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名額不當配置的探討

第一節 名額不當配置的測量

就不同的選舉制度上,產生比例性問題與否的討論與測量,本文在第一章之 文獻檢閱上已經有所介紹。接下來,本節將透過馬來西亞各政黨於歷屆選舉之得 票與議席的多寡,並結合有關理論與測量工具來進行觀察。

“2013 年全國大選,全國選民數差距最大的兩個選區:雪蘭莪州的加 埔國會議席(Kapar)與布城聯邦直轄區國會議席(Putrajaya),選民 數分別為 144,159 人與 15,791 人,其差別比高達 9 倍之多!”

62

首先,從表 3.1 可見聯盟/國陣自獨立以來,因得利於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的特性,進而可連續在 13 次全國大選中,連續獲得比該屆選舉的得票百分比還 高的議席數。其取得的議席紅利,甚至在 2004 年的全國大選中,因為取得高達 六成三的得票,而最後奪下了國會超過九成的席次。在這一屆選舉中,其議席紅 利也來到歷來的最高點,即 27.02%。不過,在 2008 年與 2013 年連續兩屆的大 選中,反對黨聯盟因為狂掃城市選區而導致國陣的議席紅利僅在一成左右。無論 如何,國陣雖然在 2013 年的全國大選中繼 1969 年後再次取得低於五成的總選票,

然而卻能夠因為在選民數較低的選區取得優勢,最後有驚無險地繼續執政。

表 3.1 聯盟/國陣於歷屆選舉所取得之議席與選票

選舉年 總共席次 獲勝席次 選票比 議席比 議席紅利 1959 104 74 51.77% 71.15% 19.38%

1964 140 89 58.53% 85.58% 27.05%

1969 144 90 46.29% 62.50% 16.21%

1974 154 135 60.73% 87.66% 26.93%

1978 154 131 57.23% 84.42% 27.19%

1982 154 132 60.54% 85.71% 25.17%

1986 177 148 57.28% 83.62% 26.34%

1990 180 127 53.38% 70.56% 17.18%

1995 192 162 65.16% 84.38% 19.22%

1999 193 148 56.53% 76.68% 20.15%

2004 219 199 63.85% 90.87% 27.02%

2008 222 140 51.39% 63.06% 11.67%

2013 222 133 47.38% 59.91% 12.53%

資料來源:議席數整理自歷屆選舉報告;得票與議席百分比則取自 Wong et al.

2010, 924。

有關表 3.1 的議席與選票比,以及兩者相減所取得的議席紅利,是一種較為 直接觀察選區所產生的不比例性之方式。至於 Dunleavy and Margetts (1993)

則曾使用 Taagepera and Shugart (1989)所發展的國會有效政黨數(ENPP)與 選舉有效政黨數(ENEP)的概念,設計出政黨數目相對簡化指數(RRP)。透過 該指數,我們可以計算出選舉法規所造成的政黨數目減少效果,並且估計出該政 黨制度的競爭程度(Boucek 1998, 99-100)。在 Boucek 的研究中,採行比例代表

63

制的瑞典、義大利與愛爾蘭,其 RRP 指數便大大低於採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 制的英國、兩輪投票制的法國與 1996 年以前使用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的日 本。這個指數也會顯示出選舉制度以寡頭政治的方式,排除了新的、其他的政黨 在議會中的代表權,讓既有政黨得以阻止這些競爭者進入體系(Dunleavy and Margetts 1993, 8; 轉引自 Boucek 1998)。這一指數的計算方式便是將 ENEP 減去

1959 1964 1969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5 1999 2004 2008 2013 RRP ENEP ENPP

64

於 13 次選舉的平均數(34.70)。在該次選舉中,聯盟僅以 46.29%的得票,換來 62.50%的選票。換言之,其議席紅利也有 16.21%。不過,真正導致 RRP 指數如 此小的原因在於,在該次選舉中,除了獲得 74 席的聯盟以外,更有高達 9 個政 黨成功取得進入國會下議院的門票。其中,馬來半島的民主行動黨(13 席)、伊 斯蘭黨(12 席)、民政黨(8 席)與人民進步黨(4 次)就掌有 37 席。至於來自 沙巴與砂拉越的東馬兩州,則有沙巴統一陣線(13 席)、沙巴華人公會(3 席)、

砂拉越國民黨(9 席)、砂拉越人民聯合黨(5 席)與砂拉越保守黨(2 席)。因 此,1969 年選舉可稱為馬來西亞歷屆選舉中 RRP 指數的特別案例,是因為高達 10 個政黨成功在國會選舉中取得議席,進而導致國會破碎化(fragmentation)的 程度的加劇。

然而,有關破碎化的情況在 1974 年的選舉中,由巫統、馬華公會與印度人 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因為拉攏眾許多地方性的反對黨加入而壯大為今天的國陣後,

使得局勢急轉直下。其除了在 1990 年與 1999 年大選在全國性遭遇反對黨陣線的 嚴峻挑戰外,連續八屆大選下來(1974 年至 2004 年),不僅不曾失去國會下議 院的三分之二多數席次,也將國會有效政黨數控制在兩個以下。此外,若不將 1990 年與 1995 年選舉納入考量,在這三十年期間,國會的政黨數目相對簡化指 數也都在 40 以上。2004 年,由於選區重新劃分與新首相的效應,國陣史無前例 地攻下國會九成的議席(219 席中的 199 席),並將 RRP 指數推高至 45.60。

國陣在過去八屆選舉的優勢,一直持續到 2008 年全國大選方因為反對黨議 席的暴增而結束。該次選舉中,三大反對黨(民主行動黨、伊斯蘭黨、人民公正 黨)雖無組織聯盟,但卻有默契性地不讓超過兩個反對黨在同一個選區競選,並 拉低分裂選票的風險。除此之外,由於城市選民大舉轉向反對黨,方導致三黨成 功攻下國會 222 席中的 82 席,這也是繼 1969 年以來,反對黨在 40 年後再次攻 破國陣於下議院的三分之二絕對優勢。由於反對黨議席數與得票數的暴增,使得 ENPP 從 2004 年的 1.21 提高至 2.25;ENEP 則從 2.22 提高至 2.93。在本次選舉 中,雖然 RRP 從 45.60 暴跌至 23.05,然而從表 3.1 可見,國陣以 51.39%的得票 換來 63.06%的議席,亦即仍繼享有選舉制度為大黨帶來不比例性的優勢。到了 2013 年大選,正式組成聯盟(民聯)的三大反對黨,雖然將選票拉高至近 51%,

其不僅領先了國陣,更獲得了過半的選票。不過,國陣不僅繼續執政,加上城鄉 差異趨向嚴重化的緣故,導致其議席紅利與 RRP 指數反而上升。民聯由於僅在 選民數較高的城市地區大勝,因而失去執政的機會。

65

國陣自 2008 年大選後,由於不能再如同既往般地得到穩定多數的選票,因 此也讓這個由 13 個政黨組成的聯盟無法再掌有國會三分之二的絕對優勢。不過,

從議席紅利以及政黨數目相對簡化指數的測量中,卻發現了國陣並未因為大量選 票的流失,而影響了長期享有的票席不比例性所帶來的優勢。本文接下來將觀察 國陣如何得利於名額不當配置所產生的議席紅利,進而導致民聯雖然在 2013 年 時取得過半的得票,但是僅取得四成議席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