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妙法蓮華經》詞彙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現象

第二節 動詞類同形異義詞

七、 說法

「說法」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為名詞,有「看法、見解」之意,例如:「他對 這件事的說法,獲得大家肯定」;或是「說詞」之意,例如:「關於這起事件的肇 因,雙方說法一致」。

(一) 《妙法蓮華經》用例

「說法」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出現次數頻繁,共出現 154 次,皆作為動 詞使用,為「演說、宣說佛法」之意。

藥草喻品第五:「如來說法,一相一味」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 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 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以上六例「說法」,皆為動詞,為「宣說佛法」之意。

(二) 其他語料用例

在漢代以前,並未發現「說法」一詞的蹤跡,直至三國時期的《大無量壽經》

才出現「說法」一詞:「聞佛說法心懷悅豫」、「說法師子吼」;到了晉朝,《摩訶 僧祇律》中大量出現「說法」一詞:「爾時世尊為大眾說法」、「時尊者舍利弗教 誡時到,著衣詣比丘尼門屋下住,聞說法聲」,以上例句中的「說法」,皆作為動

74

詞,與《妙法蓮華經》中的「說法」意義相同,均為「宣說佛法」之意。從三國、

晉朝、南北朝、隋、唐,乃至宋、元、明、清,「說法」均出現在佛經語料中,

也一直都是「宣說佛法」之意。由此可推測,「說法」一詞轉變為名詞,是非常 晚近的演變,到了清代甚至民國之後,才有了名詞的用法。

「說法」詞義對比分析

現代漢語 《法華經》

名詞  –

動詞 – 

看法、見解  –

宣說佛法 – 

八、 踴(踊)躍:

「踴躍」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為「反應熱烈、勇於從事」79之義,為副詞,

例如:「踴躍發言」、「踴躍參與」。《說文》:「踴,跳也」、「躍,迅也」80,「踴躍」

一詞在《妙法蓮華經》為「跳躍」之意,常與「歡欣」連用,意指「歡樂熱烈的 樣子」。81

(一) 《妙法蓮華經》用例

「踴躍」一詞在《妙法蓮華經》中為「跳躍」的動作,共出現 14 次,或為 動詞或為名詞。以下舉例說明。

79 詞彙定義來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F%E3%C5D&pieceLen=50&fld=1&ca t=&ukey=-263814595&serial=1&recNo=2&op=f&imgFont=1

80 資料來源於中國哲學書電子書計畫。

8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定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5608

75

1. 作為動詞使用

「踴躍」作為動詞使用,為「跳躍」之意82

譬喻品第三:「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

譬喻品第三:「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譬喻品第三:「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

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譬喻品第三:「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 礙。」

信解品第四:「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 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

信解品第四:「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踊躍,得未曾有。」

化城喻品第七:「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 相詣,共議此事。」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2. 作為名詞使用

「踴躍」作為名詞使用時,則為「雀躍的心情」之意,例如:

譬喻品第三:「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化城喻品第七:「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

82 詞彙定義來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66040

76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

觀察以上《妙法蓮華經》中「踴躍」的用例,可發現「踴躍」大多與「歡喜」

一詞連用。「歡喜踴躍」或「踴躍歡喜」中的「踴躍」作為動詞,表示「高興得 雀躍舞蹈」、「心情激動興奮、歡欣鼓舞跳躍」的樣;另外「踴躍無量」也表示開 心激動地不斷跳躍著。另一種用法則為「心懷踴躍」,「踴躍」在此作為名詞,表 示激動、興奮的心情。

(二) 其他語料用例

在其他佛經裡,也可以見到許多「踴躍」與「歡喜」同時出現的用例,以下 列舉數例。

《大無量壽經》:「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

《大無量壽經》:「一切天人眾,踊躍皆歡喜。」

《摩訶僧祇律》:「夫人見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愛心重故前抱鹿王。」

《四分律》:「聞說佛法僧非法事,便踊躍歡喜。若有異外道來。讚歎外道好事,

歡喜踊躍。」

《雜阿含經》:「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於佛所起歡喜踊躍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於佛所生無量歡喜踊躍心。」

以上幾個佛經中「踴(踊)躍」的用例,與《妙法蓮華經》中的「踊躍」詞義 相同,皆為「歡欣鼓舞」的心情,或是「雀躍舞蹈」的動作。以上出現的「踊躍」,

也均與「歡喜」連用,表示欣喜、歡樂的心情。

在中土文獻中,「踊躍」除了表示歡喜的心情之外,更多用於「跳躍」之義。

以下舉例說明。

77

《抱朴子˙內外篇》:

「謳歌踊躍,拜伏稽顙,守請虛坐,求乞福願,冀其必得,至死不悟。」

此例將「謳歌」與「踊躍」並列,表示唱歌、跳舞的動作。

唐代韓愈〈賀冊尊號表〉:「歡欣踴躍,以歌以舞。」

李商隱〈為河南盧尹賀上尊號表〉:「舉頭見日,雖悲千裏之遙;側管窺天,且慶 百年之幸。無任徘徊望闕蹈舞踴躍之至。」

以上兩例在「踴躍」一詞的前後文皆提及「舞」字,例如「以歌以舞」、「蹈舞『踴 躍』」,說明了「踴躍」在此處為跳躍的動作,為動詞。

《昌黎先生文集》:「溟波銜日輪。魚龍驚踴躍,叫嘯成悲辛。」

《劉夢得文集》:「不須絃管催,樂觀魚踴躍,間愛鶴徘徊。」

五代《齊丘子》:「籠中之猿踴躍萬變,不能出於籠。」

岳飛〈良馬對〉:「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

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

以上三例發出「踴躍」動作的主角為動物,例如「魚龍踴躍」、「籠中之猿踴躍」、

「馬踴躍」,此處的「踴躍」表示動物跳躍翻騰的動作,為動詞。

明代《玉鏡新譚˙卷五》:「人人似虎踴躍,行間隨開隨伏,或左或右。」

此例的「踴躍」,則是人類模仿動物跳躍行走的樣貌,在山林中,像老虎一樣左 右跳躍前進,亦為動詞。

《水滸傳˙第五十八回》:「鸞鈴響戰馬奔馳,畫鼓振征夫踴躍。捲地黃塵靄靄,

漫天土雨濛濛。」

此處的「踴躍」,前與「奔騰」相對,為動詞,有「衝刺或前行」之義。

78

明代敖文禎《薜荔山房藏稿》:「州人士爭踴躍為大夫賀。」

清代《蘭州記略》:「甘省地瘠民貧,朕從前節年加恩,出借緩徵,用紓民力,在 小民感激朕恩,自無不踴躍輸將。」

此處的「踴躍」,與現代漢語中「踴躍」的詞義相同,皆為「反應熱烈、樂於從 事」之義。

「踴(踊)」、「躍」兩字皆以足為部首,《說文》:「踴,跳也」、《廣雅》:「踴,

上也」,又《禮記˙喪服四制》曰:「跛者不踴」,「踴」為跳躍的動作,故跛腳者 無法做出「踴」的動作。《說文》:「躍,迅也」、《爾雅˙釋訓》:「躍躍,迅也」,

《博雅》:「上也,進也」,《六書故》曰:「大爲躍,小爲踊。躍去其所,踊不離 其所」,此段話說明了踊與躍的區別,同樣是跳的動作,卻有程度輕重之分。《易

˙乾卦》:「或躍在淵」,《詩經˙邶風》有「踊躍用兵」一句,都是表示跳躍的動 作。另外,在日文中「踴る」即為「舞蹈」之義,應為中古時期傳入日本的漢字,

仍保留了當時的詞義。日本每年一度的盂蘭盆節,聚集眾人跳「盆踊」舞蹈,「盆 踊」原本是一種佛教儀式,到了鎌倉時代傳入日本。

瞭解了「踴躍」的源流,我們可以推測,「踴躍」最初為跳躍、舞蹈的動作,

由於歡欣鼓舞時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因此「踴躍」後來也表示極度欣喜歡樂 的心情,例如佛經中的用例,即屬此類。到了近代,「踴躍」又從「欣喜歡樂的 心情」逐漸轉變為「反應熱烈、樂於從事」之意。

「踴躍」詞義對比分析

現代漢語 《法華經》

動詞 – 

副詞  –

形容詞 – 

79

舞蹈、跳躍 – 

欣喜歡樂的心情 – 

反應熱烈、樂於從事  –

九、 宛轉

「宛轉」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兩個詞義,一為「態度或言語含蓄委婉」之 意,二為「聲音悅耳動聽」之意83

(一) 其他語料用例

「宛轉」一詞於《妙法蓮華經》中僅出現兩次,分別出現於〈譬喻品第三〉

及〈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譬喻品第三:「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為諸小蟲,之所唼 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第一例的「宛轉」,為「彎曲爬行的樣子」,第二例的「宛轉」,則為「在地 上打滾」之義。兩個例子中的「宛轉」皆與現代漢語的詞義相差甚遠。

(二) 其他語料用例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其他佛經裡的例子:

《摩訶僧祇律》:

「有人犯王法。截手腳已持著尸陀林中。近阿練若比丘處。宛轉來至比丘所言。

阿闍梨。我甚飢苦乞我少食。」

「時有摩訶羅出家。次守房舍。無手腳人宛轉來至其所。」

83 詞義參考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61649

80

以上兩個例子,「宛轉」皆用於表示無手腳的人在地上爬行的動作。

《四分律》:「或有宛轉在地,猶若圓木。」

此例將「宛轉」於地的動作,以圓木譬喻,這是取其滾動的概念。我們可以 推測,「宛轉」的動作,類似於圓柱狀物體在地上滾動前行的樣貌。

《釋迦譜》:「或有棄其莊嚴之具。或有宛轉迷悶於地。」

《釋迦譜》:「聞此言已。宛轉于地而自念曰。今者唯聞車匿犍陟相隨俱還。而不 聞道太子歸聲。」

《釋迦譜》:「或瞋目努臂。或傍行跳擲。或空中宛轉。」

《釋迦譜》:「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捨 此事。」

《雜阿含經》:「墮斯熱地獄,宛轉於火中,猶如火炙魚。」

《雜阿含經》:「墮斯熱地獄,宛轉於火中,猶如火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