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額不當配置的第三個層面:縣級行政區域

第三章 名額不當配置的探討

第四節 名額不當配置的第三個層面:縣級行政區域

要觀察選舉區是否因為劃分不當而導致傑利蠑螈,比起檢測選委會在配置議 席時是否發生名額不當配置的挑戰性更大。然而,其中一個要追究選區是否產生 劃分不當的方法便是將其疆域與其既有的行政區域(縣/市)進行比較。若選區 與行政區域的重疊程度愈高,則代表選區劃分不當的情況便愈低。黃進發(2014)

便曾觀察雪蘭莪州的 22 個國會與 56 個州選區,並將有關選舉區與地方議會的疆 界線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其中 9 個國會議席(40%)與 14 個州議席(25%)橫 跨了兩個或三個地方政府的疆界。然而,在檢驗選委會於 2003 年選區劃分時在 吉打州所導致的傑利蠑螈現象,Ong and Welsh(2005)卻坦誠雖然選委會確實 將對伊斯蘭黨帶有恐懼的非馬來裔選民之地區遷入該黨險勝的議席,進而削弱其 連任的可能性,但是比起選區劃分前,選區和行政區域的疆界已更為一致。不過,

相關的研究文獻卻缺少了實際比較選區劃分前後選舉區與行政區域的關係。接下 來本文將以柔佛州東岸的豐盛港(Mersing)與哥打丁宜(Kota Tinggi)縣為例,

並觀察其所屬選舉區的疆界。

首先,選舉委員會在豐盛港縣底下,劃出了 46 個投票區(polling districts)。

自 1974 年選區劃分以來,直到 2003 年選委會進行第四次選區劃分以前,豐盛港 縣的版圖都一致被置於與該縣同名的豐盛港國會議席裡(1974 年至 1983 年稱為 丁加洛國會議席)。然而,該國會議席卻並非完全重疊於豐盛港縣,這是因為除 了該縣外,位於國會議席西部仍有一塊屬於隔鄰居鑾(Kluang)縣的土地。亦即,

豐盛港國會議席是由豐盛港縣與部分居鑾縣的區域所組成之(見圖 3.6)。

自 1974 年該國會議席的界限被規定下來後,雖然經歷過 1984 年與 1994 年 的選區重新劃分,但豐盛港國會皆維持在現狀中。一直以來,豐盛港縣在柔佛州 各縣中,無論在人口或選民數上,皆是最少的一縣。以 2010 年人口普查為例,

在全州的 3,076,384 的公民中,該縣僅有 64,094 人或 2.08%,比起人口第二少的 禮讓縣(Ledang)的 129,280 人還少了一倍32。因此,當年將居鑾縣旁東北部的 角落劃分至豐盛港國會議席,其目的應是讓該議席不至於陷入選民數過於少的窘 境。無論如何,該議席選民數一直以來皆遠遠低於柔佛州各議席選民的平均數。

32 有關 2010 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報告書請參見:

http://www.statistics.gov.my/mycensus2010/index.php?lang=en

79

圖 3.6 1974 年至 2003 年豐盛港國會議席之範圍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網站

直到 2003 年選委會展開選區重劃作業後,原豐盛港國會議席的三個屬於居 鑾縣的投票區,即該選民近乎為華裔的華人新村投票區:加亨新村東區與西區,

以及加亨,將列入新增設的森布隆(Sembrong)國會議席。換言之,吾人可從 圖 3.7(2003 年選區劃分後之柔佛州國會議席)與附錄四(柔佛州行政區域圖)

進行比較後發現,當該三個屬於居鑾縣的投票區移除後,重劃後的豐盛港國會議 席將與豐盛港縣的疆界處於完全一致的狀態。

80

圖 3.7 2003 年選區劃分後柔佛州之國會議席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網站

接下來,本文將探討的另一個縣為位於豐盛港縣南方的哥打丁宜縣。在 1994 年選區劃分後,該縣屬下的 76 個投票區中被瓜分至東南鎮(Tenggara)、哥打丁 宜與士乃(Senai)共三個國會議席中。當中,僅有哥打丁宜國會議席(圖 3.8 的 P139)完全座落於哥打丁宜縣內,至於東南鎮與士乃國會議席則分別涵蓋到居鑾 縣與新山縣的區域。

到了 2003 年選區重劃時,位於東南鎮議席西北方的地區,已分割出去而成 為新的(森布隆)國會議席。至於屬於哥打丁宜縣範圍但被劃入士乃議席的地區,

也在選區重劃後,被劃入東南鎮國會議席。從圖 3.7 可見,選區重劃後的東南鎮 與哥打丁宜,連同新劃分的邊佳蘭國會議席,皆完全同哥打丁宜縣的邊界一致,

進而消除了該縣之縣界與選舉區不為一致的問題,更消除了跨越縣市的傑利蠑螈 之說。

81

圖 3.8 柔佛州 1994 年至 2003 年之國會議席圖 資料來源:New Straits Times Papers。

實際上在柔佛州,除了豐盛港與哥打丁宜縣,吾人可從圖 3.7 與附錄四有關 該州行政區域疆界的比較發現,在其他縣的議席跨越行政區域邊界的問題在經過 2003 年選區重劃後,已經不復存在 33。不過,解決了這些問題後,卻繼前兩節 的兩個層次之名額不當配置的脈絡下,便發現也產生了第三層次的名額不當配置 之問題。亦即在縣與縣的比較下,或是縣內的不同議席,也會產生議席間選民數 的不比例性。

對此,本文接下來將繼續以柔佛州作為觀察的對象,並以州內的八個縣為研 究單位,來進行各縣之間的比較下,其所產生的不比例性之問題。首先,從表 3.9 可發現,作為具有最多選民數的新山縣,其也自然獲分配最多的議席,即 6

33 在觀察禮讓縣與古來再也縣的行政區域邊界時,仍可發現具有議席跨越行政區域邊界的問題,

這是因為這兩個縣在 2003 年時仍屬於麻坡與新山縣的範圍。直到 2005 年後,其方被升格為縣級 單位。

82

資料來源:整理自 Suruhanjaya Pilihan Raya Malaysia 2003.

至於享有最高過度代表的豐盛港與哥打丁宜,是州內面積最大的兩個縣。其 上也發生在縣內(intra-district)的比較上。以峇株巴轄縣為例,其在 2003 年的 選區重劃中從原有的三個國會議席增至四個。這四個議席分別是三個屬於非城市

34 兩個選區家總共有 62884 名選民,與劃分前的 59876 名選民有所不符,那是因為原處於東南 鎮國會議席的兩個投票區,即 Mawai(1470 選民)與 Aping Barat(1558 選民)劃入了哥打丁宜 國會議席。

83

選區的巴力士隆(Parit Sulong, 49523 名選民)、亞依淡(Ayer Hitam, 31802 名選 民)與四加亭(Sri Gading, 35231 名選民),至於最後一個峇株巴轄(Batu Pahat)

國會議席則屬於城市議席(擁有 66,449 名選民)。從議席的選民數可見,單單是 峇株巴轄議席的選民,便是亞依淡的兩倍。

由此可見,雖然經過 2003 年選區劃分後,選舉委員會解決了在柔佛州的議 席跨越行政區域疆界的傑利蠑螈之問題,然而這並不代表州內(intrastate)名額 不當配置就有所改善。反之,由於如豐盛港國會議席將非屬於豐盛港縣的投票區 遷到另一個國會議席,這使得這個人數稀少的縣得到過度代表的好處,這因而與 其他縣相比(尤其是新山縣)自然會發生選區間選民數差異甚大的問題。另一方 面,解決了較為宏觀的行政區域疆界的傑利蠑螈問題後,實際上一個縣之內因為 擁有若干國會與州議席,因此並不代表在縣內的議席就不會有傑利蠑螈操作的空 間。對此,在下一章就傑利蠑螈的問題進行探討時,本文將就選委會如何以分割 社區(neighborhood partitioning)的方式,在不牽扯到跨越行政區域的情況下操 作傑利蠑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