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北魏金銅佛的圖像研究

第四節 多寶佛

綜觀北魏金銅佛的造像記,二佛並坐的造像多被稱作多寶、多寶佛、多寶像、

多保佛、多保像,僅 2 則題名將「釋迦」、「多寶」的名號並列,359可見「釋迦」的 稱號往往受到信徒忽略。據此,顯然北魏信徒習慣稱二佛並坐為「多寶佛」或「多 寶像」。至於多寶佛圖像的來源,是根據《法華經》〈見寶塔品〉而來,該品提及 過去佛多寶佛入滅前,發誓在滅度後,若十方國土中有佛說《法華經》處,祂的 寶塔會涌現作證,並聽該佛說法,所以當釋迦佛欲宣說《法華經》時,多寶塔隨 即從地涌現,多寶佛邀釋迦佛入塔,並分半座與釋迦,二佛便並坐於多寶塔中,

釋迦始宣說法華妙旨。360〈見寶塔品〉含攝法華思想的精髓,故二佛並坐的圖像和 法華信仰可說是息息相關。

《法華經》翻譯與流傳時間,最遲至少在三世紀下半期,太康七年(286)竺法 護在長安譯《正法華經》,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出《法華經》八卷,

羅什弟子道生作《法華經義疏》二卷。361從實物遺存而論,迄今在印度和西域的早 期佛教造像中,還尚未發現與法華信仰密切相關的多寶像,因此多寶像大致是源 自於中國本土。362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多寶佛,是北燕太平二年(410)李普所造 的二佛並坐像,亦為紀年最早的一尊銅造多寶像,唯今下落不明。363甘肅省炳靈寺 石窟第 169 窟(約 420 前後)東壁和北壁皆繪有二佛並坐圖像,169 窟北壁第十一

       

359 參見附錄二,[154]、[221]。

360 參見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六,〈七寶塔品〉,《大正藏》,第9冊,頁102中-104上;鳩摩羅什 譯,《妙法蓮華經》,卷四,〈見寶塔品〉,《大正藏》,第9冊,頁32中-33下。

361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112、212、

362 久野美樹發現在犍陀羅浮雕有二佛並坐的圖像,但李玉珉認為全浮雕主題與《法華經》關係不 明,不得視作釋迦多寶佛像。久野美樹,〈中國初期石窟と觀佛三昧─麥積山石窟を中心として〉,

《佛教藝術》,第176號(1988年),頁82;李玉珉,〈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美術史研究 集刊》,第2期(1995年),頁9。

363 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東京:國書刊行會,1917),頁174。大村西崖提到,這尊北燕 所造的小銅像為二佛並坐像,像高四寸五分,背面一佛刻畫,小川君藏,其銘記云:「太平二年 九月十一日李普為父造像一區供養。」

號壁畫還有墨書題記載明:「釋迦牟尼佛、多寶佛」。364重要的是,時至北魏,著名 的雲岡石窟始大量雕造釋迦多寶並坐像,尤其至雲岡二期(約於公元 471 迄 494 年)更趨興盛,甚至被雕造成了大窟中的主尊造像,說明二佛並坐像已成為當時 主要造像題材之一。365龍門石窟中,多寶像的數量銳減,顯示遷都洛陽後,此題材 在石窟藝術中的重要性已不能與雲岡石窟相並論。366反觀金銅佛像,多寶佛的鑄造 自太和(477-499)初年以來日益流行,至北魏末年仍持續風行,可知大型石雕造 像與小金銅像兩者流行時期不一致。

根據筆者收集的造像實物中,共有 55 尊為二佛並坐的造像,從這些多寶佛的 圖像特徵看來,基本上可以分作如下的 A、B、C、D 四種類型:

A 型的多寶佛,二佛皆結跏趺坐,兩手結禪定印,共計 49 尊,其中計 16 尊具 明確「多寶」題名。367這類的多寶佛所占的比例極高,為在北魏金銅佛中最常見多 寶佛的圖像類型,其中年代最早的是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收藏的延興二年(472)

造金銅多寶像(圖 228;附錄一﹝12﹞),最晚的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孝昌四 年(528)青銅多寶像(圖 229;附錄一﹝198﹞),流傳的時間至少長達半個世紀 之久。

B 型的多寶佛,二佛皆結跏趺坐,一佛雙手結禪定印,另一佛的右手作介紹手 勢、左手握住袈裟衣裾。這類的多寶佛有太和十三年(489)寬法生造金銅多寶像

(圖 230;附錄一﹝59﹞),及比利時私人收藏的神龜二年(519)造金銅多寶像兩 例(圖 231;附錄一[162])。

C 型的多寶佛,二佛皆半跏舒坐,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施與願印,僅有熙

       

364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炳靈寺石窟》,圖版21、28。

365 宿白,〈雲岡石窟分期試論〉,《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頁25-38。

366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頁43、表5;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龍門石窟─北魏 佛教研究》,頁19。

367 附錄一[12]、[19]、[24]、[29]、[59]、[60]、[62]、[63]、[73]、[84]、[98]、[100]、[121]、

[155]、[194]、[372]。

平三年(518)比丘曇任等造金銅多寶像(圖 232;附錄一[155])一件。

D 型的多寶像,二佛皆為立像,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施與願印或握袈裟衣 裾,有延興三年(473)劉琛造金銅多寶像(圖 233;附錄一[14]),及美國弗利 爾美術館收藏的景明四年(503)金銅多寶像(圖 234;附錄一[104])。

據《法華經》〈入寶塔品〉的經文,提及:「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

結跏趺坐。」由此可知,A 型、B 型多寶佛符合經文描述的圖像特徵。至於 C 型多 寶佛呈半跏舒坐的姿態,D 型多寶佛採二佛並立的形式,兩者皆與《法華經》〈入 寶塔品〉的說法不符,這清楚地反映出當時北魏藝匠不一定嚴謹地遵循經典的記 載。

筆者蒐集到 20 件多寶佛背光後面的圖像,包含了單尊佛像 15 尊(圖 228)、368 一佛二菩薩三尊像 4 尊(圖 230)、369維摩與文殊二像 1 尊(圖 233),370以佛像居多。

在這 19 尊背光後面刻有佛像的圖像中,僅 4 尊為雙手結禪定印的佛坐像(圖 228), 流行於西元 470 年代至 480 年代間。371另有 15 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衣裾 的佛坐像(圖 234),所佔比例甚高,流傳時間較長。372經上可知,絶大多數的多寶 佛的背光後面都鑴刻了佛像,在宗教層面上,皆可能代表宣說《法華經》的釋迦 牟尼。較特別的是,在北魏金銅佛中,極為少見維摩、文殊二像的圖像,目前僅 發現兩例,其一是延興三年(473)劉琛造金銅多寶像(圖 233),另一是國立故宮 博物院收藏的太和元年(477)造金銅釋迦像(圖 208;附錄一﹝21﹞)。前者造像 正面主尊即二佛並坐的造像,背面刻有維摩、文殊像;後者造像背面上段鑴刻左 右對稱並置的維摩、文殊像,二像中間有二佛並坐的浮雕。經上述的兩例金銅像,

       

368 附錄一[12]、[62]、[63]、[73]、[82]、[84]、[98]、[100]、[103]、[118]、

[126]、[130]、[131]、[135]、[284]。

369 附錄一[19]、[24]、[29]、[59]。

370 附錄一[14]。

371 附錄一[12]、[19]、[24]、[29]。

372 附錄一[59]、[62]、[63]、[73]、[82]、[84]、[98]、[100]、[103]、[118]、

[126]、[130]、[131]、[135]、[284]。

可知多寶佛和維摩、文殊像分別被安排在正反面或鄰近的位置,這或意謂著空系 的般若思想和法華思想之間可能有某種程度的關係。

圖 228 金銅多寶像 北魏 延興二年(472)

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

圖 229 青銅多寶像 北魏 孝昌四年(528) 北京故 宮博物館藏

圖 230 寬法生造金銅多寶像 北魏 太和十三年(489)

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

圖 231 金銅多寶像 北魏 神龜二年(519)年 比利 時私人收藏

圖 232 比丘曇任道密兄弟 造金銅多寶像 北魏 熙 平三年(518) 法國巴黎 吉美博物館藏

圖 233 劉琛造金銅多寶佛並立像 北魏 延興三年(473)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 234 金銅多寶佛並立像 北魏 景明四年(503)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 235 青銅多寶像 北魏

景明三年(502) 陝西省長武縣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