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場所精神: 「和平地」棲居

第三章、 形容詞存有論-人詩意地棲居於廢墟

Ⅲ、 場所精神: 「和平地」棲居

「場所精神」(genius loci)是羅馬的想法。根據古羅馬人的信仰,每一種「獨 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 spirit)這種靈魂 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它們的特性和本 質。即使是眾神也都有它們自己的神靈,這事實說明了這種想法主要的本 質。197

場所精神一開始表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共存的關係,順天而行-和生活場所 的神靈妥協-以達到一種「好的」關係。這與海德格反思人類之棲居時,指出「人 類居於地上」揭開一種天、地、神、人渾然一體之關係是一樣的。儘管隨著時代 發展,人逐漸脫離了對場所直接的依賴,但並未影響到人與自然最基本的關係「棲 居」。那麼,場所精神如何在這種棲居中表現與保存呢?

諾氏認為,所謂棲居係指「當人定居下來,一方面他置身於空間中,同時也 暴露於某種環境特性中。這兩種相關的精神更可能稱之為『方向感』(orientation)

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198方向感讓我們知曉自己身在何處,可透過一 些外部性的環境意象如「節點」、「道路」、「區域」等獲致;另一方面,方向感也 是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失去方向感,將會感到失落與恐懼。認同感則是知曉自 己與某個場所之間的關係,如同北歐人和霧、冰、寒風成為朋友,當他們在散步 時,對腳下雪的開裂聲引以為樂,它在一種「與特殊環境為友」的表現中,進而 獲得自我認同。方向感和認同感雖為一組整體關係的概念,但仍有其獨立性。獲 得了方向感但缺乏認同感-抑或相反-的情況並不少見,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

194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15。

195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5。

196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15。

197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18。

198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19。

7

往往因為過於強調方向感而失去了認同感。諾氏認為:

認同感是歸屬感的基礎,方向感的功能在於使人成為人間過客(homo vitor),自然中的一部分。現代人的特徵是長久以來扮演著高傲的流浪者。

他想要無拘無束,更想征服世界。目前我們開始瞭解真正的自由是必須以歸 屬感為前提,『定居』即歸屬於一個具體的場所。199

由環境中各種瑣碎事物所建立之認同感,表現出人所體驗的環境是充滿意義、具 歸屬感、合於定居的。事實上,這種「與環境為友」、「所有的氣氛都非常和諧」

的感受,最常發生在童年時代,在大自然中生活、互動所獲致、保存下來,一種 對大自然力量感受的原始體驗;透過這種兒童眼光的認識方式中,培養出決定所 有未來經驗的知覺基型(perceptual schemata)。因此巴舍拉才試圖指出,透過各 種詩意象的召喚,可以激發我們回到童年的記憶之中-甚至是虛構的童年。然 而,不論是諾氏或巴氏,皆是在為找尋一處合於棲居之場所進行努力,只是巴氏 並未對「如何棲居」這個課題著墨太多,也因此傅柯(Michel Foucault)將巴氏 空間稱為一種「內部空間」,認為對此種空間的反思教導我們去發現到,我們並 不是生活在一個均質而虛空的空間裡頭,而是在質的細微差異中產生變換的夢想 空間。對於內部空間之理解,因而使得傅柯轉向關注「外部空間」,顯然是因其 意識到內部空間並無法處理關於空間場所之形成所具有的策略性意義,這種策略 性建構起場所彼此間獨特的關係網絡,裡頭除了現代以「位所」(emplacement)

來標定空間技術的形成外,還有複雜的權力、理性、投資技術等所造成空間對立 之問題。傅柯對這種外部空間採用系譜學分析的方式,指出兩種空間類型-烏托 邦(Utopia)與異托邦(heterotopias),前者是一種非現實的空間,後者則是一 種與反映烏托邦之現實場所相對立的空間,而異托邦又可分為兩類:危機異托邦

(heterotopias of crisis)與偏離異托邦(heterotopias of deviation),前者是用於服 務特定社會中特定狀態的人-如青春期的男女、勞動婦女、老人等,這種異托邦 在現代社會中漸漸減少,或是被後者,也就是偏離異托邦所取代-它服務於一種

「偏離性的個體」,如老人、精神病人或是游手好閒的人。偏離異托邦諸如墓地、

電影院、圖書館、妓院等,傅柯並以此來說明時間的斷裂性與空間的排斥性。200 透過對外部空間之理解,我們發現到一種由內部空間跨向外部空間時產生的弔 詭,也就是說,當作為內部空間之場所藉由物之集結與人之棲居成形,而這些場 所一旦現實化為為外部空間時,又將形成一種場所之集結所建立起的關係網絡-

此種關係則在場所中主體之改變表現出來-而此時居住與生存往往有其被迫 性。不同於海德格指出「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201那麼,這種異托邦的棲居

199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22。

200 〔法〕福柯等著,《激進的美學鋒芒》,周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頁 20-26。

Michel Foucault, (no date) Of Other Spaces, trans. by Jay Miskowiec [Online].

http://www.foucault.info/documents/heteroTopia/foucault.heteroTopia.en.html [擷取日期:2009.04.04]

201 Heidi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p.212.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演講與論文集》,孫

8

究竟為何?關於這個議題,筆者目前尚無力處理,而此番提出,其實是為指明另 一種巴舍拉式空間可能發展的路線。因此筆者接下將回到場所精神的問題,透過 諾氏對於「合適於」棲居之場所,以及「棲居」所具有的詩意意涵考察,來思考 一種從棲居中通向人類自由的可能性。

諾氏追隨海德格對詞源的考究,強調出場所精神之棲居意涵。首先,棲居

(dwell)是源於挪威古字”dvelja”,表示持久不衰或維持原狀,與海德格所指出 德語的「居住」(Wohnen)、「逗留」(bleiben)、「停留」(sich aufhalten)相類似。

而德語之「棲居」(das Gewohnte)也表示為人所熟悉的或習慣的事物,人之居 住即是保持著人類一開始就「習以為常」(habitual)的日常經驗:「這就是習慣

(Gewohnte)」。「習慣」(habit)和住所(Habitat)之類似關係,意即人類經由定 居熟悉他所能理解的一切,而這種定居同時也是「集結」的具體現象。另一方面,

海德格透過古英語(700~1150)和高地德語中表示定居”baun”、動詞「建造」

(Bauen)與 be 動詞的親緣性。「那麼ich bin(我是)表示什麼呢?bin 屬於古字 bauen;ich bin,du bist(你是)表示:我定居,你定居的意思。你和我的生活方 式,人類在地球上的居住行為就是baun。」202換言之,baun 同時是建築與定居 之義,而建造之目標是為了定居,而非因建造,人被安置(house)於建築物中,

這表現出定居意味著具體建築物或「物」的集結。而建造最早的行為是包被

(Umfriedung),德語的「平安」(Friede)意味著自由(to free)、和平相處、避 免傷害、赦免(to spare),而包被就是這種保護方法。「定居的意義是和平地生 存在一個有保護性的場所。」203透過詞源上棲居意涵之考究,指示出場所精神即 是對於這種意涵的保存,進而將之具體化的一種創造性能量。在這種具體化中,

場所提供給棲居其中的人們歸屬感,獲得其歷史性。

「定居」就存在的觀點而言是建築的目的。人要定居下來,他必須在環境中 能辨認方向並與環境認同。簡而言之,他必須能夠體驗環境是充滿意義的。

所以定居不只是「庇護所」,就其真正意義是指生活發生的空間是場所。場 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建築意謂著場所精神(genius loci or spirit of place)的形象化,而建築師的任務是創造有意義的場所,幫助人定居。204 綜上所述,場所首先不再只是一種庇護所,當它與周遭環境關聯起來,與居 住者的心理狀態關聯起來時,它涉及的是「意義」-也就是存在向度-的問題。

存在向度也就是存在的意義,它一方面有其深奧根源-這些意義取決於我們在世 存有(being in the world)的結構,也就是與其他存有者打交道-照料、珍惜、

保護-中保留事物之天性(nature),展現「棲居」活動永遠與物同在、將物納入

周興譯,頁198。

202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23。

203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2。

204諾柏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頁5。

9

關切。「存在向度(真理)明顯地表現在歷史中,然而其意義則超乎歷史情境……

歷史只有當它對存在的向度表現出新的具現時才有意義。」205場所精神涉及到的 不光是場所的創建,而是在場所中創造出意義。而這種意義並非是場所或物的問 題,而是建立關係的問題。當人類在自然中建立起場所時,首先依據的是場所本 質的「特性」來建出第一道牆;當人類在場所中集結起物、與之建立關係、產生 意義時,首先依據的是「和平的」。形容詞對於場所之萌發有其根本性作用,而 場所意義之變換,形容詞更具有標誌性-這種變換便是一種廢墟化。將場所精神 具現化的建築物,不外是將形容詞轉變為名詞顯現,將氛圍凝聚成具形的固體或 者液體,因此,場所精神所要保存與表達的,是永遠具有創造力的形容詞。

儘管建築師是以「形象化」、實際的建築來呈現出這種場所精神,不同於巴 舍拉藉由「文學意象」指出場所精神之表現,然而,對於創造與提供「有意義的 場所」這一點,詩人與建築師的工作不是如出一轍嗎?而對於「意義」之喪失,

詩人的表達難道會少於建築師與科學家嗎?「事實上,詩有辦法將科學所喪失的 整體性具體地表達出來。」206場所精神展現出人與物由形容詞建立的一種棲居關 係,而我們首先要注意到的是,人如何在其棲居中,透過形容詞的詩意作用所創 造之場所。這種場所之棲居,誠如海德格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所指出,居

詩人的表達難道會少於建築師與科學家嗎?「事實上,詩有辦法將科學所喪失的 整體性具體地表達出來。」206場所精神展現出人與物由形容詞建立的一種棲居關 係,而我們首先要注意到的是,人如何在其棲居中,透過形容詞的詩意作用所創 造之場所。這種場所之棲居,誠如海德格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所指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