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願內容

第五章 北魏金銅佛的發願內容研究

第二節 發願內容

表二:B 類型所見主要造像迴向對象統計表 對象

稱呼 七世父母 所生父母 父母 兄弟姐妹 兒女 己身 祖父母 夫妻

件數 12 10 90 19 16 15 3 3

對象

稱呼 具有合家(門)、居家(門)、眷屬……等語詞 伯母 宗親 師僧 知識 小弟客生

件數 54 1 1 4 2 1

第二節 發願內容

北魏時期,金銅佛的造像記尚存有發願內容者,計 74 則。概括這些發願內容,

既包括了佛教色彩濃厚的祈願,如值佛聞法、生天、託生西方淨土、龍華三會、

成佛等;也有與現世利益相關的世俗祈願,如居家安穩、居家平安、健康、延長 壽命、財富富利、子孫繁茂等。下文將分別敘述這二類發願內容,逐一說明金銅 佛鑄造者所載記的祈願內涵。

1. 世俗祈願

關於敘述到與現實利益攸關的世俗祈願中,有希冀家庭成員「現世安穩」者,

計 12 則。386例如,太和六年(482)劉道隆造釋迦像的造像記,提到:「願居門大 小,見世安穩」(附錄二﹝30﹞)。又如,太和十七年(493)曹黨生造彌勒像的題 記,云:「願居家眷屬,見世安穩,常與佛會。」(附錄二﹝72﹞)其次,有的願 文祈求家人平安、不遭橫夭,計 5 則。387諸如,太平真君二年(411)造桃形佛頂

       

386 參見附錄二﹝21﹞、﹝30﹞、﹝51﹞、﹝69﹞、﹝71﹞、﹝72﹞、﹝103﹞、﹝138﹞、﹝139﹞、

﹝175﹞、﹝208﹞、﹝221﹞,總計12則造像記。

387 參見附錄二﹝2﹞、﹝17﹞、﹝33﹞、﹝151﹞、﹝221﹞,總計5則造像記。

光的造像記,言及:「弟子張錫宗為父母造,合門大小,居家平安,故造佛像一軀 供養。」(附錄二﹝2﹞)又如,太和六年(482)范壽造彌勒像的題記,曰:「願居 家大小,不遭橫夭。」(附錄二﹝33﹞)再次,有的願文祈望家人脫離苦難,計 6 則。388例如,真王三年(527)盧侍禮造多寶像的題記,言:「願眷屬,度脫苦難」

(附錄二﹝188﹞)。又如,孝昌四年(528)宗明造菩薩像的題記,云:「為亡父母、

師僧、一切眾生,造觀世音(像)一區,願離苦難」(附錄二﹝191﹞)。另外,還 有言明希冀親屬擺脫三途惡趣中的種種苦難,如正始三年(506)高阿興造佛像的 造像記,云:「願前往生處所,離三途,不遭八難。」(附錄二﹝110﹞)又如,普 泰元年(531)郭旱造佛像的題記,曰:「願使亡父託生西方,(不)經三塗八難,

現存得福。」(附錄二﹝216﹞)389經上可知,在這類世俗祈願中,大多是有關祈求 現世生活安穩、平安,遠離災禍、苦難等的願望。

其次,有的願文希冀家人或自己能身體健康、延年益壽,計 3 則。390諸如,永 平四年(511)明敬武造觀世音像的造像記,曰:「佛弟子明敬武,願身無病患,又 為所生父母、兄□姊妹,壽命延長,常無患痛」(附錄二﹝127﹞)。又如,神龜元 年(518)張匡造菩薩像的題記,言:「為現存父母、小弟、客生、內外眷屬,壽命 延康,無諸患難,所願如是。」(附錄二﹝151﹞)有的造像者祈願生兒育女,計 2 則,391例如,太和八年(484)傅零度造彌勒像的題記,曰:「願生三男二女」(附 錄二﹝44﹞)。另有一例,是關於祈求財富富利的願文,如神龜元年(518)張匡造 菩薩像的造像記,云:「又為使多饒財寶,用之無盡,所求如是」(附錄二﹝151﹞)。 總括而論,這一類涉及信徒世俗生活的祈願,諸如安穩、平安、脫離苦難、長壽、

子孫繁茂、財富等等,都直接地反映出民眾心中對現世生活的具體期望。

       

388 參見附錄二﹝14﹞、﹝110﹞、﹝187﹞、﹝188﹞、﹝191﹞、﹝216﹞,總計6則造像記。

389 但上述的這類願文中,皆未揭示三途苦難的具體內涵,不具備深刻的佛教內涵,故筆者仍歸於 世俗祈願。

390 參見附錄二﹝42﹞、﹝127﹞、﹝151﹞,總計3則造像記。

391 參見附錄一﹝44﹞、﹝77﹞,總計2則造像記。

至於有關對現世國家、統治者的祝辭,筆者唯獨蒐集到一例造像記,即太和 七年(483)追遠寺眾僧造佛版的題記,言及:「俗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太子 敬造千佛,願緣此慶福鍾,皇家祚隆,萬代普濟群生。」(附錄二﹝34﹞)對照侯 旭東對北朝造像記世俗祈願的統計看來,出現最頻繁的世俗祈願正是「國家永 隆」、「帝祚長延」之類的祈願,這個統計當中,單就北魏時期的造像記,亦包含 許多屬於這類祝國祈願的造像。392相較於北魏金銅佛的造像記,這類願文僅僅發現 到一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由於金銅佛屬較個人的造像,因此它們的造像者 沒有必要特意去敘述對國家、帝王的祝讚,自然很少看到這一類的祈願。

2. 具佛教內涵的祈願

(1) 生天

載記到有關祈願「生天」的造像記,計 11 則。393這一類願文,普遍把「天」

視為死後的一個歸宿,期盼死後能夠「生天」或「上生天上」。例如,太和十七年

(493)趙僧安兄弟六人造釋迦像的題記,云:「為居門大小,(且)在安隱,亡者生 天,所願從心」(附錄二﹝71﹞)。又如,皇興五年(471)仇寄奴造觀世音像的題 記,曰:「為父母造觀音像,為亡父母,上生天上。」(附錄二﹝11﹞)有的願文,

提到期望上生天上,或下生人間,如皇興五年(471)仇寄奴造佛像的願文,言及:

「願父母上生天上直遇諸佛,下生人間侯王長者。」(附錄二﹝10﹞)又如,延興 二年(472)造多寶像的造像記,敘述到造像者發願:「上生天上,下生人中,所如 是,故記之。」(附錄二﹝12﹞)有的願文,不僅希冀亡者上生天上,還期盼與佛 相會、值遇諸佛。諸如,太和十三年(489)造寬法生造多寶像的造像記,曰:「願 使亡者生天,常與佛會,故記之。」(附錄二﹝55﹞)太和四年(480)造釋迦多寶

       

392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211-212。

393 參見附錄一﹝10﹞、﹝11﹞、﹝12﹞、﹝28﹞、﹝42﹞、﹝53﹞、﹝55﹞、﹝71﹞、﹝82﹞、﹝103﹞、

﹝113﹞,總計11則造像記。

像的題記,云:「願亡兒,上生天上,常與佛會。」(附錄二﹝28﹞)又如正始四 年(507)丘元達造釋迦像的造像記,言:「願亡者……生天□遇諸佛,現在安……

弟……生願從心,普成佛道。」(附錄二﹝113﹞)

總括而言,這類願文所載記的「天」,只作一個簡單的概念,不見具體的天界 名稱,又未對佛教「天」界作劃分,唯籠統地稱作「天」而已。因此,此處有關

「生天」、「上生天上」的說法,也有可能是繼承戰國至兩漢時期,中國本土流行的

「升天」觀念而來。

(2) 託生西方

關於「託生」的祈願,全部有 13 則。394這一類願文中,可以看到言明祈願託 生「西方」、「西方妙樂國土」、「西方無量壽國」者,計 9 則。紀年最早的一尊,

是延興五年(475)徐敬姬造多寶像的造像記,言:「願生西方,常與佛會。」(附 錄二﹝19﹞)有關託生「西方」的願文,至北魏晚期仍可以發現,最晚的是普泰 二年(532)尼曇顏造彌勒像背光的題記,曰:「願師僧眷屬、弟子、父母、宗親一 切眾生,直生西方無量佛國,普同其富,所願從心。」(附錄二﹝220﹞)

這一類的願文中,有的盼望託生西方淨土後,能夠「值佛聞法」。諸如,永安 二年(529)唐薄造彌勒像背光的題記,其願文曰:「願使亡者,託生西方妙樂國土,

見在居家眷屬,值佛聞法,常與善居,所願從心。」(附錄二﹝202﹞)又如,太和 二十二年(498)吳道興造觀世音像的造像記,言:「願居家大小,託生西方妙(法)

國土,所求如意,兄弟姉妹六人,常與佛會。」(附錄二﹝81﹞)有的願文,清楚 地載述到冀望託生「西方」以後,參與龍華三會。諸如,太和二十二年(498)比 丘僧某造彌勒像的造像記,提及:「使父亡者生天,□語諸佛,□生西方妙洛國土,

龍華化生,樹下三會,談法。」(附錄二﹝82﹞)又如,神龜元年(518)造交腳彌

       

394 參見附錄二﹝9﹞、﹝16﹞、﹝19﹞、﹝27﹞、﹝37﹞、﹝81﹞、﹝82﹞、﹝138﹞、﹝146﹞、

﹝150﹞、﹝163﹞、﹝202﹞、﹝220﹞,總計13則造像記。

勒菩薩像的題記,曰:「願使無邊眾生,皆同其福,託生四方妙樂國土,蓮華三會,

與佛相隨,所(願)如是,故記之耳。」(附錄二﹝150﹞)但參與龍華三會,實非 西方淨土的信仰內涵。此外,這 9 則有關願託生西方的造像中,明確載記造像題 材者,包括了彌勒像 4 尊、多寶佛像 1 尊、觀世音像 2 尊,皆非無量壽佛,或阿彌 陀佛。經上可知,金銅像鑄造者對西方淨土信仰內涵僅擁有一個簡單概念,尚未 透徹瞭解其真正意義,與前述「生天」概念似無多少區別。

除言明託生「西方」之外,有 2 則願文僅提到「淨土」。如太和八年(484)楊 僧昌造佛像的題記,言:「延及亡息,遷神浄土,超證無生,終成正果。」(附錄 二﹝37﹞)又如,正光元年(520)王富如造像的造像記,提到:「神生淨土,面奉 慈顏,下生人中,帝王豪族。」(附錄二﹝163﹞)此例,言明祈願託生淨土,或下 生人間,與前述「上生天上,下生人中」的說法類同。至於上述提到的「淨土」, 是否即為「西方淨土」存有疑異,兩者無清楚分野。

(3) 值佛聞法

在含有佛教內涵的願文中,最常見的祈願是關於「值佛聞法」的說法,共蒐 集到 32 則,可知這一類願文的普及程度最高。395這一類願文的內容,傳達出造像 者冀望己身、親屬或亡者能夠與佛會面的願望,如太和六年(482)劉道隆造釋迦 像的題記,曰:「願居門大小,見世安穩,常與佛會。」(附錄二﹝30﹞)又如,

造於五世紀後半的比丘法恩造像的造像記,言:「願使亡父母,世世所生,值遇諸 佛。」(附錄二﹝231﹞)有的信徒,除期盼見佛之外,還言明盼望聽佛說法,如熙 平元年(516)王□奴造觀世音像的題記,曰:「上為七世父母,因緣眷屬,恒得值 佛,聞其正法,所願如是。」(附錄二﹝143﹞)事實上,這一類願文中,佛教徒往

       

395 參見附錄二﹝8﹞、﹝10﹞、﹝17﹞、﹝21﹞、﹝28﹞、﹝30﹞、﹝31﹞、﹝32﹞、﹝40﹞、﹝41﹞、

﹝51﹞、﹝55﹞、﹝56﹞、﹝65﹞、﹝231﹞、﹝67﹞、﹝69﹞、﹝72﹞、﹝81﹞、﹝87﹞、﹝104﹞、

﹝109﹞、﹝113﹞、﹝123﹞、﹝138﹞、﹝140﹞、﹝143﹞、﹝151﹞、﹝152﹞、﹝176﹞、﹝202﹞、

﹝221﹞,總計32則造像記。

往不會言明欲與哪個尊佛或菩薩相會,少數特例可見於太和六年(482)劉遺通、

遺利兄弟造像的題記,其發願文云:「願居家大小,常與彌勒佛會。」(附錄二﹝31﹞)

易言之,大多數願文僅宣稱希望「會佛」、「遇佛」、「值佛」的一種追求,沒有進 一步指出是哪一尊佛或菩薩,因此金銅佛的願文所敘述的信仰內涵,絶大多數都 甚為簡單、約略。

(4) 龍華會首

關於「龍華會首」的信仰內涵,源自於諸如《佛說彌勒來時經》、《佛說彌勒 下生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等下生系經典,描寫彌勒成佛後,將在龍華樹 下成佛,召開三次說法盛會,宣說佛法精義,而信眾參加祂所主持的龍華三會,

可以得到阿羅漢果,達到常樂我淨的解脫境界。

從北魏金銅佛的造像記中,發現 7 則載記有關「龍華會首」的願文。396年代最 早的一尊是太平真君四年(443)菀申造佛像的造像記,提及:「發願為東宮皇太子 造□玉菩薩,下為父母,一切知識,彌勒下生,龍華三會,聽受法言,一時得道。」

(附錄二﹝3﹞)該願文言明對「彌勒下生」的企求,參與龍華三會,聽佛說法,

以得佛道。有關祈望彌勒出世的早期金銅像,還可見於劉宋元嘉二十八年(451)

以得佛道。有關祈望彌勒出世的早期金銅像,還可見於劉宋元嘉二十八年(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