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期─延昌二年至北魏亡(513-534)

第二章 北魏金銅佛的造像風格及其演變

第四節 第四期─延昌二年至北魏亡(513-534)

將西元 513 年作為第四期分期的起始年代,原因在於紀年延昌二年(513)的 8 尊金銅佛中,有 7 尊屬於漢式作風的造像,僅 1 尊為西域式的造像,可知漢化造 像開始大幅提昇,而延昌二年後,漢式金銅佛逐漸成為造像主流。另外,延昌二 年鑄造的 7 尊的漢式金銅像,在風格上益趨成熟,作工也日趨精麗工巧,如義大 利奧利地氏收藏的菩薩像(圖 70;附錄一﹝141﹞)、吳郝利妻張蓋姬造菩薩像(圖 71;附錄一﹝143﹞)等,因此筆者遂以延昌二年作為第四期分期的起始年代。

這個時期共蒐集到 96 尊金銅佛,為四個時期中數量最豐的一期,與北魏晚期 民間佛教信仰日益隆盛有關。至於金銅像的地理分佈,仍偏於華北東部,此為北 魏一直以來的現象(見表十)。在造像題材方面,菩薩像數量急速攀升,金銅佛配 以兩脇侍的三尊造像,也較此前略有所增(見表九)。回顧北魏造像發展史而論,

五世紀以來,三尊像組合逐漸成為一般造像形式,直到六世紀初開始,以龍門石 窟為中心,甚至出現左右配以比丘、菩薩合計五尊像的造像,並成為其後固定形 式。268至北魏末期,絶大多數的金銅佛卻仍以單尊像組合為主要表現形式,為北魏 金銅佛的一個顯著特色。

第四期紀年金銅佛的風格,可分成三種類型,類型 I 呈現漢式造像的新進展,

類型 II、類型 III 沿襲上一期的風格。

表九:紀年金銅佛題材統計

題材 單尊佛像 單尊菩薩像 多寶像 三尊像 背光 合計

件數 30 46 9 7 3 95

表十:紀年金銅佛流布範圍統計

地區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件數 25 17 2 1

圖 70 金銅菩薩像 北魏 延昌二年(513)

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圖 71 吳郝利妻張蓋姬造金銅菩薩像 北 魏 延昌二年(513) 河北省衡水縣出土

       

268 參見李玉珉,〈賓陽中洞研究〉,《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頁 405。

類型I

此類型金銅佛承繼第三期類型 I 的漢式造型,與此前有明顯差別,如更注意線 條表現美感、裝飾性趣味,益加嚴守左右對稱形式。不過,因第四期類型 I 金銅佛 樣式紛繁,筆者又再分成 A 組、B 組和 C 組來說明類型 I 金銅佛的發展次第。

A 組:延昌至神龜年間(513-519)

類型 I 中這組金銅佛是最普遍的樣式,它的風格較之第三期類型 I 金銅佛的區 別,在於面形方長清瘦,更注意神情刻劃,頸部細長,身軀比例顯得修長纖瘦。

在背光上,從舟形變成長舟形,頂端日趨尖銳突出,往往飾有邊框。背光上的火 焰紋形式頗富變化,而裝飾性加強。台座方面,蓮台座上的蓮瓣越發厚重立體,

四腳座的結構變得拉長、細直。

以佛像而論,除了穿著褒衣博帶佛裝之外,佛像表現相較此前更細緻,線條 流暢優美,兩袖與衣裾外侈,下襬襞褶尖突。佛衣衣紋表現多樣,如突稜、寬疏 的陰刻線、階梯狀衣紋等,腹下衣紋呈微偏右側 U 字形下垂。下身穿著長裙,裙 褶或顯稀疏,或顯繁複,如正光元年(520)王富如造金銅佛立像(圖 72;附錄一

﹝169﹞),為典型的實例。

就菩薩像來說,其裝扮漸趨多樣,雕鑄得更細緻、立體有層次。除了衣裝普 遍保守之外,頭戴三瓣寶冠,有的冠側紮有繒帶,頸佩項飾,肩上或有飾以圓板,

身上大多披掛有穿環的 X 型交叉瓔珞,及交叉的寬大布帛,下身穿著長裙。兩袖 和裙襬呈弧形外侈,下襬褶角呈尖錐形,有的尾端略微揚起,也有少數呈圓轉彎 曲。布帛衣紋稀疏,多用細陰刻線表現。如神龜元年(518)張匡造青銅菩薩像(圖 73;附錄一﹝157﹞)便屬於這個類型。

圖 72 王富如造金銅佛立像 北魏 正光元 年(520)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圖 73 張匡造青銅菩薩像 北魏 神龜元 年(518)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B 組:正光年間(520-525)

這組金銅佛與 A 組的主要差別在於背光、台座和多尊人物造像組合的表現形 式,並代表了北魏金銅佛工藝水平有臻於頂峰的進展。這組金銅佛多附有大舟形 背光,甚至在背光外緣連結飛天之類的裝飾,而壇床上又以鉚合、焊接方式,將 多尊人物造像或護法獅等都組合在一起,脇勢人物常會附有頭光,四足方座又往 往作雙層式,造像都雕製得精麗巧妙。這組金銅佛總共收有 6 件紀年像,及 3 件 未紀年像,數量雖少,但裝飾新穎且細緻,無論造型藝術的表現,抑或鑄造工藝 水平,都有很高的造詣。

B 組造像作品中的翹楚,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正光四年(524)造金銅 佛(圖 74;附錄一﹝183﹞),這鋪造像的佛像和菩薩像接近 A 組金銅佛,但是配 件構造複雜,作工精巧細緻,如舟形大背光上有透雕的火焰紋、蔓草紋,背光外 緣兩側各附五身飛天,頂端也附一身飛天,飛天個個面相清瘦、體態纖瘦,身形 盤折彎曲,裙襬向上飄曳,並演奏著樂器,飛天與背光之間又有花形小輪作連結,

四足的雙層台座兩側和前方,設置有菩薩、思惟像、供養人像、力士像、雙獅、

博山爐等,皆形式對稱。

B 組始在正光年間始趨盛行,乃至正光以後仍然持續流行,如義大利貝倫森

(Berenson)研究所收藏的永安二年(529)造金銅佛立像(圖 75;附錄一﹝206﹞),

不但未見脇勢人物,背光並未鏤空。

圖 74 金銅彌勒佛立像 北魏 正光五年

(524) 傳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出土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 75 金銅佛立像 北魏 永安二年(529)

義大利貝倫森(Berenson)研究所藏

C 組:正光以後(526-534)

北魏王朝將近尾聲的階段,漢式金銅佛在作風上又有了新的變化,並開啟東 魏早期金銅佛風格的先河。這組金銅佛風格開始轉趨簡單素樸,如五官刻劃簡略、

身形矮短、衣褶稀疏、服裝質地輕薄等特色。如普泰三年(532)孔雀造青銅佛立 像(圖 76;附錄一﹝223﹞),及太昌元年(532)馮貳郎造青銅佛(圖 77;附錄 一﹝227﹞),皆可作參證。

至於這組菩薩像在裝扮上,可見瓔珞裝飾變少,衣紋寬疏,天衣和下裙顯得

柔軟等特點。如中興二年(532)造金銅菩薩立像(圖 78;附錄一﹝224﹞)、永 興三年(533)張僧珍造金銅菩薩像(圖 79;附錄一﹝230﹞),即為例證。

圖 76 孔雀造青銅佛立像 北魏 普泰三 年(532)山東省博興縣出土 中國博興縣 博物館藏

圖 77 馮貳郎造青銅觀音菩薩像 北魏 太昌元年(532) 山東省博興縣出土 山 東省博興縣文物館理所藏

圖 78 金銅菩薩像 北魏 中興二年(532)

義大利國立東洋美術館藏

圖 79 張僧珍造金銅菩薩像 北魏 永興 三年(533) 河北省靈壽縣出土 河北省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藏

類型II

這個類型金銅佛風格沿襲第三期類型 III 作風簡約的小型像,如正光四年(523)

頂寄造青銅佛坐像(圖 80;附錄一﹝180﹞),以及銘記武泰元年(528)的幾件菩 薩像(圖 81;附錄一﹝200﹞)。另外,這個時期大多的多寶像也屬於此型,如日 本濱松市美術館藏的正光三年(522)造多寶像(圖 82;附錄一﹝176﹞)即為一 例。另外,隨著佛教藝術的漢化進程,在第四期金銅像中,除了有不少製作精巧 的漢式造像之外,也出現了許多作工極為粗簡、形式樸拙,並作漢式裝扮的佛像、

菩薩像。如延昌二年(513)□侯上造銅菩薩像(圖 83;附錄一﹝139﹞)、以及 永安二年(529)紀和遵造青銅佛立像(圖 84;附錄一﹝211﹞)。

圖 80 頂寄造青銅佛坐像 北魏 正光四 年(523)山東省博興縣出土

圖 81 鄭法念造金銅觀世音菩薩像 北魏 武泰元年(528) 河北省臨漳縣出土 臨 漳縣文物保管所藏

圖 82 青銅多寶像 北魏 正光三年(522)

日本濱松市美術館藏

圖 83 □侯上造青銅菩薩像 北魏 延昌二年(513)

圖 84 紀和遵造青銅佛立像 北魏 永安二年(529)

山東省博興縣出土

類型III

類型 III 金銅佛是延用第三期類型 IV 的舊制。以佛像看來,如熙平二年(517)

年劉□□造金銅佛坐像(圖 85;附錄一﹝153﹞)、永安二年(529)普興造佛立 像(圖 86;附錄一﹝215﹞)。另外,也有不少西域式的蓮花手菩薩像,與前一時 期無太大的差異,如熙平二年菩薩立像(圖 87;附錄一﹝153﹞)。有些菩薩像的 天衣出現了凸出背光的表現,此為第四期相當流行的造像特色之一,如現藏於日 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正光五年(524)郭定周造金銅菩薩像(圖 88;附錄一﹝184﹞), 可供參證。至於背光後面所鑴刻的尊像圖案,有的佛像和菩薩像也開始鑴刻成漢 式服飾和裝扮。如果並非現有圖錄尚未發表,第四期金銅佛中筆者僅收集到 9 件 背光鑴刻圖案的例證,足見此時已逐漸不再流行在背光後面鏤刻尊像圖案,其藝 術表現也有日益衰落的走向。

從筆者現有造像資料看來,除了類型 I 的 66 件全都是明顯漢式作風以外,部 分類型 II 佛像、菩薩像也雕成了樣式簡約的漢式裝扮,這顯示時至第四期漢式金 銅佛已經成為主流樣式(見表十一)。另外,又可見有不少金銅佛仍然延用第三 期的形式,可見金銅佛風格發展的保守性。

表十一:第四期類型 I、II、III 流行與分佈狀況

地區 總件數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分佈地點 不詳

類型I 66 13 8 1 1 2 1 40

類型II 48 10 11 1 0 0 0 27

類型III 13 3 2 0 0 0 0 8

圖 85 劉□□造金銅彌勒佛坐像 北魏 熙平二年(517) 山東省博興縣出土 中 國博興縣博物館藏

圖 86 普興造青銅彌勒佛立像 北魏 永 安二年(529) 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圖 87 青銅菩薩像 北魏 熙平二年(517) 圖 88 郭定周造金銅觀世音菩薩像 北魏 正光五年(524)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小結

經由前述可知北魏風格演變的軌跡,茲略述其大要如下:第一期金銅像雖為 數不多,但造像風格變化紛呈,因而可以再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期第一階段僅蒐 集到泰常五年(420)劉惠造銅造像,該造像延用十六國後趙金銅像的造型。太武 帝統治時期,曾經全面敕令禁抑佛教和造像活動,金銅佛也因此受到波及,使得 北魏早期金銅像遺存極少。至第一期第二階段,部分金銅像仍延續第一階段的傳

經由前述可知北魏風格演變的軌跡,茲略述其大要如下:第一期金銅像雖為 數不多,但造像風格變化紛呈,因而可以再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期第一階段僅蒐 集到泰常五年(420)劉惠造銅造像,該造像延用十六國後趙金銅像的造型。太武 帝統治時期,曾經全面敕令禁抑佛教和造像活動,金銅佛也因此受到波及,使得 北魏早期金銅像遺存極少。至第一期第二階段,部分金銅像仍延續第一階段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