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額不當配置的第一個層面:馬來半島與東馬間的名額配置問題

第三章 名額不當配置的探討

第二節 名額不當配置的第一個層面:馬來半島與東馬間的名額配置問題

在觀察馬來西亞名額不當配置的分析層次時,Lim Hong Hai 從兩個層面,即 馬來半島與東馬,以及馬來半島內部 11 個州來進行探討(Lim 2002, 117)。回顧 歷史,馬來亞聯合邦於 1957 年獨立時,其實僅有 11 個州。直至 1963 年,其與 新加坡(於 1965 年退出聯邦)、沙巴與砂拉越合組馬來西亞聯邦時,因為當時的 政府間會議進行談判時曾議決後三邦須擁有國會三分之一的議席,這也使得後來 產生了馬來半島與東馬間名額不當配置的問題。

馬來西亞聯邦於 1963 年 9 月 16 日正式成立後,在同一天於馬來亞聯合邦國 會通過了『馬來西亞法令』(The Malaysia Act),其中一條便對原有聯合邦憲法 的第 46 條進行修訂,其中規定馬來亞聯合邦依舊在聯邦國會下議院擁有 104 個 議席外,新加坡、沙巴與砂拉越也分別獲得 15 個、16 個與 24 個國會議席(憲 法條文請參見第二章表 2.7)。從這時期開始(無論新加坡退出聯邦的前後)沙巴 與砂拉越便一直享有在聯邦下議院的過度代表優勢。從第二章表 2.8 可見,在 1963 年時雖然兩州的人口僅佔聯邦的 11.96%,但是其所獲得 40 個國會議席卻佔 了總數 159 席的 25.16%,有關百分比因為新加坡於 1965 年退出聯邦後更來到了 27.78%。

自 1969 年沙巴與砂拉越首度舉行聯邦國會選舉,長期來兩州的議席比例皆 高於選民的比例。間中馬來半島和沙巴、砂拉越兩州雖曾經歷選區重新劃分而獲 分配新議席,但是這兩個位於婆羅洲北部的州之議席總數皆大致維持在總議席的 四分之一左右。從表 3.2 可見,砂拉越的選民數比起沙巴州更為穩定,前者皆一 直維持在 8 至 9%之間,而後者的選民數則從 1969 年的 5.43%增長至 2013 年的 7.40%。若回顧馬來半島的選區重劃時,其曾於 1984 年與 1994 年大幅增加 13

66

席與 12 席,而這也導致了砂拉越州在 1986 年的過度代表比已從 1.846 倍跌至 1.542 倍。1987 年,該州首次獲得議席的增加,即從 24 席增至 27 席,有關的過 度代表比則止跌回升,來到了 1.698 倍。不過,因為 1994 年馬來半島的議席再 度增加,使得相關比例再度降低。至於沙巴州在 1963 年獲分配 16 席後,方於 21 年後的 1984 年才首度增加議席至 20 席。由於其議席增加的趨勢與馬來半島 相比下較為緩慢,這也使得其過度代表比已從最初的 2.045 倍,減至 1999 年的 1.37 倍。直到 2003 年其再獲增 5 席後,有關過度代表比方微增至 1.527 倍。

表 3.2 砂拉越與沙巴於歷屆選舉的過度代表

年份 砂拉越州 沙巴州

選民% 議席% 過度代表 選民% 議席% 過度代表

1969

8.66% 16.67% 1.925 5.43% 11.11% 2.045

1974

9.37% 15.58% 1.664 5.74% 10.39% 1.809

1978

8.70% 15.58% 1.792 5.85% 10.39% 1.777

1982

8.44% 15.58% 1.846 5.90% 10.39% 1.762

1986

8.79% 13.56% 1.542 6.10% 11.30% 1.853

1990

8.84% 15.00% 1.698 6.83% 11.11% 1.626

1995

9.07% 14.06% 1.550 7.18% 10.42% 1.452

1999

8.94% 14.51% 1.623 7.52% 10.36% 1.378

2004

8.80% 12.79% 1.453 7.48% 11.42% 1.527

2008

8.35% 13.96% 1.671 7.40% 11.26% 1.523

2013

8.17% 13.96% 1.709 7.40% 11.26% 1.522 資料來源:計算自歷屆選舉結果。

相比之下,馬來半島的選民數多年來皆處於八成五以上,其議席數雖然經歷 過數次的變動,然而其議席百分比卻一直穩定在 75%。從圖 3.2 可見,馬來半島 的過度代表比(1 以上為過度代表,1 以下則為低度代表)從 1969 年至 2013 年,

皆介於 0.864 至 0.905 之間。由於多屆大選中,反對黨在開拓沙巴與砂拉越的勢 力版圖上,一直僅取得有限的結果;再加上多年來沒有可以同國陣分庭抗禮的地 方性反對黨出現,使得國陣一直在兩州具有明顯的優勢。

67

1969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5 1999 2004 2008 2013

砂拉越過度代表 沙巴過度代表 馬來半島過度代表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5 1999 2004 2008 2013 國陣得票 0.608 0.518 0.528 0.474 0.167 0.527 0.601 0.647 0.612 0.545 沙巴州總席次 16 16 16 20 20 20 20 25 25 25

68

陳泓縑 2012,115-128),最終讓前者品嚐到背叛的後果。該黨後來因為影響力 式微而在 2002 年重返國陣,這也使到國陣在 2004 年、2008 年大選中因為沒有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5 1999 2004 2008 2013 國陣得票 0.553 0.63 0.568 0.551 0.571 0.636 0.659 0.661 0.634 0.589 砂拉越總席次 24 24 24 24 27 27 28 28 31 31

69

的砂拉越人民聯合黨(SUPP)。1974 年,砂拉越國民黨(SNAP,砂拉越人民黨 的前身)是國陣於 1969 年選舉後拉攏眾反對黨加入該聯盟時,在砂拉越州唯一

70

在選後的爭論中,政治學者黃進發曾建議在未來應削減兩州的議席,這是因 為有關過度代表僅為國陣提供安全的“定存”,使得政權難以改變。反之,若各邦 代表比例平等,則聯邦國會選舉將會具有更大的競爭力,並對沙巴與砂拉越兩州 帶來有力的結果29。然而,來自莫納斯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詹運豪教授 則認為,1963 年的馬來西亞協議已規定兩州與過後退出的新加坡應具有三分之 一議席。不過,在新加坡退出後,沙、砂兩州的議席比例僅維持在 25%,而其認 為東馬理應在國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議席,以確保他們具有足夠的實力來否決修 憲動議30。就此,直至 2013 年大選,國陣仍在沙、砂兩州獲得豐厚的政治利益。

在全國面臨險勝的選舉結果後,其一直在推動穩固政權的方案,以確保地位不受 動搖。沙巴與砂拉越在 2014 年 6 月內閣的 35 名部長中,便佔了其中 12 人或三 分之一,這與上屆內閣中的比例足足增加了一倍。這也顯示了首相納吉的“綁樁”

用意所在。下一次之選區劃分作業也即將進行,不論各種改革的聲音為何,為了 鞏固其優勢,本文以為且深信國陣仍然不可能降低兩州的議席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