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oney、Cannon 和 Mullen( 1997)

信任行為本身即涉及了 1.易受傷害:指我們要能接受 他人對我們可能且非預期之不良意圖所造成的傷害;

2.不確定:即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這些行為是我們 所無法控制的,也就是說我們對受信任者行為所造成 的結果無能力影響或監督;3.風險:指在無法監督、

控制之下,受信任者可能會做出對我們不利的事情,

其所造成之傷害可能遠大於我們所預期的利益或想 像。

Rousseau et al.

(1998)

「信任」是一種個體願意向他人暴露自身脆弱性但不 擔心被利用的心理狀態,是基於對他人行為或意圖之 正向期望。

Lewicki、McAllister 和 Bies( 1998)

信任是對他人行為(包括對方的言語、行動及決策)之 信心和正面期待。

由彙整表 2-1 相關學者對信任的觀點與看法,本文將信任做以下的定義:

「信任為對他人的正面期望或信心,並在此期望下願意採取行動的程度。因 此,信任之核心概念為正向期望,而此期望存在於具風險、危機並可能受控 於他人或團隊的情境之下。」

團隊信任的形成歷程 貳、

依據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個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目 的是為了滿足個別的需求,認為互動過程中的社會行為是一種商品的交換,

強調任何的人際關係,可藉由互動過程所獲得報酬或代價的交換而得到解釋

(Fukuyama,2004)。Doney 和 Cannon(1997)認為在人際交往互動的關係中,

人們通常期待高報酬低代價的互動。在社會交換理論的架構下,有學者認為 人際信任不僅是人們給予的原因,也是接受他人好處的後果,且長時間的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複交換也能促進信任的廣度與價值(Korsgaard, Pitariu, & Jeong, 2008)。也就是 說在團隊中個體隨著人際交往的時間增加,團隊信任決定的層次可以從以威 嚇和計算為基礎的信任演進為一種認知的信任,進化到以認同某種價值或情 感聯結為基礎的信任(Luhmann, n.d.,2005)。

Lewicki( 1996) 等人把團隊信任按照發展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謀算型信任( calculus - based trust) 、知識型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 和 認同型信任( identification- based trust)。

一、 以謀算為基礎的信任(calculus - based trust)

在謀算型信任階段,雙方之所以给出信任的行為是基於行為所產生结果 的謀算, 或是出於對有利结果的期望,或是迫於對有害结果的威嚇作用,因 此雙方之間的互動過程以動機過程為主,每一種行為背後都隐藏着大量的試 探、揣測和期望(Lewicki, 1996)。例如,揣測被信任者的能力、人品如何?其 他成員的工作是否會對自己不利?與其他成員的交往可以得到多大的回報

?每個人都想知道他們能否與其他成員處得來,期望自己表現出的行為和付 出的誠意能否被其他成員接受。這些動機都是本階段的主要團隊特點。

許道然(2001)認為此階段的信任是建立在物質性的經濟利益考量,取決 於付出信任所獲得的報酬以及違背信任關係時可能得到的懲罰。Lewicki 和 Bunker(1995)利用理性的衡量及判斷被信任者,計算信任者所獲得之利益高 於成本,才會成立信任關係。熊欣華(2003)則認為謀算信任的理性運作中仍 包涵了制度觀點,也就是說要讓互動行為能達成必須要在彼此信賴的規範下 進行,如法律制度、契約條款等。

二、 以知識為基礎的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

在知識型信任階段, 雙方基於足够的關於對方訊息的認知,彼此都非常 了解,以至於能够準確預測對方的信任行為,因此該階段的互動以認知過程 為主。在認知過程中,團隊成員主要考察對方的人品和能力。人品主要包括:

成員是否有誠信、成員的行為和動機是不是帶有很大的私心,因此要增强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隊中的信任,必須要求團隊成員對集體展現忠誠,彼此以誠相待、重視公平 相處。團隊成員對能力的認知也將促進信任過程的發展,因此團隊成員應該 在協作中向彼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以開放的心態去認識其他成員的 能力,以各自的能力和貢獻贏得其他成員的信任。還應該為團隊成員創造施 展才能的機會和機制,根據每個成員的角色充分地授權,讓團隊成員能够毫 無顧忌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另外,讓團隊成員在參與和溝通中增進了解、

提升信任,民主和參與式的領導風格有助於管理團隊中的信任(Dirks,2002)。

Korsgaard 等(1995) 也發現,更多參與管理的團隊成員會覺得更加公平,而 且對決策更重承諾、對團隊會更忠誠、對團隊領導也會更信任。Sheppard 和 Tuchinsky(1996)認為此階段的信任關係,是被信任者擁有信任者認為值得信 賴的知識或資訊。

因此,此階段的信任關係不再只是信任者對於被信任者的初期的信任傾 向而已,而是一種資本和價值(許道然,2001;Fukuyama,2004; Lin,2005)。

另外,此階段做成信任決定的依據就如同認知一般,就是過去的信任經驗,

包涵了被信任者的能力和善意等(熊欣華,2003;Mayer, Davis & Schoorman, 1995)。

三、 以認同為基礎的信任( identification- based trust)

這項信任的基礎強調交換關係的各方認同對方的價值,在情感上依附對 方,並相信彼此的信任關係是建立在長期互動下的信賴關係(許道然,2001)。 Lewicki(1996)強調認同型信任是所有信任類型中最高層次的信任,此時的信 任關係以真誠關懷取代爾虞我詐,以諒解取代質疑,以同理心取代疏離,並 以欣賞取代批評。 Rousseau 等人(1998)提出了一個類似認同型信任的概念—

關係型信任(relational trust),他們認為當信任者知覺被信任者的行為和意 圖具有可預測性和依賴性時,雙方信任關係會產生相互關懷的依附情緒,願 意分享資訊和情緒經驗,進而產生心理上的認同。而 McAllister(1995)則以情 感型信任(affect-based trust)形容這種相互關懷、坦承無私的信任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整體而言,從團隊信任的發展歷程來看,團隊信任的的發展從團隊剛 開始形成時,成員因為彼此不認識,為了形塑團隊的合作氛圍,需要透過制 度或者各種獎賞的措施,以促進成員的合作關係,此時團隊信任主要是建立 在成員對經濟利益或團隊規範的信任關係;當成員對組織環境產生基礎的信 任關係後,緊接著發展出來的信任關係則是因為成員為了達成團隊共同目標

,彼此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能或處事風格,形塑出來的信任關係是基於團隊成 員之間彼此的認知信任;當團隊成員因為彼此有共同的價值及信念,經過長 期的互動下所形成的信賴關係,此階段成員展現高度同理心及情感聯繫,而

發展出團隊成員之間高層次的的情感信任氛圍。

團隊信任的研究層面 參、

組織為了實現目標,期待團隊成員同心協力,全力以赴的為組織貢獻,

有些組織做到了,但有些組織卻因成員的不信任而無法達成目標。在探究如 何增進團隊績效的過程中,團隊信任引起了實踐者和研究者的關注。一些研 究成果說明信任是團隊有效能的關鍵因素,許多團隊績效不佳的根源在於團 隊之間缺乏信任關係。以下就國內外對於團隊信任的研究層面有許多不同的 分類,如從信任對象區分、從信任特質區分、從組織運作模式區分以及從多 元構面來區分,分述如下﹕

一、 從信任對象來區分

社會學者 Luhmann(1979)將信任分為兩種:個人信任(personnal trust)

和系統信任(system trust)。前者指人與人因互動所產生的信任關係,如:

家人、同事、夫妻等,而信任的產生常來自於日常生活個人接觸的經驗,並 以被信任者的個人特質是否具可信度為基礎。至於系統信任的基礎一般是建 立於社會各種系統的溝通媒介(如貨幣、法律、權力等)能夠不被濫用,且持 續發揮功能。Nyhan(1999)認為系統信任和個人信任的最大差異就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