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創意群聚指標

過去已有諸多學者進行產業群聚相關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各有異趣;隨時空條件的演進 及轉化,學者吳濟華、李亭林、陳協勝、何柏正 (2012) 歸納並指出,聚集經濟的指標可分為 靜態外部性與動態外部性兩造:前者包含地方經濟衡量指標,認為廠商利益多來自地方都市的 規模、多樣化的都市化經濟衡量指標;後者則以競爭力、多樣化、專業化等面向,透過 MAR 外部性 (Romer, 1986)、Jacob 多樣化外部經濟效果 (Jacobs, 1969)或是 Porter 的外部效果 (Porter, 1990) 等三種方式進行外部特質分析,茲將在下段分別說明。

MAR (Marshall-Arrow-Romer) 是奠基於 Marshall (1890) 提出交通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

知識外溢與中間供應商等四者,為驅動群聚的要素,後續則由學者(Arrow, 1962; Romer, 1986) 進一步強化知識對於內部成長的影響力,最終完善其理論,並為後續諸多研究採用(Krugman, 1991; Saxenian, 1994)。相較於 MAR 進行相同產業內的比較,Jacobs (1969)進行不同產業間的 外部性研究,認為跨產業的知識外溢效果,是帶動城市創新與多樣性的重要來源。Porter (1990) 主張知識外溢加速空間集中與專業化成長,表示地方競爭可以促使廠商競爭而加速技術創新。

回顧過往產業群聚相關研究理論的提出與採用,多以量化模式進行分析與識別,包含:以 地理集中程度作為衡量依據的標準化區位商數分析法,如Anderson (1994)、以投入與產出資料 作為研究方法,從而進行多變量統計分析,配合集群分析找出加州運輸設備產業的集群分析 (Scott & Bergman, 1995)、以及提出別於區位商數等作為群聚的發現方式,主張採用國家既有的 產業資訊進行量測,以界定及區分產業上下游群聚關係 (Feser & Bergman, 2000)。而群聚理論 雖受到廣泛的討論,然應用領域多設定於經濟地理學、區域與都市計畫為主。相較之下,Porter (1990) 的鑽石理論相對探討的面向更多元,並涉及企業競爭、策略管理、政府與企業間的互動 關係,並進一步結合區位理論建立新經濟經爭體系 (Porter, 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鑽石理論與其發展

1990 年哈佛大學策略教授 Michael E. Porter 出版《國家競爭優勢》,繼承於過往比較優勢 的理論基礎,提出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描述國家特定地區產業與企業競爭優勢來源,認為那些 在特定國家的企業之所以可以持續創新、追求進步,並克服變革需要面對的種種障礙,其答案 在於生產要素條件 (Factor Conditions)、需求條件 (Demand Conditions)、相關與支援性產業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等四項主要屬性,並搭配政府角色 (Government) 與機會 (Chance) 兩個外在變數,由以上的 要素互動整合便構築出了鑽石系統(如下圖 4),基於該系統的樹立與運作,則各國得以為其 產業建立競爭優勢。

圖 4 國家競爭力鑽石模型 資料來源:Porter (1990)

鑽石模型在發表後成為廣泛的策略與競爭優勢分析工具,也引起諸多學者關注與討論,包 含指出鑽石系統缺少對文化因素與競爭力的關係考量 (Van Den Bosch & Van Prooijen, 1992),

以及該模型中政府的角色並未釐清,也並無說明其將帶來正向還是負向的影響力 (Hodgetts, 1993),為了補充與修正鑽石理論的架構,後續學者由不同面向進行調整與演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後,奠基於Porter 的鑽石理論基礎,有諸多學者針對國家的競爭優勢陸續衍伸出其他的 模型,以能更準確的因應研究場域之特性與分析單元。在探討雙國貿易關係之研究中,學者 Rugman and Verbeke (1993) 以生產要素作為核心,串聯國家間的互動關係,並保留需求條件、

支援性產業及企業競爭策略等面向,發展出雙鑽石模型 (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以解釋 兩國之間的貿易共生關係,該模型廣泛地影響後續進行跨國競爭優勢之研究,更帶動國際企業 子公司策略管理之討論。

除了雙鑽石模型的演繹與採納,韓國則有Cho (1994)、Cho & Moon (2000) 等學者認為該 國的經濟發展與完善的教育系統、人才培育有密切關聯,故將以物質要素為主要討論標的之鑽 石理論原型,新增了人力資源的分析角度(參見下圖 5),包含政治家與官僚 (Politicians &

Bureaucrats)、勞工 (Workers)、企業家 (Entrepreneurs) 及專家管理者與工程師 (Professional Managers & Engineers)等與人力資本相關角色,組成九要素鑽石模型 (The Nine-Factor Diamond Model)。

圖 5 九要素模型 資料來源:Cho (19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此之外,九要素鑽石模型與Porter 的鑽石模型的主要差異可參見下圖 6,除了保留最初 模型的六項要素,並重新以「物質要素 (Physical Factors)」與「人力要素(Human Factors)」將 原本的「相關支援性產業」、「需求條件」等納入企業策略進行討論,另外新增勞工與政治官僚 的角色以完整體現原本「相關支援性產業」之內涵,此外,將企業家與專家管理者及工程師分 開探討,以四種人力資本區隔出更細膩的角度,因此,Cho, Moon, & Kim (2009) 等學者認為 該模型在解釋與人力資源相關度高的產業能有更高的詮釋能力。

在後續研究中,相較於Porter (1998) 單一鑽石模型,在評估具有高度國際連結、以及高度 人為因素影響的國家競爭力優勢時,研究認為廣義的雙鑽石模型,和九要素鑽石模型有更好的 解釋能力(Cho et al., 2009),其後更發展出雙元性鑽石發展模型 (the Dual Double Diamond),以 同時討論「人力要素」及「國際關係」兩個層面。Balcarová (2014) 等學者則選擇捷克、斯洛 伐克與匈牙利等三個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比較原始鑽石模型與九要素鑽石模型進行理論驗證,

發現九要素模型更適用於開發中國家。此外,相較於原始模型,應用該理論的分析結果與產業 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olicy Studies) 以雙重鑽石理論方法進行國家競爭力排名之 研究,產生一致的結果與較多的共通性。

圖 6 鑽石模型與九要素模型比較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創意資本衡量指標

在群聚理論與人力資本的討論之外,創意地理學者Florida (2002) 將「創意資本」視為「人 力資本」的延伸,並提出3T 理論架構(參見下圖 7),認為創意經濟發展的要件分別為:科技 (Technology)、人才 (Talent) 與包容 (Tolerance),包含創新與科技的結合與採用、受高等教育 與專業訓練的人力、以及保持尊重與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族群、職業、生活樣貌的等面向。

其後,Kloudova & Chwaszcz (2012) 等學者認為 3T 理論架構無法妥當適用於歐盟諸國與領土 較小的國家,故根據原模型進行改良,提出「新創意指數指標 (New creative index)」,分別在 3 類主要指標下,各新增 7 至 11 項子項目量表,並將包容性指標區分作「人群 (People)」及

「環境 (Environment)」兩類,以期消除原指標的爭議性,並能更彈性調整及貼合研究場域,在 該實證研究中進一步發現德國、芬蘭、瑞典等國的創造力中心,且相對西班牙及荷蘭有更強的 創造潛力,更推翻南歐旅遊熱點區域有更佳創造力的假說。

圖 7 3T 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Florida (2002)

至於如何評斷城市的創意競爭力,Florida (2002) 率先以創意階級 (creative class)、高科技、

創新能力、多元化及人才等指數作為衡量指標,其奠定的研究基礎被視為當前美國、甚至全球 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之一 (葉晉嘉, 2016),其分類方式(參見下表 4)可以發現「創意階級」中 的行業正呼應Florida「創意專業群 (creative professionals)」的分類,以完全與創意相關工作者

包容

人才

科技

所得

(Euro-Creativity Index)」(參見下表 5)與原模型架構類似,內涵則有顯著差異,其擴增了額外 的指標包含:人才指數相較原指標僅含括核心創意專業群,更納入了人力資本與科技人才;在 科技指數則新增研發投入比例,保留專利發明數量並新增特定高科技領域之專利數;在包容性 構面則揚棄同性戀指數,並以歐洲種族主義與排外心理監測中心 (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on Racism and Xenophobia) 進行歐洲種族主義、族群多樣性討論及研究時所採納的「態度指數 (attitude index)」(Thalhammer, Zucha, Enzenhofer, Salfinger, & Ogris, 2001),以及國際價值調查 (World Value survey) 的「價值指數 (Values index)」 與「自我實現指數 (self-expression index)」

(Villalba, 2008),可見其指標多參考歐盟各項報告使用原則,以更貼近研究範圍中的國家。

表 5 歐洲創意指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即使Malanga (2004)、Peck (2005) 等學者認為歐洲創意指數指數量表仍存在爭議性,然而 該量表在評斷一地創意創新能力仍具有強烈的參考價值,包含KEA 歐洲事務中心在進行歐洲 創意經濟之報告書,便依循3T 理論脈絡提出「歐洲創造力計分板 (Europ Creativity Scoreboard)」, 除了包含原有的人才與科技面向,且將包容性以更廣泛的「文化副指標 (Cultural Sub-Index)」

更替,以含括資源的參與性、可得性及生產能力;並新增含括產業面的「多樣性副指標 (Diversity Sub-Index)」(KEA European Affairs, 2006)。

圖 8 文化創意城市之概念框架

資料來源:Montalto, Tacao-Moura, Alberti, Panella, and Saisana (2019, p. 20)

隨時間演進,2019 年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12出版「文化與創意城市監測報告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Cities Monitor)」則針對歐洲 30 國、選定共 190 座城市進行研究,採用 C3 指數13計分,其概念海納過去創意資本 3T 元素、以及歐洲創造力計分板新增的資源取得性、

12 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簡稱 JRC)是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提供科學與知識服務 的機構,該機構聘任專家與科學家進行研究,以便為歐盟的政策提供獨立的見解與科學建議。

13 C3 指數為 Cultural and Creative Cities Index,其計分方式為將「文化活力(Cultural Vibrancy)」(40 %)、 「創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與度等(參見上圖 8)。內容相較過去的創意指數新增了「智慧財產與創新」,反映數位革命 下對無形資產的重視,以及使用者友善設計的需求。而「國內與國際連通性」則以海陸空交通 易達性測量城市的聯通性,反映一地區吸引遊客、人才、投資的能力;此外,因為政策制定與 公正的監管機制是創造力蓬勃發展的要件,因此新增過往較少納入討論的「治理品質」,用以 反映政府施政效率和腐敗程度 (Montalto et al., 2019),由不斷擴充與調整的衡量系統,反映了 創意指標應與時俱進的特色、因地制宜的權宜能力,是進行創意指標研究不容忽視的。

三、 創意園區 5P 理論

創意園區 5P 理論元素包含:創意產業政策(policy)、創意人(person)、文化與創意歷程 (process)、創意氛圍(place),以及創意產出(product) 等五個組成要素(參見下圖 9),該理論係 根據吳俊德 (2010) 提出的 4P 理論架構,加入政策之面向發展而成 (陳明惠、潘釔天、張佑宇、

吳俊德, 2012)。茲將分別介紹各別元素的理論與實務內涵如下。

圖 9 創意園區 5P 理論模型

資料來源:陳明惠、潘釔天、張佑宇、吳俊德 (2012, p. 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創意產業政策 (policy)

由於文化特區的形成往往與都市計畫、政府專案息息相關,因此,Freestone & Gibson (2004)

由於文化特區的形成往往與都市計畫、政府專案息息相關,因此,Freestone & Gibso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