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人際關係的本質內涵與特性

要了解人際關係的本質,需先從人際關係的定義著手,茲將幾位學者專家之 人際關係定義臚列於下。

Newcomb(1953)認為,人際關係就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對相同的目標所採 取的同時行動。

Heider(1958)認為,人際關係是指少數人,通常是兩個人或三個人間的關係。

Schutz(1973)認為,人際關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某種目的而 產生的交互作用。

朱敬先(民 81)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和心理距離,反 映了個人或團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

張春興(民 82)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交感互動時,存在於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其關係是心理性的,是對兩人或多人都發生影響的一種心理性連結。

張春興(民 84)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交互的關係。關係的和諧與 否,維繫於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能力。

張宏文與邱文芳(民 85)認為,人際關係是指兩個人之間的想法、知覺、期 望、評價和感受等交互進行的動態關係。

由以上各學者對人際關係的定義,可以發現眾多定義大致包括三大內涵:

1.人際關係的主體

人際關係要能產生,必有其產生的主體,而人際關係的主體,則是指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個體(朱敬先,民 81;張宏文與邱文芳,民 85;張春興,民 82、民 84;Heider,1958;Newcomb,1953;Schutz,1973),這兩個個體,都是人際關係 的主體,地位同等重要。

2.人際關係的客體

人際關係的產生除了主體,還有相對的客體,該客體就是兩個主體得以產生 關係的外在條件,如目標(Newcomb,1953)、目的(Schutz,1973)、社會需求(朱 敬先,民 81)、想法、知覺、期望、評價和感受(張宏文與邱文芳,民 85)等。

3.主體間的連結須透過客體

人際關係的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社會需求,兩個主體間要發生連結而形成 關係,必須仰賴客體,若兩個主體間的客體具有相當的同質性,則主體間就能透 過客體產生交互作用(張春興,民 84;張宏文與邱文芳,民 85;Schutz,1973),

進而引發心理性連結(張春興,民 82)。如父子關係和姊妹關係的產生,最基本 的是因為血緣這個客體;師生關係的產生,乃是因為學業或待人處世的道理等的 客體;而同儕關係的產生,則可能是興趣、年齡、班級和想法等的客體。總之,

沒有客體形成主體間的橋樑,兩個主體間將沒有任何關係可言。

綜上所述,人際關係的產生,必須具有主體和客體,主體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的個體,客體則是兩主體間共同具備且同質性高的外在條件,主體間藉由該客 體,形成兩主體間的人際關係。本研究綜合各學者看法,認為人際關係,乃是兩 個人或兩個人以上之主體,透過存在於其間的想法、知覺、感受、期望和評價等 客體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動態心理性連結。其內涵包含主體、客體,以及主體 客體之間的連結。因此,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有所謂的「父子關係」、「夫妻關 係」、「同儕關係」、「同事關係」,以及「從屬關係」等。

一般來說,「人際關係」大概可歸納為四項主要特性,茲分述如下(陳皎眉,

民 84、民 86;楊錦登,民 88a;Devito,1998): 一、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須仰賴溝通

所有的人際關係皆始於溝通,無溝通則無關係可言,如同陌生人一樣,而關 係的持續與否,也必須仰賴溝通。人際關係一開始,溝通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惟有不斷的溝通,才能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密切,倘若疏於溝通,或是不當溝通,

即使是非常熟識的關係,也可能使關係惡化。因此,溝通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有 良好的溝通,才有正向的人際關係。

二、人際關係的發展具有深度和廣度

每個個體在人生舞台,可能同時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如身為人子、他人 的朋友和作為哥哥等,也因此孕育出許多不同的人際關係,如父子關係、同儕關 係和兄妹關係等。不同的人際關係,談論的話題,可能不盡相同,即使是相同的 人際關係,如在學校中,與每位同學都具有同儕關係,但關係的親疏不同,談論 話題的深淺、多寡和內容,就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換言之,人際關係在發展 上就有著深度與廣度上的差別。以下就從一般的人際關係發展,討論其在深度和 廣度上的特徵。

(一)深度發展上具有階段性

人際關係的發展一般可分為五個階段,即接觸期、涉入期、親密期、惡化期 和解體期。茲分述如下:

1.接觸期(contact stage)

當個體和另一個體接觸的瞬間,就是人際關係的開始。一般而言,平均四分 鐘內的接觸,就已經決定一個個體是否願意和另一個個體做進一步的認識交往,

這也就是俗稱的「第一印象」。因此,第一印象的好壞,往往成為人際關係是否 會繼續發展下去的關鍵。

2.涉入期(involvement stage)

如果個體雙方對第一印象都很滿意的話,則進入人際關係的第二階段,也就 是涉入期。在這個階段裡,個體會設法了解對方,也會讓對方了解自己。彼此的 人格特質、理念、嗜好、習慣、態度、長處或短處,以及價值觀等,都會逐漸的 顯現出來。倘若相談覺得「話不投機三句多」,可能繼續留在涉入期;若相談甚 歡,則會進入下一個更熱絡的階段。

3.親密期(intimacy stage)

經過涉入期的了解,雙方可能有了某種默契與承諾,這時就進入了親密期。

許多人可能可以透過良性的溝通,而長久的處於親密期,有的卻可能在相處上出 了問題,而成為變動的開始。由於接觸越頻繁,且朝夕相處在一起,可能太接近 而產生摩擦,使得關係漸漸步入惡化期。

4.惡化期(deterioration stage)

個體間的朝夕相處,有可能日久生情,也可能因關係越親密,而導致越多的 衝突,而外在人事環境的變化,也會為人際關係投下無法預料的變數。這時若產 生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就代表雙方已進入惡化期。有些人際關 係可能因分分合合,或遇事不果決,而一直處於情況遭透的惡化期;也可能經歷 了多次建設性的溝通,而重回過去甜蜜的親密期;當然也有可能使雙方產生一了 百了的決心,而走入解體期。

5.解體期(dissolution stage)

人際關係最悲慘的結果,就是進入解體期。解體的發生,原因很多,可能是 距離的阻隔、天人的分離、感情的惡化或時間的沖淡等,但其結果就是人際關係 的結束。因此,一個關係會走到如此的地步,並非突然而止的,都是經過親密期 後,逐漸惡化,才走入此解體期。

綜上所述,人際關係在深度發展上,的確具有階段性。雖然不是每個個體在 每個關係上,都會走完這五個階段,但關係的發展,卻有脈絡可循。

(二)廣度發展上具有多面性

人際關係的發展,除了在深度上具有階段性以外,在廣度上具有許多的種 類。換言之,人際關係並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多面向的,就以朋友關係的涉入期 而言,有的關係是以球會友,有的關係是挑燈共讀,有的關係是攜手遊山水,有 的關係是日暮倚修竹,可見關係的深度一樣,卻有不同面向的交往,視個體雙方 之共同興趣為何。因此,人際關係在廣度上的發展,是可以多角度經營的。

三、人際關係是獨一無二且不斷改變的

每一個人與他人的人際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有三人同為一群好朋友,

其中兩兩的關係也不會完全相同。另外,人際關係從一開始以後,就持續不斷的 發展,不是朝深度發展,就是朝廣度發展,當然,也可能產生質變,甚或死亡。

所以人際關係是不斷改變的,沒有所謂一成不變的人際關係,俗語說:「見面三 分情」,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就他人而言,我們不可能和兩個不同的人,有完 全相同的人際關係;就自己而言,也不可能在不同時間和相同的人,有完全相同 的人際關係,這就是人際關係的獨特性和變動性。

四、人際關係是錯綜複雜的

在人際關係中,由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也都有各自的人際關係,當兩 個不同的個體互動越頻繁時,人際關係的交互作用就越密切,其產生的變化和影 響也更加劇烈。因此,在廣闊的人際網路中,每個人的人際關係都是錯綜複雜的。

歸納言之,人際關係是多重複雜的,針對不同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人際關 係;同一種人際關係,可能因為人、事、時、空和環境的多樣性,而具有不同的 深度和廣度,這些因素,都是影響人際關係的變數。因此,若對人際關係的特性 能多加了解,對於增進人際關係將有更大的幫助。