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危害鑑別、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

第四章 營運階段安全衛生管理指引

4.3 危害鑑別、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

122

類別 NO 法規名稱 公佈日期/

修正日期 22 高強度輻射設施種類及運轉人員管理辦法 92.01.22 23 放射性物質與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及其輻射作業管理辦法 97.07.11

24 輻射源豁免管制標準 92.01.29

123

4.3.3 實務運作流程

圖4-3 危害鑑別、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實施運作流程 作業/製程盤查

危害鑑別

風險評估 可能性

暴露率

嚴重度 決定風險等級

擬定風險控制 措施 是否為可 接受風險

執行及追蹤

是否需修

結案歸檔

124

4.3.4 實務補充說明

1. 危害鑑別、風險評估時機

(1) 管理系統建置初期。

(2) 定期檢討,以便列入安全衛生管理計畫中。

(3) 新材料導入或新設備導入或新製程導入或產品開發或作業程序變 更前。

(4) 新增土木工程時。

(5) 作業環境條件改變、新訂法規與事業單位各項活動有關時。

(6) 內外稽核及管理審查缺點。

(7) 巡檢/巡視/走動管理發現問題點。

(8) 定期之監督與量測結果。

(9) 意外事故發生。

(10) 現場操作異常。

(11) 機械設備檢查保養時,發現之危害。

2. 先期審查

(1) 尚無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事業單位,可以先期審查方式確認目前安 全衛生風險之狀況。其目的是考量事業單位面臨之所有安全衛生風 險,作為建立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基礎,亦可作為持續改善安全衛 生管理系統之量測基準。先期審查得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各項目:

A. 法令規章之要求。

B. 鑑別組織所有面臨之安全衛生風險。

C. 檢討所有現行安全衛生管理作法、作業流程與程序。

D. 評估以前所發生之意外事故、事件與緊急事件之調查結果。

E. 分析員工健康監控資料。

(2) 先期審查應由受過適當訓練,並具有足夠之知識、經驗和技能之專 業人員來執行,必要時得諮詢員工及其代表之意見。而適當的先期 審查方式包括查核表、訪談、直接檢查與量測、以前稽核結果或與 業務性質相關之其它審核。

125

3. 危害鑑別、風險評估方法選用

危害鑑別及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很多,對某些情況而言,可採用單一評 估方法來涵蓋所有作業或活動,但有些情況則須因不同的工作區域或工作 性質等因素而採用不同的評估方法,例如自動化生產製程可能須用危害與 可操作性分析、故障樹分析等製程安全評估方法來辯識控制系統失效可能 引起之危害及風險,但對生產設備之維護保養或人為操作之製程及活動選 用工作安全分析方法可能較為合適。事業單位可以下列因素選擇合適之評 估方法:

(1) 安全衛生法規要求,如危險性工作場所之製程安全評估,要求先實 施初步危害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rHA)以分析發掘 工作場所重大潛在危害,再針對重大潛在危害選擇下列任一方法實 施安全評估:

A. 檢核表(Checklist)。

B. 如果-結果分析(What-If)。

C. 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 HazOp)。

D. 故障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FTA)。

E. 失 誤 模 式 與 影 響 分 析 (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F.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具有上列同等功能之安全評估方法。

(2) 工作場所之性質,如固定設備或裝置、臨時性場所等。

(3) 製程特性,如重覆性作業、開發性/變動性製程、需求導向作業等。

(4) 作業特性,如重覆性作業、偶發性作業等。

(5) 技術複雜度。

4. 危害鑑別、風險評估-工作安全分析作業流程

(1) 設計/作業條件(工作環境或作業危害)盤查:風險評估執行初期必 須先擬訂一份能調查及掌握設計或作業條件(工作環境或作業危 害)之盤查表,以合理及可管理的方式加以分類,並收集與該項設 計或作業相關資料。例如設備設計、製程設計、廠區與動線規劃設

126

計、非經常性的維護工作、每日生產工作,以及工程、財務及勞務 等採購工作。分類可用的方法有:

A. 設備、製程之描述。

B. 作業場所內/外的地理位置描述。

C. 製造類或服務類工作性質加以區分。

D. 經常性(例行性)及偶發性或突發性緊急處理(非例行性)之作 業。

E. 作業環境特性描述。

作業清冊建立後,應著手進行相關資訊之蒐集、調查及彙整,作為 後續鑑別潛在危害及評估其風險之依據。這些資訊包括:

A. 作業之場所、人員、頻率及內容。

B. 作業可能使用之機械、設備、工具,及其操作或維修之說明。

C. 作業可能使用或接觸到之原物料及其物性、化性、健康危害性、

安全及異常之處理方法等。

D. 法規及相關規範之要求,以及事業單位本身相關規定等。

E. 作業所需之公用設施,如電壓、壓縮空氣、蒸汽等。

F. 作業之控制措施(包含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及個人防護具)及其 應用情況。

G. 事業單位本身或同業以往之事故案例。

H. 作業人員之技術能力、安衛知識及訓練狀況等。

I. 其他可能受此作業影響的人員,包含員工、承攬人、訪客、廠(場)

週遭人員等。

(2) 危害鑑別:為利於危害鑑別工作的執行,一般將危害區分為物理 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工程、心理性等五大類。而細部之分類 參考如下:墜落;滾落;跌倒、滑倒;衝撞;物體飛落;物體倒塌、

崩落;被撞;被夾、被捲;被切、割擦傷;踩踏;溺斃;與高溫、

低溫之接觸;與有害物等之接觸;感電;爆炸;物體破裂;火災;

不當動作;廠外交通事故;其他;無法歸類者。

127

事業單位應就作業清冊之每項作業考量下列因素,鑑別出所有可能 潛在危害:

A. 是否有引起傷害的根源,包含:

(A) 人員之行為、能力以及其他因素是否會造成危害?

(B) 工作場所中,由事業單位或其他單位所提供之基礎設施、

設備及物料等對人員會造成何種傷害?

(C) 工作場所外部之作業及潛在危害對內部人員安全衛生之影 響?

B. 可能受到傷害的人員,包含:

(A) 作業者本身。

(B) 同ㄧ工作場所之工作人員。

(C) 工作場所週遭人員等。

C. 傷害發生的原因,包含機械設備故障、人為疏忽、天然災害等。

另在設計階段如工作區域、過程、裝置、機械/設備、操作/維護程 序及工作組織等設計,除需鑑別可能引起之危害外,亦應評估現有人員 是否具備足夠之技術能力及知識,可有效的運用或操作這些設計。

(3) 風險評估:風險可由危害嚴重度及可能性之組合來判定。評估嚴重 度應考慮下列因素:

A. 可能受到傷害或影響的部位、傷害人數等。

B. 傷害程度,一般可簡易區分為:

(A) 輕度傷害,如:

a. 表皮受傷、輕微割傷、瘀傷及粉塵刺激眼睛。

b. 不適和刺激如頭痛等暫時性的病痛。

(B) 中度傷害,如:

a. 割傷、燙傷、腦震盪、嚴重扭傷、輕微骨折。

b. 失聽、皮膚病、氣喘、因工作造成的上肢異常及輕度永久 性殘障。

(C) 嚴重傷害,如:

128

a. 截肢、嚴重骨折、中毒、多重傷害、致命傷害。

b. 職業性癌症、其他嚴重縮短生命及急性致命疾病。

當分析傷害可能性時,應考量已執行之控制措施的適合性及需求的 符合性,法規要求及實務準則是針對特殊危害控制最佳的依據。除了考 量作業特性資訊外,其他應列入考量的事項為:

A. 暴露人數、頻率及時間。

B. 公用設施如電及水供應中斷。

C. 製程或設備組件和安全裝置故障。

D. 個人防護具功能及使用率。

E. 不安全行為,包含無意的錯誤或有意的違反程序等,如:

(A) 不了解危害的人員。

(B) 不具備作業知識、體能或工作能力的人員。

(C) 低估暴露風險的人員。

(D) 低估安全作業方法的實用性及用途的人員。

非預期事件後果的評估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可能性等級之區分 一般可分為:

A. 可能發生:1年可能會發生1次以上。

B. 不太可能發生:至少1至10年之內可能會發生1次。

C. 極不可能發生:至少10年至100年才會發生1次。

風險是依據預估的可能性和嚴重度加以評估分類,如表 4-3 為 3×3 風險評估矩陣參考例,利用定性描述方式來評估危害之風險程度及決定 是否為可接受風險之簡單方法。必要時,事業單位可依其製程、活動或 服務之規模及特性選擇採用 4×4、5×5 等風險評估矩陣模式,將危害之 風險作較多程度之分級。除風險矩陣模式外,也可將可能性及嚴重度依 不同等級給予不同評分基準,再以其乘積作為該危害之風險值。

129

表4-3 簡易風險等級分類

風險等級 嚴重性

嚴重傷害 中度傷害 輕度傷害

可能性

可能 高度風險 高度風險 中度風險 不太可能 高度風險 中度風險 輕度風險 極不可能 中度風險 輕度風險 輕度風險

上述主觀式風險評估應包括所有暴露於危害的人員,因此危害若影 響人數較多,則其嚴重度較高,但也有較高風險是由一人偶而作業疏失 所造成的情況,如升降設備的維護作業。 事業單位應擬定一套適合於本 身須求的危害鑑別及風險評估紀錄表,一般涵蓋的項目有:

A. 作業名稱。

B. 作業條件包含作業人員資格,使用之機械、設備、工具和原物料,

作業環境及作業週期等。

C. 危害型態、發生原因及可能後果之說明。

D. 現有控制措施包含;工程控制、管理控制、緊急措施、個人防護 具之使用等說明。

E. 可能影響的人員,包含:員工、承攬作業人員、訪客等。

F. 危害可能性及嚴重度之等級。

G. 風險等級。

H. 評估後續行動之建議。

I. 其它必要相關資訊如評估人員的姓名及評估日期等。

(4) 判定風險是否可接受:評估風險不僅有助於建立風險控制的優先順 序,也有助於決定其他管理工作的順序,例如:

A. 決定安全衛生目標時。

B. 確認需較詳細維護與監督的高風險區域時。

C. 決定訓練的優先順序和改善能力時。

D. 意外事件發生後,決定應採取何種緊急處理以減輕可能後果嚴重

130

度時。

可接受風險之定義為「已被降低至某一程度,且基於組織適用之法 規強制性與本身之職業安全衛生政策,可被接受之風險。」因此,事業 單位應訂定ㄧ可接受風險之基準,作為是否要採取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 之依據,其作法可包括:

A. 依前述之風險分級針對不同之風險程度,規範應採取之因應對 策,如表4-4所示。

B. 事先訂出不可接受風險之判定基準,作為各部門在執行風險評估 過程中,判定不可接受風險之依據。惟此種方式可能會使部分評 估人員為了避免其後續需配合採取相關控制措施,而故意低估實 際風險。

C. 對所評估出之風險等級進行統計,確認出各風險等級之比率,考 量現有人力及財務資源等因素,逐年訂出不可接受風險之值或比 率,以達持續改善之承諾。不論利用何種方式決定不可接受風 險,對於評估結果有違反安全衛生法規之要求者,應將其納入不 可接受風險之項目,並依法規要求進行改善。

表4-4 以風險為基礎的控制措施

風險程度 控制措施及執行時程(建議)

輕度 暫時無須增加額外控制措施,但在不增加成本條件下,宜 考量可提升控制成效之改善方法。須定期查核控制措施之 執行狀況。

中度 在一定時程內,應採取降低風險之控制措施,但須衡量所 需成本等相關因素。 對於高後果嚴重度之中度風險,宜進 一步更評估發生的可能性,作為改善控制措施的基礎。須 定期查核控制措施之執行狀況。

高度 在風險降低前,不可作業,應儘速進行風險降低措施。須 定期查核控制措施之執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