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妙法蓮華經》的後綴

第四章 《妙法蓮華經》中的詞綴

第三節 《妙法蓮華經》的後綴

詞綴為各語言中重要、普遍的語言現象,漢語也不例外。聚焦於中古佛典,

可發現其保存了豐富大量的詞綴,有助於我們觀察詞綴從古至今的演變。詞綴依 其分布位置可分為「前綴」與「後綴」,上一節著眼於「前綴」,本節則聚焦《妙 法蓮華經》中的「後綴」現象。《妙法蓮華經》中出現的後綴主要有「子」、「所」、

「來」、「兒」、「等」、「者」等六個,其中「~子」、「~所」、「~等」、「~者」出現頻 率較高,其餘兩個後綴出現頻率較低,「~來」共出現 5 次,「~兒」出現 2 次。以 下分別討論《妙法蓮華經》中的後綴。

一、 「子」後綴

「子」後綴由表小稱或賤稱義虛化而來。後綴「子」為最早發展的名詞詞尾 之一,一般認為比「兒」後綴的發展還早。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上古 時代『子』字已經有了詞尾化的跡象」137,周法高138及陳森139 也認為在上古、

137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新版。頁 225。

138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二版,1994 年。

139 陳森:〈詞曲中「子」「兒」兩個語尾字的用法之分析(上)〉,《大陸雜誌》7 期,1959 年。頁 23。

114

漢代以前,「子」已有詞尾化跡象。太田辰夫認為「『子』加在小而圓的東西後面 的用法也是自古就有的。……到唐代,『子』就成了幾乎所有名詞的接尾辭」。140 王雲路認為「這是漢魏六朝時期十分常見的雙音節名詞構詞方式」141。周法高則 認為「小稱」是詞尾化的基礎。綜合各家說法,後綴「子」的發展,應是很早就 開始了。

「~子」的結構在上古漢語很常見,「子」經常與其他語素結合成為詞。它可 以是實語素,和其他的實語素組成「複合詞」,例如童子、孩子、稚子;也可以 是虛語素,和實語素組成「派生詞」。高婉瑜在《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

指出,這個轉折點在中古階段出現,近代階段派生現象愈來愈明顯。142

《妙法蓮華經》中,「子」後綴的用例,只有「師(獅)子」,及其作為定語修 飾其後名詞所產生的詞,例如「師(獅)子座」、「師(獅)子床」等。在判定是否為 詞綴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的是,「釋師子」、「聖師子」、「佛子」、「弟子」、「天子」、

「王子」,其中的「子」都不是詞綴,而是具有意義的實詞。「釋師子」、「聖師子」、

「佛子」的「子」,為「弟子」之意。「天子」、「王子」的「子」則有「兒子」之 意。剔除這類具有實語素的「子」,以下將列出並說明《妙法蓮華經》中「子」

後綴的用例。

「師子」即「獅子」,在《妙法蓮華經》共出現 38 次。其中作為名詞,表動 物「獅子」之意的有 10 項;作為定語修飾其後名詞的用法有 28 項。「獅子」即

「獅」,「獅」為詞根,其意義已足,「子」的意義已經虛化,「子」的有或無並不 會影響詞義,現代漢語中的「鴨子」、「蚊子」、「鴿子」、「蝦子」等,即屬此用法。

以下為《妙法聯華經》中「獅子」的用例:

序品第一:「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

140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1987 年。頁 85。

141 王雲路:《中古漢語詞彙史》(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頁 283。

142 高婉瑜:《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頁 40。

115

116

見寶塔品第十一:「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 牟尼佛」

見寶塔品第十一:「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信解品第四:「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 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 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師子座」為佛所坐的地方。佛為人中獅子,故稱其座為獅子座。147 安樂行品第十四:「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師子王」為獅中之王。

化城喻品第七:「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在東南方的佛有兩位,一位名叫獅子音,一位名叫獅子相。148 分別以獅子 吼聲宏亮(獅子音)以及雄偉外表(獅子相),比喻兩位佛說法的聲音宏亮,及雄壯 威儀。

二、 「所」後綴

「所」字作為詞尾,是佛經語言的一項特色。我們該如何判定其是否為後綴 呢?通常「後綴」的主要特徵有三:第一,詞義虛化。第二,構詞能力強,佛經 中就有「何所、多所、我所、心所、方所」等結構。第三,出現位置固定。佛經 當中的「所」字就具備這樣的特徵。在佛經中,「所」字和前面的「有」、「無」

結合得十分緊密,應該視為一個完整的詞,則「所」字應該被理解為派生詞的後 綴。然而在討論「所」後綴之前,應先釐清其性質,故以下分為「『所』後綴的 性質」及「《妙法蓮華經》中的『所』後綴」兩部分討論。

147 白話翻譯引自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北市:三民書局,2007 年,頁 124。

148 白話翻譯引自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北市:三民書局,2007 年,頁 225。

117

118

119

120

(二) 《妙法蓮華經》中的「所」後綴

《妙法蓮華經》中「所」後綴的用例,總共有「無所」、「有所」、「何所」及

「多所」四種,其中又以「無所」及「有所」最為常見。以下分為「有所」、「無 所」、「何所」及「多所」四部分討論。

1. 有所

「有所」是佛經中常見的構詞,「有」為詞根,「所」為詞綴,沒有實質意義,

兩者的連結緊密,現代漢語依然使用「有所」,例如「有所作為」、「有所不知」、

「有所顧忌」。「有所」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共出現 15 次,以下依其形式分 為類:

(1) 有所+複詞 V.

此為最常見的基本形式,「有所」出現在四字格的前兩字,後兩字則是複合 動詞:

方便品第二:「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譬喻品第三:「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攣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 受。」

信解品第四:「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

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安樂行品第十四:「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 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安樂行品第十四:「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

言論次第,皆悉來聽。」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

121

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以上各例的「所」字皆上屬。「所」字是一個後綴。「有所」前面沒有其他成 分,後面接一個複合動詞。

(2) 單詞+有所+單詞 V.

有時候,佛經中這類「有所」的用法可以在前面加上單音詞例如「若、或、

其」等,其後再連接動詞。例如:

方便品第二:「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 悟眾生。」

譬喻品第三:「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信解品第四:「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

信解品第四:「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

甚適我願。」

藥草喻品第五:「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觀察以上「有所」在《妙法蓮華經》中的用例,無論是「有所+複詞 V」,或 是「有所+單詞 V」,其後皆為動詞,形成「有所+動詞」的結構。

2. 無所

「無所」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共出現 44 次,「無」為詞根,「所」為詞 綴,沒有實質意義。與「有所」的情況相同,「無」、「所」兩者的關係緊密,且 在佛經中的用例更多。以下將《妙法蓮華經》中「無所」的使用情形依其形式分 為三類:

(1) 無所+複詞 V.

此為最常見的基本形式,「無所」出現在四字格的前兩字,後兩字則是複合動 詞:

122

譬喻品第三:「自在無繫,無所依求。」

譬喻品第三:「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譬喻品第三:「多病消瘦,無所依怙。」

信解品第四:「財物散失,無所委付。」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需,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安樂行品第十四:「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安樂行品第十四:「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 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以上各例「所」字皆上屬。「所」為一個後綴。前面沒有其他成分,後面接一 個複合動詞。「無所」作為狀語,修飾其後的動詞。

(2) 單詞+無所+單詞 V.

在「無所」的前面加上單音詞,其後再連接單音動詞,構成佛經常見的四字 式。例如:

序品第一:「又見佛子,心無所著。」

譬喻品第三:「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譬喻品第三:「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 一切,是名大乘。」

信解品第四:「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 所得,饑餓羸瘦,體生瘡癬。」

安樂行品第十四:「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 有。」

安樂行品第十四:「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安樂行品第十四:「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123

以上這類用法,「無所」的前面可以是名詞,例如「心無所著」、「心無 所畏」;可以是副詞,例如「皆無所有」;也可以是形容詞,例如「空無所 有」。

(3) 複詞+無所+單詞 V.

以下面的句子都不成四字格,其中多半是出自於偈語。結構上大多是以三音 節為斷。「無所」的後面只接一個動詞。例如:

方便品第二:「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

方便品第二:「以貪愛自蔽,盲暝無所見。」

化城喻品第七:「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以上句子的結構皆為上二下三,「無所」前面可以是名詞,例如「佛力無所 畏」、「所說無所畏」;「無所」前面可以是動詞,例如:「說法無所畏」;也可以是 形容詞,例如:「盲暝無所見」。

觀察「無所」在《妙法蓮華經》中的用例,無論是「無所+複詞 V」、「單詞+

無所+V」或是「單詞+無所+V」,其後皆為動詞,形成「無所+動詞」的結構,例 如「無所知」、「無所得」、「無所畏」、「無所依怙」等。

無所+V」或是「單詞+無所+V」,其後皆為動詞,形成「無所+動詞」的結構,例 如「無所知」、「無所得」、「無所畏」、「無所依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