神得歡喜利益」、「我等聽受得大利益」、隋代《中觀論疏》:「細心尋讀向心故著 深有利益」、唐代《十地經》:「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利益』,以上幾個例句的「利 益」均作為名詞,有「好處、恩惠」之意,與現代漢語「利益」一詞的定義及用 法相近。

「利益」詞義對比分析

現代漢語 《法華經》

名詞  –

動詞 – 

好處、恩惠  –

給予好處、恩惠 – 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