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妙法連華經》詞彙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妙法連華經》詞彙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04 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妙法蓮華經》詞彙研究. 指導教授:竺家寧 教授 研究生:施怡華 中華民國一○五年 一 月.

(2) i.

(3) 致謝詞. 歷經長時間的堅持與盼望,終於走到這一步。研究所的日子裡,最感謝我的 指導教授竺家寧老師。竺老師溫和敦厚的教導和鼓勵,給了我很大的動力。無論 在論文撰寫,或是待人處世上,老師都給予無私的關懷與提點。 感謝兩位親切和藹的口考委員─劉雅芬老師與楊憶慈老師,兩位老師對論文 仔細而全面地閱讀、糾錯,給予精確的指正及建議,使我的論文更加完整。兩位 老師嚴謹卻不嚴肅的態度,令我如沐春風。 謝謝同門的千慧學姊,有如我研究生活中的一盞明燈,總是鼓勵我、指引我, 給我很多學業上、生活上的幫助和意見。謝謝思齊姐姐,在口考當天替我忙進忙 出,幫了我很大的忙! 感謝我最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理解和支持,讓我能無後顧 之憂地完成自己的夢想。謝謝你們無微不至地呵護我,卻又願意放手讓我去飛。 三年的研究生活、一年的旅外生活,我成長許多。 最後感謝政大,這裡有我恣意揮灑的青春篇章!. 施怡華 2016.02.16.. ii.

(4) iii.

(5) iv.

(6) v.

(7) 目次 致謝詞………………………………………………………………………………………………………………………ii 論文通過證明書………………………………………………………………………………………………………iv 摘要……………………………………………………………………………………………………………………….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材料、方法及步驟....................................................................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7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7 第二章 鳩摩羅什及《妙法蓮華經》 ................................................................. 13 第一節 鳩摩羅什其人.................................................................................. 13 第二節 《妙法蓮華經》詞彙的研究價值.................................................. 17 第三章 《妙法蓮華經》詞彙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現象 ............................. 21 第一節 名詞類同形異義詞.......................................................................... 21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節. 導師.............................................................................................. 22 志願.............................................................................................. 26 障礙.............................................................................................. 31 顏色.............................................................................................. 34 玫瑰.............................................................................................. 36 方便.............................................................................................. 38 恐怖.............................................................................................. 43 動詞類同形異義詞.......................................................................... 53.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演說.............................................................................................. 53 遊行.............................................................................................. 55 擁護.............................................................................................. 59 貿易.............................................................................................. 63 造作.............................................................................................. 66 利益.............................................................................................. 70 說法.............................................................................................. 73 踴躍.............................................................................................. 74 宛轉.............................................................................................. 79 究竟………………………………………………………………………………………….82. 第三節 形容詞類同形異義詞...................................................................... 86 一、 堅固.............................................................................................. 87 第四章 《妙法蓮華經》中的詞綴 ..................................................................... 93 第一節 詞綴的定義...................................................................................... 94 第二節 《妙法蓮華經》的前綴.................................................................. 95 一、 「所」前綴.................................................................................. 96 vi.

(8) 二、. 「自」前綴................................................................................ 106. 三、 「第」前綴................................................................................ 110 第三節 《妙法蓮華經》的後綴................................................................ 113 一、 「子」後綴................................................................................ 113 二、 「所」後綴................................................................................ 116 三、 「兒」後綴................................................................................ 125 四、 「來」後綴................................................................................ 127 五、 「者」後綴................................................................................ 130 六、 「等」後綴................................................................................ 140 第五章 結論........................................................................................................ 143 第一節 本論文的主要觀點........................................................................ 143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147 參考文獻.................................................................................................................... 149. vii.

(9) 摘要 本論文以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之《妙法蓮華經》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討論其中 的詞彙,包括同形異義詞及詞綴,試圖由此反映出這些詞彙當時的用法及其發展 的狀況。 在第三章「同形異義詞」中,將《妙法蓮華經》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詞依 其在《妙法蓮華經》中的詞性分類,分為名詞、動詞、以及形容詞三類。依照詞 義場理論,運用義素分析法,將傳統的詞義單位區分為更小的辨義成分,辨析所 討論的詞彙。名詞類的同形異義詞有「導師」 、 「志願」 、 「障礙」 、 「顏色」 、 「玫瑰」 、 「方便」 、 「恐怖」等七個;動詞類的同形異義詞有「演說」 、 「遊行」 、 「擁護」 、 「貿 易」 、 「造作」 、 「利益」 、 「說法」 、 「踴躍」 、 「宛轉」 、 「究竟」等十個;形容詞類的 同形異義詞則只有「堅固」一詞。 本論文第四章,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詞綴。在前綴分面,討論了「所~」、 「自~」及「第~」三種;後綴部分,則討論「~子」、「~所」、「~兒」、 「~來」、「~ 者」及「~等」六種。 透過《妙法蓮華經》詞彙的考察,呈現古今詞彙語義範圍的異同、也為漢語 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過程,提供了案例。其中詞綴的使用,也與漢語的雙音 化有密切關係。「同形異義詞」的研究,則能夠疏通古今詞義,消弭語義流變所 產生的隔閡。. viii.

(10)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過去對佛經的研究大多著重於義理或文學方面,旨在探討佛經深義,以宗 教、哲學或文學的角度看待佛經。事實上,將佛經運用到語言學及詞彙學的研究 上,皆有極大貢獻。佛經語料的特殊性在於其數量龐大、口語性高,譯者為了廣 泛傳播教義,必定選用當時大眾所使用的日常語言,因此翻譯的佛經語料能夠如 實反映當時語言,做為研究語音、詞彙演化的重要材料。例如相較於非佛經語料, 我們可以發現佛經的複音節詞遠多於非佛經語料,這正是反映了當時口語的現 象。再者,當時為了翻譯佛經而創造了大量的新詞,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深遠, 例如:沈約、陶淵明、王梵志、王維、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其語言形式皆受到佛 經影響,佛經術語處處可見。又如《昭明文選》中的<頭陀寺碑文>,其中用到 的佛教名詞多達五十多個;六朝小說如《搜神記》 、 《世說新語》也運用不少佛經 詞彙。唐代的俗講、變文更不待言。這些佛經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注意、探 討。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將研究視角轉向佛經語言學,本論文即嘗試以語言學角 度來分析佛經中的語言。 在語法、語音及詞彙三者之中,最富變動性的即屬詞彙。詞彙的意義隨著時 代而轉化更迭。例如詞彙外形不變,而詞義卻發生變化,產生舊瓶裝新酒的現象, 這類詞稱為「同形異義詞」,在佛經中不難發現其蹤跡。除此之外,佛經中有許 多複合詞,每個字拆開來看都能夠明瞭其意思,但組合起來卻難以理解。這是由 於現代的詞彙沒有這樣的組合方式,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難。閱讀佛經,若無法辨 明其義,則無法通透。「同形異義詞」的研究,能夠疏通古今詞義,消除語義流 變所產生的隔閡。又如漢語雙音化的發展,也與佛經有密切關係,據統計,鳩摩 羅什《法華經‧ 序品》共九百多字,其中雙音詞出現一百七十多次。透過歷代佛 1.

(12) 經詞彙之研究,可以得知漢語詞彙演化的痕跡,也可以做單一時代詞彙體系的共 時描寫。佛經詞彙反映了中古早期的詞彙面貌。由於中、印文化的接觸,佛經的 翻譯,對詞彙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使詞彙面貌迥異於上古。為了適應翻譯,當時 創造了許多新詞語,為了表達佛教的新概念,許多的舊詞彙衍生了新意義。因此, 要建構中古漢語詞彙史,必須奠基於佛經詞彙材料的研究上。 本文所以選擇姚秦時期鳩摩羅什的譯經《妙法蓮華經》做為詞彙研究的對 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是歷史時代的原因。梁啟超把佛典之翻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東漢至 魏晉,代表人物為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四人。第二期為東晉南北朝, 以鳩摩羅什、法顯、菩提流支、真諦等人為代表。第三期為唐代貞觀至貞元年間, 以玄奘、義淨、實叉難陀、闍那崛多等人為代表。1漢譯佛經從東漢至魏晉為萌 芽期,歷經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而到了南北朝則為鼎盛時期,此時期佛教在中 國得到廣泛的傳播,佛經翻譯達於高潮,譯經數量可觀,譯經用語也在前代的基 礎上走向成熟,故此一階段的譯經工作一方面承接前代,另一方面開啟後代譯經 典範,扮演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角色。顏洽茂先生在〈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 中提出:「作為漢語詞彙史的過渡階段,大量的漢譯佛經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漢 語詞彙帶來了新質要素,要想全面觀察中古時期的詞彙全貌,就得仔細研究漢譯 佛經」2。魏晉南北朝是漢語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頻繁的征戰與民族遷移、融 合,反映在語言上,便是語音、詞彙及語法的改變,詞彙具有繼承性,近代漢語 詞彙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繼承先秦兩漢直至南北朝的詞彙3,故欲研究詞彙,必不 能忽略此時期的發展。. 1.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頁 212-223。. 2. 顏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 《杭州大學學報》 ,1996 年。. 3. 蔣紹愚: 《古漢語詞彙綱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第二版,頁 240。 2.

(13) 第二,是譯者與譯著的原因。翻譯佛經的目的是為了傳教,因此譯者必須盡 可能使用貼近當時生活的口語,以利普及傳教。鳩摩羅什是姚秦著名的譯經家, 中國譯經史上的四大譯師4之一。他曾說: 「天竺國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 絃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 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5,因此他在譯經時特別注重文質兼顧,恰當地拿捏音譯與意譯的分寸,既能保. 留經文原意,又能兼顧到詞藻的運用。他的譯經集思廣益,備受推崇,不僅內容 符合當時傳教需要,更糾正了舊譯的謬誤之處,他的譯經質量,不論是語言的精 美,或是內容的確切,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當時被稱為「新譯」,也成為後世譯 經典範。鳩摩羅什所譯之《妙法蓮華經》行文流暢,詞藻優美,是自古以來流布 最廣、影響最大的經典之一,呂叔湘曾言:「宗教是以群眾為對象的,所以佛經 的文字也包含較多的口語成分」6,翻譯佛經的終極目的在於弘揚佛法、廣收信 徒,因此譯經用語必應是最貼近當時語言、最易為廣大民眾所接納理解的活的語 言,據此翻譯佛經具有口語性高的特色,除了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 的價值,於詞彙學研究方面也替我們提供了珍貴豐富的口語材料,值得我們深入 探究。. 第二節 研究材料、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一) 靜態描寫 對《妙法蓮華經》詞彙進行研究前,首先必須對經書詞彙面貌有清楚的了解。. 4. 四大譯師: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淨(另一說為不空)四人合稱為「四大譯師」 。. 5.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冊 No.2059《高僧傳》卷 2。. 6. 呂叔湘:《語文常談》 ,收於《呂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務印書館,1993 年第一版,頁 66。 3.

(14) 透過窮盡式的描寫,才能以此為基礎,進而更細密地分析語料,並且得到全面又 可靠的結論。論文將對《妙法蓮華經》詞彙做窮盡式調查,詳細描寫這部經當中 詞彙的使用狀況並將其分門別類,包括:同形異義詞、派生詞等,描述這些詞彙 的出現次數及分布情況,分別對各類詞彙做出詳盡的解釋及整理。例如,閱讀經 文時,特別留意經文中與現代漢語同形,卻有不同詞義的詞,如:「導師」、「志 願」 、 「方便」 、 「踴躍」等詞彙,又如「所行」 、 「所願」 、 「無所」 、 「有所」等派生 詞,也是《妙法蓮華經》中經常出現的詞綴,閱讀經文時,將其特別標註出來, 再搜索全部經文,記錄其出現頻率,聯繫上下文,以確認詞彙的意義。以此為基 礎,得出《妙法蓮華經》中各類詞彙的大致數量及用法,勾勒出《妙法蓮華經》 詞彙的面貌。. (二) 歷史串聯法 結合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語料來考察詞彙演變的跡象,透過書面材料所提供的 訊息,觀察詞彙形態及意義演變的軌跡。利用「同經異譯」,比較參照不同譯者 翻譯的同本經書,進行詞彙的參證與研究,如西晉竺法護所譯之《正法華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 ,皆可作為研究《妙法蓮華經》 詞彙時的互相參照的語料。此外,現代漢語的詞彙亦可作為參照對象,透過聯繫 不同時代所提供的詞彙現象,分析考察其繼承、發展和異同等演變情形。例如, 在進行同形義異詞「導師」一詞的研究時,上溯至三國《大無量壽經》,也發現 「導師」一詞的用例。除了先於《妙法蓮華經》的語料,在此之後的語料也能提 供很好的資料,協助我們整理出詞彙發展演變的軌跡,「導師」一詞在隋唐開始 大量出現,在隋代的《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大乘玄論》、《中觀論疏》,以 及唐代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 《十地經》 、 《華嚴大疏鈔》 、 《華嚴經疏》 、 《法苑珠 林》 、 《續高僧傳》 、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 《一切經音義》等經文中,皆能找到 「導師」一詞的用例,提供我們研究詞義變遷很好的線索。 4.

(15) (三) 共時參證法 利用相同時代或相近時代的語料相互比較,從其相關程度來考察詞彙的使用 情形。對照年代相近的法顯、菩提流支、真諦等人的譯經,考察詞彙在當時的使 用頻率及分布情況。除此之外,考察同一譯者所譯出的不同譯經,選取其具有代 表性的譯作,做為參證的語料。除了《妙法蓮華經》之外,鳩摩羅什尚有《大莊 嚴論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大智度論》 、 《金剛經》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等具 有代表性的譯作,將這些譯經列為旁證,梳理出《妙法蓮華經》完整的詞彙面貌。 例如,在研究同形義異詞「志願」時,除了《妙法蓮華經》中的用例之外,也在 由羅什所譯之《大智度論》中找到 9 個用例,互相參證比對,可使詞義更加明朗。 又如,在進行派生詞的研究時,也參照了《大智度論》 、 《大般涅槃經》 、 《雜阿含 經》等年代相近的著作,以確認其用法及代表的意義。. 二、研究步驟 (一) 閱讀經文。著手寫作前先閱讀經文,對經文的詞彙進行標記工作。將 有疑義、理解困難的詞彙挑出,尋求工具書以解決疑難字詞,工具書包括《佛光 大辭典》 、 《漢語大詞典》 、 《佛學辭典集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陳義孝《佛 學常見詞彙》 、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的《新譯妙法蓮華經》等。或採用「以經 證經」的方法,搜尋其他經書,相互比較互證以求其義。 (二) 詞彙的整理與歸納分析。閱讀佛經後,在讀通經文的基礎上對標記過 的詞彙進行進一步的考察與分析,需要說明的是,佛教名相詞彙如般若、涅槃等 非本論文討論範圍,論文中所選詞彙主要以與生活相關、較無哲學色彩的詞彙, 如演說、志願、宛轉、造作等這類非名相詞彙為研究重點,將其透過構詞法的分 類標準分門別類,於各分類中,再以詞義為核心進一步檢視。 (三) 相關語料比較與參照研究。運用「共時參證法」,例如「同經異譯」分 5.

(16) 析法,比較參照不同譯者翻譯的同本經書,進行詞彙的參證與研究,如西晉竺法 護所譯之《正法華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 ,皆可 作為研究《妙法蓮華經》詞彙時的互相參照的語料。此外,現代漢語的詞彙亦可 作為參照對象,透過聯繫不同時代所提供的詞彙現象,分析考察其繼承、發展和 異同等演變情形。另外,運用「歷史串聯法」 ,對照年代相近的法顯、菩提流支、 真諦等人的譯經,考察詞彙在當時的使用頻率及分布情況。除此之外,亦考察同 一譯者所譯出的不同譯經,選取其具有代表性的譯作,作為參證的語料。除了《妙 法蓮華經》之外,鳩摩羅什尚有《大莊嚴論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金剛經》 、 《小 品般若波羅蜜經》等具有代表性的譯作,將這些譯經列為旁證, 「以經證經」 ,利 用佛經來研究佛經,用佛經的語境及上下文來探索、梳理出《妙法蓮華經》完整 的詞彙面貌,針對分類整理後的詞彙特色進行考察,比較各語料中的詞彙使用情 形,包括詞彙的出現頻率、使用狀況、詞義內涵等逐一考核,並輔以時代相近的 漢譯經書及中土文獻語料,互相參照,以界定詞彙的使用範圍及特色、得出詞彙 發展演變的脈絡。 (四) 統整歸納出詞彙變化發展的規律。以往對佛經詞彙的研究多注重「個 別詞語的考釋」及「疑難詞語的考釋」上,對於詞彙發展的規律關注較少,方一 新於《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中指出:「以往的詞彙研究比較多的集中在個別詞 語的考釋上,而較少從史的角度對詞義的發展演變做考察和研究,進而探討詞彙 發展的規律和內部機制。……雖然詞語考釋過去是、今後仍將是詞彙研究的基礎 工作之一,但研究工作僅僅停留於此顯然是不夠的」7,故期待本文在前項步驟 所建立的基礎上,探析詞彙遞變的面貌,並試圖歸納詞彙演變發展的系統性,對 詞彙史的建構略盡棉薄之力。. 7. 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商務印書館,2005 年,頁 1283。 6.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本論文針對鳩摩羅什所翻譯之《妙法蓮華經》當中詞彙,進行研究與調查, 分別考察《妙法蓮華經》詞彙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現象以及派生詞等。必須說 明的是,研究範圍不包含佛教名相詞彙,如般若、涅槃等非本論文討論範圍,論 文中所選詞彙主要以與生活相關、較無哲學色彩的詞彙,如遊行、堅固、宛轉、 造作等這類非名相詞彙為研究重點,將其透過構詞法的分類標準分門別類,於各 分類中,再以詞義為核心進一步檢視。.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在大陸方面已有數十篇博碩士論文從語言的角度著眼研究佛經,專著及單篇 論文亦為數豐富,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成績斐然。而在台灣,關於這方面 的研究方始萌芽,亟待學者的努力開拓。以下分為專著及單篇論文兩部分,分別 提出具有代表性著作及論文簡要說明之。. 一、專著 李維琦先生《佛經釋詞》 、 《佛經續釋詞》 、 《佛經詞語匯釋》等著作,對佛經 中的疑難詞語做了詳細的考釋及研究。佛光山《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 整理、收錄了中國大陸學界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內容涵蓋佛教經典、思想 史、制度、宗派、佛教文獻學、敦煌藝術學、藏傳佛教、近代中國佛教及世界漢 文佛教研究等眾多領域,主題多元,視野開闊,提供研究佛學、佛經者很好的參 考資料。竺家寧師於 1995 至 2003 年國科會計畫,對早期佛經詞彙進行分析研究, 包括《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西晉佛經詞彙研究》、《早期佛經詞彙研究:三國時代佛 經詞彙研究》、《早期佛經詞彙研究:東漢佛經詞彙》、《慧琳一切經音義複合詞研 究》 、 《安世高譯經複合詞詞義研究》 、 《支謙譯經語言之動詞研究》等。梁曉虹先 生《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對佛經詞語的構造及其與漢語詞彙發展. 7.

(18) 的關係作了深入的探討。俞理明先生《佛經文獻語言》對佛經文獻中的語言進行 了宏觀的理論探討。汪維輝先生《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對中古時期佛經 中的常用詞演變進行深入的研究。日本學者西島靜志先生的《妙法蓮華經詞典》 則系統地研究了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中使用的詞彙,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 高婉瑜先生《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 ,對佛典的後綴進行詳盡完整的探討, 呈現由實詞語法化為詞綴的過程。. 二、. 單篇論文. 關於佛經文獻詞彙研究,我們可以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相關的單篇論文數 量豐富,以下試加分類敘述並列舉代表性成果。. (一) 詞語考釋 詞語考釋是研究佛經詞彙的基礎,蔣紹愚在《近代漢語研究概要》中揭示了 詞語考釋的重要性:「近代漢語詞語的考釋是近代漢語詞彙研究的基礎工作,尤 其是因為原先對近代漢語的研究重視不夠,現在我們很多近代漢語詞語的意義都 不很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更應把詞語考釋放在首位」8。這方面的代表性論文 有董志翹〈《高僧傳》詞語通釋(一)(二)〉9,討論漢譯佛典的詞語或詞義是如何影 響中土文獻的詞語或詞義,例如「建立」 、 「所有」等詞彙,作者認為這些詞彙最 早出現於漢譯佛經,後來被借用到中土文獻及口語當中。方一新〈南朝人撰三種 《觀世音應驗記》詞義瑣記六則〉10,探討《觀世音應驗記》中,在他書未見或 罕見的新詞新義,如「踰」 、 「稱」 、 「至到」 、 「人騎」等詞彙,與現存小說、佛典 及史書相互比對印證,探求其詞義。以及方一新〈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二《生. 8. 蔣紹愚: 《近代漢語研究概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9. 董志翹: 〈《高僧傳》詞語通釋(一)(二)〉 ,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 2、3 輯,巴蜀書社,1999、2000. 年。 10. 方一新:〈南朝人撰三種《觀世音應驗記》詞義瑣記六則〉 ,《中國語文》 ,2001 年 2 月。 8.

(19) 經》音義劄記〉11,作者閱讀經文時發現,玄應《一切經音義》與傳世本《大藏 經》有不同之處,便以《大正藏》《中華大藏經》為例,分析兩部《大藏經》與 《玄應音義》產生差異的原因。蔡鏡浩〈魏晉南北朝佛經翻譯中的幾個俗詞語〉 12、竺家寧〈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13,討論了佛經中「處分」 、 「行人」 、 「割愛」、. 「感激」 、 「大家」 、 「發行」 、 「貿易」 、 「擁護」等八個與現代漢語同形,卻有不同 詞義的詞彙,進行共時性的研究,指出古今詞義的相異處。姚永銘〈《一切經音 義》與詞語探源〉14,以《慧琳音義》為主,輔以其他中土文獻,探究口語詞彙 如「腿」 、 「喝」 、 「塔」 、 「團頭」等詞語的詞義及語源。顧滿林〈從早期漢譯佛經 看”塔”的產生時代〉15,受到姚永銘〈《一切經音義》與詞語探源〉一文的啟發, 針對「塔」一詞做了全面性的探源。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方言俗語詞考〉 16,考察《眾經音義》中當時的方俗口語,例如「懊憹」 、 「噢咿」 、 「搏掩」等詞,. 針對這些方俗口語進行考釋。以上論文皆對佛經文獻中的詞彙進行了詳細的辨析 及考釋,為佛經詞彙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二) 同經異譯研究 同經異譯的研究對佛經詞彙的建構具有相當程度的助益。同一部佛經,在不 同年代、經由不同譯家所翻譯出來的詞彙必定存在差異,這類文章主要對同經異 譯的詞彙差異進行研究,考察不同譯者的詞彙使用情形、翻譯風格等,透過不同 譯本的比較及互證,不僅能據此判別疑偽經、斷定譯經年代,亦能梳理出詞彙發. 11. 方一新:〈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二《生經》音義劄記〉 ,《古漢語研究》,2006 年 3 月。. 12.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佛經翻譯中的幾個俗詞語〉 ,《中國語文》 ,1989 年 1 月。. 13. 竺家寧: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第九卷第一期(人文分冊)頁 1-34,1998. 年 12 月。 14. 姚永銘:〈《一切經音義》與詞語探源〉, 《中國語文》,2001 年 2 月。. 15. 顧滿林:〈從早期漢譯佛經看”塔”的產生時代〉 ,《中國語文》,2004 年 4 月。. 16. 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方言俗語詞考〉 ,《漢語學報》 ,2005 年 1 月。 9.

(20) 展演變的概況。這類代表性論文有董琨〈"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17、 胡敕瑞〈略論漢文佛典意義在漢語詞彙研究上的價值─以”小品般若”漢文異譯為 例〉18、胡敕瑞〈《道行般若》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19、江傲霜〈同經異譯的《維 摩詰經》及其對漢語詞彙發展的貢獻〉20、汪禕〈同經異譯比較釋詞舉隅〉21、 日本學者辛島靜志〈《道行般若》和”異譯”的對比研究〉22等,. (三) 佛經的構詞研究 了解詞彙結構及規律是研究詞彙史的重要課題,也是讀通佛經的關鍵。關於 這方面的研究,代表論文有曾昭聰〈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舉例〉23,此 篇論文主張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如頓止/止頓、垢穢/穢垢,可從詞義、 出現年代及使用頻率等方面進行討論。觀察字序對換的雙音詞可得知其大致發展 趨勢,亦可發現不同譯者的用語習慣傾向於某種形式。竺家寧師〈佛經中的名詞 重疊現象〉24對於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例如「人人」 、 「等等」、 「家家」 、 「品 品」 、 「物物」等進行考察,發現有的名詞重疊後仍作名詞使用,有的則轉為其他 詞類。又如竺家寧師〈西晉佛經中之並列結構研究〉25、〈早期佛經語言之動補. 17. 董琨: 〈"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 ,《中國語文》 ,2002 年 6 月。. 18. 胡敕瑞: 〈略論漢文佛典意義在漢語詞彙研究上的價值─以”小品般若”漢文異譯為例, 《古漢語. 研究》,2004 年 3 月。 19. 胡敕瑞: 〈 《道行般若》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 , 《漢語史學報》第 4 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0. 江傲霜: 〈同經異譯的《維摩詰經》及其對漢語詞彙發展的貢獻〉 ,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 ,2007 年 2 月。 21. 汪禕: 〈同經異譯比較釋詞舉隅〉,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7 年 2 月。. 22. 辛島靜志:〈《道行般若》和”異譯”的對比研究〉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 4、5 輯,巴蜀書社,. 2001、2002 年。 23. 曾昭聰:〈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舉例〉, 《古漢語研究》 ,2005 年第 1 期,頁 84-87。. 24. 竺家寧:〈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 ,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 傳播學院),2005 年 9 月 21-22 日。 25. 竺家寧:〈西晉佛經中之並列結構研究〉,第五屆中國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新 10.

(21) 結構研究〉26,二文皆將研究焦點放在詞彙的結構,〈西晉佛經中之並列結構研 究〉一文探求現代漢語中哪些詞是由佛經沿用下來,並分別從其意義、用法及詞 性方面考察詞彙的轉變,以及並列結構的語法功能。〈早期佛經語言之動補結構 研究〉一文則探索了西晉竺法護譯經中的動賓式合義詞,觀察其詞義變遷狀況, 由歷時角度進行描寫,對動賓結構做了窮盡式的研究,考察其詞義的來龍去脈。 竺家寧老師其他論文如〈佛經詞彙中的同素異序現象〉27、〈中古佛經的「所」 後綴〉28、 〈佛經構詞的三音節同義並列現象〉29、 〈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30 等,皆以佛經詞彙的結構為主要研究對象,對佛經中的詞彙結構、語法功能及詞 義內涵有深入的探索。 以上無論是詞語考釋、同經異譯的研究或是佛經構詞的研究,對於佛經詞彙 的研究都具有深遠影響及意義,第一、建立佛經詞彙的研究方法,第二、掌握特 定詞彙的定義,對於後輩的論文寫作提供了質量均優的參考資料。從研究角度來 看,前輩學者投注了相當多研究心力於疑難詞語的考釋,逐步釐清個別詞彙的面 貌。從研究方法來看,吸取了傳統訓詁學的優良傳統,由語言材料本身出發,根 據掌握的語料,多方比較、進行推測,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注重實證推論。. 詞語考釋是研究佛典文獻的基礎工作,但不能僅僅停留於此一層面。在詞語 考釋之外,詞彙在不同時代的聯繫關係、發展演變的狀況也是值得我們探究的。. 竹,1996 年 6 月 27-29 日。 26. 竺家寧:〈早期佛經語言之動補結構研究〉 ,第六屆漢語語言學國際會議,荷蘭萊登,1997 年. 6 月 19-21 日。 27. 竺家寧:〈佛經詞彙中的同素異序現象〉,NACCL-11,哈佛大學,11999 年 6 月 18-20 日。. 28. 竺家寧:〈中古佛經的「所」後綴〉 ,第 2 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南開大學,天津,2004. 年 6 月 18-20 日。 29. 竺家寧: 〈佛經構詞的三音節同義並列現象〉 ,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語言學學術國際研討會,. 北京大學,2000 年 8 月 14-16 日。 30. 竺家寧: 〈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 ,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高雄,1996 年 1 月 26-29. 日。 11.

(22) 另外,在傳統訓詁學的分析法之外,運用新方法如詞義場分析詞彙,能夠得到更 清晰更全面的結果。因此,期待本論文在個別的詞語考釋之外,亦能由宏觀角度 觀察詞彙演變發展的脈絡,在前輩學者穩固的基礎上精益求精。. 12.

(23) 第二章 鳩摩羅什及《妙法蓮華經》 第一節 鳩摩羅什其人 一、 鳩摩羅什生平 〈僧傳〉 : 「鳩摩羅什,天竺人也」 , 〈晉書注〉引僧吉藏〈嘉祥三論疏〉曰: 「父為國相,國破遂投龜茲」。31 鳩摩羅什康帝建元二年(西元 344 年)出生於龜 茲,父親為天竺人,母親為龜茲王之妹。羅什幼年即遊學西域、拜師修行佛法, 先後向盤頭達多及須耶利蘇摩學習小乘及大乘經典,對佛學的造詣極高,並在中 年之後翻譯多部佛經。根據《祐錄》所記載,羅什七歲時即隨母出家,從師受經。 九歲時隨母親渡辛頭河,至罽賓(今喀什米爾),拜盤頭達多為師,學習《雜藏》、 《中阿含經》及《長阿含經》等小乘經典。羅什天資聰敏、勤勉向學,受到盤頭 達多的盛讚,罽賓王聞此,邀請羅什入宮與外道論師辯論,外道論師見其年幼, 言頗不遜,然而羅什「乘隙而挫之」32,打贏了辯論,使原先輕視他的外道論師 不得不折服。從此罽賓王便更加重視、禮遇羅什。 在罽賓修行三年後,羅什十二歲時,與母親一同啟程返回龜茲。在返國途中, 經過月氏北山、進入沙勒國,在沙勒國停留了一年,在這一年之中,他先修習了 《阿毗曇》 、 《增一阿含經》等,後又師從大乘高僧須耶利蘇摩,學習大乘經典, 並言:「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33。在沙勒的這一年,是羅什 由小乘思想轉為大乘思想的轉折點。 離開沙勒國之後,羅什與母親來到溫宿國,當時溫宿有一位道士以神辯英秀 而名震諸國,並自誓曰: 「論勝我者,斬首謝之」 ,羅什與之辯論,將之駁倒,從 此「聲滿蔥左,譽宣河外」,聲名遠播。羅什回到龜茲國後,經常講說經法,宣 31 32 33. 轉引自鄭郁卿:《鳩摩羅什研究》,文津出版社,1988 年 11 月,頁 31。 引自南朝梁釋慧皎: 《高僧傳˙譯經中˙鳩摩羅什》。來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鄭郁卿:《鳩摩羅什研究》,文津出版社,1988 年 11 月,頁 9。 13.

(24) 傳大乘教義,他先前受業的恩師盤頭達多,也為其學說所折服,反拜羅什為師, 從其學習大乘經典。 羅什二十歲時,正式於宮中受戒,並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在此階段, 羅什已道流西域、名被東國。每至講說,則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34 此後停住於龜茲約二十餘年,直至羅什 41 歲時呂光破龜茲。 前秦主符堅於建元十八年(西元 382 年)派部將呂光攻打龜茲,羅什因此到了 涼州,並在涼州停留了十七年,直到後秦弘始三年,羅什 58 歲時才受後秦主姚 興之邀赴長安。在涼州停留的十餘年當中,羅什的弘法事業雖中斷,但卻也在此 時開啟了學習漢語的契機,累積了對漢語的掌握,對之後的譯經事業有莫大助益。 羅什于弘始三年到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勿言相對,則燕 劉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倦」35,羅什開始在譯場中進行譯經工作,直至弘 始十五年(公元 413 年)70 歲時逝於長安。羅什譯經時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 異音,交辯文旨,集思廣益,文質兼顧,特別注意譯文的正確性及通順度,除了 譯經內容符合經文要旨,還糾正了舊譯的謬誤之處,為譯經事業開啟創新的一 頁,被稱為中國四大譯師之一。羅什所翻譯的經文被稱為「新譯」,成為後世譯 經的典範,由此可見他在譯經事業上的地位。佛經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歷經了 兩百多年的嘗試與探索,至此時進入了規範期,因此鳩摩羅什譯經的詞彙對於研 究當時漢語詞彙具有極高價值,值得我們探究。. 二、 鳩摩羅什的譯經特點 羅什的譯經事業並不是由少數大師閉門造車所翻譯完成,而是其與眾多弟子 商略同議、反覆斟酌所得出的結果。鳩摩羅什門下弟子號稱三千人,後世有四聖、. 34. 鄭郁卿:《鳩摩羅什研究》,文津出版社,1988 年 11 月,頁 10。. 35.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譯經中˙鳩摩羅什傳》 。來源:中國基本古籍庫。 14.

(25) 八俊、十哲之稱。36 羅什譯《法華經》時,召集四方義學沙門二千餘人、聽受 領悟之僧八百餘人。37《出三藏記集˙鳩摩羅什傳》記載羅什主要弟子:. 「於時四方義學沙門不遠萬里,名德秀拔者,才、暢二公,乃至道恒、僧標、 僧叡、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千餘僧。秉訪精研,務窮幽旨。」. 另外,《魏書˙釋老志》亦記載參與譯經工作的弟子:. 「集義學八百人,重譯經本。……時沙門道融、僧略、道恒、道標、僧肇、 曇影等,與羅什共相提挈,發明幽致。……羅什之撰譯,僧肇常執筆,定諸辭義。」. 鳩摩羅什的譯經集思廣益,備受推崇。在羅什之前的佛經漢譯大多為個人或 少數人翻譯,較為零散,因此譯經的質量有其侷限。到了羅什開始規模化的翻譯 佛經,透過譯場制度,經過眾人討論,所翻譯出的佛經具有極高的水準。而羅什 所譯之《妙法蓮華經》行文流暢,詞藻優美,是自古以來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 經典之一。 鳩摩羅什譯經,非常注重文質兼顧,恰當地拿捏音譯與意譯的分寸,既能保 留經文原意,又能兼顧到詞藻的運用,他曾言:「天竺國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 韻以入絃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 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 也」,道出天竺國注重佛經的文辭,講求聲調,以能入絃為上乘。如果翻譯只求 大意相近,而失去文藻,讀起來不但無趣,且令人作嘔。因此,鳩摩羅什所翻譯 的佛經,兼顧音譯及義譯兩方面,不僅內容切中要旨,更糾正了舊譯的謬誤之處,. 36.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 2 云:「什公門下有十哲八俊四聖。肇皆預焉。生肇融叡為四聖。. 更加影嚴憑觀為八俊。兼常標名十哲。」 「八俊」和「十哲」名單版本略有不同,但「什門四聖」 為道生、僧肇、道融與僧叡,是有所共識的。 37. 慧觀: 《法華宗要序》 、僧叡: 《法華經後序》 。 15.

(26) 他的譯經質量,不論是語言的精美,或是內容的確切,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 當時被稱為「新譯」,也成為後世譯經典範。 綜而言之,羅什的譯經具有以下兩大特點:第一、語句精簡暢達;第二、 內容觀照整體。將羅什與竺法護兩人的譯經互相對照,可發現羅什的譯文較竺法 護的譯文簡潔,例如竺法護《正法華經》的《授五百弟子決品第八》中「天上視 世間,世間得見天上,天上世人往來交接」一段,羅什在《妙法蓮華經》的《五 百弟子受記品》中則譯為「天人交接,兩得相見」,將十九個字濃縮為八個字, 卻還是能闡明其意。又如竺法護《正法華經》: 「諸佛最勝禪,緣此得聞法,供養淸淨慧,眾會儼然住,一切受恩教,逮志 立見要,舍利弗聽此,佛為人中上,諦覺了諸法,為說若干教,善權方便,億百 千垓, 隨人心行。」 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則譯為: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 所行道,若繁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詞方便力,令 一切歡喜。」 雖然兩段文字字數相差不大,但竺法護的譯文古典,讀起來較為晦澀生硬, 相較於竺法護的翻譯,羅什的翻譯則較為白話曉暢,閱讀起來既通順又琅琅上 口,能夠提高閱讀者的興趣。 然而,語句簡約並不代表不關注詞藻的運用,羅什翻譯時文質兼顧,《高僧 傳》裡記載了羅什對竺法護譯文的評價: 「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 ,認為 對於文字的意義有所掌握,但語言太過於質樸直譯,失去了文藻。道安法師在《合 放光光贊隨略解序》中評竺法護的譯本時云:「護公執胡本,聶承遠筆受,言准. 16.

(27) 天竺,事不加飾,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38,也是認為竺法護的譯文較為質 樸。羅什對於竺法護的譯文風格不甚滿意,因此做了修改。其譯文語句簡潔而不 過於質樸,用詞省淨而詞藻優美。. 第二節《妙法蓮華經》詞彙的研究價值 目前對《法華經》的研究,大多著眼於思想研究或文學方面,對於其詞彙研 究的篇章較少。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情況,還沒有學者對《妙法蓮華經》的詞彙系 統以專書形式進行研究。39 在台灣方面,尚未發現以《妙法蓮華經》詞彙為主 題的學位論文;在大陸方面,雖有以《妙法蓮華經》為研究主題的學位論文,但 大部分著重於《妙法蓮華經》的文學特徵、藝術手法及譬喻方式等的研究,相較 之下,專門針對《妙法蓮華經》的詞彙進行研究的學位論文數量不如前者豐富。 雖然目前針對《妙法蓮華經》詞彙進行研究的學位論文及專書較少,但已有 許多學者將目光投注至鳩摩羅什譯經詞彙的研究,也有許多期刊論文以《妙法蓮 華經》的詞彙作為討論對象,例如胡湘榮教授〈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 詞語的比較〉40、曹樹明、姜春蘭〈從《妙法蓮華經》看鳩摩羅什的佛經翻譯特 徵〉,皆以《妙法蓮華經》中的詞彙為例,對鳩摩羅什或其他譯經大師的譯經特 徵進行探討。 現存的《法華經》漢譯本共有三種版本,現存最早譯本,由西晉竺法護所翻 譯,名為《正法華經》,共有十卷;第二、即是由後秦鳩摩羅什所譯,名為《妙 法蓮華經》 ,共有七卷;第三、則是由隋代的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翻譯,名為《添 品妙法蓮華經》,亦有七卷。在此三種譯經版本之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精 確,文辭暢達,流佈廣泛,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汪維輝先生曾言:「判定一種語 38. 《出三藏記集》(卷七),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1990 年。. 39. 龍國富所著,2013 年由北京: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妙法蓮華經語法研究》 ,書中亦探討《妙 法蓮華經》中的虛詞,然而全書焦點仍以語法現象為主,並非專以詞彙作為研究對象。 40 《古漢語研究》,1994 年第 2 期(總第 23 期)。 17.

(28) 料的價值高低,不外乎這麼幾條標準:一是反映口語的程度;二是文本的可靠性, 包括時代和作者是否明確,所依據的版本是否最接近原貌;三是反映社會生活的 深廣度;四是文本是否具有一定的篇幅」41,鳩羅什的譯經以能夠貼近當時的口 語而被稱為「新譯」 , 《妙法蓮華經》的語言質樸、譬喻生動,其所反映的口語程 度是肯定的。 《法華經》為世尊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譯者為後秦鳩摩羅什, 其時代及作者是明確的。《妙法蓮華經》詞彙的研究價值有以下三點: 一、反映當時通俗口語,提供不同於中土文獻的語料。《妙法蓮華經》總共 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其中有許多生動、精當的比喻,都是取自於日常生活 所見素材,例如在說明方便巧智時,使用「火宅喻」 :有位長者,他有許多孩子, 有一天房舍突然起火,而孩子們因貪戀遊戲而不願逃離火宅。呼喊無效的情況 下,長者以牛車、羊車及鹿車誘使孩子們離開深陷火海的房屋。在渲染房舍老舊 失修時,用了鴟鴞、烏鵲、鼬貍、蛇蠍、蜈蚣等動物來強調環境的險惡;在孩子 逃出火宅之後,長者賜予的禮物中,又有大量珍寶,如琉璃、硨磲瑪瑙、金繩寶 車等。房舍、牛車、珍寶及各種動植物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詞彙及語言, 因此《妙法蓮華經》能夠反映社會上所使用的語言,這一點也是可以肯定的。 二、譯經年代為漢語發展史的重要時期。作為漢語詞彙史的過渡階段,大量 的漢譯佛經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漢語詞彙帶來了新要素。從時代因素來檢視,漢 譯佛經從東漢至魏晉為萌芽期,歷經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而到了南北朝則為鼎 盛時期,此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佛經翻譯達於高潮,譯經數量可觀, 譯經用語也在前代的基礎上走向成熟,故此一階段的譯經工作一方面承接前代, 另一方面開啟後代譯經典範,扮演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角色。顏洽茂先生在《魏 晉南北朝佛經詞釋》中提出:「作為漢語詞彙史的過渡階段,大量的漢譯佛經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漢語詞彙帶來了新質要素,要想全面觀察中古時期的詞彙全. 41.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彙研究》 、《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 18.

(29) 貌,就得仔細研究漢譯佛經」42。魏晉南北朝是漢語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頻繁 的征戰與民族遷移、融合,反映在語言上,便是語音、詞彙及語法的改變,詞彙 具有繼承性,近代漢語詞彙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繼承先秦兩漢直至南北朝的詞彙 43,故欲研究詞彙,必不能忽略此時期的發展。. 三、譯經品質高,文質兼顧。由譯者與譯著的角度視之,鳩摩羅什是姚秦著 名的譯經家,中國譯經史上的四大譯師44之一。他在譯經時特別注重文質兼顧, 恰當地拿捏音譯與意譯的分寸,既能保留經文原意,又能兼顧到詞藻的運用。他 的譯經集思廣益,備受推崇,不僅內容符合當時傳教需要,更糾正了舊譯的謬誤 之處,他的譯經質量,不論是語言的精美,或是內容的確切,都是前所未有的。 鳩摩羅什的譯經活動,無論對當時或是後世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 以來,長安一直是佛教傳播與翻譯的中心,鳩摩羅什到了長安,大規模地翻譯佛 經,使譯場譯制度趨於完善,並擴大了譯經的範圍,其譯著範圍橫跨大小乘、經 律論三藏。譯經數量豐富,根據《開元釋教錄》刊定,共譯經七十四部三百八十 四卷。45因其精通梵漢兩種語言,故能言簡意賅,以通達詞句正確地翻譯佛經。 羅什所譯之《妙法蓮華經》行文流暢,詞藻優美,是自古以來流布最廣、影 響最大的經典之一,呂叔湘曾言:「宗教是以群眾為對象的,所以佛經的文字也 包含較多的口語成分」46,翻譯佛經的終極目的在於弘揚佛法、廣收信徒,因此 譯經用語必定是最貼近當時語言、最易為廣大民眾所接納理解的活的語言,以利 普及傳教。據此翻譯佛經具有口語性高的特色,除了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 有不朽的價值,於詞彙學研究方面也替我們提供了珍貴豐富的口語材料,值得我 們深入探究。 42. 顏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 《杭州大學學報》 ,1996 年。. 43.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第二版,頁 240。. 44. 四大譯師: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淨(另一說為不空)四人合稱為「四大譯師」 。. 45. 苑藝: 〈鳩摩羅什譯經”新譯”初探〉 ,轉引自桑榮:〈鳩摩羅什研究概述〉, 《西域研究》,1994. 年第 4 期。 46. 呂叔湘:《語文常談》 ,收於《呂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務印書館,1993 年第一版,頁 66。 19.

(30) 20.

(31) 第三章《妙法蓮華經》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現象 語詞產生的途徑可透過創造新詞,也可利用「舊軀殼」產生新義的方式,後 者這種「舊瓶裝新酒」的現象,就是造成「同形異義詞」的主要原因。隨著時代 遞變,詞彙的意義也會發生改變。同形異義詞容易使人混淆,因為人們對這個詞 彙已有既定的印象,容易使用現代語感去理解這個詞彙,而導致無法辨明詞義的 情況,對古代詞彙的理解產生乖隔。 本章擬從《妙法蓮華經》中找出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詞,將其依詞性分類。 有些同形異義詞,古今詞性不同,本章詞性分類以《妙法蓮華經》的詞性為準, 若一個詞彙具有兩個以上的詞性,則列於使用頻率最高的主要項之下,再附上其 他詞性用法,作為參考項。每條詞項,先敘說詞彙在現代漢語中的定義,再探討 其於《妙法蓮華經》中所代表的意義,證以其他文獻資料(如其他佛經、史書等), 試圖探尋其演變的痕跡及過程,找出同形異義詞發展的軌跡。 傳統訓詁學的詞義研究大多著眼於歷時的詞義演化,將詞彙簡略分類為擴 大、縮小、轉移等模式,這樣的分類方式,容易忽略古代漢語中共時層面的詞義 系統問題,也未能深入探索詞義的深層結構,找出構成這個詞義的各種要素。有 鑑於此,以下將依照詞義場理論,運用義素分析法,將傳統的詞義單位區分為更 小的辨義成分,辨析本章所討論的詞彙。進行詞義比較時,除了參考各種古代的 工具書,例如《說文》 、 《經典釋文》 、 《慧琳音義》等,也參考前人的各種註解以 及訓詁資料。此外,使用「以經證經」的方法,運用大量的佛經例句,由上下文 的語境之中,觀察該詞的具體含意,包含其核心意義與色彩意義。. 第一節 名詞類同形異義詞 《妙法蓮華經》中名詞類的同形異義詞共有七個,分別是「導師」 、 「志願」、 「障礙」、「究竟」、「顏色」、「玫瑰」、「方便」。以下將分項敘述,探討各項詞條 21.

(32) 在《妙法蓮華經》和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及其流變。 一、. 導師. 「導師」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定義有二:在台灣,「導師」一詞指中學 或小學裡負責管理學生生活常規的老師,負有對學生的訓育責任,通常一個班級 至少會有一位導師;在中國大陸,「導師」一詞則指具有指導博士研究生資格的 高等學校教師,或是學術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博士生導師必須在學術上有精 深的造詣,其所獲之學術研究成果在其學科領域內處於領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國 際水準或影響,並具有教授職稱,擁有指導博士生完成學業和從事研究的能力。. (一). 《妙法蓮華經》用例. 在《妙法蓮華經》中, 「導師」一詞主要指「引導人成佛者」 ,為佛、菩薩的 通稱。 在《妙法蓮華經》中,「導師」一詞共出現 21 次。例如: 〈序品第一〉: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序品第一〉: 「最後天中天,號曰燃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信解品第四〉: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化城喻品第七〉:「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 其中〈化城喻品第七〉共出現 13 次「導師」一詞,佔全部經文出現頻率的 一半以上: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 中路懈退,白導師言: 『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爾時導師, 22.

(33) 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 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 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以上之「導師」皆指引導眾人成佛者。. (二). 其他語料用例. 南北朝以前,導師一詞並不普遍,搜尋周朝春秋戰國至秦漢的傳世文獻,皆 無「導師」一詞的蹤影,直至三國,才在《大無量壽經》中出現一例:「今日世 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今日 天尊行如來德」47。而晉朝陳壽《三國志》中出現的「導師」一例: 「鎮北敏思, 籌畫有方,導師禳穢」48,此處的「導師」,「導」為動詞,「師」為名詞,兩字 結合起來形成動賓詞組,意為「領導師旅(軍隊)」。 到了南北朝,「導師」一詞開始出現在佛經語料中,除了《妙法蓮華經》之 外, 《大智度論》 、 《維摩詰所說經》 、 《雜阿含經》 、 《高僧傳》 、 《出三藏記集》 、 《大 般涅槃經》等,皆有「導師」一詞的蹤跡,由於出現次數頻繁,限於篇幅,以下 僅舉數例代表。例如《大智度論》卷七: 「其名曰: 陀婆羅菩薩(秦言善守),剌那伽羅菩薩(秦言寶積),導師菩薩, 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 47. 三國˙康僧鎧譯:《大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卷上〉。資料來源: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48. 晉˙陳壽:《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贊張君嗣〉。資料來源: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23.

(34) 不虛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勤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 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尸利菩薩(秦言妙德),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 勒菩薩。如是等無量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大智度論》亦為鳩摩羅什所譯,此處將「導師菩薩」與其他眾多菩薩並列, 《妙法蓮華經》 〈序品第一〉也出現類似字句: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 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參看前後文可知,此二例的「導師」為引導眾生成佛者,為佛及菩薩的通稱。 又如《高僧傳》49卷第十三,共出現五例「導師」 ,其中一例為卷首的篇名: 「興福、經師、導師」 ,其他四例則皆出現於〈唱導〉一章中,例如: 「每設齋會,無有導師。」 「出家之後蔬食讀誦,凡所之造,皆勸人改惡修善。遠近宗奉,遂成導師。」 「四眾專心,叉指緘默。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 「當爾之時,導師之為用也。其間經師轉讀,事見前章。」 以上在《高僧傳》中出現的「導師」一詞,皆為演說佛法時,擔任解說經義、 唱導經文者。後兩例更具體指出「導師」的所作所為及其主要工作─「擎爐慷慨, 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 、 「勸人改惡修善」 。從例句中可知, 「經師」與 「導師」在演說佛法時擔任唱念與宣講的角色。 《高僧傳》卷十三末段云: 「昔草 創《高僧》,本以八科成傳。卻尋經導二技,雖於道為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 二條足成十數」,說明了經師、導師為傳道之末,在傳教過程中,並非扮演極重 要的角色,作者本未打算將經師與導師列入《高僧傳》,因此,此處出現的「導 師」一詞,不可能為引導眾生成佛的菩薩,而是指「演說佛法時,在旁擔任解說 經義、唱導經文者」。 隋唐時, 「導師」一詞更是大量出現在佛經語料中,尤其是唐代, 「導師」一 49. 梁˙慧皎:《高僧傳》 。本段所引用經文來源於 CBETA 電子佛典 V1.35 普及版。 24.

(35) 詞不只出現在佛典當中,在佛經以外的資料如史書及文集裡也能找到「導師」的 蹤跡。佛經語料如隋代的《法華玄義》 、 《摩訶止觀》 、 《大乘玄論》 、 《中觀論疏》, 以及唐代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十地經》 、 《華 嚴大疏鈔》 、 《華嚴經疏》 、 《法苑珠林》 、 《續高僧傳》 、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 《一 切經音義》等,皆有「導師」一詞的用例。 「導師」一詞在隋代釋智顗所撰之《法華玄義》中共出現 14 例,其中卷六 下:「觀真為實,觀假為權,以此二智滿即名為佛,佛即導師。」 此段話直接點出「佛即導師」,在此,「導師」一詞意指「佛、菩薩」,為引 導眾人成佛者。而《法華玄義》卷九上: 「有一導師,將導眾人,明了心決定在嶮濟眾難善,知通塞也。」 此處的「導師」,「將導眾人」,亦為「引導眾人成佛者」。 唐代《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中有「三十二導師」,此亦指引導芸芸眾生心 向佛法的角色,有「引導成道之師」的意義。在唐、宋之後的佛經文獻當中, 「導 師」一詞出現的頻率依然很頻繁,大多作為佛、菩薩的代稱,為「引導眾人成佛 者」之義。 在佛經語料之外,考察其他傳世文獻,探尋「導師」一詞詞義的變化,發現 到了清代,「導師」才開始跳脫了一直以來「引導眾人成佛」的角色,例如《雪 川詩稿》 : 「願君自保歲寒姿,松伯何曾霜雪懼。我亦從君做導師,稍向迷途正前 誤」,以及《憩園詞話》:「覓得咸淐臨安志、西湖遊覽志等書,朝夕展視,以做 導師」50,此處的「導師」,有前導之師、引導之師的意思,不再專指引導人成 佛的角色。. 50. 清: 《憩園詞話》,杜文瀾(1815-1887),所引原文資料來源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25.

(36) 「導師」詞義對比分析 現代漢語. 《法華經》. 名詞. . . 佛、菩薩. –. . 教導、引導. . . 管理學生的人. . –. 二、 志願 在現代漢語中,「志願」一詞有「心中的志向及願望」51之意,為名詞。例 如: 「弟弟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 ,此處的「志願」表示心中的理想及目標。另 外也有「自願」之意,例如「志願役」、「志願兵」,表示自願參與兵役者。. (一). 《妙法蓮華經》用例. 在《妙法蓮華經》七卷之中,「志願」一詞共出現 6 次,有時為名詞,表示 「心志、想法」 ,有時則為動詞,意為「立志向佛」 。作為名詞使用的案例,有以 下三例: 信解品第四: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這一段話是說,我們憑藉著如來智慧,為許多菩薩講說大法,而自己卻沒有 修習大法的心志、想法。52 信解品第四: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 51. 辭義參考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查閱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PTVhR6&o=e0&sec=sec1&op=v&view=11 52. 白話翻譯參考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 《新譯妙法蓮華經》 ,北市:三民書局,2007 年。頁 148。 26.

(37) 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此段意指,我們這些人,雖然講說佛法寶藏,轉教菩薩。自己卻無志成佛, 也像是窮子一樣,無心取得他父親的家業似的。53此例的「志願」作為名詞,表 示,「心志、想法」。 信解品第四: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 這段的意思是,我們於長夜之中,對於佛的無上智慧,不貪戀不執著,也沒 有任何心志願望去希求。54 依據上下文判斷,以上三例的「志願」作為名詞使 用,意為「追求大乘佛法的心志」。 《妙法蓮華經》中的「志願」有時則為動詞,表示「立志向佛」,例如: 譬喻品第三:「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此處的「志願」表示立定志向、潛心向佛,「志願力」則指「因立志成佛而產生 的力量」。 在《妙法蓮華經》中,「志願」作為動詞,還有表示「希望獲得」之意,例 如化城喻品第七: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處的「志 願」意指「希望獲得如來的智慧」。. (二). 其他語料用例. 考察與《妙法蓮華經》相近年代55的佛經資料,發現與《妙法蓮華經》中的 「志願」意義相符,有作為名詞, 「追求佛法的心志」之義,例如《釋迦譜》 : 「令 汝不久見我道成,我此志願終不可回」,《大智度論》:「菩薩精進,志願弘曠」。. 53. 白話翻譯參考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 《新譯妙法蓮華經》 ,北市:三民書局,2007 年。頁 159。. 54. 白話翻譯參考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 《新譯妙法蓮華經》 ,北市:三民書局,2007 年。頁 159。. 55. 指南北朝時期。 27.

(38) 亦有作為動詞, 「立志向佛」之義,例如《維摩詰所說經》 :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 《出三藏記集》 : 「比丘釋僧伽,先志願大乘。學 三藏摩訶鞞耶伽蘭,兼通一切書」 ,以上兩例皆有「立志求佛法」之義。又如《雜 阿含經》 : 「我不恐畏死,志願求解脫」56,此例的「志願」亦為動詞,為「立志、 希望」之義。 而考察「志願」一詞的發展,上可追溯至漢代《戰國策》 : 「非若是也,則臣 之志願少賜游觀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以及《琴操˙補遺》 : 「俟罪斯國,志願 得兮」57,此處的「志願」作為名詞,為「心中的志向及願望」之義,與現代漢 語「志願」詞義相近。另外三國時期《大無量壽經》 :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 明志願深廣」 ,此處的「志願」作為名詞,意為「追求佛法的心志」 。佛經資料以 外的《嵇中散集》也出現「志願」的蹤跡:「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 志願畢矣」 ,此處的志願指「心中的願望」 ,與現代漢語中「志願」的意義相近。 另外,如晉朝的《後漢紀》也出現了「志願」一詞:「天下略定,臣無所用,志 願試治一郡,盡力以自効上」 ,此處的「志願」亦指「心中的志向與願望」 。顯示 在魏晉時期,「志願」一詞已有「心中的志向及願望」一義。 在漢代之前,尚未發現「志願」一詞的蹤跡,考察其原因,在於古代漢語與 現代漢語的差異─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而現代漢語則是以雙音詞爲主,因此 在雙音詞尚未蓬勃發展起來前, 「志」與「願」應分別為兩個概念。提及「志願」, 最先想到的,即是《論語》中孔子與弟子談論志願的一段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 『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 『願聞子之志』 。子曰: 『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6. 此段所引經文,皆來源於 CBETA 電子佛典 V1.35 普及版。. 57. 此兩段引文來源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28.

(39) 在這段談話中,孔子問學生們的「志」 ,而學生們回答時則皆以「願」開頭, 可發現志與願雖然是分開的兩個詞,但其意義相近,因此可以相互替換。 《說文》 : 「志,意也。从心,之聲」,《毛詩序》:「在心為志」,又《國語》:「志,德義之 府也」 、 《孟子》 : 「夫志,氣之帥也」 ,以上皆說明了「志」所代表的意義,有「內 心的意向、心意的導向」之義。 《說文》 : 「愿,謹也。从心,原聲」 、 《爾雅釋詁》: 「願,思也」。劉寶楠在《論語正義》58中說:「願者,有志而未逮之辭」,「願」 也表示內心的憧憬或想望,只是相較起來,「志」的積極程度更勝於「願」,《論 語》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即顯現了「志」的堅定程度。 「志」與 「願」的核心意義相同,皆為「心中的想法、意向及嚮往」,只是程度輕重的區 別,因此在漢語漸漸朝雙音詞發展的過程中, 「志」與「願」便結合成一個詞彙。 除了先於《妙法蓮華經》的語料,在此之後的語料也需留意,方能理出詞彙 發展演變的軌跡。唐代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就出現 19 例「志願」 ,以下聊舉 數例說明之: 卷第二十二:「所有志願皆清淨故。」 卷第二十八:「永不厭捨大乘志願。」 卷第三十:「志願堅固不動搖。」. 以上三例「志願」皆做名詞,為「追求佛法的心志」之義。以下一例則為動 詞,為「立志」之義,與《妙法蓮華經》中「志願」意義相符: 卷第七十五:「我昔所志願,於今悉成滿。」59 又如唐代《華嚴經疏》 : 「得法喜樂,離惑業苦。展轉興慈,志願純淨」 、 《大毘盧 遮那成佛經疏》 : 「佛以下劣有情,無大乘志願。」以上兩例的「志願」皆為名詞,. 58. 劉寶楠:《論語正義》 ,濟南:山東友誼書社出版,山東省出版對外貿易公司發行,1991 年。. 59. 此四例所引用經文,皆來源於 CBETA 電子佛典 V1.35 普及版。 29.

(40) 有「追求佛法的心志」之義。而《續高僧傳》 : 「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一例,則 為動詞,「立志」之義。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續高僧傳》:「年十六捨俗服,志 願山居,因入泰岳,苦心忘倦」,此處的「志願」有「出於自己的意願」之意, 與現代漢語「自願」一義相符。 除了佛經語料之外,其他傳世文獻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協助我們追溯「志 願」的演變。考察佛經以外的傳世文獻語料發現,自漢代始,「志願」一詞詞義 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去不遠,皆有「心裡的志向、願望及抱負」之義。例如唐代杜 甫〈寫懷〉詩中提到: 「古者三皇前,滿腹志願畢」 ,此處的「志願」指的是「內 心的志向及抱負」,與今日詞義相近。 然而,雖然「志願」一詞在漢代即出現,但數量不多,由中國基本古籍庫檢 索「志願」一詞,漢代出現的情形:漢書中有一例,史記中有兩例,楚辭中有四 例。三國時期共有 11 例,分別出現在《嵇中散集》、《大無量壽經》及《周易注 疏》中。晉朝也只有 5 例「志願」,直至南北朝,才在佛經資料中大量出現60, 顯示「志願」一詞在南北朝活躍起來,並沿用至今日。 比較《妙法蓮華經》中的「志願」及現代漢語中的「志願」,發現作為名詞 使用時,其核心意義是相同的,皆有「心志、想望」之意。但兩者的色彩意義不 同, 《妙法蓮華經》中的「志願」特別指「追求佛法的心志」 ,而現代漢語中的「志 願」 ,則表示「心中的理想及目標」 ,通常指理想的學校或工作,例如「我的志願」 , 意指心目中認定、未來最渴望從事的工作。而當作動詞使用時,現代漢語與《妙 法蓮華經》中的「志願」 ,就有了較大的區別。 「志願」作為動詞時,在現代漢語 中為「出於自己的意願」之意;在《妙法蓮華經》中則有「立志向佛」及「希望 獲得」此二義。 《妙法蓮華經》中的「志願」當動詞使用時,為及物動詞,例如: 「我等志願如來知見」 、 「志願佛道」 , 「志願」之後皆搭配名詞;而在現代漢語中,. 60. 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30.

(41) 「志願」則為名詞,作為定語,修飾其後名詞。例如「志願者」指「自願的人」, 「志願兵」指「自願從軍的士兵」。 「志願」詞義對比分析 現代漢語. 《法華經》. 名詞. . . 心志、想望. . . 追求佛法. –. . 三、 障礙 在現代漢語中,「障礙」一詞指「屏障與阻礙」,或是「阻礙通行的東西」, 有形或無形的阻礙皆可稱之為「障礙」 。例如: 「道路上的障礙遲遲未排除,造成 嚴重的交通阻塞」,此為有形的「障礙」;又如:「無論前方有多少障礙,我都會 不畏險阻、努力不懈」、「教導患有『學習障礙症』的孩子,需要多點耐心」,此 類屬於無形的「障礙」。. (一). 《妙法蓮華經》用例. 在《妙法蓮華經》中,大部分是指無形的障礙,指「煩惱」 、 「阻隔學習佛法 的屏障」或是指「危險」 ,偏重於「心境上的阻礙」 。現代漢語中的「障礙」與《妙 法蓮華經》中的「障礙」,核心詞義相同,都是指屏障、阻礙,但使用範圍卻不 盡相同,現代漢語的「障礙」使用範圍較為廣泛,可指具體有形的阻礙物,也可 指抽象無形的障蔽與屏障;而在《妙法蓮華經》中的「障礙」,使用範圍僅限於 無形的、心境上的阻礙,然而「障礙」作為「煩惱」一義,則是現代漢語中所沒 有的。 「障礙」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共出現 6 次: 31.

(42) 1.. 藥草喻品第五:「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2.. 安樂行品第十四: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及罵詈者,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第 1 例「離諸障礙」指「能夠遠離、擺脫各種煩惱」,能夠在修習佛法中,依循 自己能力的大小漸漸得道。第 2 例將「障礙」與「嫉恚」 、 「憂愁」等描述情緒的 詞彙並列,則「諸惱障礙」為「各種障礙」之義。依前後文推敲,以上二例的「障 礙」意為「煩惱」。 3.. 安樂行品第十四:「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 礙。」. 4..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 精進,求無上慧。」. 5..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 無窮盡,如風於空中,一切無障礙。」. 以上三例「障礙」,第 3、5 例指「阻隔演說或修習佛法的屏障」,「無障礙」 意為「順利無阻礙地演說佛法」 ;第 4 例則指「心靈自由無罣礙」 ,藉由探索深奧 的佛智,以達到心靈上的自由自在及無所罣礙的境界。 6.. 譬喻品第三:「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值得注意的是,此例的「障礙」,不是指「屏障」,而是指「危險」。此段言 老人看到自己的子女平安逃出火宅,坐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再也沒有危險,便 心情舒坦,高興得手舞足蹈。 以上六例在《妙法蓮華經》中出現的「障礙」,皆為無形的屏障及阻礙,有.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當清楚的是, Avalokiteśvara 這個複合詞是由 avalokita 跟 īśvara 結合而成。avalokita 為觀,而 īśvara 為自在,所以譯為 觀自在。因為連音或連聲 (saṃdhi)的關係,avalokita

教學流程 配合範疇 單元舉例 備註 第一步:你講我講大家講 讀、寫 水果圖片 字詞卡 字詞類別. 第二步:文章大電視 聽、讀

閱讀前 先瀏覽課文《太陽》,在不明白的地 方做標記,然後查字典、詞典,或上 網搜尋資料,完成自學筆記。.

注意 注意 注意,紫色 注意 紫色 紫色 紫色 字表專有名詞 字表專有名詞 字表專有名詞 字表專有名詞, 可以不用翻成 可以不用翻成 可以不用翻成

表現令人失望。由此可 見,加強學生對文言常 見字詞的認識,對篇章 旨意的理解,提高其閱 讀文言小品的興趣,擴 闊文言作品的閱面,實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橋樑書的文字淺白 文字淺白 文字淺白 文字淺白,配合兒童的語言習慣,以 兒童常用的2000個單字為基礎, 逐步豐富 逐步豐富兒童的詞匯 逐步豐富 逐步豐富 詞匯

• S4- 閱讀時眼睛看著文 字,細聲讀出來。學生 對文字的排列及一字一 音有鞏固的認識,能以 手指指著文字閱讀。識 字量一般,能認讀關鍵 詞語而大致理文字意思。.

▪ 善用括號:腳本中的文字通常是臺詞或旁白,若有無 法單憑文字表達的內容,可以在文字加上括號,進行 畫面的補充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