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在經驗資料的分析部分,分析三傳播爭議事件,探討社會責任論台灣當 代重現(研究問題二)。透過四大主流報紙,比較呈現結果,並予以分 類。第五章作出結論,分析研究問題三,即政府除了作為傳媒的主要監 督對象,由第二章傳統社會責任論對政府的定位,以及第四章之分析,

基於當代傳媒對於政府角色的認知出發,檢視公共政策在傳媒領域的行 動。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研究途徑:傳播政治經濟學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商品急速累積,對傳媒管道需求增加,帶動了傳媒 的發展。十九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遷,由個人性質 的「競爭式」(competitive)資本主義,轉向「獨佔式」(monopoly)資 本主義。20當西方資本主義系統化之時,傳媒本身也捲入資本主義浪潮 之中,傳媒的商業化雖然自工業革命以來,存於廣告與報刊大量發行開 始,幾世紀以來累積的能量,在資本主義運作邏輯下,當今的傳媒產業,

是越趨壟斷與集中。

自1930 年,首有傳播作為一獨立學門研究開始,傳播的行政研究近百 年來不斷地驗證傳播效果,其作為一種功能論的論述,主要指向傳播媒 體的影響力為何。此外,由於商業性的需求,引導在行銷與廣告效果方 面著述眾多。而當代居於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作為所有生產部門 的主要原則,新古典經濟學由人類需求面著手,以人們偏好與選擇,作 為分析與決定生產的依據,強調市場自有其機制。個人利潤極大化,最 終能夠為整體社會帶來加乘效果的正面影響,並隨著景氣循環,生生不 息。

假使同意所有的行動最終都能夠導向「善果」,尋求最終的正義與道德,

瞭解世界「應該」如何運作,這是「政治學」所關切的。要「富道德」

地快樂進入幸福生活,則我們必需擁有做出這些行動的「渠道」,政治 學即關切這些渠道的作用過程。21Mosco 指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在分析「各種社會關係,特別是權力關係,如何相互構成,

進而影響資源生產、分配與消費」。22

政治經濟學在四個主要關切面向:歷史與社會變遷、社會整體性、道德

       

20 Odih, P.(2007). Advertising in modern and postmodern times. London: Sage.

21 Inglis, F.(1990).Media theory. Oxford: Blackwell.pp.110-111.

22 Mosco, V.(1996).The Political Economy: Rethinking and Renewal. USA(California): Sage.p25./馮 建三、程宗明譯(2005)。《傳媒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更新》。台北:五南。頁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哲學與實踐,23與主流經濟學有別,政治經濟學關切的對象與世界觀,

是由理解事件之歷史脈絡,將社會作為一整體,理解社會變遷與資本主 義推進的動力。

主流經濟學則架空歷史,以商品取代與景氣遞嬗歷史過程;政治經濟學 關切「變化」,指出歷史雖然緩慢但仍可察覺。主流經濟學則強調由個 人消費行為入手,透過個體偏好的反映,擴約至社會總體;政治經濟學 的社會觀強調形構結果的各層面如社會、政治、經濟等彼此相關,在互 相衝突矛盾之下,激發不同的社會結果,因而對社會採一總體觀察。24 道德哲學方面,經濟學中的各種流派,皆強調「利潤最大化」作為主要 目標,「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可由個體的利潤累積獲得,因為 假使個人皆有財,則整體社會有財;政治經濟學將資本主義帶來一連串 不平等之結果,作為考察當代社會的前提,並認定由市場關係反映之價 值具有缺陷,而傳媒資源的不平等,加深了價值能見度的差異。最後,

經濟學以價值中立作為學術研究的主要訴求,然而,其實踐卻往往無法 與政策的刻意規劃脫鉤:政治經濟學則期望透過社會運動,引入公眾的 力量,在政治決策上發生作用。25

事實上,當市場機制作為「超然中立」的實現,其實踐則不若紙上計量 那般輕易與理所當然,各種遊說活動紛紛出籠,更可以顯見於政府運用 的各種政策。此外,主流經濟學傾向之經濟化約論,是政治經濟學運用 歷史脈絡與事件辯證,探討生產權力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化約論的旨趣 之一。

將政治經濟學的關切帶入傳媒場域。傳媒基本上是關於最廣義的知識

「生產與分配」問題。26早期傳播研究關注著傳媒效果,批判的文化研 究則關注於傳媒文本的意識形態問題,則上述「過程」:生產與分配,

則是傳播政治經濟學所關切,傳播政治經濟學由社會現實面(表現)著 手,將注意力放在生產及分配知識「商品」的(商業)機構與結構。進 一步,傳播政治經濟學在於檢視「媒介和傳播系統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媒介與傳播系統及內容,如何強化、挑戰與影響現有階級與其他社會關        

23 Golding and Murdock(1991).`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Curran, J.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莊麗莉譯(1995)。〈文化、傳 播與政治經濟學〉,《當代》。114: 32-50。,

24 馮建三(2003b)。〈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的對話〉,《傳播與管理研究》,2(2): 97-10。

25 同前註。

26 McQuail, D.(2000).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m introduction, 4th ed. London: Sage./陳芸 芸、劉慧雯譯(2004)。《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係」27,也之所以:

…大眾傳播研究的主要任務不是探索媒介訊息的 意義,而是去分析建構媒介訊息意義、與解釋媒介 訊息意義的社會過程,和形塑與限制這些意義建構 的情境與壓力。28」(Golding & Murdock, 1978/李 郁青譯,2007)

在意義建構的社會過程中,傳播政治經濟學首先關切的是「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問題。馬克思由「對詰商品」出發,指商品即為資 本主義的積累形式的展現,商品化代表物的使用價值轉換為交換價值的 過程29。主流經濟學認為這是自然天成的現象,卻是批判的傳播政治經 濟學關心的起點,商品化使所有物的生產與交換之過程與價值,全倚靠 市場機制決定,其價值只有在市場中才能顯現。但是有些服務與產品,

並不一定能夠或需要商品化,一旦商品化,人與生產的關係就形成一種 扭曲,因為並非所有價值能夠由市場所鑑定與決定。

然而這樣商品化的過程,百年來卻大大增強了力度。傳播產業本身不僅 作為商品的一種表現,也是商品傳遞的管道。除了傳媒內容成為商品,

傳媒管道的販售(access selling)更成為爭奪的重要場域,廣告的銷售,

是傳媒主要的收入,當代傳媒約八成由此而來,是傳媒賴以維生的衣食 父母、恩寵系統(patronage system)。30Garnham 指出「媒體不僅具有直 接創造剩餘角色的價值的經濟角色,而且也有間接創造剩餘價值的角 色,前者是媒體本身就是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後者則透過廣告,在其他 商品生產部門運作」31。產製社會真實最具影響力之媒體生產部門—新 聞事業,同樣地也納入傳媒商品化的範疇之中。

立基於此,決定傳播「商品」的表現,其價值似乎反映在收視率以及隨 之而來的廣告費。Smythe 指出應該注重傳播中「物質性」的分析,並 提出「閱聽人商品」論,指透過廣告,傳媒將閱聽人變賣給廣告主,閱 聽人的價值在於傳媒獲得廣告費的「數量」,32而Jhally 進一步指出,「閱        

27 曹晉、趙月枝(2007)。《傳播政治經濟學英文讀本》。上海:復旦大學。頁 3。

28 Golding, P.,& Murdock, G.( 1978).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ories of Socie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5(3): 339-356/李郁青譯(2007)。〈傳播理論與社會理論〉,取自:

http://www3.nccu.edu.tw/~jsfeng/。

29 Mosco, V.(1996).pp143-144./馮建三、程宗明譯(2005)。頁 212。

30 Curran, J.(1980).”Capitalism and Control of Press” .In Christian, H.(ed),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and the Press. Staffordshire: University of Keele.

31 Garnham, N.(1979).Contribution to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轉引自馮建三、程宗明譯(2005)。頁217。

32 Smythe, D. (1977).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n Western Marxism.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共財」(public good),具有高昂的第一手成本(first copy cost),與低廉 的邊際成本。並展現出「壟斷事業」(monopoly)的特質;38其二,傳 媒創造了正面與負面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此種外部性,是社會 總體承擔;其三,閱聽眾(消費者)選擇與評價傳媒產品的目的與標準 4: 6-33。取自:http://www3.nccu.edu.tw/~jsfeng/

33 Jhally, S.(1987). 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fetish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aning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London: Croom Helm./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

34 Murdock, G. (1978).Blindspots about Western Marxism: a reply to Dallas Smythe’.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3(2): 109-119./馮建三譯(1992)。〈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 盲點:答覆達拉斯.史麥塞〉,《島嶼邊緣》,4: 34-47。取自:http://www3.nccu.edu.tw/~jsfeng/

35 Mosco, V.(1996).p175./馮建三、程宗明譯(2005)。頁 260。

36 Mosco, V.(1996).p176./馮建三、程宗明譯(2005)。頁 261。

37 Mosco, V.(1996).p205-206./馮建三、程宗明譯(2005)。頁 302-304。

38 Graham, A. & Davies, G.(1997). Broadcasting, Society and Policy in the Multimedia Age.Luton University Press./劉忠博、丘忠融譯(2007)。〈多媒體時代下的廣電事業、社會與政策〉,取自:

http://www3.nccu.edu.tw/~jsfeng/

39 Baker, E. (2004).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UK: Cambridge Press.pp8-14./馮建三譯

(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巨流。頁 9-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就現實面觀之,許多傳媒仍然是在商營體系下運作,是否如上所述遭遇 在市場定價機制失效而致使表現失靈,抑或仍有特例,或是能夠從其中 尋找調節機制,向來是論述與研究關切的焦點。「社會責任論」半世紀 來作為評價傳媒表現主要理論。基於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關懷,透 過結構與恆動之歷史過程研究,對資本主義的關切,由社會責任論之實 踐軌跡與其背後的動能因素,瞭解傳播活動的構面當中,傳媒社會責任 論作為一種「實踐性」與「規範性」論述,其所承擔之角色。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

傳統西方社會責任論,由1946 年委員會的總報告《總報告》,以及1956 年Schramm、Seibert 與 Peterson 的《報業的四種理論》作為原典,Schramm 另一本《大眾傳播的責任》為補充,作為後人理解與闡釋社會責任論內 涵的原典。其後,批判傳媒社會責任論的文獻方面,則包括伊利諾大學 一批學者回顧《四論》,於 1995 年出版的 Last Rights: Revisiting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等。

論述分析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論述分析,旨在透過傳媒言論之展現,理解其形構主 體以及論述內涵,配合外在環境脈絡與事件結果形成之分析。比如以「勞 工」為主體,馮建三教授透過分析傳媒論述,展現傳媒之間競合關係、

勞工政策與措施以及傳媒本身勞資衝突問題等,勞工議題在不同層次間 發生作用,影響了傳媒再現的數量與傾向。40或是劉昌德與魏玓教授檢

勞工政策與措施以及傳媒本身勞資衝突問題等,勞工議題在不同層次間 發生作用,影響了傳媒再現的數量與傾向。40或是劉昌德與魏玓教授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