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北魏金銅佛的圖像研究

第二節 彌勒

中國彌勒信仰的歷史悠久,北魏以前已有很多彌勒經典的翻譯,其中影響較 大的包含西晉竺法護翻譯的《佛說彌勒下生經》、後秦鳩摩羅什(344-413)翻譯的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北涼沮渠京聲翻譯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被稱 為「彌勒三部經」。339根據文獻的記載,前秦苻堅(338-385)贈送給道安各式佛像 中,包含彌勒像,即《高僧傳》卷五〈道安傳〉云:「苻堅遣使送外國金倚像高七 尺,又金坐像、結珠彌勒像、金鏤綉像、織成像各一張。」340可知彌勒造像在中國 的流傳甚早。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遺存中,也有彌勒造像實物的發現,例如甘肅 省炳靈寺石窟第 169 窟北壁紀年西秦建弘元年(420)龕像,其右壁繪有「彌勒菩 薩」立像。341又如,甘肅酒泉發現北涼承玄元年(428)高善穆造石塔,塔的上部 雕出與過去七佛共組的彌勒菩薩龕像,亦為現存具明確紀年的彌勒菩薩。342時至北 魏,彌勒造像還是十分普遍,數量也較多。343

由北魏金銅佛尊像題名的統計(見表一),以觀世音、多寶佛最多,其次才為 彌勒,但所佔的比例達 10.8%,仍頗具份量。其中,彌勒像出現時間最早,西元 470 年以前彌勒像的數量最多。特別的是,根據筆者的造像統計,高度達 30 公分以上 的北魏金銅像中,共計有 7 尊彌勒佛像、3 尊釋迦像, 1 尊觀世音像。在這 7 尊較

       

339 此前有關彌勒信仰的研究,已有學者對彌勒經典的翻譯進行整理,參見塚本善隆,《塚本善隆著 作集 第二集 北朝仏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74),頁421-428;任繼愈編,《中國佛教 史 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1-1988),頁592-593;楊曾文,〈彌勒信仰的傳入及其在 民間的流行〉,《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頁69。

340 ﹝梁﹞慧皎,《高僧傳》,卷五,〈道安傳〉,《大正藏》,第50冊,頁352中。

341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圖版21、28。

342 殷光明,《北涼石塔研究》(新竹市:覺風佛藝基金會,2000),頁33-36。

343 根據日本學者塚本善隆統計,北魏在龍門石窟共造像206尊,其中有釋迦像43尊、彌勒像35尊、

觀世音像19尊、無量壽像10尊。另外,日本學者佐藤智水統計北朝時期雲岡、龍門、鞏縣諸石 窟和所知傳世石像和金銅像,按統數計,釋迦178尊、彌勒150尊、無量壽(阿彌陀)33尊、觀 世音171尊。參見塚本善隆,《塚本善隆著作集 第二集 北朝仏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

1974),頁260-261;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頁43。

大型的彌勒像中,不乏雕飾精麗的造像精品,344尤其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的太和十年(486)金銅彌勒像(圖 209;附錄一﹝53﹞),高度甚至達 141.5 公分,

堪稱現存體形最龐大的金銅佛。關於這個現象,可能反映彌勒信仰在北魏人們心 目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筆者蒐集的 30 尊彌勒像中,可以清楚地辨別出主尊圖像特徵者計 27 件。在所 有的造像題材中,彌勒圖像的變化最多,造像類型包括佛像、菩薩,尊像或立或 坐,雙手印契亦多樣,可以分為如下的六個類型:

A型為彌勒佛像,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共計 5 尊,345年代最早的金銅像 可以上溯至泰常五年(420)劉惠造金銅彌勒像(圖 210;附錄一﹝1﹞),最晚的 是熙平二年(517)劉□□造金銅彌勒像(圖 211;附錄一﹝153﹞)。這類的彌勒 像最早開始流傳,流行的時間甚久,至少長達九十餘年。

B 型為彌勒佛像,結跏趺坐,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衣角,有和平元年

(460)比丘法亮造金銅彌勒佛版(圖 212;附錄一﹝7﹞)、永平三年(510)尚元 吉造青銅彌勒佛像(圖 213;附錄一﹝129﹞)兩例。

C 型為彌勒佛立像,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衣角,共計 6 尊,346其中以 延興五年(475)韓令姜造金銅彌勒像(圖 214;附錄一﹝20﹞))最早,紀年太和 年間的彌勒像計 4 尊,永安二年(529)普興造青銅彌勒像(圖 215;附錄一﹝215﹞)) 為年代最晚的一尊。

D 型是彌勒佛立像,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施與願印,共計 10 尊。347這類

       

344 這7尊金銅彌勒像中幾乎都屬精品,包括年代較早的太平真君四年(443)菀申造金銅彌勒像(附 錄一﹝3﹞),高度達53.5公分,與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太和十年(487)金銅彌勒佛像

(附錄一﹝53﹞)),高達141.5公分。另外,北魏晚期時,包括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 正光五年(524)金銅彌勒像(附錄一﹝21﹞),高達79公分,而義大利Berenson研究所所收藏的 永安二年金銅彌勒像(附錄一﹝206﹞),高達65公分。

345 附錄一[1]、[22]、[23]、[122]、[153]。

346 附錄一[20]、[40]、[46]、[52]、[87]、[215]。

347 附錄一[3]、[4]、[34]、[53]、[74]、[77]、[134]、[183]、[206]、[223]。

的彌勒像的數量最多,應是北魏金銅佛中一個重要的彌勒圖像樣式。紀年最早的 為太平真君四年(443)菀申造金銅彌勒像(圖 216;附錄一﹝3﹞)),最晚的是普 泰二年(532)孔雀造金銅彌勒像(圖 217;附錄一﹝223﹞)),流傳的時間長達九 十年左右。

E 型交腳彌勒菩薩坐像,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施與願印,僅蒐集到一尊日 本大阪藤田美術館收藏的神龜元年(518)金銅交腳彌勒坐像(圖 218;附錄一[21])。

F 型是彌勒菩薩立像,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施與願印,共有延昌二年(513)

陽□原造金銅彌勒菩薩像(圖 219;附錄一[137]),及中國山東省臨沭縣博物館 收藏的正光六年(525)金銅彌勒菩薩像(圖 220;附錄一[187])。

在欠缺造像記的北魏金銅佛中,筆者還蒐集到 7 尊雙手結轉法輪印的交腳菩 薩像,有現藏於美國納爾遜美術館約五世紀後半期的金銅交腳菩薩像(圖 221)、348 松原三郎著作中刊載的 3 尊約五世紀後半的青銅交腳菩薩像(圖 222)、349和泉市久 保惣紀念美術館出版圖錄收錄的 3 尊約造於六世紀前後的青銅交腳菩薩像。350參照 石松日奈子〈中国交脚菩薩像考〉一文的歸納可知,與這類圖像特徵相符的交腳 菩薩即彌勒菩薩,常見於中國西北地區、雲岡石窟等的北魏石雕造像。351因此,這 類銅造交腳菩薩像的題名,雖皆不言明為「彌勒」,也很可能屬於彌勒菩薩。

上述的 27 尊彌勒像中,目前搜集到的背光圖樣很少,僅發現和平元年(460)

比丘法亮造金銅彌勒佛版,其背面刻有一佛二菩薩三尊像(圖 223),圖像特徵和 正面浮雕相符,推測也應是一尊彌勒像。

       

348 金申,《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頁408(下圖)。

349 松原三郎,《中國仏教雕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圖版84a、84b、84c。

350 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六朝時代の金銅仏》(和泉: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1991),圖 版27、28;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中国古式金銅仏と中央‧東南アジアの金銅仏》(和泉:

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1988),圖版61。

351 石松日奈子,〈中国交脚菩薩像考〉,《佛教藝術》, 178號(1988年),頁55-83。另外,日本學者 松原三郎則認為銅造交腳菩薩像,可能為山西迄陝西一帶作品。松原三郎,《中國仏教雕刻史 論》,頁248、253。

圖 209 金銅彌勒佛立像 北魏 太和十年(486) 美 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 210 劉惠造銅彌勒佛坐 像 北魏 泰常五年(420)

河北省隆化縣出土 河北 隆化文管所藏

圖 211 劉□□造金銅彌勒 佛坐像 北魏 熙平二年

(517) 山東省博興縣出 土 中國博興縣博物館藏

圖 212 金銅彌勒彌勒佛版 北魏 和平元年(460) 美 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

圖 213 尚元吉可造青銅彌 勒佛坐像 北魏 永安三 年(510) 中國新鄉市博 物館藏

圖 214 韓令姜造金銅彌勒 佛立像 北魏 延興五年

(475) 日本私人藏

圖 215 普興造青銅彌勒佛 立 像 北 魏 永 安 二 年

(529) 中國上海博物館 藏

圖 216 菀申造金銅彌勒立 像 北魏 太平真君四年

(443) 日本東京國立博 物館藏

圖 217 孔雀造青銅彌勒佛 立 像 北 魏 普 泰 三 年

(532)山東省博興縣出土 中國博興縣博物館藏

圖 218 金銅交腳彌勒菩薩 坐 像 北 魏 神 龜 元 年

(518) 日本大阪藤田美 術館藏

圖 219 陽□原造金銅彌勒 菩薩像 北魏 延昌二年

(513)

圖 220 青銅彌勒菩薩像 北魏 正光六年(525) 中 國山東省臨沭縣博物館藏

圖 221 青銅菩薩交腳坐像 北魏 五世紀後半 美國 納爾遜美術館藏

圖 222 青銅菩薩交腳坐像 北魏 五世紀後半

圖 223 金銅彌勒佛版 背 面 北魏 和平元年(460)

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