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再現當代社會責任論

第三節 動新聞爭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能因「賣米果的」就不檢討「扣紅帽子」的歪風…(聯合 報,2009.6.20: A2)

6 月 26 日,旺旺事件學界工作小組回應中國時報社論所說「媒體之所 以能夠以小御大,肩負沉重的社會責任,就在於『公正、關懷』四個字」; 蔡先生則「力爭…『公平』…捍衛…『道德』與『人格』。」指的便是 傳媒的社會責任論(中國時報,2009.6.26: A24)。在旺旺事件中,展現 當下政府在傳媒領域政策之不周延,致使施行上捉襟見肘。以及,傳媒 對政府「管制」之立場,以及所能展現的能量與行動,的確影響了政府 政策。再者,假使傳媒願意肩負所謂的社會責任論,隨之延伸的,是「如 何作」的實踐問題。

第三節 動新聞爭議

蘋果日報向來以社會新聞、娛樂與名人八卦等軟性消息作為主軸,並配 合全彩圖文。「3D 模擬畫面」也是蘋果日報解釋事件過程常用的手法,

2008 年,香港蘋果日報推出「動新聞」,將模擬畫面以動態影像呈現,

利用動畫手法敘述新聞。「動新聞」於2009 年 11 月 24 日為壹電視「試 水溫」,於蘋果日報網站悄悄上線,立刻引發社會反彈,而政府由原先 的「無法可管」,一日內由台北市政府祭出「兒少法」,並連續兩日開罰 五十萬元。此外,更引起大規模公民團體串連抗議。其後,台北市政府 27 日明令校園停止訂閱蘋果日報,市立圖書館也改由「閉架」陳列,

成年人方出示證件才可借閱。進一步,立委提案翻修兒少法。

原本壹傳媒欲對北市府提告,但最後壹傳媒大動作道歉與澄清,收回提 告決定,僅對裁罰提起行政訴訟。不過動新聞爭議業已直接讓NCC 作 為理由,影響壹傳媒於2009 年八月提出申請之五個電視頻道執照申請 進度。

表(六)動新聞爭議四家報紙再現總量(2009.11.25~12.19)*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則數(則) 42 71 12 31

字數(字) 26684 53233 7737 27084 篇幅(cm2

)

7769 17600 2213 11544 加權篇幅(cm2

)

14254 31149 3100 24152

*含社論、評論、新聞報導、讀者投書。加權篇幅計算方式:取四報平均版數 25.5,

設第16 版加權係數為 1,加權係數區間為 2.5 至 0.1。25 版以後,或遇 A 疊以外訊息,

加權係數皆設0.05。社論與報社短評無論版次,加權係數皆設 2.4;讀者投書與記名 專欄皆設1.5。計算個位數四捨五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資料來源:本研究統計(詳細請見附錄三)。

在動新聞爭議中,中國時報給予最大的關注,共有七十一則報導、53233 字,加權篇幅達31149 平方公分,是次位的兩倍左右。就則數而言,其 次是聯合報,再者是蘋果日報,不過字數方面,蘋果則多於聯合;不過 篇幅上,蘋果日報由於其常會以大型彩圖、表格輔助文字,在字數相差 不多的情形下,篇幅與加權篇幅約是聯合報的1.5 倍左右;最末是自由 時報,僅有十二則報導,在字數與篇幅上為中國時報的約八分之一、聯 合報與蘋果日報的四分之一;加權篇幅則為中國時報的十分之一,顯現 對此議題之重視程度為最低。

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自11 月 25 日起,連三日頭版頭條處理動新聞事件。

蘋果日報雖然作為當事者,不過發動資源並非最多。在傾向上,對於動 新聞,或蘋果日報乃至於整個壹傳媒,其他三報則是「有志一同」地「批 判」,不過程度有別。聯合報將此事件稱為「媒體災難的冰山一角」,幾 乎是「無解的民怨」,直指「人性的弱點正是商業的侵入口」,批判商業 與傳媒為了營利展現的媒體亂象(聯合報,2009.11.26: A2)。其社論以

「供桌上的豪華馬桶」比喻蘋果日報處理新聞的哲學,將裸體與屍體在 新聞自由包裝下(馬桶),放在供桌(頭版)上,指出:

…壹傳媒…再度鞏固了「裸體與屍體」的品牌地位,今後 必然仍在「輕動新聞」的灰色地帶遊走出入,以嘲弄並剝 削這個拿它沒轍的台灣社會…壹傳媒的問題,全在經營者 的心腸與境界;這一次傾全社會之力好像壓制了「動新 聞」,但並未改變壹傳媒的媒體哲學…這是自由,卻也是 顛覆…當壹傳媒天天皆在法律道德尺度上打擦邊球的時 候,誰都對它一版頭條的「豪華馬桶」無可奈何。你敢反 對「新聞自由」嗎?(聯合報,2009.11.27: A2)

蘋果日報創刊以來,靠「屍體與裸體」行銷,大發利市。

食髓知味,現在又要搞電視台…壹傳媒賺大錢,是它的本 事,我們不眼紅;不過,如果色情與暴力可以搭著新聞便 車,堂而皇之地走入庶民客廳的電視…立委、NCC 委員、

兒少福利團體、良心尚在的媒體工作者。大家看到危機了 嗎?為了下一代,聯手打一仗吧!(中國時報,2009.11.25:

A17)

自由時報雖未以任何社論或評論展現立場與看法,不過也有報導以「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揆也斥:賺錢不應不擇手段」為標題。此外,有相關批判面的讀者投書。

公民團體的訴求,則是以「請問壹傳媒老闆黎智英,你的妻子、小孩遭 到性侵及暴力,你願意讓他們成為動新聞主角嗎?」(聯合報,2009.11.27:

A3)回應。

在政策論述與傳媒方面。11 月 25 日,事件發生首日,聯合報、中國時 報皆以頭版頭條報導,指政府表示因為動新聞之伺服器設於香港,也之 所以「無法可管」,中國時報指「台灣竟成為管制不少猥褻新聞傳播的

『無政府空間』」(中國時報,2009.11.25: A1)。並引用新聞局,指「網 路通信該管的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聞局官員兩手一攤說,

『如果NCC 願意花管制旺旺中時集團的十分之一力氣來管,可能管得 到』」(中國時報,2009.11.25: A8)。同日晚間,台北市政府召開緊急記 者會,表示動新聞違反兒少法第三十條第十二款,不得對兒童及青少年 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發展之出版品、電子訊號、網際網路等物品之規 定,大動作對壹傳媒開罰五十萬元。NCC 方面,則傳出官員暗示「壹 電視新聞台不會過了」(聯合報,2009.11.26: A2)。不過,有立委提議,

由中華電信在技術上「阻斷IP 移除網頁」,但NCC 與中華電信研議後,

認為假使因為動新聞封鎖香港網頁,但台灣「不是共產國家」,也實質 地侵害到新聞自由(聯合報,2009.11.26: A2)。11 月 26 日,根據一則

「少女指控被性侵卅次」動新聞,北市府再罰五十萬,並宣布北市校園 停訂蘋果日報,聯合報訪問學者,指出台北市政府政策「太過」(中國 時報,2009.11.27: A8)。

同日,行政院長吳敦義要求各級單位「…不能老是第一時間就憑印象說 無法可管,平常大家說『法令多如牛毛』,真正要應用時卻『滿天全金 條,要抓沒半條(台語)』?…及時有效化解民眾疑慮與民怨」(中國時 報,2009.11.27: A8);並傳總統府以公文讚譽台北市政府處事明快:「…

大前天北市府開了第一槍罰款,不少家長與婦團鼓掌叫好,總統府前天 即發文給各機關,強力關切事件發展,並點名有些單位在第一時間『說 無法可管,甚至連動新聞是什麼都不知道』,有損政府形象…」(聯合報,

2009.11.28: A2)。

此次事件中,公民團體集結抗議的力量,至為關鍵。然而,27 日的中 國時報指出,「令公民團體失望且憤怒的是,《蘋果》一直不肯做出承諾,

僅再三強調會虛心接受各方意見,會談過程幾乎盡是「空談」…是否同 意公民團體所提的訴求?(蘋果日報總編)馬維敏說:「他們(公民團 體)有他們的想法,我們有我們的作法」(中國時報,2009.11.27: A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27 日之蘋果日報社論,則以「郝龍斌切勿傷害言論自由」為題。首先 指郝龍斌以舊聞再罰「…像不像無視於法律原則的中共幹部?由官僚的 嘴臉可以看出,他們多麼痛恨新聞自由…」其次,對於壹電視「暗示不 過」,指出「…這又是藐視法律原則,是未審先判。新聞自由的一個重 要精神是事後審查,而且是由民間給予壓力,民主政府不能做任何行 動。」並舉NCC 主委彭芸談話,其認為動新聞不是新聞,社論將重點 放在影像之技術面,並強調「…動新聞是媒體的一種技術創新,而創新 是產業的命脈;否定創新、逃避創新、排斥創新的媒體,一定遭歷史淘 汰」最後,再繞回郝龍斌身上:

…一罰有理,二罰完全沒理,是被勝利沖昏了頭,是得寸 進尺,是譁眾取寵,是民粹主義,是為救自己而損害他人,

最重要的是,開了政府多手多腳嚴重妨害新聞自由的惡 例。有這樣的市長,市民還需要敵人嗎?(蘋果日報,

2009.11.27: A30)

同日,壹傳媒集團決定訴諸「公評」,對北市府提告,尤以指「二次連 罰」以及「禁入校園」兩項。配文報導中雖以正反併陳,並條列式刊登 各種意見,但是在標題上則展現其傾向,「民眾:像白色恐怖」、「學校 禁《蘋果》學者:過當」、「網友斥『假道學』」(該條發言為網友述「國 中生就會看 A 片了,蘋果日報是有什麼大不了的東西嗎?」)(蘋果日 報,2009.11.27: A2)此外,另篇報導以「學生怒嗆:不能看《蘋果》

看《爽報》行了吧」,並隨機採訪建中學生,「達8 成認為『市府管太多、

違反言論自由』」(蘋果日報,2009.11.27: A2),以及「蘋果動新聞不是 只有羶色腥 娛樂休閒樣樣有」回應(蘋果日報,2009.11.27: C8)。

對於新聞「動不動」問題,諸多論述指出關鍵不在於影像,而是在「人 權」,重現性侵害或暴力細節,「模擬與圍觀他人之痛苦」,是為了「刺 激閱聽人觀感,獲取商業利益」,同時也侵害了受害者的隱私權。

不過,同日蘋果日報也刊登了以「為封殺《蘋果日報》動新聞,郝龍斌 下令北市學校禁訂《蘋果》,你認為合理嗎?」為題,進行電話民調。

結果顯示,近六成民眾贊成「應替中小學生把關,這樣做沒錯」選項、

三成民眾贊成「剝奪學生閱讀自由,對《蘋果》像抄家,太離譜」、近 一成受訪者「不知道或沒意見」(蘋果日報,2009.11.28: A2)。

隔日蘋果日報社論,再以「管制言論自由心態惡劣」指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馬總統執政以來,國際評比機構已降低台灣的自由等級…

政府權力過大,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傾向管制心態,這正是 台灣的危機…台灣剛從威權專制轉型到民主,之前遺留的 專權尾巴還沒因進化而消失;尤其國民黨浸泡在傳統中國 大醬缸裡近百年…像菸癮般難以戒除…市府限制閱讀《蘋

政府權力過大,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傾向管制心態,這正是 台灣的危機…台灣剛從威權專制轉型到民主,之前遺留的 專權尾巴還沒因進化而消失;尤其國民黨浸泡在傳統中國 大醬缸裡近百年…像菸癮般難以戒除…市府限制閱讀《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